种玫瑰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种玫瑰的男人》是一本由[冰]奥杜·阿娃·奥拉夫斯多蒂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很普通,封面上冰岛近几年最好看的小说有些过誉,但相比于今年读过的其他几本,能上个钻吧。就想说一句,为了治愈而治愈永远治愈不了读者,学学吧,这才是此类畅销书该有的样子。
●这本书,当时看台版的时候,第一句就打动了我:“我即将出门远行,归期未定。”
●我们之所以与生活疏离,是因为我们不曾接近生活的真相,但是,当我们越发与生活疏离,却也越发迷失。我想我需要找到一条回去的路。然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故事。
●北欧文学。在男主抵达玫瑰花园之前,我读着他那幼稚的想法,感觉啼笑皆非,他觉得自己年轻肉体里住着一个苍老的灵魂,想与偶遇的任何一个女性上床,他在阑尾炎手术时郑重地想着自己的死亡,对老爸的叛逆……但后来,直到陌生的安娜来到这座花园,带着他们意外的孩子,开始一段生活时,他才开始逐渐成长。这篇文章算不上故事多新颖,笔力多深厚,但是它至少做到了一点,成功地完成了男主个人的成长。在故事的最后他已经是个父亲了,而不是那个男孩,他终于学会了爱。以及故事中弗洛拉可爱的形象,几乎治愈了一切。让这个开头读起来十分可笑的故事,变得温情而柔软。死亡与新生,荒诞与秩序,北欧文学总能给我一点惊喜。
●从北欧到南欧,从美丽的岩熔地到古老的中世纪修道院,洛比带着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八瓣玫瑰”,邂逅,等待,思考,花园恢复到古书中圣母般的面貌。书中的托马斯修士竟是个喜欢《饮食男女》,《花样年华》的电影迷
●玫瑰是爱情,是死亡, 是满布荆棘的枝条,是你的身体, 是即使遍体鳞伤,我仍渴望拥抱……
●《种玫瑰的男人》在讨论那些通常令人落泪的主题,如性、死亡、为人父母、寻找自我等话题时是那样观察入微、亲切而有趣,从来没有落入过模仿前人的陈词滥调与俗套。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一):世外桃源之感
前两天刚看完,挺不错的,从内容到写法都不错。确实象大多数评论说的,温馨,治愈。讲一个小男生离开家去一个远方的修道院种玫瑰的,学会独立,并成长为一个男人的故事。
喜欢是喜欢,不是那种拿起来放不下,一口气读下去的喜欢。也不是意犹未尽,久久不能释怀的那种喜欢。大概也不会重读。从头到尾,没有一刻热泪盈眶,快乐和悲伤都隐隐的,悲伤里也有爱有温暖,比如对母亲的回忆,父子三人互相牵挂,磕磕绊绊的生活,自己去做个小手术等。自我的发现,身体和欲望的了解,控制,发现爱情时的欣喜,直面以及表达的勇气,学习独自生活,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没有成长是简单的,是没有伤痛的,但本里的很平淡,又令人向往。让我感想最深的,是描绘的这个世界,人的世界,象世外桃源。那么平和地,安静地努力生活。不过份亲近,热络,没道德围缫,有距离,界限分明又心怀善意。一个年轻人有这种经历,这样成长。对我来说,这个太神奇。
男主未婚先得子,没被骂渣男,未婚妈妈没成怨妇。母亲意外出世,有个心智不全的双胞胎弟弟,没有悲苦不堪,没有孤独得要死,没有极端的情绪,强烈的戏剧冲突,无论是故事还是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种玫瑰,重现了一个花园的旧日风采。不会做饭,不会带孩子,不懂当地的语言,就去学。所有的困境来自生活本身,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一点点想明白,一点点成长。会错,会失败,错或者是做错的,但失败谈不上,成长了就不能说失败。——我还是功利,而且斤斤计较,所以说出这种话。书里没有。
故事肯定是理想化的。但那些属于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很真实,也很动人,虽然不至让落泪,还是很动人。没有大悲大喜,绝地重生,逆袭,大富大贵,走向人生巅峰,就是做了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带孩子去教堂看光景。主人公述说自己内心的波动,在我看来至始至终他的内心都安祥的,安祥而平静,并努力生活。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大致如此。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努力就活得下去,心安理得地做个普通人,努力并幸福地生活着。
好看是好看,不明白这种书怎么会风靡?在欧洲,在法国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我断断续续看的,中间弃了也是有可能的,可爱,温馨,可是没那么吸引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地方,这种书会风靡?书里的人,书里有这个世界,也是他们向往的吧?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二):那座玫瑰园,Mottisfont Abbey Garden?
Mottisfont Abbey是位于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一个古老修道院,始建于12世纪,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于1957年赠予了国民信托组织并开放给公众。如今这座修道院每年会有超过35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是英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除了历史悠久的房屋博物馆和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外,修道院中还隐藏着一座世界级的玫瑰园——由20世纪英国园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格拉汉·托马斯,在70年代设计创建,以收藏了许多已经极为罕见的古老品种而闻名的古典玫瑰园。 花友们对格拉汉·托马斯这个名字可能会有印象,是的,奥斯汀推出的同名月季品种便是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穿过修道院的墙门,便是这座花园里最经典的视角,藤本月季爬满了拱门架,每年春天花开之时便形成了一条梦幻的通道。 通道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喷泉水池,周围环绕着8棵爱尔兰红豆杉,再往里走,便是焦点处的白色木椅,似乎坐上去便能拥有整座花园。 这个经典视角,便是托马斯最自豪的设计之一。
对于这座花园,用托马斯自己的话说:Few better sites could have been found for a garden of old roses than this。是的,你不太可能找得到比这里更好的古典玫瑰园了。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三):从熔岩地到玫瑰园:我不想过“正确的”生活
下午三点太阳就开始暗淡,真是叫人丧到不行。年末真是叫人丧到不行。开始看这本小说真是不能更正确的选择,傻笑着傻笑着就暖了上来。
《种玫瑰的男人》的主人公洛比,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热爱植物、醉心园艺,在决定未来道路时,与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希望他顺利进入大学,顺利过好一生。洛比却热爱双脚踩在潮湿的土壤中,亲手碰触有生命的植物的感觉。一年前母亲骤然离世的伤痛不曾痊愈,不久前女儿意外降生的惊惶仍未停止,找不到前进方向的洛比带着母亲生前种下的“八瓣玫瑰”,从冰岛苔藓遍布的熔岩地出发,踏上了不知归期的旅途,目的地是古老修道院辉煌不再的玫瑰花园。一路经历病痛和迷途,陌生的小镇、萍水相逢的人们、食物和花卉包裹着死亡的伤痛,也悄悄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觉得《种玫瑰的男人》不仅仅是追寻人生方向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描绘了疗伤的旅程,还描绘了年轻的洛比成长的过程。旅程一开始,他还是一个让父亲担忧的儿子的形象。与搭车人的谈话中坦言,觉得自己在女儿和女儿的母亲安娜身边时像个多余的人。在小镇安顿下来后,安娜请他照顾女儿,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不快。但与母女的相处过程中,他学着为女儿换尿布和洗澡,学着做菜时用拍碎的大蒜调味;为女儿迈出的第一步而兴奋,因女儿学会了吹口哨而骄傲。小说结尾处,洛比俨然已是父亲。对爱情,他也有了新的领悟。曾经他对激情的邂逅想入非非。在路途上看到一对老年夫妇车祸中丧生,才开始思索共度一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安娜让他明白了解一个人实非易事,让他做出“五十年大约等于和同一个女人共度一万八千两百五十个黄昏和夜晚”的浪漫计算。怎么说,love conquers all。
洛比热爱、了解植物,而植物也渗透到了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植物的爱是他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意。记忆中最温暖的,是夏日深夜和母亲在花园或温室度过的宁静时光。母亲出车祸的地方,他种了一棵矮山松来纪念她。母亲留下的念珠玫瑰更是凝结着他的浓浓思念,被他带在身边,种到美丽的玫瑰园。植物还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会送大丽花和玫瑰来表示谢意,会送百合来表达歉意。珍藏的六叶的三叶草,他想送给占据心头的安娜。他觉得一个地方有了鲜活的花草才算是家。
最后附上超级可爱的超级影迷托马斯神父的不完全观影指南:
《厨师、大盗、他的妻子与她的情人》
《饮食男女》
《浓情巧克力》
《巴贝特之宴》
《巧克力情人》
《重庆森林》
《花样年华》
《安德烈·卢布廖夫》
《向玛丽致敬》
《红蓝白三部曲:蓝》
《第七封印》
《乡愁》
《塞萨和罗萨丽》
(看原版片无需字幕的语言达人,我们的托马斯神父中文很可以嘛  ̄ω ̄=)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四):读读圣经,可能会更加了解外国作品
读书的速度有些慢了,需要加快一点,不然计划真的会完成不了。所以选择了小说,觉得看起来会比较快,但是,这本不厚的小说也用掉了三天时间,好吧,好吧,只要是一本值得看的书,费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种玫瑰的男人》书名就吸引了我,让我想起我喜欢的那本绘本《植树的男人》,还有《爱花的牛》。非传统意义对某个人的定义,种玫瑰的男人,多么浪漫和温柔。豆瓣评分也不低。
读翻译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遇到翻译大师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或者名社翻译这都是一种保证,不然读起来不仅没有美感,甚至不知所云。
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主人公终于到了那所著名的玫瑰花园,故事因为意外和偶然开始发展。前面的故事读起来慢悠悠的,“不知所云的描写”看的我云里雾里,当他终于到达玫瑰花园,一切终于清晰。
主人公的家中有爸爸,妈妈,弟弟约瑟夫,还有主人公洛比。洛比和妈妈很相像,热爱园艺,热爱玫瑰,妈妈在自己生日那天意外出车祸死亡,这让洛比开始一场不知归期的远行。
这场远行一开始,洛比就得了阑尾炎,当他终于到达那所著名的玫瑰花园,开始打理和恢复古老的玫瑰花园,与小镇人们的日益熟悉,让主人公终于有了找到自我的感觉。可是意外又发生了。
安娜带着他们意外的女儿来到了小镇,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大约三个月。洛比爱上了安娜,可是安娜选择再给她六个月的时间去寻找自我。
故事在教堂里八瓣玫瑰的阳光投影下结束了。
《种玫瑰的男人》开篇便引了《圣经·创世纪》中的文字作为全书的引语:“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有结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故事中还有很多涉及圣经的地方,因为对圣经了解的太少,仅仅读过《达芬奇密码》,很多地方不甚明白。
【作者:KEY-可以文化(来自豆瓣)
“我认为,西洋的思想,无不是以耶稣的精神为基础,或是解释、或是借用、或是抱有怀疑,尽管众说纷纭,但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一部《圣经》,就连科学与《圣经》也不是毫无关联。构成科学基础的事物,无论是在物理界,还是化学界,全都是假说,是从肉眼无法看到的假说出发的。由于信仰这种假说,才产生了所有的科学。”因此,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开门见山地提及《圣经》,那无疑是一个值得注目的现象。这一举动就好像作者向世人宣告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属于由宇宙奥秘而引发的思考的范畴,它的内容决不仅仅停留于由无数个设计精巧的“偶然”所构成的令人啧啧称奇却缺乏意识的表象世界,相反,在作者所建构的那个世界里,表象不仅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美好”的,它还是有意义的。而“意义”,与其说是个人观点,不如说是一个人将上帝赋予他的观点再次诠释。如果没有圣,那些真善美不是都成为了没有根基的存在吗?而那被称之为“圣”的东西,除了是想象力的来源以外,更是贫瘠的拯救,就好像上帝把一切结种子的蔬果赐予你们作食物一般。】
在豆瓣上看到文章下的评论里的一段话。
所以把圣经放入下一轮读书计划吧!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五):20190624
这书不觉得有多好看,至少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且在看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就是北欧人民日子太好过才会把简简单单的事情结构得纠纠结结。而玫瑰男孩时不时的犹豫、胆怯和心口不一也让我很看不上。但很神奇的是放下这本波澜不惊的小说后,我一晚上都在想这个种玫瑰的男人和他的故事。随后发现的确是要日子好过的情况下才能有余裕深入感受生活的本质而非浮于表面,而玫瑰男孩的心路历程也更显诚实。于是意识到这个故事的美不在于任何剧情,而是在于作者在讲述玫瑰男孩生活的任何一面的时候,展现的都是特别纯粹的那一面本身。
比如讲到烹饪,那就是最简单淳朴的烹饪,没有食材的质地色泽口感等等的描写或是烹饪技巧的渲染,只是做一顿最简单的饭。肉贩说放四勺油,把小牛排放到锅里,煎好一面换另一面就好了。玫瑰男孩问一面多少时间,肉贩说三分钟。然后肉贩说酱汁就是把红酒倒进锅里,滚两分钟。佐料盐和胡椒。玫瑰男孩就依样做了晚饭。初看觉得特别平实,甚至感觉有些原始,但是这段就一直绕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为什么呢?一个大概是我也基本上是这么处理牛排的,只是没试过红酒酱汁,打算这么试试。另一个大概是简单而真实,我问我爸如何做一道菜的时候对话也差不多就这样,做一道菜就只是做一道菜,做出来就好了。再一个,这样的极其生活化的描写,反而给了做这顿饭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意义,它不再是联系着前因后果的一顿饭,没有玫瑰男孩为什要做这顿饭以及这顿饭后故事会如何发展,他只是按照肉贩的教导做了一顿再普通不过的小牛排。有时候,当我们从生活中抽离自己,从远处观察自己的时候,看到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场景,我站在厨房里,做了一道菜。我们看不到这一场景背后的故事、思绪或者情绪,但这反而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说,对任何一个他人的生活很多时候也就是看到这么一个场景,至于场景中的人物正在经历什么都看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又例如讲玫瑰男孩带女儿,我本来期待的是一个新手爸爸如何得手忙脚乱,然而作者并没有这样写。换尿布,孩子的妈妈教了一次,就没了。婴儿辅食,玫瑰男孩把水煮马铃薯碾成泥,孩子妈妈把肉切成婴儿能食用的小丁,也没了。剩下的就是他带着孩子散步、购物、和人聊天、去教堂看壁画,配合孩子向她妈妈展示当天学会的新技能,比如站立、走路,和他发自内心对女儿的赞美。爱是什么?爱不就是赞叹、陪伴、付出和守护么?没有孩子以后和谁过、要往哪方面发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等等。除去社会属性和强加的意志,孩子的美好在于她的本身。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还真是有点震惊的,因为在我们的周遭几乎感受不到如此纯粹的孩子的美好,有的都是缠绕着各种家人期待、社会意志的育儿问题,在我们谈论孩子的时候似乎没有办法触及到什么是纯粹的孩子,于是谈论养育一个孩子时便更多地在强调负担和辛苦,随后再弥补性地补充一句孩子还是美好的是甜蜜的负担。
再一个是关于玫瑰男孩和他孩子的妈妈间的关系。因为这两个人的办事顺序非常不同于一般流程,所以特别凸显出社会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分别。两个人是不是有了小孩就是一家人了?不是。两个人睡过了是不是就是男女朋友了?不是。如何判断两个人是一时激情还是真心相爱?不知。当脱离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和辅助,就只是讨论纯粹的感情和关系建立,真的变得很困难、迷惑,以至于玫瑰男孩所说和所做心口不一但确是无比真诚和纯粹的。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里时常提起电影,神父也总是用电影来引导玫瑰男孩理解自己的处境并给出回应,这本书本身也时不时会让你从一个电影的视角去观看。尤其会想如果是电影的话,不借助旁白,演员要如何来表现玫瑰男孩的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