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演奏读后感100字
《不安的演奏》是一本由[日]松本清张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的松本的第一本书,极其有幸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和之后看的作品相比确属基础作品,但是幸好有它,让我看了之后的作品,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唯一的疑问是,书名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揭露政治“黑雾”的典型清张社会派风格小说,开篇还行,但之后情节明显拖沓,属于结构有硬伤,松本清张不成功的作品。
●工整。
●变态偷听癖主角居然说别人是中年变态男。。四处奔波做独家却是为叶山做嫁衣。解说里的清张出轨地狱和这本书有关系么。
●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 故事从一个简单的窃听磁带开始,不断分析取证,最后揭露了真相的全貌。 我觉得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从现有的线索分析,然后再去实地考察,就仿佛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走访主人公去过的地方,思考相同的问题,一步一步,让读者真正的置身其中。而且,每每有了新的发展,就跟主人公一样感觉的兴奋,并且期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而且松本的对整片文章的构思非常的清晰,还配了几张地图让我们更加清楚主人公的路径,会对现有的线索进行整理,让读者更加容易了解故事的进程,就算从来不读推理小说的人可以轻松阅读,实在是非常贴心了。 最后,当你读完整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录音磁带竟然牵扯出这么多的事情,简直让人唏嘘不已,也惊叹不已。
●日本推理的先祖,值得一看。
●作品的开篇确实惊喜,偷听录音磁带从而发现的杀人弃尸行径相当抓眼球,但随之展开的标准寻访流路数与越铺越大的案件真相却不一定会合乎大多数人胃口(包括我)。秉承作者的优良传统,叙事口吻贵在真实,只不过这次的角色编排略迷,想不通侦探由叶山替换掉久间的必要性,肥胖导演难道不比神秘青年更具现实笔触的发挥?
松本清张的书,这是读的第一本。
日式推理小说给我的感觉,一是日本人好八卦,什么小道消息都可以透露给陌生人(看起来这是助推主角推理的必要一环,但在中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国情下,这点要突破很不现实,也就是日式推理小说的写法不适合中国人);二是日本人对有案底的人及其所在的家庭,包容度是很低的(可能因为国家小无处躲藏。这点还是很羡慕的,不像中国人,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换个名字换个城市生活就无人知晓了);三是需要对日本的地理知识,包括地名、电车时刻表之类的有一定概念。
文笔喜欢,译者叫何睦,曾经编译过著名的《菊与刀》。
结局并不意外,因为隐含在一层层的推理之中,整个小说的节奏感把握的还是很好的,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铺垫的不错,值得一读。
《不安的演奏》读后感(二):不安的书评
松本清张的大名,应该不用多介绍。这本书好像是首次中译?虽然肯定没有《砂器》、《点与线》等代表作的名气,但也可窥大师的创作观。那就是,绝不浅尝辄止于肤浅的罪案侦破,而是要以此为载体,揭露社会的黑暗,戳破虚伪的面具。
阅读松本的作品,诡计不是主要看点,而是要看诡计背后的动机手法以及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看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人物为了心中的正义挺身而出,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决绝的精神对抗黑暗中的庞然大物。以本书为例,一个杂志编辑与一个电影导演,从对一盘奇怪的录音带的好奇心开始,冒险走访各个现场,实地探查,抽丝剥茧,最后揭发出了政坛的黑幕。读到后面,我已经忘记了录音带这个楔子,而是被作者牵着到处奔波,脑中只有对真相的执念。
其实我读的社会派并不多,也并不太感兴趣。以本书为例,从情节来看,对于看多了推理的作者,看到本书简介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最后无非是选举舞弊的政治黑手。而实际阅读时的感受又远远无法用上面一句话概括。录音带是怎么回事?第一句尸体真的和录音带有关吗?出场的各个人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犯罪手法如何实现?。。。跟着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事件的真相,领会到了作者的意图。我们经常说,不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但在阅读推理小说时,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也是一种幸福,像坐在后座游览景区的乘客,只需将注意力放在窗外层林叠翠的景色上,听着导游的介绍,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任由司机开车走出九曲十八弯,下车后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也是一种享受。
经常有人评论中国的原创推理,窃以为中国与西方及日本差距最大的反而不是诡计流,而是社会派。看完本书后更加深了这种判断。如何把空中楼阁的诡计的地基建筑在现实的土壤上,增强作品的冲击感,提升作品的内涵,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目前还缺少这种程度的作品,一是可能作者的阅历还不够,二是国内出版审查的大环境(明眼人都清楚)。前路漫漫,且读且珍惜。
TW:这本书的封面“不安的演奏”这五个字是歪的,“不安”有一部分都没显示全,我以为是装帧错误,后来发现折页上的图书简介的封面图中也是这个效果,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不安的演奏》读后感(三):举重若轻,华而不涩,妙而不炫
有特殊性癖的男子平时喜欢收藏在情人旅馆非法偷录的磁带,某天他偷听到一段关于杀人计划的对话……
——中国首次引进松本清张的《不安的演奏》。
评论不涉及谜底,仅简单说说个人感受与推荐。
以一个足以紧钩读者感官的猎奇开头,以男主寻找线索的过程,逐渐将故事往实地调查、旅情推理、政治阴谋的大格局延伸。
故事背景立足于现实,没有过多的离奇戏剧性发展,但节奏始终保持紧张,且文风易接受,整体很好读,不需要所谓慢热的适应过程,从开头便能将我个人代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我有种一口气解决的欲望。
松本清张的笔始终充满市井气息,擅于表达那个时代的人内心充满却不敢流露的隐忍,凭他个人丰富的社会阅历真正在推理类型文学创作这一范围做到“举重若轻、华而不涩、妙而不炫”——所谓“大师说好故事”便是如此,不刻意卖弄文采和知识,却在点滴无形中展现别人难以企及的技巧。这份技巧你很难察觉它是“技巧”,但溶于你心的故事情感思想即是“技巧”的有机转化,而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写到的地步,起码在推理类小说这圈子来说——是的。
对日常细节的描绘充足而不过分,细腻而不油腻,阅读过程有种与自己亲身体验的近距离感觉,真实感强烈。强烈到什么程度呢?——以至于男主为了查案,三番四次来来回回跑了那么多路,其中甚至有不少白白浪费的失败冤枉路(当然这只是作为书中男主的心态而言,但于小说情节是必须存在的),他都没怎么提累,我却有种自己的腿快酸掉而不禁揉一揉的幻觉。
意识不自觉便跟随着主角思路到处探案查证,根据细微条件作出假设,然后亲力而为验证,再根据新线索假设归纳,逐步迈向深处的真相,原本看似互不相关的几点联系也逐渐清晰起来。针对案件所寻找到的线索和假设推理都是生活中触手可及并不出奇之物,却在清张笔下显得高潮迭起,悬念与怀疑一波未平一波又来,复杂庞大却模糊松散凌乱的拼块随情节发展逐渐组成完整严谨的逻辑链接。
对我个人而言唯一不太好的是作品中涉及到非常多的日本地名,而核心诡计方面也与列车时刻表,以及这些地方之间的联系密切,所以对于我这个不了解日本的中国人而言是比较难理解。当然这完全不是作者的问题,甚至当得知松本清张在完成这本小说过程中,曾不厌其烦到这些地方实地取材,无论是重要或可有可无的细节都不会马虎对待,我心中只有对这份执念与敬业的仰望佩服。
《不安的演奏》读后感(四):一点随想
所谓“社会派推理”,指的是以某事件为引子,将作为事件背景的社会百态呈现给读者的一种描写手法。比起千头万绪的作案手法,社会派更重视现实之中的案件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病态的描写,从1960年代起,社会派推理成为推理小说的一大主流,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就是本书的作者——松本清张。
在“社会派推理”的概念刚引入华文阅读界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类似“社会派怎么动不动就写那么长完全读不动啊”,“一点诡计都没有也能叫推理小说吗”之类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以跑腿和家访为主要探案方式、动辄介绍各种人物生活背景的小说,还是以缓慢但稳定的方式赢得了一批拥护者。 相比本格推理的注重诡计,社会派推理则更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描绘与剖析,以及各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这就让读者有了更实际、更贴近自身生活的联想(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种种层面和现象,宛如20年前的日本,因而日系社会派读来更有贴近感)。
《不安的演奏》起始于一盘在酒店里偷露下来的录音带,主角之一是一个嗜好偷听这些不雅录音带的平凡社会人士。在现实中,偷听、偷窥是该受到谴责的,但因此破获了一桩社会大案又该如何对待?非常巧合的是,在阅读本书的时间段,中国社会也发生了一起因偷窥监控摄像头而曝光的虐童案,更能让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里,就“该不该处罚偷听 / 偷窥者,还是看在破案有功的情况下原谅对方”的争论,有了感同身受的联想。这也体现了“社会派”的魅力之一。
有人认为,社会派过分重视对于现实的描写和批判,从而忽略了推理小说的一大趣味——诡计,其实则不然。在《不安的演奏》中读者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方式精巧地误导读者和书中的侦探角色们;用脚踏实地、或许有些乏味的家访式探案是如何找出了凶手设下的诡计的精妙;连环套一般的诡计又是如何回转,返回到“社会派”的源头——为何会发生这个案件的。事实上,近的不说,欧美推理的黄金时期早已做到了将社会派和本格派完美融合,一部部以本格派诡计为看点、社会派叙述为犯案理由的经典早已横空出世,举例来说,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一部集合了两种推理派系于大成之作。
杂杂拉拉说了一堆,已经写得不像是《不安的演奏》的书评了。概括而说,日系推理也是国产推理作家们模仿和借鉴的一大宝库。以本人贫乏的阅读来看,无限接近社会派推理的国产作家有陈浩基、紫金陈等人。日系推理的生长期用了足足五六十年,新本格的崛起也迈过了三十年大关,国产推理(任何形式)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不安的演奏》读后感(五):记住清张大师作品内容从此书开始——《不安的演奏》简评
所谓开门见山,清张大师的《不安的演奏》很是令我喜欢。除了书名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读完后我还是以为我要听一曲死亡音乐,然后发尸体),其他我都很满意。全书可以有5星哟。虽然我一向宽容,但是2018年读到的作品里,能打5星的也是寥寥。另外要说的是,封面我也很喜欢。此前购入的简体版的清张作品,要么是《点与线》南海那版(貌似是)的留白型,或是买过浮世绘型,还买过黑底蓝字的《黑色笔记》(怕是有什么误解)。这本的封面算是很满意的了。暗色背景下灰色线条感的街道,莫名的觉得就是尾鹫的舞台吧。
说来惭愧,自诩热爱推理的我,读过能记住内容松本却是寥寥(甚至是没有)。《砂器》、《点与线》、《零的焦点》等倒是读过,也曾有过通宵阅读的经历,但是不知为何,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都仿佛被偷走了似的,不再留痕迹。这大概率是因为作为社会派,探究为什么的比例远高于怎么做。而我偏巧又偏向于后者,遂有矛盾如斯。然而,《不安的演奏》却截然不同,此书带给我的是流畅的阅读、丰富的阅读趣味以及醇厚的余韵。(不知是因为此书风格确有转变,还是本人已经不再是早岁哪知世事艰)。
开篇就是一段偷听。偷听偷窥这种梗实属常见,一方面解释了秘辛的来源,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完全带来悬念陡升。此作中,究竟是不是杀人,被害者是谁都成了一开始就摊开的谜题。随后就是探寻了,就我个人而言,前半段频频登场的久间导演颇合心意。闲不住的性格,敏锐的思考,一激动就结巴(这条怎么和金田一耕助撞人设了,笑)都是侦探的绝佳人选。导演的职业也合理地说明了,为何能够一开始就接受宫胁提供的荒诞信息。可惜此人后半段再也不见踪迹,让我颇为不舍。探案的足迹遍布三地甚至更多,而每一地都有独特的风景。这大概也是这本小说分外引人入甚的原因了。以及万幸,这不是一本时刻表推理,否则阅读速度将大打折扣。很快小说进入第一个高潮,第一具尸体有了。我个人以为这第一具尸体正是全书可读的关键。它与最初偷听到的内容,相符却又有差异。发现的地点相似,但是死者性别可能身份都和偷听内容不相符。随后一段关于车券的调查一气呵成,标准的调查手法却不是警察讯问得来,宫胁付出的努力与热忱也成了这个答案的最佳配菜。随后就是主线登场,各方的表演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每一条支线上的风景都分外精彩。但是,关于第一具尸体仍然所知有限,甚至都不知道它和全书核心案件有无关系,还是仅是巧合。全书营造了一种社会版案件追踪的氛围。第一具尸体之谜作为引子而非最核心的事件,谜题持续到书的最后部分,实属难得。此书阅读中,每翻开新的一章都会有一种今天的连载开始了的感觉。读着很是过瘾。
关于第二具尸体,我还是想咆哮一句,为什么总要用寄的啊。考虑过递送人员的心情吗?这个梗是真的见了很多次。话说回来,第二具尸体的发生使得全书的展开变了。不再是关注偷听内容是否真实,而是变成了为什么被杀以及怎么被杀的。这是因为被害对象、被害时间地点等均与此前偷听内容不相符了。但是偷听的内容不应该被遗忘,这种情节的转换总是作者埋下的伏笔。第二具尸体之后的探寻也颇值得玩味,以交谈推进信息的交换,无论对书中的宫胁还是书外的读者都有信息不对称的嫌疑。自然会引发宫胁的一探究竟之心也自然令读者带入个人好奇之心一路追着读。但是后文会提到,这种推进方法我个人并不喜欢,应是人物设定以及部分结局有些仓促的原因。这一部分可读性很高还有一个原因是,推进情节的并不是社会派惯有的为什么,而是更合我口味的怎么做的。两者巧妙的融合,在探寻怎么做的(表面)自然解释了为什么(内核)。加之此段也是跟着主人公东奔西跑,移步换景以及换着谜题,不知不觉间书也进入了尾声。
随后自然就是揭开神秘面纱,全书结束了。酣畅淋漓的阅读感持续到最后。无论是行为方法还是行为动机都属于佳品,颇值得一读。
关于此书还有一个小小的槽得吐。神秘青年叶山怎么回事啊。仿佛机械降神一般出现,能力超群又有刻意的神秘感,我一直在怀疑他呀。难道只是因为导演的档期满了另寻他人接档吗?如果需要双线叙述导演和宫胁够了啊,需要侦探导演就是最佳安乐椅侦探型嘛。还是没有这个机械将神般的叶山,我对此书想必评分更高(虽然目前已经足够的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