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摘抄

2020-02-26 23: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摘抄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是一本由于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精选点评

  ●病中的语言积极俏皮,叙写被病痛侵蚀文字平静湖水,没有一丝哀怨伤悲,也非极力隐忍,是发乎达观和向上;而早先的文章流露了对庭的依恋真情实感友情少女情怀,以及更多的自我审视。不刻意回避,找寻真实自我,一个可可敬有趣灵魂天堂安好

  ●【藏书阁打卡】“人,为了什么活着?”金钱地位功名利禄,这些几乎人人都竞相追逐东西,到底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要?于娟的这本书或许有想要的答案。 于娟,博士学位天之骄子事业有成,然而,所有的快乐美满、平静,所有读书留学科研这一路辛苦艰辛后的甜蜜收获,都在2009年10月之后,被乳腺癌晚期命运残忍地打破了。她挣扎着,在生与死的边缘用尽全力,而医院癌症病房,却是世界上最绝望地方。 于娟的文字干净真实,纯粹极致,也痛到极致,而她的乐观坚强和善良就像是一束强光,让我们直视生命底色。所有的东西,总是在失去时,才会感到珍贵,譬如健康,譬如时间。于娟走了,而我们还活着。那些看似重要的东西,真的重要吗?

  ●开始以为读这本书会觉得很沉重,不过除了第一章对抗癌症的文字比较揪心,后面就是于娟本人日常轻松随笔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情怀并且对生活有诸多感悟的人,她习惯明朗笔触记录生活感受,才有了后面对癌症治疗经历的这份宝贵的记录,最主要的是,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不想任何一个人像我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感谢于娟的顽强坚韧,自此将这种对生活的别样思考融进了每个人思想意识

  ●增订版应该是加上了PART2 人间烟火。但兴许是第一部分的抗癌日记看的人过于心塞,第二部分画风一转对温馨生活的回忆反倒让人鼻头一塞无法把持住(所以我就看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前两篇,总沉陷在前一部分的情绪中逃脱不开),所以也只能聊聊第一部分抗癌日记的读后感了。虽然于娟老师笔调总是轻松活泼的,但还是能感受到患病后生理和心理的切肤折磨。在书中,于娟老师也提到自己患病后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患病:①饮食习惯:瞎吃八吃;暴饮暴食;嗜荤如命②睡习惯③突击作业环境问题实话说,我觉得除了第三点之外的其他三点都比较的主观)。书中也反复提及“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意识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但是确实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所触动但是我想触动也会不久之后逐渐散去,我又会回归到本来的生活状态中。

  ●陀螺式的高压生活逼着我们去追求买车买房,名利权情,不是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吗?年轻的时候不努力还想等到什么时候呢?但是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很多,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一个人的幸福,一家人的幸福不是应该是稳稳的幸福吗?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一边拼命工作,不敢懈怠,一方面又在担心着当家中的任何一个人轰然倒下,带给家庭的打击都将是致命的,这才有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等文的火爆。我们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第二次读了,还是让人动容

  ●于娟的文笔真的好,跟那些言之无物的书比起来,这本写在最后日子里的生命日记所包容的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真的是警世之语,情真意切之余,满满的对活下去的渴望与努力。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大概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自己的答案。

  ●网易蜗牛读书 希望光头,土豆,于娟的父母,顺遂无虞 我在看到于娟给自己三十岁生日写的随笔,一下就哭了…没有下一个十年了…

  ●每个人都轻描淡写说离散

  ●妈妈劝学篇。我妈用来劝诫我不要为了作业熬夜,但是检查出来血管瘤的倒是她自己。总是对他人取之尽锱铢,对自己用之如泥沙呢。 昨天才听闻法官袁博英年早逝,大惊。学位嘛,确实没什么非执不可的,名利权情都是虚空,什么才是长久的人生目标呢。 妈妈痛惜我的青春消耗在教室,都来不及恋爱就衰老了。可是妈妈,爱也是捕风啊。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一):生命无常,珍惜当下

  开始以为读这本书会觉得很沉重,不过除了第一章对抗癌症的文字比较揪心,后面就是于娟本人日常轻松的随笔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情怀并且对生活有诸多感悟的人,她习惯用明朗的笔触记录生活感受,才有了后面对癌症治疗经历的这份宝贵的记录。

  最主要的是,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不想任何一个人像我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

  感谢于娟的顽强与坚韧,自此将这种对生活的别样思考融进了每个人的思想和意识。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二):我总觉得很遥远,韶华易逝,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

  对逝去者保持敬重是首要的,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出身和遭遇、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她的文字中透露出的生活状态之间看似矛盾的体验是真实的。于娟在抗癌之路上表现出的勇敢、豁达和从容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这一点从她轻描淡写但充满细节的记录中可以体现出来。但同时,我深感她所描绘的都市生活、异国风情、从小衣食无忧、亲朋满座、往来无闲人、现代化生活方式中的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丰富多彩的经历与我之间的距离所在,那是我没有完全体验过的斑斓,所以感触越到后面越不能引起深度的共情。前后叙述中的喧嚣与宁静、华丽与平淡、充实与淡然之间的游走仿佛隔着一层基于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面纱。单独抛开同情心的角度看(而于娟并不需要同情,她这么要强的独立女性,自有自由流动的灵魂),我觉得书籍后半段的文字并不能沁入我的脑海,生活的世界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社会资本存在差异,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但这样的人是毫无保留地需要尊重的,是值得敬佩的,单凭面对折磨时勇敢的争取和豁达的心态,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此生未完成,于娟的无畏施值得。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三):生之罅隙

  

每个活在罅隙中的灵魂,都将不朽的绽放。

2020的第一本书,特意作為礼物送给自己。

  近几日正巧害了病,卧於床榻的脆弱情感,于作者笔下,像是生了根的疮棘,密密麻麻刺痛我的心。

  虽不能言是大彻大悟,但读完此作,我对於生命的情感,已同过往循然不同。

  原来,生命断可以如此薄弱而又坚韧,炙烈而又美丽。

  而人世间的情感,却又那般浓烈得令人心碎。

  我从不知道,有人会拥有如此纯粹而又温柔的灵魂。

  她的一言一行,每字每句,尽数对生命的嚮往与深爱。明明身患恶疾,却仍隻身立於悬崖之上,向世界袒露她不屈的胸襟。

  她燃烧了最后的岁月,将短暂的年华,绽放作一首不朽的长诗。

  时时刻刻提醒著幸活而不自知的人们,生命何等残酷,何等宝贵。

  也是多麼值得為之付出一切,去守护它的完整。

  轻轻摩挲著书脊,细数二十年以来,自己那被俗世遮蔽的双眼,已有多久未曾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问问自己,还剩下多少生命能够被浪费。

  是的,人世茫茫,百年不过弹指一瞬。

  好好活著,认真生活,以最诚挚且坦荡的态度,体会人生中的每个註定短暂的瞬间。

  2020.01.06 冬 庆餘生 盼新岁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四):《此生未完成》

  过年期间读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感动之余也有些体悟。于娟不是作家,可她的文字是那样的有力量,幽默,朴实。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癌症晚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乐观,保持幽默,在苦难中用文字开出自己的花

  这本书记录着于娟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她说在得知患癌后自己对生死的理解或许比研究哲学的朋友更多,这也能算是癌症带来的一大好处。可我觉得不尽然。只是因为是她,于娟,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做到如此,这归因于她所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行过的路。当她的人生已经有了厚度,才开始思考人生的宽度,这与大部分人是相反的,可这也造就了这个复旦青年女教师,造就了这本《此生未完成》。文字间闪烁的智慧足以打所有号称“读书无用论”者的脸。

  之前读《相约星期二》,《我在天堂那五年》,三本书都关于人生尽头的思考和感悟。可前两本都是关于老者,沉淀着他们漫长一生的人生哲学,虽然看了同样的感动,却有些似懂非懂,人生还很长,需要在成长中慢慢品,细细品。可于娟这本不一样,同样的年代,同样是学生。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像拼命一样的学习,考证书......加之不注意身体,暴饮暴食,食野味,一天拼命学习21小时......“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白了,无非是别人茶叶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也无非是一种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心态肆意评论一番,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人生说长也并不长。为未知的目的而奔波的日子只是对时间的消耗。而生命的终极自我价值也不该总是手里那些忙的永远停不下来的事。从今天开始,为真正有意义的事,为人生的目标而努力,别等半生过去,才发现手中成败无甚意义,人生幸福已来不及享用,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此。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读后感(五):患癌到抗癌:在这份以生命写就的心路历程里,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你活着,最想得到什么?” 以前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由和快乐。” 怎样算自由?赚到够用的钱,能做想做的事。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赚多少算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无忧吧。 “人嘛,总都是想过得更好一点的。而且,世事无常,总得防着些意外呀。”

  我们为了成绩熬夜,为了职称拼命,为了各式各样的前景耗费心血。然而,在这些付出之后,在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更好”之后,又有谁能告诉我们,究竟还要努力到哪儿,我们才能稍稍停下脚步,专注当下,享受生活?

  在复旦抗癌教师于娟的这本《此生未完成》里,我读到了一个年轻妈妈从“患癌”到“抗癌”的真实心路历程,看到了一个即便临近死亡,也仍愿以最后的生命作为燃料,予世人以忠告的有良知识分子;末了,也从中体悟到了,一些有关生命与活着的意义。

01 患癌:人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来临前的无尽痛苦

  2009年10月的一个晚上,于娟意外腰伤。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腰肌劳损。于是,几贴舒筋活血的药开下来,直接把“癌症骨转移”恶化成了“癌细胞全身骨转移”。

  医生的误诊,让于娟成了不能移动的“乌骨人”。后经转院、找人,几番波折,“乳腺癌”的病况,才得以确诊。

  患癌,无疑是痛苦的。

  在于娟的“病隙日记”里,她用了一个几乎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能见到的词——断肠蚀骨,来形容患癌的痛楚。

“蚀骨是骨转移,断肠与腐心是化疗体验。”

  得了癌,未对抗时,是蚀骨;对抗时,是断肠腐心。明明,我们是想倾尽所有去抗癌,去疗愈。可是当那些断肠蚀骨的痛意,一次又一次地发作,一次又一次地侵袭而来时,又有多少人,因为难忍痛楚,而在死神面前提前举起了白旗?

  在《奇葩说》第三季的一期辩论里,辩手陈铭,曾就有关“许多绝症病人为何在最后放弃求生”的疑问,对多家不同医院的医生进行走访。

  他去了同济、协和,去了肿瘤外科。从不同医生的回答里,他得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

  让那些绝症病人最后放弃求生的,九成以上的原因——只有一个字,疼。

  他们,不是害怕自己无法自理,失掉了体面与尊严;不是害怕自己变成负担,拖累了身边的亲友;而是害怕所有资源都为自己所用,积极参与治疗,却仍然抗不过日夜反复的蚀骨的痛楚。

  因痛而逝,是我不曾想象过的情状。写到这里,我也不由在想:我们既是肉眼凡胎,又何必强行将自己催眠为铜皮铁骨?活在当下,健康生活,又真的有那么难吗?

02 抗癌:鼓足勇气对抗痛苦,是勘破恐惧后对重生的渴求

  在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于娟在她的“病隙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过。自戕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我是个母亲。虽然,我这个母亲做得很无力,我现在唯一能给孩子的,只有微笑,能为孩子做到的,也只有坚强。

  对于一个饱受痛楚折磨的癌症晚期患者来说,生,不过是中彩票般的奢望;但论及死,却是简单,也痛快得多的事情。

  在当时,不过三十出头的于娟,想到了自己一岁多的儿子,想到了悉心照顾自己的丈夫,想到了为自己操劳半生的双亲……

  她在想,如果她真的就这样“走”了,那她的这些至亲至爱,又会面临着什么?孩子幼年丧母,丈夫中年丧妻,父母老年丧女。而这些痛苦——她怎么舍得,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至亲至爱,用余下的一生来尝?

  断肠蚀骨的痛,如果真能换来中彩票般的那一线生机,能换来余生再与他们欢笑一堂的幸福时光——忍耐下去,她心甘情愿。

  人们常说,一个人若是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怕在世上好好活着?

  我们清楚,命没了,机会也就没了。而活着,即便再苦再难,只要还有一条命,就还能有逆转局势的一线希望。哪怕这一线希望,是如此地渺茫。

  可生而为人,当我们在人世间走过一遭,却又没能真正把握住“生活”时,生死弥留之际,又有谁,会不希望自己是那个“中了彩票”,抓住那一线生机,得以重新来过的人呢?

03 反思:名利权情皆为浮云,唯有当下才最值得我们珍惜

  有一说一。虽说《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提醒我们“把握当下”,尽可能以不会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来生活;但事实上,“把握当下”这四个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早已不算是什么新鲜的劝语。

  把握当下,究竟应该怎么把握?如果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回顾此生,若是能够重新来过,我又会做哪些改进和弥补?

  阿凌认真想了想,与其琢磨一堆太远太空(泛)的东西,不如做好每天能够把握住的细节。要改进,要弥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日常的习惯改起。

  《此生未完成》的第一部分,在“病隙日记”之“‘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里,于娟对自己得癌的原因,做了四个方面的总结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不好。吃得太杂、暴饮暴食、嗜荤如命。二、睡眠习惯不好。惯性熬夜、偶伴通宵,作息紊乱。三、突击赶工的恶习。耗费心力,极度劳神。四、受环境污染(比如甲醛)影响。

  而对我来说,结合生活实际,我个人体会最深的(也是最需要改变的)一点,就是要修正作息,保证良好睡眠。把这十个字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上,就变成了另一个“微习惯”的养成与应用。

  修正一个习惯,和养成一个习惯一样,都需要长期“做工”。如果我们能把改晚睡,变成试早睡——定上一个“早睡闹钟”,让自己在闹钟响的时候,放下手机,床上躺好。把早睡,当成一个微习惯打卡的项目。

第一天周打卡&一周后的月打卡记录

  (PS. 图中的睡觉时间,为手环记录的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而不是指准备睡觉的时间哦(。・ω・。)ノ)

  就算一开始不能每天做到,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在一天又一天的实际行动中,给自己增加一些心理暗示:

闹钟响了,我要早睡了。这个月拟打卡(早睡)XX次,我还差XX次达标。

  一点进步,接一点进步。持续一段时间后,总会有所助益。

  近几年,总听到有人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既是如此,我们何不在明天或意外到来之前,珍惜现今已有的幸福,把握当下,过好现在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