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继承礼乐文明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打了一仗。
这场战争,叫鄢陵之战。
结果,晋国大夫郤至多次遇到楚共王。
每次,他都要脱下头盔,小步快走。
于是,到了中场休息的时候,共王就派了一个人带着一张弓,去慰问郤至。
使者代表楚王说:刚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有一位穿浅红色军装的人,真是君子啊!他见了寡人就小步快走,会不会受伤了呢?
郤至立即脱下头盔回答:伟大的君上!您卑微的外邦小臣郤至,追随敝国寡德之君参加战斗,承蒙君上恩准披上了盔甲。公务在身,因此不敢当面叩谢君上的亲切关怀。拜托贵使禀告君上,下臣身体很好,正要与贵军决一死战。
天底下,还有这样打仗的?
为什么呢?
因为华夏文明就是礼乐文明。
维持秩序可以有各种方式。
最文明也最有效的方式是依靠法律,可惜少了点人情味。常常看见律师草拟合同,满纸都是“应该”或者“不得”之類的字样。这样虽然合法,却让人很不舒服。甲乙双方原本是平等的,为了互利双赢才签订合同,凭什么你要求我又是“应该”又是“不得”的?不礼貌嘛!没道理嘛!
这样的合同,我就不签!
可惜很多人不会,也不在意。
格式合同,就更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继承?
这就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比如称谓。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这就叫:扬人抑己。
不过,这事其实当不得真。
想当年,孙权提出为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没想到关羽一声怒吼:“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结果怎么样呢?
走麦城了。
骂辱是有的,拒婚也是有的,称“犬子”则未必。
关羽,还不至于那么不讲礼。
其实,礼的基本原则,是不说粗话。
特别讲究君子风度的,还要使用外交辞令。
比如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国统帅成得臣的宣战书,话就是这么说的:敝国的战士,恳请与贵国的勇士做一次角斗游戏。君上靠在车里观赏就行,您卑微的外邦小臣成得臣愿意奉陪。
晋文公则派使者回答说:敝国的寡德之君,已经接到了大帅的命令。实际上寡君岂敢抵挡贵国的威武之师?只不过没有接到贵军的停战之令。因此,也只好拜托大夫您转告贵军将士,驾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上见。
说白了,其实就是约架。
约架也得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是华夏文明的古风。
那么,对待无礼之人怎么办?
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应该是:“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不过,最好还是温良恭俭而不让。
比如,不说“滚”之类,而是:“麻烦你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上!”
总之,自己越有礼貌,挑衅者越有挫折感,也越掉价。
大庭广众之中,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