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栗》影评精选
《颤栗》是一部由约翰·兰迪斯执导,迈克尔·杰克逊 / 欧拉·蕾 / 文森特·普莱斯主演的一部恐怖 / 短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颤栗》精选点评:
●现在看来还有点喜感
●小时候被吓得不轻。
●音乐录影带的里程碑作品
●Simply amazing.
●再回过头去看根本不能理解十几年前为什么会在他变身浪人那一刻被吓哭
●还记得片头MJ变身的特效,当年能做到这么逼真实在不容易,而片尾的小惊喜又是点睛之笔,这部MV到现在也没人能突破它给观众的震撼感觉!
●永恒的经典
●灵魂附体。
《颤栗》影评(一):颤栗
2020-2-26
颤zhan栗 灵魂舞者 赏心悦目 MV15分钟 幕后花絮将近一小时
迈克尔与穿的像餐厅女招待的女友走在街上 突然迈克尔变身成为狼人 胡须 手掌 均有变化 女友逃跑迈克尔追 危险之际其实是迈克尔与女友在电影院看惊悚片 女友不敢看了提前出来 迈克尔吃着爆米花看的正开心 跟随女友出来 音乐响起
迈克尔看似每个简单的动作都特别到位 二人途径墓地 僵尸们从墓地从下水道等各处爬出来 二人被包围 迈克尔变身僵尸开始
《颤栗》影评(二):半个轮回。
熬着夜送走你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睁眼再看看这个世界,没有你也没有停止转动,可谁会忘记你留下的那些印记,那些恩惠。
跟爸爸一起看Thriller的时候,我还是个稚气的会被那闯进来的僵尸吓到的小姑娘。你离开再次品味经典时,就已长成大姑娘。那个假期,很难熬,每天就只是听着你的歌,看着你的脸,你的舞蹈,你的视频,以泪洗面,不知道上帝为什么带你走,筹备了那么久的巡回演出就这么搁置了,你消瘦的身影成了最后的影像,我知道你一定不满意这样的离开。
那夜,你的棺椁出现的时候,我的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的心里也下起了雨。我并未赶上你最风靡的年代,但你确乎像一个玩伴一样陪我长大,在这里我要感谢喜欢着你的爸爸。影评这东西,我不会写,我能写下的只有感觉。
你做了太多太多,却无法对抗那该死的舆论。你所拯救的世界,在你离开后,以更快的速度沦陷着,还好这些你都看不到,不然会有多伤心。去吧,别有太多牵挂,你的孩子们都很坚强的长大成人了,他们会带着你的执着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再见,我的神。
《颤栗》影评(三):世界音乐电视史上一座丰碑
记得第一次听到Michael Jackson的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班里转来一名转学生,跟邻班的一个哥们儿是双胞胎,只记得当时他的手指特别的柔软,动起来像波纹一样灵活,他们哥儿俩都会有模有样的走几步太恐怖,顺便来个“过电”舞姿,当时就觉得帅翻了。后来听他说,这是一个叫Michael Jackson的美国歌手独创的舞步,干练、帅气!!!自己也偷偷摸摸的照着他们的样子学太空舞步,尽管没学会。
后来上到高中,呢个时候学校大变革,流行多媒体教学,每个班都安置投影仪跟电脑,机智如我们的选择了用投影仪放影片看,呢个时候Michael Jackson正流行,班里的积极分子还是会有几盘盗版的Michael Jackson的影碟,一次机会,看到了thriller的MV ,当时对Michael Jackson的了解只是局限于太空步,没想到Michael Jackson不走太空步,舞姿一样有力舒展、帅气!!!当时国内的的MV大多还停留在人体写真的地步,又很难接触到电影这样高大上的视觉冲击!!可以想象当时thriller的MV对自己的冲击!!!然后就彻底的迷上了Michael Jackson,复习班的时候,学会了逃课上网,对Michael Jackson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但thriller带给我的震撼远远不是其销量带给我的震撼所能比拟的。
往后的时光里,有了机会慢慢的欣赏到越来越多的MV,有可能是先入为主的思想在,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一支MV能匹敌Thriller的,甚至多年之后,韩国女团T-ara大热,推出一首鬼步舞区的MV——Lovey Dovey,完全就是Thriller的翻版,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至于多年后的今天,丧尸电视、电影的大热,都依稀能看到当时MV的影子,国际化的今天,当鬼节在全球流行起来,每每这个时候,各大城市的大广场上组团秀舞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Thriller带给世界的影响。。。
《颤栗》影评(四):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视觉颤栗
20世纪初,当特效先驱乔治-梅里耶(Georges Melies)开始实验他的特殊摄影技巧时,日后的恐怖片大师托德-布朗宁(Tod Browning)还只是一个在巡演剧团里表演猎奇秀的演员。到了1917年,布朗宁终于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吉姆-布拉索》(Jim Bludso)。2年后,演员朗-切尼(Lon Chaney)则在《奇迹人》(The Miracle Man)里首次展现出自己表演特型角色的天赋。这两个对神秘事物和阴暗角色有着同样兴趣的人不久后便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影史上一段伟大的银幕合作。切尼的儿子小朗-切尼(Lon Chaney Jr.)随后继承了父亲的道路,成为了新一代怪物电影明星。他于40年代主演的电影《狼人》(The Wolf Man),将“狼人”这一形象写入了电影怪物名册,和“吸血鬼德古拉”以及“科学怪人”并驾齐驱,并开创了“动物人”这一新类型,衍生出后来那些诸如《猫人》、《豹人》之类的跟风之作,当然也包括n年后的《颤栗》录影带。
到了50年代,另一位恐怖明星诞生了,这便是在影片《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中大放异彩的文森特-普赖斯(Vincent Price)。说到这里,又一个与杰克逊《颤栗》的关键联系出现了:在歌曲里献上大段恐怖念白和结尾那声狂笑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文森特-普赖斯。
对于怪物电影来说,特效化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一影片类型的标志性人物们(比如布朗宁以及小朗-切尼)很早就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不管完成后的怪物妆扮多么令人信服,由人到怪物的转变过程却始终是不易攻克的难关。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的狼人电影里,我们只能看到从演员从“人”直接跳到“狼”的状态,因为那时电影人们能做到的只有直接的镜头转接,稍微好一点的手段也无非是加一些叠划的效果。这种情况一直到了80年代才得以改变:有一位化妆师史无前例地完成了“镜头内”(in-camera,指不用后期手段而是直接用摄像机拍摄)的狼人变形效果。
这个给特效化妆带来重大飞跃的人是特效化妆师里克-贝克(Rick Baker),他为约翰-兰迪斯(John Landis)执导的81年影片《美国狼人在伦敦》(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所制作的惊人特效将他自己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传奇英雄。《美国狼人在伦敦》让很少看电影的杰克逊也看得如痴如醉,他主动给兰迪斯打去电话,邀请对方为自己的热门单曲《颤栗》拍摄音乐录影带。就这样,兰迪斯和贝克再度联手,把《美国狼人》最令人称道的场面“复制”了一遍。
贝克让杰克逊戴上假牙,刻意使他的前颚突出,并对这种面部特征进行真人倒模(live-cast)。由此得到的模型成了MV中“猫怪”的基础轮廓。通常一个精细的化妆效果需要层层铺叠:从演员脸上的基础化妆,到乳胶塑形,到表皮渲染,再到毛发追加,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而由于《颤栗》里会表现“猫怪”的变形过程,上面提到的传统的化妆工艺是不够用的。贝克需要在化妆材料里巧妙地加入一些小机关,这些小机关一方面要不留痕迹地藏在化妆效果之中,另一方面则要经由外界操控带动化妆效果进行运动。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 贝克在由乳胶制成的脸部轮廓模型内部埋入数个小气囊,每个气囊都连接一个根被巧妙隐藏起来的细小的空气导管,而导管的另一头则连接着一个由人控制的大气囊。当大气囊被挤压时,空气就会通过导管被注入到化妆层的气囊里,导致“猫怪”的面部肌肉/骨骼膨胀。像这样安排在杰克逊面部的小气囊总共有6个之多。
MV中还有大约30 个“群众僵尸”角色,这正是化妆师们的拿手好戏。罗梅罗(George A. Romero)的经典僵尸片早已为僵尸化妆铺下了足够的参考基础。20个来自EFX(贝克自己的特效化妆公司)化妆师合力完成了所有“群众僵尸”的塑造。《颤栗》MV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成为了业界的最高标准,它很轻易地拿下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录影带奖。而其同名专辑则成为了史上最畅销的音乐专辑,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就在几年前发行的《颤栗》25周年纪念版CD封面上,我们又再次看到了里克-贝克团队创造出的精彩特效化妆。
与杰克逊合作过的特效化妆师除了里克-贝克,还有更为传奇的斯坦-温斯顿(Stan Winston)。下一次我就来讲讲杰克逊和温斯顿之间的故事吧!
《颤栗》影评(五):写在颤栗的35周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Vampir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982223/
“35年前,我们发行了《颤栗》这首歌曲,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首歌!他们不知道这首歌真正的意义所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段由罗德·坦伯顿创作的极具爱伦坡风格的经典旁白,这段旁白由文森特·普莱斯录制,讲述了40000年以来的恐惧。即使是在一年半以后,我们在MTV放出了那部由约翰·兰迪斯导演的经典音乐录影,人们也依旧没有明白这首歌的真实含义。时过境迁,如今这首歌已经成为了每年万圣节主题歌曲,在音乐历史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当我们刚刚看到2018年格莱美的提名时,我不禁回忆起了1983年那个格莱美之夜。那一个夜晚,我们斩获了年度唱片《Beat It》、年度专辑《Thriller》、最佳儿童录音《E.T.The Extra-Terrestrial》、年度制作人(非古典类),除此之外,还有最佳R&B表演《Billie Jean》、最佳R&B新曲《P.Y.T (Pretty Young Thing)》的提名,后者是我和英格拉姆一起写的。那真的是改变人生的时刻,而且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创作出大众喜爱的歌曲。我每天都在想念迈克尔和罗德,我很自豪我的人生中有他们的参与。总之,恭喜2018格莱美奖所有的提名者,但是不要忘记,永远都要怀着一颗谦逊的心来对待你的创造力和成功。”
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
有幸我生在MJ时代。
——爱MJ的人
其实这并非一篇粉丝向的文章,
但作为一个卑微的个体,
我无法避免在行文措字时流露出我主观的审美倾向,
尽管我竭力在避免这一情况。
我会尽可能客观的,
在《颤栗》35周年之际,
去叙述我想表达的意思。
写在前面的话:
文中所使用到的MJ(Michael Jackson)音乐MV
是一个涵盖众多人、事、物的统称词。
其中暗含了MV制作团队所有人员的艺术创作与付出。
“MJ”在此处是一个符号化的代表,代表了所有Michael Jackson音乐作品的背后工作人员,
也尤其代表了他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技巧。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
MV音乐作品的优劣高下,既取决于创作者深层次心理结构是否丰富、充实、健康,又取决于创作人把它外化成表层结构的能力的强大与否。
有的创作者有足够端正的三观和学院派教育背景,甚至也有足够的经验技巧,却依然无法企及理想中完美的创作水平。其原因在于,主体与作品(材料、技巧等)是否能融合。当然,我不想把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听起来玄之又玄,所以点到为止。
MV可谓是十分之特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MV是诞生于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独立出来的一种音乐节目,他不是演奏会,不是影视剧。绝大多数MV是关于歌曲的,它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推销歌曲专辑。这一商业产物在时代发展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既要遵循“音乐本位”的创作原则,又要追求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在音乐的基础上追求画面的表现性。
非音乐元素的介入(如文字/歌词等),让画面的塑造变得有迹可循。而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系统,是对现实的抽象化、概念化,具有特定的意义,具有现实的联想之物,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想象,给一首没有标题的纯音乐拍摄MV的景象。与此同时,电视传媒技术的发展则为MV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可能。
“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Thriller》的音乐录影带,意义非凡,成功开启了有剧情的MV时代。”MJ 的《Thriller》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至今看来它仍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艺术价值,这价值并非简单的来自于技术问题。正如一开始所说:MV的优劣高下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在《Thriller》中,我们能看到MJ的灵感来源(有说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能看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流行的电影符号(《美国狼人在纽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 1981 在专辑前一年上映),能看到MJ对神秘诡谲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童话着迷等等。而诸如此类的东西,皆来自于MV中的非音乐元素,即MJ通过作品表达的对现实参照物的反射。倘使没有任何非音乐元素的介入,只有纯音乐给我们展示的音乐形象。那全球受众还能一致的想象到MV中那让人惊诧不已、肾上腺素激增又回味无穷的(故事感的)画面吗?
特别的题材和体裁,造成了MV拥有了自己殊而不同的音画关系/视听语言。画面是依据音乐本身并被赋予了创作者本人对现实的映射,音画之间的张力追寻着极致。这并非简单的附和于音乐就可以,画面也极大化的挥洒着对情感的表现。
这与纯音乐有着极大的不同。
如果不是非音乐元素的介入,我们还能想象到《Beat It》的音乐形象(纯音乐)在讲述那个夜晚,街头上所发生的事情吗?
至于MJ为何要如此呈现《Beat It》的画面,我们通过观看后的体验便可对他的深刻思想窥见一二。在此我无权做定论,因为每个人的文化审美和个人背景决定了其理解的不同。
当然,在MJ众多的作品中,也并不是所有的MV都像前面提到作品一样有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History》中那段“剧情”,至今都有人在争论其含义。事实上,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它来自于旧美学造成的审美弊端——音乐是画面的配乐或是补充,画面一定是在讲述故事。这个想法在影视艺术上是有极大缺陷的,在MV这里更是狗屁不通,一文不值。
音乐是诗意的代表,是想象力的完美游戏。音乐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这完全不同于多数时候我们持有的辩证想法。如果说文字符号是我们抽象的概念产物,那音乐就是最具情感和形式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人类的原始性,想象力。在非纯音乐作品中,音乐依然是占据主要地位的。MV为了音乐,必然要充分地去表达情感,纪实必然会被舍弃。即使是MJ最具故事性的MV,我们也不能确凿无疑地说他的意思就是如何如何。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多年以前,我还在上高中,那时MJ还在。有一天,我在家里观看《Black or White》的MV,当麦考利·卡尔金Macaulay Culkin打扮成大人模样和迈克尔连同其他孩子站在街边的阶梯上说唱的时候,刚好我的姐姐路过。她看了一眼,带着些许不屑说:“美国文化就是这样毒害我们,这都是教了一些什么!”我当时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不争气的哭了。这就是音乐的不确定性,就算是充满了较为具象的非音乐元素,受众依然受限于自身的原因,对于作品的理解有方向、广度和深度的不同理解。
这就是音乐最本质的特点——不确定性。
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的MJ是一位音乐人,一位舞蹈人,一位诗人,他的MV带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人类的发展史上,音乐逐渐摆脱了诗歌和舞蹈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后来,非音乐元素与音乐的结合却似乎带有了回归原始的倾向。所以,MJ的魔力可能也在于此吧。他的MV无疑不带有诗和舞的诱惑。
其音乐MV作品的画面造型(构图、景别、色彩、影调、镜头运动)无不是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音乐自身的需求,画面流动与叙事的逻辑就是“非逻辑”。MJ的MV的逻辑是——情感。因此,对于有的人批判MJ的作品有过于华丽的倾向,我持反对意见。
有传言说,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消失的爱人》等电影的导演)在拍摄《Who Is It》的时候和迈克尔意见并不统一,所以造成了迈克尔在MV中的出现并不多。我想,如果这个传言是真实的,那么,一定程度上,这个分歧是由于一个梦想成为电影导演的大卫和一个音乐家迈克尔在作品把握上的不同。
MV对彻底的情感化表现的需求,造成了在剪辑上追求意外之喜,在视觉上追求效果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特效使用。这在MJ的MV里都可以随处窥见。
但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并非是目的,其存在的理由是服从于音乐的需要,或者说,服从于感情。恰当和滥用,二者的距离并不遥远。我想,这也是所有歌曲MV制作者所要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音乐的世界就是感情的世界。
我想,这中间碰撞出的艺术,一定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类。
16岁时画的Michael Jackson
声明:文章系原创作品,发表于本人公众号 MayMyLove517 。转载请联系作者,否则作者保留一切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