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色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色情》读后感锦集

2020-03-01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色情》读后感锦集

  《色情》是一本由[法]乔治·巴塔耶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色情》精选点评

  ●首先要弄懂一个基础观点——存在连贯性与不连贯性,将贯穿巴塔耶这本著作的全文。 我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回忆联系起了许多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色情”、“暴力”和“死亡”的主题细节表现。这些在脑海中闪现的文学场景变成了值得细细赏玩的意象。 在第一部分末尾,巴塔耶讲到,“色情的实质就是污秽。越美,污秽就越深。”虽然个人对于“美”有不同评价标准,但美还是具有一个普遍标准的,面对越美的人与事物,通过毁灭与玷污的暴力行为后所获得快感就会越强烈。而面对站在美对立面的丑,“色情”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因为“丑是不能被玷污的”。突然仰天长叹……人的自然界就是很残酷啊。 我读巴塔耶作品的最大获益,就是学会正面凝视、仔细剖析自己脑海中出现有关“色情”场景的意义。人非圣贤。人啊,认识自己。

  ●“狂欢、战争和献祭的起源相同:与禁忌的存在相关,禁忌反对的是杀人暴力或性暴力的自由。”翻译差。色情是对建立劳动基础上的文明的一种僭越

  ●祝你天天事事如意幸福美满

  ●贝尼尼-圣特蕾莎狂喜,做封面合适不过了。

  ●科耶夫式的黑格尔哲学:死亡与否定之否定。僭越是为了完成禁忌而不是消除禁忌,人类世界在两次否定中超越自身并且没有回到原始的自己。

  ●【2019第28本】很有意思严肃论著作者循序渐进地谈到色情的三种形式肉体色情、情感色情和神圣色情。巴塔耶认为,色情是对生的赞许,至死方休,非常浪漫说法。色情是与生殖动物性行为)对立的,色情的本质,是在禁忌和打破禁忌(僭越)之间交替。换言之,如果没有禁忌和打破禁忌,也就没有色情。人类最大的两个禁忌,是死亡和性。这种禁忌的共性,使这两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东西,在很多层面竟然都可以相通。例如萨德就在他的小说认定:人在杀人行为中达到色情冲动顶点然,这未免也太夸张了,不过也有别的例证,比如作者认为结婚和献祭(尤其是人体献祭)类似,都是献上肉体,都伴随喷射和痉挛,都是通过仪式,故意触犯禁忌,并且使打破禁忌合理化:结婚打破的是性的禁忌,献祭打破的是死亡的禁忌。

  ●色情的核心是僭越与禁忌,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理性持久角力。巴塔耶的论述不着边际,一股典型的后现代思想家思想轨迹,充满跳跃和旁枝错节,整体而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论述的目的和论述内容显然在排篇布局上未尽合理,几乎进行了十章后才进入正题。此外巴塔耶的思辨力对于思想而言稍显不足,翻译的问题很大!都9102年了都不校对一下,概念还没有本土化,真怀疑这个版本是来圈钱的。

  ●严肃论著。前面接近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考察原始部落或早期人类的性禁忌;后面着重心理层面的内在体验。引萨德之言,把纵欲与死亡的快感相结合,研究萨德式的性异常。色情分为三类:肉体色情、思想色情和神圣色情。在他看来,色情意味着孤独,代表了僭越。因为萨德这类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无法与其他人建立共情,世界的准则对于他是无用的,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对所有他者的否定。围绕神圣色情的狂欢性质与献祭的宗教情感(比如希腊神庙和印度教)分析基督教文明的结构,相当于禁忌与僭越的不断冲突,巴塔耶说色情是最高的哲学,终极的动力。注意“色情”和“欲望”不能等同。

  ●“色情是一间恐怖迷宫,迷路的人必当颤栗。”

  ●之前抢到台版赖守正教授翻译的断版拿来珍藏,一本1957年的著作60年后终于翻译出版,也是再期待一下。

  《色情》读后感(一):小粉书

  可谓是一本“禁书”,内容是大家不愿直面探讨的话题,充斥着许多残暴的,荒淫的,错乱失常的论点。这也展现出了人类生命中的两个异质部分,一个是理智部分,其意义是有用的目的所赋予的,另一个则是至上的,也是令人失去理智的,这一部分以各种方式避开意识。

  作者希望通过讨论这个在过去无法进入的领域(最为痛苦的真相被隐藏的领域)剖析暴力运动(性快感)的本身,力求清楚的探其本质,从而远离错乱失常,远离暴力支配的至上的狂喜。

  忽然间联想到了二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军队的暴行。这两个国家在当时国力强盛,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口素质都是属于偏上的,可以说极好的展现出了人性中的理智部分。同时,反观其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展现出人性中超越禁忌界限的一面,书中的一段文字解释的很好:狂欢,战争和献祭的起源相同,与禁忌的存在相关,禁忌所反对的是杀人暴力或性暴力自由,这些禁忌不可避免的决定了僭越的爆炸性运动。

  《色情》读后感(二):色情,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色情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性”,它是由性引发的一系列人与社会关系。 从人自身来说,“色情”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相结合的瞬间,越为“生”而色情,也越离“死”接近。而正是因为与生死的接近,色情被宗教视为禁忌——大多数有神论都禁止人主宰自己的生死。 从社会意义来说,“色情”来自于被禁止的快感,如果没有了这些宗教、人伦层面的禁止,色情也就失去了魅力和诱惑,甚至色情不再是色情,而退回了基础的“性”的层面。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对待色情的态度也不该向过去那样简简单单地禁止和妖魔化。归根结底,对色情的态度也不过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 可悲的是,虽然我们的衣食住行、劳动方式比百年前的人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待“色情”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如性关系、恋爱、婚姻、子嗣、LGBT等)却没有足够的进步。总是在回避,然后贴上个“传统”“保守”的标签,并且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地去指责那些在思考、追求最适合自己“色情”方式的人。 该怎么说呢?你不需要在道德上鄙视他们,他们也不需要在快活和自主上同情你。

  《色情》读后感(三):话痨的他者,性癖的书写

  1

  法国哲学当年的特点是,扯淡。

  选好一个题目,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

  巴塔耶,非要把色情和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一本非色情的色情。

  巴塔耶一直被认为是出位作家,挑战二战时代的道德。

  自己写过色情小说《眼的故事》,最初被解读为纯粹的色情作品,但很多人坚称有深奥的哲学和情感深度,也就是我们在这本书上看到的这些东西,他对祭祀的狂迷。小说中的隐喻与他的哲学有同构性:眼睛、鸡蛋、太阳、地球、睾丸。

  以内在体验为基础的偏颇谈论,没有连贯性。

  没有实质威胁的暴力性,死亡,宗教禁忌,萨德侯爵。

  是萨特当年嘲笑的生造的神秘主义。

  或许也是杜拉斯说的那位:“某哲学家脱了衣服,都比较害羞。”

  2

  哲学的革命:以存在感为书写对象,反映人类的现状。

  取代了自明性。

  就像拉威尔、萨蒂手中的法国音乐一样,权威严肃的交响乐时代过去了,他们喜欢一条毫无方向、恣肆流淌的情绪河流。绘画也放弃了旧有的规则和定式,他们让令人愉悦的人物坐在风景如画的画面中。

  诗歌在阿波里奈尔那里,也已经成为一种声音象征和暗喻的狂奔。

  巴塔耶的哲学不也一样?

  以一个题目滔滔不绝的谈论人生体验,表演本身比内容更重要。至于,死亡、祭祀和色情到底是不是有关系,这都在其次。他是在帮助我们丰富我们大脑的海马沟回而已。

  鲜明的法国性。

  连这题目都替他害臊吧?

  再八卦一下,巴塔耶不仅自己喜欢写色情,而且也是风流韵事的中心。他后来被拉康抢了的老婆,叫Silvia Maklès。是他的第一次婚姻,在1928年。这位很漂亮的女演员,在雷诺阿著名的《乡村一日》电影中那个哭泣的美少女。满脸眼泪的原因是,被别人欺骗了童贞,和这本书的主题一致。

  眼泪为我的人生称重。

  巴塔耶还与1938年去世的柯莱特·皮诺特有染,这个短命的女作家是他的秘密组织Acéphale(枭首)的核心成员。

  如果译文更顺畅一点,我觉得看第二遍也是无妨的,顶多就是增加我们的性科普知识而已。

  《色情》读后感(四):僭越-冲破''性''的隔阂

  一直以来,受到太多正统思想的统治的我们,谈性色变,凡是涉及''性''的一切都会被禁止,我们始终恐惧面对自己最真实的需求与欲望,害怕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怕道德制高点的审问,更怕一无是处的自尊备受打击,久而久之,关乎于我们自身的诸多不知终究只能是以未解之谜存在,僭越的性观念更多的是对我们''性理观''的冲击,冲击之下需要的是我们对自身道德的肯定与自信。

  本书是乔治·巴塔耶关于色情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比较系统完善的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本书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生殖、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死亡与生殖等的探讨,透明了性在人类内心中的神秘,性是什么?年少荷尔蒙泛滥时,性是湿润的孔道,青年成家以后,性是夫妻和谐生活的纽带,垂暮之年,性又会是什么,不得而知,于此,成为了我打开这本书的契机。''人类漫长的岁月里,肯定有这样一中力量伴行时间,打败时间,让人类迎来重生''。以前觉得可能是文字,超越了时间,同时也能打败时间,细细斟酌,子嗣繁衍更胜其解,以前对于性的诸多误解,性是肮脏的,谈性色变,而此,伴生在自己心中的多是对性恐惧,不安,悔恨,大多时候在性的探索都是自己摸索,资料大都是东瀛爱情动作片,这类东西容易迷惑身心,甚至上瘾,破坏多巴胺平衡,缺少比较正确和深刻的引导,''巴爷''这本书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拿到这本书,捧在手心,甚至不用打开翻越,心里也会觉的性是合理的,是同我们饥饿觅食一般的最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

  正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与欲望往往比面对一个真实自己难的多,前者需要我们僭越道德伦理,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性理观'',后者只需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已有观念,更何况方向与路标有时也不一定对标,因为还存在着重建与荒凉。

  《色情》读后感(五):色情-阅读杂记

  劳动王国与暴力王国的对立:

  其实巴塔耶在这里说的是“理性世界”与“无理性世界”之间的对立。理性指导和控制的世界是需要再生产,因而需要规划并实行劳动的;而无理性的世界则是让生命自由选择其状态的,不一定会劳动的因而是“暴力的世界”。

  其实巴塔耶在此处有失偏颇,劳动和暴力并不绝对对立,劳动的对立面可以是暴力破坏的世界,也可以是不劳动的享乐世界,或是不劳动的消耗行为组成的世界。然而巴塔耶从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出发分析劳动和暴力的二元对立,是有一些社会学上的基础,却不太能够适应中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过往的现状。

  劳动将人的力量组织化,投入到一个生产物质的理性的世界里去,而不致于人类无法掌控自己的力量因而用力量引发迫人死命的暴力。

  死亡与连贯性:

  生命的基本状态是扩张和生长,当生命生长到一定阶段(不能再继续生长的时候)死亡将会降临,死亡打断了生命自我扩张的过程,因而是生命的终结,生命的联系性因死亡而中断,然而死亡却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是一种永恒,一种连续性——死亡可以成为永恒(当死亡被铭记的时候)。因死亡在这种意义上的永恒性,所以死亡弥补了生,成为了不连贯性之间的桥梁和弥合剂。因而实现了巴塔耶所谓的“连贯性”。

  死亡产生了死者的骸骨,死者骸骨的可怖让生者对此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情,面对死者的骸骨,生者或许会恶心、恐惧。生者从死者骸骨中看到了暴力的可怕,骸骨也提示了生者可能遭遇的下场——成为一堆令人害怕的毫无生气的骸骨。为了消灭这一种因目睹死者骸骨而生发出的恐惧和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因而早期人类发明了丧葬仪式和巫术仪式(两者有先后,功能有侧重)。丧葬仪式中,生者将死者骸骨掩埋,使骸骨不可见,从而消除了自身焦虑的来源;巫术仪式中,生者融入到群体的狂欢之中对抗死亡之可怖,完全消融掉自我意识,投入到一种盲目未知的神圣中,从而消除恐惧。

  僭越与禁忌

  相辅相成,正所谓没有比较没有好坏,没有丑也就没有美。禁忌要在僭越得到惩罚的惨烈中才能显示禁忌的威严,才能对于社群中的个体产生威慑力。正是因为僭越行为的存在,才使得禁忌得以完整,具体而言就是使得禁忌不仅有禁止的范围,还因为僭越行为产生了禁止的红线以外的存在范畴,因而僭越使得禁忌的界限内外面容清晰。就像是一条法律,法律禁止了人们的某项行为,并给出违法行为的惩戒措施,有了惩戒措施的法律才具有威慑力。而僭越之于禁忌的意义正在这里。有时候人类社会会借助特殊的时刻进行僭越,比如王朝更替的时候,这是一个僭越的时期,完成了禁忌的僭越—再禁忌过程。

  僭越的存在帮助了禁忌的存在,并使其完整,因为如果没有僭越,那么禁忌(规矩)便完全不存在它的对立面,而不存在跨过界限的表现那么就只剩下规范之下的行为,也就不存在什么规范的限定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僭越是的禁忌完整。

  圣经中“不可杀人”的训诫,与实际中的部落冲突和中世纪、现代国家的战争,正是禁忌与僭越的两种绝佳表现形式。“不可杀人”的这一禁忌正是因为战争的存在才显示出它的合理性,人们因为在战争中(即完全僭越“不可杀人”的禁忌)目睹的死亡的惨烈,因而认同“不可杀人”的禁忌。虽然“不可杀人”的禁忌还建立于个体权力、自由的边界等其他哲学命题的思辨之上,但无疑,战争对于“不可杀人”的禁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动的作用)。

  一个族群/国家内部的禁忌,可以在族群之外视若无物,即个体可以对族群内部人奏效,但是对于族群外部人则完全可以无视禁忌。

  僭越得以产生的前提是明确意识到禁忌。如果一个“狼人”(狼养大的孩子,完全没有接触过人类社会的种种规范)杀了人,那么他杀人的行为就不具有僭越“不可杀人”这一禁忌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