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我已经X岁,但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我在私信栏里经常会收到的一类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很难回答,首先因为它在挑战生活的随机性。生活的本来面目,就从来不是任由我们先画一张图纸,设计一套纲领,然后去一点点建构,让一切按计划推进。那太小看无常了。
其次,它也在挑战行为主体的随机性。人的本来面貌,同样很不定。早上和夜晚都能诞生不同的情绪,做出相反的决定,真可谓如露亦如电。
环境和自己都是变量,于是,毕业生大概率上会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跨行谋生;很多人直到奄奄一息,也没有搞清楚自己这辈子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便手忙脚乱地死去。
即便如此,这个问题仍然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人都不曾停止追问,可谓前赴后继。我想,这有三个原因。
二是人都有损失厌恶、从众、和害怕错过的心理。丢失一百块的痛苦要远大于捡到一百块的高兴;一件事如果被群体议论着,自己肯定想过去听,生怕错过一条人生秘笈。
三是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一部分人逃避现实的秘密武器。譬如英语学不好,但只要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便可抄一条近道溜之大吉,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学英语。
2.
不,我反倒建议你把它揣进兜里上路,并时不时拿出来掂量掂量,琢磨琢磨,并问问自己。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三条原因:
第一, 目标虽然未必能全部实现,但目标感对人有益。这方面有许多追踪调查作支持,在此就不赘述。
第二, 我们的校园教育目前还缺少自我分析类课程,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太过于现世和务实,校园教出的孩子和社会风气熏陶下的个体也太过容易妥协和自洽。
如果让一位当代中年人去和苏格拉底讨论,苏老师刚说出一句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中年人立马就会盘起手串,棒喝一声:你的问题就在于做得太少,想得太多,干就完事了!那再过三千年我们也不会有“认识你自己”的国民。
第三, 荣格的名言: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的命运。
所以,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一道不必算出结果,但一定要有一个分析过程的人生必答题。
3.
不过,先别急着应试,因为想这道题的时候,人非常容易掉进五个思维陷阱。
在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有的孩子很轻巧地下结论:我要当作家、科学家、律师医生大明星。
本身不坏,但不妨追问一条:你想要的,是它们各自的全部,还是登上山头后,所能带来的副产品?
警惕把副产品误会成全部动机,那会让你对相伴的代价承受不起。
第二个陷阱,叫逆向合理化。
我不止一次地听经济局促的人说:我这个人呐,天生就对钱不感兴趣。
穷当然不是错,只不过我看不清这里有几个真正的陶渊明。
所以不妨再追问一句:我的这个选择,到底是真的想要,还是目前迫不得已。
生活所迫不丢人,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要分清。
第三个陷阱,叫一劳永逸,妄图一条道走到黑。
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注定是一项长期活动,不必只争朝夕。
随着你的阅读、思考、经历、体验和自我观察的不断推进,肯定会出现对结论的修改甚至是颠覆。这很正常,不要抗拒。
怕就怕十八岁以为从事极限运动才算真男人,到了五十八明明内外皆变,还咬牙飞车,美其名曰重拾梦想,不忘初心。那样会增高我们社会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永远别一棍子敲死地对自己说:我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自我”这东西本身就是流体,是在不断延展和丰富的。让子弹飞一会,别自我阉割可能性。
第四个陷阱,叫匮乏心理衍生的,对暂时变量的过于执着。
比如,一些人在公司里待个十天半月,感受到点阵痛,就立马裸辞,理由是:不舒服,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但是呢,这有可能是你在适应期才会有的状态,也许业务熟练了,跟同事也磨合了,你的感受就会翻过来。
我们要分清哪些状况是暂时的,哪些是永久的,别被眼前的暂时情况遮住眼,乱了心。
再如:有的孩子可能打小家里穷,毕业后的几年手头也紧,于是一切向钱看,而且还是向短期的快钱看,最终大赚与否倒两说,关键是过程中可能会失去一些底线,关系,甚至是远方的大鱼。
别被匮乏心态慑住,还是那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基本都是你四十岁以后贡献的,趁年轻别太安逸的意思不是说要你去冲数字,而是持续聚焦长久创造财富的能力。
第五个陷阱,叫被他人意愿裹挟,被社会观念捆绑。
被他人意愿裹挟的经典案例,就是误把父母想要的,当作是自己想要的。
当然,这不是说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不能考虑父母,只不过你自己心里要分清。因为,说句难听的话,父母是会离去的,而你是一个在父母离去之后,仍然要在这个世界活很久的人。
不过这里需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人在青春期容易掉进“为了反对而反对”。比如本来你也想进事业单位,但一看父母先提出来了,反倒激发起逆反心理,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你仍然不是自由的。
再有就是警惕被社会观念捆绑。
你肯定听到过一些所谓的“十八岁成年“”三十而立“的说法。在这里负责任地澄清一下:根据目前的人类寿命和社会形态,十八岁成年在法律领域外,已经过时了。至于三十而立,属于典型的小和尚念歪老和尚的经,孔子说的压根就不是目前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特地说一下这一点呢?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想当医生,挺好。可他一听说学医需要读硕士读博士,前期还要投入许多时间去见习才能正式上岗,掰手指一算,那时候搞不好都过了三十岁了,于是立马转念。就这么错过了一个具备连绵不断上升台阶的好职业,可惜。
真的没必要。推荐一首美国小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而且额外说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年,社会的原子化会加剧,一刀切的社会评价标准也会被割碎,读这篇文章的初高中读者将来几乎遇不到同学会,所以不用考虑攀比发展进度或同侪压力。你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地认真生活就行。
4.
交代清楚上面这5个思维陷阱,接下来的关于“怎么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方法才有意义。
当然,还是那句话,姑妄听之,仅供参考而已。
方法一:建立自我分析长期档案。
拿出一个小本本,写上如下专栏:我的喜好、我的擅长、目前社会上基于此项爱好与擅长所能提供的职业需求、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我的厌恶、我的成就感时刻、我过去面对重大选择时所考虑的要素排序、我的性格弱点以及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否可扭转。
这八个要素就是你关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分析。发动思维,想到穷尽为止,而且注意,这个记录要动态化,要长期,要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筛一筛,补一补。
有了这个档案,你就相当于在不断地趋近“认识你自己“。
方法二:未来回望法。
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给你考虑“想要什么“的问题开一个新角度。
(1) 假如十天后会死,你会因为哪些事没做而后悔?
(2) 假如所有的工作薪水一模一样,你想做什么?
(3) 假如30年后的你穿越回当下,目前手上的事你还会继续做还是转向?
(4) 现在你打算放弃的路线,三个月后还会选择放弃吗?
(5) 假如你的人生被推倒重来,由一个你特别敬佩的人接手重建,他会怎么做?
当然,你可能会想:关键是这些都没有发生,都是假如啊。没关系,要的就是假设,爱因斯坦有句话: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
方法三:真投入加多尝试。
这句话很俗套,但也很有效。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也同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大原因正是太年轻而缺乏成败经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过于保守,不敢尝试。事实上,缺的就是碰壁。
一个人,对其自身的深刻了解,往往都是从碰壁中习得。有趣的是,成功时,反倒看不太出来。与此同时有个好消息:年轻时,也只有在年轻时,你的碰壁成本才够低,社会关系也能容忍你,过了这村没这店。
所以,大学时尽可能多接触不同领域,多发展爱好,择业前不妨多实习。很多人的发展方向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多数都是所谓的阴差阳错。在成本小的时候,多增加阴差阳错的概率。
哪怕你断言自己就是喜欢小确幸的日子,也不妨先去外面待一年,然后再回来小确幸。不然,你不会具体深刻地感知到,那个小确幸,到底有多幸。因为,兼知两者,方真知前者。
方法四:向牛人求经历,向小咖求教训。
这条建议是紧跟着第三条的。因为可能有人面临这种情况:基于现实条件,犯错成本极高,尝试不起。
那么降低成本且能保持尝试效率的一个折中办法,就是这条。
需要解释的是:别问牛人成功心得,牛人自己也搞不清,只好硬总结,而且容易往脸上贴金,甩几条抽象的心法给你。
问牛人心得,不如只问他经历。假如你想跳槽学做程序员,可以问一个转行成功的大神都经历了什么,怎么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什么。
相反,如果是问小咖,最好问他的失败教训。因为教训是特别具体的,而且他掉过的坑你多半也会栽进去,人的普遍性大于特殊性。
方法五:如果实在找不到路,就去抬高自己的选择权。
最后这一条是保底方案,毕竟,追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容易,且长期。很多人可能上下求索也得不到答案,如果真的到了这地步,那尽可以先去赚钱。因为持有货币意味着抬高了你的选择权,这会带来两个好处:
一是先不管喜不喜欢,先让自己擅长起来,而根据人性,擅长的东西慢慢会被你喜欢上,因为正反馈在不停刺激你。
二是给自己留下了随时可以尝试一把的机会。毕竟只要是真的想要的,一辈子那么长,晚一点来也没关系。
最后,为了让纠结这个问题的你不再焦虑,讲一个小故事吧。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不选择。生活给什么就接什么。但不同的是,死守一条:一旦接下来,就务必认认真真,虔诚老实地对待。
学习时他一本辅导书也不买,但课本上的例题他会研究七八遍。
考研时爸妈让考他便考,但复习时比自己选择考研的同学都拼。
择业时也没什么要求和概念,名校毕业甘当中学老师,但课程讲得是精彩纷呈,负责用心。
讲这个故事倒不是想一刀切地建议你:干就完了。不,那是思维的懒惰。
只是想说,只有两种人生是不存在弯路的。
一种是深刻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人。
第二种是认真走过的人生,没有弯路。世界变动不居,他就把自己打造成稳定器,再弯的路也掰直了,坐在沙滩上,看海浪来来去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