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蠢萌的美国读后感锦集
《全民蠢萌的美国》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有趣的布莱森老师,让我成为了他忠实的粉丝,我打算看他写的每一本书!
●为什么大家都只看重比尔•布莱森的搞笑呢?!好啦,我承认这本书是会时常让我笑出声来。但是我觉得美国调侃是他的表象,他文字里更多的是英国幽默的黑色和冷静。他虽然觉得一切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是都宁可用一种冷嘲的口吻讲述所见所闻,除了极个别动情叙述以外,他把生活本来的样子赤裸裸写下来,完全不赞同文字中作浪漫主义的美化。在我看来,这种内里的冷峻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美国老大叔,写作“飘”的不得了!都是资本主义的上层阶级,能不能说话“硬气”一点
●读了一部分,觉得抱怨太多钱,有时候是为了抱怨而抱怨… 就不再继续读下去了
●超级喜欢的一本书
●想把有关美国的一切拿来看。看过了林达笔下的美国,那是一个巨人,思维的巨人,行动的巨人。而比尔笔下的美国更像是一个邻家的不那么精明的“傻”儿子。这叫反差萌么?
●比尔布莱森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文化现象,这份敏锐的观察度真令人佩服
●有点标题党的意味,低于预期吧。泰坦尼克号上的之后一夜,一段短短的对话确实把美国人只顾当前的蠢萌表现得非常可爱。 很喜欢规则,遵守规则 理发不好沟通 各种物品上细致的提示以及热线电话 目录邮购 垃圾食品 大大的地下室,垃圾处理器,壁炉 去哪都要开车。让车内变得无比舒适因为他们其实以车为家。看中车里的杯托数量。 美国人的日常交往坦荡磊落和人人平等,注意保护隐私 热情友善的邻里关系,治安和谐 全民抗毒,为了腾出地方关押吸毒者甚至提前释放暴力罪犯 暑期电影在美国可是笔大生意,而且烂片当道 高铁发展缓慢 肥胖是头号健康问题 过多的商品供选择 小镇商铺受到如沃尔玛一般的大型连锁店影响,营业额下滑严重,纷纷倒闭
●这其实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外部压力!
英国人并不指望非处方药来改变生活,然而我们美国人是不改变生活就誓不罢休。
———这不是我们在看自己吗?什么非一般的感觉;透心凉,心飞扬;横扫饥饿,做回自己~
———难道英国不是?
电脑软件公司正考虑重写这条指示——“准备完毕请按任意键”,因为太多人打电话来投诉他们找不到“任意”键。
———笑出猪声
新罕布什尔州,真是友好啊…
电脑是能够做出许多聪明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愚蠢机器,而电脑程序员则是能够做出愚蠢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的聪明人。简单点说,这两者是危险而又完美的绝配。
———是这样的吗?
《全民蠢萌的美国》读后感(二):像是读了一本笑话书
其实读这本书的很多章节都感觉像极了中国,读到大家都宁愿在商场里散步锻炼也不到户外走一走的时候,突然想到中国神一般的存在的广场舞,哈哈。大叔的幽默真的要细细地品才更觉得是有道理蕴含其中的。他可以把自己写成一个一事无成的二百五,但就是这个过程中你才更加佩服他独到的幽默。下一步准备把大学期间没读完的《万物简史》重新拿出来读了,读着读着笑话,就被科普了,很服气。
大叔在最后一章儿子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仔细回味回味很有深意。
1. 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还活着。
2. 不要过于特别。
3.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只遵循原则。
4. 忠于自己的生活理想。
5. 不要犯下嫉妒愚蠢的错误。
6. 不要弄虚作假,你会得不偿失。
7. 尽量让自己谦和,这样你会越发礼貌得体。
9. 快乐开心。
仅摘录下来勉励自己。
《全民蠢萌的美国》读后感(三):美国的槽点盘点
据说作者是个名人(可是我真的一点都没有听说过,孤落寡闻了),作为一个旅居英国二十多年的美国本土人,回归祖国后的总总不适应和趣闻,毕竟这是报纸专栏的报道综合的一本书,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不过确实看到了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种种风俗,并没有想象中的便利,更准确的说,它是想象中的乌托邦,只是这个梦被作者一下下戳破了。
能靠几个单词找到收件人,举办“回馈顾客日”的美国邮政系统也可以把标记好地址的邮件和支票搞错,吹嘘一颗药可以拯救世界的药品广告,天花乱坠的餐厅菜品,生活都不安全的受伤,喝咖啡要等安排座位及登机的繁琐,棒球球队的无常,繁琐的生活细节,几步路都要开车的懒惰,毒品犯罪比暴力犯罪还恶劣的难以理解等等,作者不谈及的话,可能我们很难想象,美国的官僚机构也如此冗杂低效,各种不合理的诉讼可以成立,可是偷窥却合法,老美国的作风慢慢湮灭在时光里了,特别喜欢文中,作者批评美国现在过度商业化而无脑的假期大片,没有经过大脑严密思考,情节和逻辑确实让人失望,所以现在美国开始喜欢制作超级英雄,可以不怎么考虑合理不合理,干就一切ok。没有严密验证的电影,中国也在走美国的老路,好好反思我们想要什么,比抄袭西方更重要。
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还活着,想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全民蠢萌的美国》读后感(四):咖啡读物
一本轻松的咖啡读物. 因为是写给杂志的, 每一篇都很简短, 同时文风又比较幽默. 有不少脱口秀式的"神转折"段子, 作者又很经常自黑, 因此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欢畅淋漓. 有的地方真的是会心一笑深有同感,比如作者吐槽美国人的浪费, 吐槽美国人宁愿开车10分钟都不愿走个5分钟就到对面的另一个商场, 宁愿开车10分钟去健身房运动30分钟, 也不愿走5分钟到健身房然后运动25分钟, 因为后者 "少了5分的钟卡路里计数". 还有吐槽美国的税务, 美国人爱打官司, 美国的逼格餐厅用各种奇怪的复杂又没有意义的词语来修饰一个简单的"牛排".
另外一个神奇的点是学到了很多美国曾经的文化, 比如野外的汽车电影院, 听着很美好, 每一家在自己的车里面, 后座可以带着小婴儿, 喝着小酒, 随意亲吻身边的人, 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则是一团混乱. 同样的也有看上去很美的餐车文化, 小镇文化. 作为一个从美国到英国, 再次回到美国的美国人, 面对许多文化符号的消逝, 作者显然是带着几分伤感的. 但是这些伤感又被他在试图去寻回这些曾经的美好的时候的种种混乱所冲淡了, 所以让杂志的读者反而觉得更加好笑, 这种回忆过去但是又不炫耀"老子当年如何如何"的心态, 更容易取悦随手翻翻杂志的英国民众, 是一种相当讨喜的写作方式.
我的另一个最大的感觉, 其实是从美国大城市对这种乡镇文化的羡慕. 比如作者刚租到房子, 还没有家具的时候小镇的人纷纷上门送各种家具, 邀请作者一家几口去家里吃饭, 开车遇到作者在走路时一定顺路带作者. 大城市则更加的冰冷,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就更加包容. 没有人对其他人指指点点, 所有人都可以奇形怪状奇装异服, 一个人特别是独身者要心里素质十分强大, 才能不会感觉到被一个大城市所吞噬, 成为无边的虚空的一部分. 如果已经适应了这种寂寞, 反倒很难再去适应小镇的秋日暖阳般的温情, 所以也就只能从书里面些许窥视一些小镇的文化, 便聊以慰藉了.
《全民蠢萌的美国》读后感(五):当你离开家乡才知道自己家乡的文化是什么
周末一晚上读完了,第一篇书评。。。
文化就是这样,当你浸润其中,你体会不到文化究竟是什么,只有离开家乡,比如去国外留学、工作,才知道自己家乡的文化是什么。
为什么推荐本书?
本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是美国人,在英国工作,在英国找到自己的妻子,随后和妻子返回美国。本书的内容就是比尔返回美国后,观察到的异同点。大多是像专栏一样的文章,涉及生活工作的多个方面,比如邮政、汽车文化、同事上下级关系、毒品泛滥问题、对待移民问题、肥胖问题等等,最后汇成一本书。如果你想对世界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不得不说,比尔观察力很敏锐,能看到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在”公事公办“那一节里,并且他的语言平易近人又特别搞笑,比如“巡回售书”那一节!!布莱森夫人是英国人,随后跟随丈夫去美国生活。对布莱森夫人来说,这又是一个离开自己家乡,去往一个新的地方体会文化冲突的例子。这种文化冲突的观点对比也很有意思,有一些作者觉得平平无奇的点,在作者妻子眼里却是很可爱,比如天气好,或者没有牛粪。当时看到这里觉得好好笑。
天气好对英国人可能很重要,可能是因为英国天气多变。本人没有去过英国,但是待在德国多年,一到秋冬,几乎天天阴天。由于很少见到太阳的缘故,总感觉人的情绪也变得低落。如果哪天见到出太阳,都要立马出去晒太阳!
个人体会
其实在去一个国家之前,总是容易对别的国家的人产生一些固有偏见,比如总以为德国人“守时”,或者说比尔说美国人“蠢萌”等等。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固有偏见(Stereotype)。就像你说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德国人都会踢球一样。我们并不能用一个标签去简单应对一个地区的所有人。无论你对一个地区是爱是恨,都应该首先去一个地方生活过才有发言权。或许人那时候才会变得比较理解当地人,变得更加宽容。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是最合适生活的地方,都是有好有坏,作为个人应该多思考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应该怎么走,慢慢的去体会摸索才好。
一句话总结
作为个人,无力去改变什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接纳和尊重这个世界的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