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迪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爱迪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08 23:5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迪克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迪克》是一本由[美]克丽丝·克劳斯 (Chris Kraus)著作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迪克》精选点评

  ●女性取得小说主体性表露的权利,而将男性置于“文学人物”的位置(被归纳、臆测、解析重构)。女性披着痴恋外皮学术,而同时存在把学术用作获取便利手段的男性知识分子

  ●满页横陈的都是不要成为知识分子理由

  ●亲亲抱抱举高高2333……一场对他的构建。想起《孔雀》的结尾,女主念念不忘的人,非常真诚地回问女主:“谁啊。”

  ●微信读书借阅。不排斥类似论文”揉进小说,但前提是要揉得好啊。这本则实在无聊了,一股知识分子矫情。。 。迪克是谁无所谓,几乎是象征了。。。

  ●非常厉害,有一种浑然天成绵里藏针感觉很喜欢汉娜·韦尔克的部分

  ●19106.前段时间看的。迪克,我猫的英文名。

  ●我不行,我无法。

  ●一个下午看完,中途几次热泪盈眶勇敢疯狂智慧而真诚,在如今,谈女权身体和爱都烂俗,但是非谈不可,非说不可。不愿意再作为凝视东西,不愿意再当被叙述事物,不能再烧死阁楼上的女人。这不是包法利夫人,这是福楼拜故事

  ●迪克做错了什么要承受你们那自慰式的热情

  ●很害怕,但是读完不准备卖掉。等我再老一点能扛得起“理论小说”的重量时,再看看吧。

  《我爱迪克》读后感(一):《我爱迪克》读后即时感想有时间后续补充

  看完了《我爱迪克》没有想到的是,非常喜欢了,至少四星吧。可能是多数女性主义题材写作容易令我产生好感,配合今年在理论课上读到的Mary Wollstonecraft 的"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可以说前后连贯。在这本书里找到许多共鸣,比如跟克丽丝一样,作为不算漂亮性格比较严肃以及过于理性不够有女人味儿又同时具有阴道特征的人来说,要不断处理性与思想之间的争执。克丽丝说她偏要做一头女性怪物,将个人情感上升到社会层面,将“世界强加我的统统扔还给观众”,这几年来个人坚强倔强来源于此了。书中还巧合地谈论了女性叙述的第一人称写作和第三人称写作的区别,也是这两年写公号时经常踌躇犹豫地方,很有代入感

  想起来前几天跟一位学姐聊天,说很多人总以为我的研究方向是gender,但其实gender只是我学术研究的一个视角,并没有完全的concentrate on,但是gender和feminism确实是我生活的全部,如果没有们,毫不夸张地讲,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可以活到现在

  《我爱迪克》读后感(二):看完了晕乎乎的小说

  看了后记一点,其中很多插叙,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要写的我故事穿插,还有一些文学批评,原来这种叫“理论小说”。读下来挺喜欢这本小说写作方式给我阅读体验,不过加上翻译读得水土不服,以及里面谈及的小说人物实在是太小众了,譬如写的作凯瑟琳以及她作品的人物(我推断)康丝坦丝和约翰逊,完全都没听过,更不消说我完全门外汉的艺术画展的品鉴,电影以及其间的角色。有的部分完完全全读不懂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作家作为一个制片人关于电影方面的描写自然手拈来,并不仅如此书涵盖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广。关于女性歧视、犹太人、精神分裂、提到了詹妮弗-哈伯里的抵抗运动、汉娜-韦尔克 的《手势》、去纽约大都会看艺术家R.B.基塔伊作品展。第一次了解了原来那些把女性器官作为艺术品,其意义一是性解放,二是女性被物化“性别歧视”在男性眼里只有性器官阴道等。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接触的文学艺术等只能说很通俗大众,里面写的专有词汇人名我似乎都要去查阅。好羡慕作家可以做自己啊,从做过脱衣舞娘谋生到成为独立制片人,虽然金钱还撑不起自己的兴趣事业还要做教授的丈夫接济哈哈哈哈哈

这本书的诞生,我粗浅地说就是爱上了男人迪克,然后产生一系列倾诉欲诸如我的价值观我的生活而写就的文字。关于爱情写的并不多,展开写的话应该会通俗好读。“我”克丽丝大胆地向迪克表达爱慕,而对方就睡了一觉,并不想跟克丽丝有过多纠葛,并说克丽丝想太多让我有压力云云,你看看,抛开国外开放式的性关系来谈

  《我爱迪克》读后感(三):最哲学的出轨和最文艺的三角恋

  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把《我爱迪克》看完了。这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有着非比寻常的叙事手法。如果按照一个理科生的角度,书里很多东西写得毫无逻辑,时间线混乱,故事发展令人非夷所思。我会告诉你我最后把每个出现时间年份地点的部分都标出来只是为了理清三个人关系发展的脉络吗?

  可惜作者(包括各种书评)告诉你,想用常人的思维去理解这本书你就太naive了,因为这本书本来就不想告诉你故事的结局。看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被类似于“他们最后上床了吗?”,“他俩离婚的吗?”,“迪克对克里斯有真爱吗?”这种问题围绕,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甚至我可以告诉你,这是本(稍微有些修改)的自传,除了因为隐私原因迪克的一些东西被篡改了(但还是很多评论家都找出了原型人物),克里斯和她老公西尔维尔都是真名真是本色出演。Wiki上表示俩人2016年才离婚,而书里的故事是94-95年,所以负责人的告诉你,两人在“爱上迪克”时间发生以后还相亲相爱过了20几年。

  所以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故事呢?一场浪漫充满文艺感的出轨?一场内的自省?一本对于20世纪艺术家,尤其是女权主义艺术的解读?很难用一个特定的类别去划分这本书的内容,其中包含了太多东西,婚姻,艺术,中年危机?甚至半个美国包括墨西哥的风土人情。甚至这段三角恋的开始都充满了魔幻,因为克里斯感觉自己和迪克进行了一场“精神性交“,从而开始了她疯狂的单恋。

  然而爱情确实可以催生人无穷的创作欲。因为爱上了迪克,这个全程似乎都置身事外毫无存在感的“第三者”以及本书的书名,克里斯开始深度剖析自己,和西尔维尔的婚姻,当代伟大但大多穷困的女权主义者和艺术家。假设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女权艺术分析指南来看的话,会发现克里斯的很多见解是十分独到的。比方说她在分析汉娜韦尔克和詹妮弗哈伯的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的时候,她说“每个问题,一般形成,就是一个范式,其中包含着自由的内在真实”,或者“诠释就是疯狂的人寻找自己并不疯狂的证据” 在克里斯描写各种艺术作品的时候,她也经常把一些反思带到了自己身上,包括她“失败的事业和婚姻”,自己是个“糟糕的女权主义者”和“犹太佬”,以及对于迪克“精神分裂一般”的迷恋。其中她的很多看法也非常有哲学启发性。比方说她说“爱上你(迪克)让我城市自己在电影,婚姻和抱负上的失败变的可能。”从某种方面来说,迪克成了克里斯宣泄感情的出口和精神寄托,而不仅仅是一个“性”方面意淫的对象,虽然从书信看来他们的关系确实也发展到了性关系这一地步,但他们的亲密关系更多像是克里斯为了自己单恋的执念,或者让这场婚外情有个实质的证明,是为了上床而上床的举措。

  其中西尔维尔的角色也非常耐人寻味。作为被出轨方,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克里斯的单恋,并且作为一个克里斯和迪克的调和计推动了这场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西尔维尔到底爱不爱克里斯呢?我觉得是爱的。比如他在写给迪克的信里说这些信是情书,是“写给爱情的信,其实是我在腼腆地重新唤醒在相当压抑的情感下休眠的力量。”西尔维尔把给迪克写信这件事更多当成了自己婚姻的调和和反思。虽然克里斯可能在一开始并不能理解。

  最后引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话:“没有女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相爱,是因为希望能把自己固定在对方身上,不再堕落。”共勉于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我爱迪克》读后感(四):发言权与表达之耻

  一点偶发性吐槽。

  2月,一位朋友的朋友因为抑郁症去世了。我感觉这事最无解的点在于,头脑越好、自制力越强的人,越倾向于不出声,而且往往能隐藏得极为完美,大家知道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大概是去年,我收藏了一条推文,说的也是同一个话题:

Please talk.

  《我爱迪克》这本命途多舛的书里有句质问放在这儿正好合适:“为什么当我们暴露出自己遭受贬损的情形时,每个人都会觉得是在作践自己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表达也分成了“体面的表达”和“不体面的表达”?在一个越来越诡异的文化语境中,谈论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变成了低等的、反智的甚至是可耻的事。对个体经验的普遍性贬低抬高了表达的心理门槛,本来是靠本能驱动的行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需要被规训、被评判的技艺。

  而被规训、被评判的对象,偏偏是人群中更敏感、更纤细的那部分人,除非他们学会了那套asshole界通用的攻击型逻辑,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起来:你是哪根葱,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意见?

  不受压抑的表达欲有多可贵,可能得先失去一次才能明白。我说的还不是外部限制,而是原始的、未经自我审查和自我过滤的表达欲。饥饿、困乏、期待、恐惧、焦躁、缺爱、疼痛、得意、憎恨、满足,想唱歌,冰块没有了,真爱从来都不是身边的人,要出发去艾森加德,电光蓝其实比黑白灰好看,嘴上说的家人在防备自己,那部电影尬到窒息,名叫事业的东西只是拿来换钱的工具。敢说多少?敢想多少?一个世界隐藏太久就会消失不见了,连自己都会掉。

  说到底,“谁应该有发言权,又是为什么呢?”克丽丝·克劳斯的愤怒针对的是艺术圈对女性视而不见的传统,但愤怒的本质是共通的。能把愤怒投向外部的人终归还是幸福的。

  “身为女性,依旧意味着被囚困在心理世界中。无论一个女人形成了怎样宏大或不掺杂感情因素的世界观,其中只要包含了她自身的经验与情感,最后对外在世界的关注都会落回到自己身上。”

  “写信给你如同某种神圣的事业,因为并没有多少女性的无法自拔被文字记录下来。我把自己的沉默、压抑与全体女性的沉默、压抑融为一体。”

  克丽丝·克劳斯在《我爱迪克》中的质问带有强烈的性别立场,但我不想给要说的东西贴上性别标签。表达受限的人绝对不限于女性,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也不是女性。某种程度上看,这种普遍的困境能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越来越聒噪和愚蠢?因为缜密、有趣、敏感的头脑十之八九都在跟看不见的魔头搏斗呢,还不是每个魔头都能对症下药。

  凭着一身蛮勇就敢定义艺术的边界、给随便什么流派划定范围、给表达者扣帽子的人,大半不会去考虑发言权的归属问题,“表达”对他们来说是件廉价、不值得费神思考的事,他们也并不在乎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一堆似是而非的论断还有偏见。这除了让人倒胃倒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目之所及,还有大批的人被困在“耻”的泥潭里发不出声。结果场地中央就只能听见各式各样的嚎叫,叫得最响的那几个获胜,然后会有颁奖嘉宾在一片漫不经心的掌声和假笑里走出来说,叫得再响亮点,你也可以哦!

  克丽丝·克劳斯说“精神分裂症的一大特征就是在两个毫无逻辑关联的推论中间加上‘因此’”,因此,还是不要隐藏,不管它是什么。

  《我爱迪克》读后感(五):女性如何重新“生成”她自己?【新京报书评周刊·评审团】

  

评审员 001 少女哪吒(志愿做一个样本贫瘠的人类观察家)

《我爱迪克》着实是一部富有实验性的小说。克丽丝和西尔维尔这对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展现了亲密关系的权力差异。不平衡从迷恋开始就可见一斑:写下第一封信的其实是西尔维尔。对妻子的精神出轨看似开放的背后,是西尔维尔对话语权力和代理体验的迷恋。他常自作主张地撰写克丽丝和迪克应有的回应,也在后续的书信中时不时干涉克丽丝的表达。与之相对的是克丽丝不断的自我贬低,认为自己这种自以为是的投射不配获得回应,提及自己的“羞愧”“羞耻”。这些论断或许也来自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权力差异:无论克丽丝夫妇怎样建构、猜测迪克,他们的反应总被迪克的真实回应而左右,与单相思中的情绪起伏无异。

  西尔维尔在”构建迪克“初期表现出的种种狂热,其实是对生活热望本身的狂热。婚姻和职业生活的瓶颈,都催化了他对重燃激情的机会的渴望。而“迪克”的出现似乎使二人身心上都更为紧密,开发新的文学形式也可成为西尔维尔事业上的突破。因此不难理解,当西尔维尔表示他们将把书信出版,而迪克依然保持沉默时,“西尔维尔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而克丽丝却感到绝望”。这些对比不断证明着爱情的排他性:只有克丽丝能够体会到爱情带来的、货真价实的心绪波澜,而西尔维尔的情绪变化看似是分享了对迪克的迷恋,实际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象和本质。

  平衡的转折在于”秘密的传真“。克丽丝背着西尔维尔向迪克提出见面,意味着她在这段关系中觉醒的开始。爱唤醒了自我,让她挣脱了与西尔维尔共谋的捆绑,同时背叛了亲密关系和合作关系。西尔维尔意识到”他的妻子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尽管她早就爱上了) 这场爱情给了克丽丝自省的机会和力量。克丽丝拒绝再以“西尔维尔的附属品”身份生活。这场叛逃没有平铺直叙的情节铺垫,全部线索都来自交织的叙述与回忆,但却并不令人感到突兀。

  作品后半部加入了对于艺术、心理、社会现象等领域的评论。尽管不如前半部的叙述更容易令人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述是一个“陷入爱情”的女人的表达与思考。稍显遗憾的是,作品似乎缺乏克丽丝对自己所处的迷恋的思辨。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爱情拒绝当事人的内省——它更适合被全身心地体会,而这种体会和其带来的改变,能触动对其他方面的思辨。与其说克丽丝用理论诠释爱情,不如说她用理论展示了爱情中女性的模样。就像克丽丝自己所说的,“我没有看法。我爱上他了。”这其实是我最喜欢的回答。虽然很多人喜欢剖析爱情,但我仍然相信爱情的不可诠释。越是追逐它,越是想要挖掘它的内核,就注定与它渐行渐远。我认为人类最高级的能力并不是思辨和内省,而是那些不能被思辨和内省完全诠释的能力,比如迷恋和爱。就像神经科学可以解释人为什么看到红色,却无法描述每个人对红色的主观感受一样。正是这些不可触碰、不可诠释的经验和体会,定义了我的个体性,也是我生而为人最宝贵的体验。

  “理论小说”的身份,要求作品不被轻易归类为虚构或非虚构,某种程度上拒绝了其沦为对一场艺术文化圈风流韵事的围观。然而许多人无法避免地揣测故事的真实度,被涉及的”迪克“本人也被传说曾尝试阻挠书籍出版。现实世界的反应令人不由得想起书中所提到的,比起男性作家,当女作家试图故事化身边人物时,人们往往更关注这一行为的符号性意义,而忽略其本质:女作家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我爱迪克》从内容到出版行为本身,似乎都验证了真正的倾听的必要性,而真正的倾听和感受力都弥足珍贵。因此虽然缺乏情节性,本书的理论部分仍然是这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产物,也值得被再三研读。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洛景秋(普通青年)

  《我爱迪克》书评:女性不是孤岛

  这本书腰封的宣传语之一是“一本艾玛·包法利自己写的《包法利夫人》”,书中的克丽丝和西尔维尔夫妇在一次给迪克的信中也以包法利夫妇之名落款。与《包法利夫人》不同,艾玛的故事到底是男性作家书写而成,而克丽丝的故事是现代女性我手写我心,从自身视角反思自己的婚恋和人生经历。无论是《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是《我爱迪克》里的克丽丝,她们越轨的终极目的似乎仍是在现实中寻求某种归宿或认同。在克丽丝给迪克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如此写道“我们相爱,是希望能把自己固定在对方身上,不再堕落”,这与艾玛通过婚外情寻求浪漫生活的心态几多相似。然而艾玛最终被欺骗而绝望离世,克丽丝与迪克的婚外关系最终沦为盛大而凄惨(因此又有几分讽刺意味)的单相思以及不被认真对待厚重的一沓“亲爱的日记”式书信集。

  这部书信体小说的书信部分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伤痛和质疑是灼热的,但第三人称叙述部分笔调却冷峻。一热一冷,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文风。但对于后记中琼·霍金斯女士认为《我爱迪克》是“理论小说”的观点我却不太同意。霍金斯认为,理论小说是“使理论成为小说‘情节’的内在组成,在作者虚构的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按此定义,也许昆德拉的《笑忘书》或德波顿的《爱情笔记》更贴切一些。《我爱迪克》中虽然也有大篇幅的理论,但整体来看,更多是书中三位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身份体现而非作为虚构情节的一部分;如果类比的话,倒更像刘以鬯的小说《酒徒》。

  全书两次出现的一个句子我以为是点睛之笔——“没有女人是一座女孤岛。”人人皆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长久以来,女人——同样无比真实而深刻地观察和感知这世界——长久以来却被看做“他者”,是被贬抑,被掩盖,被侮辱,被遗忘的存在。克丽丝给迪克写信时,常常投射自己对这一悖论的困惑:自己青春时为何因外形和性格不符合男人的期待就要被苛责和抛弃?为何和丈夫参加宴会时名单上只有丈夫的名字而同样出色的妻子却没有姓名?为何女性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和欣赏要付出远多于男性艺术家的代价?克丽丝一面困惑,一面试图用自己所了解的各种理论来解构这种种境遇;与其说她在对迪克诉说情衷,不如说是她自言自语的自问自答语言游戏(因为迪克从未正面回应过她的信,直到终章也只是给克丽丝对西尔维尔的回复的复印件)。她沉浸于自己的“孤独女孩现象学”却又时常以局外人式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最终变得分裂——一面才华横溢,深信女性主义,叛逆得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一面却为自己不能得到男性青睐而长久痛苦,并渴求传统式的稳定的浪漫的爱情。她在这夹缝中挣扎,却无从脱身。世界上有多少克丽丝,就有多少被迫孤立的女孤岛们。可是克丽丝们蹈空在无尽的理论解构中到底是突围还是逃避?编织一件华丽理论之衣穿在身上,真的就能抵抗无所不在的冰冷或轻蔑的凝视了吗?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付翰林(打工仔)

  阅读之前,搜索了作者克丽丝·克劳斯的简介。一张黑白沙龙照很是吸引人,高领毛衫,略显凌乱的卷发,看似安静却也摄人心魄的眼神。典型的Newyorker文青,写的一本入门较难却仍值得尝试的“伪小说”,这是读罢全篇后的真实感觉。

  入门较难,因为它确实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通篇涉及太多艺术评论或文学理论,理解起来很是辛苦,中间一度干脆选择大声朗读出来。说它是“伪小说”,因为它的故事性确实不强。虽然形式前卫,但内容其实极为简单。关于欲望和邪典气质方面,这本书的部分情节和结构同谷崎润一郎的《钥匙》相似度颇高,但谷崎的情节设计更引人入胜,内心独白剖析更为深刻。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去尝试的书。欲望和情欲只是外衣,爱的真实表达才是内核。爱情真的只能是隐忍和克制吗?像《长日留痕》中管家斯蒂文森,为了所谓的“尊严”放弃了爱情?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痴情一生却把自己逼入绝望的女人?人太容易把自己推向羞耻心的绝壁,所谓世俗的高洁和道德,让我们在爱情面前束手无策,随波逐流。克丽丝的爱很强烈很汹涌,也可以说很原始。因为那就是爱情的真正模样,情绪化、占有欲望、狂躁不安。作者这种非文学化的粗暴处理,反倒是令读者醍醐灌醒。对,这才是爱情,这才是那个真实的我们啊。爱Ta的气味,Ta的身体,Ta的喘息,我们最初的爱不就是这个模样吗?爱情真的就是一场渴求回应的行为艺术,我们会茶饭不思假装自己痛苦得快要死去,会把Ta的名字纹在自己胸口,会在雨中苦苦傻等Ta的身影在街角出现。

  书封套上介绍说这是一本女性主义小说。的确,无论是民风较开放的西方,还是以含蓄和克制为美的东方,在情感表达和认同方面,女性较男性仍处于不对等地位。不太喜欢女性主义这个说法,去掉女性标签,我认为克丽斯可以是任何人。突然想到了LGBT群体,更多的羁绊,更世俗的嘲讽。在爱情面前,他们都渴望能有一天像克丽丝那般英勇,让自己的炽热的爱坦荡表达,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回应。他们也许会花一整个夜晚给自己的迪克写一封情意绵绵的长信,但第二天还是把它藏在那个最隐秘的盒子里。甚至想到了亲情之爱,父权社会不光女性成为附属品,父母和孩子都成为牺牲品,两代人之间都不懂表达。拥抱对方,贴在耳边说悄悄说一声“爸爸,我爱你”、“妈妈,好想你”、“孩子,我的宝贝”。是的,我们面对父母和孩子彼此,都成了那个张不开口的“单相思”。

  推荐这部作品给所有还能感受爱的人。因为,我们都有爱,只是不会表达和回应。

  阅读评分:8分

评审员 004 栾(外国哲学研究生,喜爱小说)

  这本书尤为有趣的一件事是,作者将自己的姓名应用于女主角上,同时,其丈夫的姓名也在致谢中特别提到,不免让读者想象这本书的内容有真实的来源。

  主角克丽丝曾在对迪克的信中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她将其描述为“孤独女孩现象学”,套用这个词,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克丽丝的“孤独女性现象学”,面向克丽丝的事实自身。这本包法利夫人自己写的《包法利夫人》我认为是很吸引人的,它以一个出轨故事为开端,引向了克丽丝的自我揭示与自我建构,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意义。

  克丽丝描述自己“没上过学”,在白人男性的丈夫身边充当“附属品”,帮助西尔维尔“弥合他的生活”,因此在婚姻中,她是隐藏着的、缺失着的。克丽丝不止一次地抱怨现实生活,西尔维尔也是同样,我将其概括为出轨的本质。而在这段单行的爱情线上,克丽丝认为“爱情就像是写作”,她“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渴望。这些信件并没有固定的主题和情节,有的只是克丽丝的回忆、生活琐事和现代文化评述,充满了自我分析的意味。

  因此,克丽丝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从描述细微之事到独自开始旅程、居住,再到重塑自己的实验性影片,她只要有迪克的倾听,“就不需要任何鼓励、赞同或是回应”。克丽丝逐渐具有自我意识,开始真诚地表达,控诉男权社会,思考自身命运及处境,进而认同自己,摆脱焦虑,获得自由。用书中的话来描述,克丽丝实现了辩证法式的超越,扬弃自身又回到自身。我们在书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文艺作品及克丽丝的评价,她就像一个“万花筒”,反射着知识与艺术的影像,这些思想观念同时也构成了克丽丝自己。我认为不妥的地方在于这种做法抬高了阅读的门槛,克劳斯(克丽丝)没有用详实的语言描述这些内容,读者会对这部分感到遥远而陌生。

  在我看来,克丽丝是极强调个体的存在的,所以夫妻二人在进行这个模拟游戏的时候(克丽丝是主角),也同时在对它进行研究。她认为女性的世界观包含了自身的经验与情感。因此,个人的问题就具有了严肃的社会学意义,所以说“这个游戏是真实的”。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以信件的格式作为“新文体”的价值所在。

  阅读评分:7分

评审员 005 周航达(逃离现场的默尔索)

  这本书信体的小说最后的结局确实震惊到我了,按往常来说,一段爱情的结尾,要么是两情相悦,要么是两败俱伤,而这部小说却是以一方对另一方赤裸裸的羞辱而结束。

  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全文所要阐释的东西,“暗恋”、“性”、“艺术”、“女性”。而“暗恋”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整篇小说是以主人公克丽丝的视角进行的,她写了上百封没有寄出的信,倾诉的对象是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叫迪克的男子。

  她为什么会爱上迪克呢?是因为他的独立洒脱?他的睿智迷人?还是他对艺术与众不同的追求?亦或是她对他一无所知而展现出来的那种神秘感吸引到了她?

  总之,她发了疯似的爱上了迪克,是一种近乎癫狂的暗恋,她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见所闻都用书信的形式写了出来,但迪克却几乎没有回应过她,她一遍遍的安慰自己,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她在文中劝说自己,“迪克之所以不回复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强烈的表达出对他的爱,自己一定要写更多的信,让他看到自己的真诚。”她始终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迪克根本就不爱她,一点都不爱。

  有时候当一个人陷入暗恋之中,会把自己粉碎到尘埃里,她的世界会无限的缩小,然后又会在喜欢的人身上无限的放大,仿佛他和自己的生命融汇在了一起,而克丽丝就是这样的一个暗恋者。

  她详细的描写了自己在暗恋迪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有焦虑、有自责、有怨恨、有迁怒、有时候会高兴到不能自已、有时候又会悲痛到伤心欲绝 。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是如何被暗恋折磨到疯狂的,还有如何的自欺欺人的假装释怀,到最后又如何沦落到成为那卑微之爱的奴隶,她一步步的丧失了自我、丢失了从前,她竟然还为了那个幻想出来的迪克,与丈夫离了婚,等待着迪克的救赎,但结局呢?她为了迪克,变成了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懦弱、卑微、低贱,迪克眼中的神经病,而迪克呢?他还是他,因为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她的位置,只是把这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当成一个疯子,一个精神分裂患者,最后她挣扎的想要跳出来,但发现已经不可能了。

  为什么说她爱上的只是一个幻想出来的迪克,因为真正的迪克对于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正因为这份神秘,她往他身上堆砌了无数美好的想象,那个叫做迪克的形象在她心中越来越高大,她在文中多次写到

  “当我试图把你从我的思想中驱离,你就会通过我的梦境回来,我劝说自己,我必须止步不前,去努力跟随你的感受,这样才能证明我对你的爱。”

  “我努力写下越来越多的信,劝说自己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写作革新实验,但其实只是为了转移对你的思念。”

  “昨天夜里,我用一支橙色蜡烛妄图取代你,因为我觉得你不想再听我说话了,可最后证明还是于事无补,因为我太需要你的倾听了,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

  “从12月到现在,我每天都在想着你,梦着你。爱上你,可以让我承受我在事业、婚姻和抱负上失败的可能性。”

  类似这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只有暗恋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折磨所带来的酸楚。克丽丝为什么甘愿沉浸在暗恋的痛苦中,她对暗恋的规则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十分渴望某样东西,只要没有别人说不,你就可以坚持不懈的追求下去。”她忽视了一点,对方之所以没有拒绝她,可能仅仅就是因为一份礼貌和尊重。

  文中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克丽丝心理状态的描写,“当我想要靠近你时,你是那样冷酷,冷嘲热讽,抱怨我给你打电话。我挂断电话,浑身冒汗,但我不能就这样离开,我必须要努力做到更好。”

  ———“非常抱歉再次给你打电话,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听上去那么疏远,那么戒备?”

  ———“哦,我不知道,我听上去很戒备吗?我刚才正在房间里找东西。”

  有时候暗恋者会格外留意喜欢的人的一举一动,她会抓住每一个细节,绞尽脑汁的展开丰富的联想,因为她太在意对方了,似乎想把对方的一切揉进自己的眼睛里,生怕自己的某个举动惹对方生气,不再喜欢自己,不再理睬自己,于是她将对方的好无尽延长,把每一个细节刻在自己的骨子里,而对方却完全一头雾水,只是觉得你是不是有病,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活在他的生活中,你似乎是不存在的,近乎透明。而这可能就是暗恋者的悲哀。

  如果说克丽丝在和迪克只有一面之缘的情况下爱上了他,是因为她在和迪克眼神交流时,感受到了一种观念上的性交,那对她来说,是一种至高的享受,但在迪克看来,这纯属克丽丝的欲念在作祟,他邀请她们来他家做客,只是因为当时恶劣的天气,他完全是出于绅士般的礼貌,没有任何的私念。

  这篇小说远比我讲述出来的丰富,深入去品读它,除了可以体会到暗恋对一个人一点点的折磨外,作者还表达了她对性的认识,对女权的看法,以及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相信读完后你将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阅读评分:8.8分

终审意见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我爱迪克》的得分为——8.3分(满分10分),综合来看,分数不低的同时,每位读者都有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读者读罢本书后都有不同的见解:倾听和感受力的重要,社会中被迫孤立的女性,无处表达的爱,还有对暗恋深刻的剖析……无论如何,《我爱迪克》都让拿到此书的评审团们看到了一本好看小说。

  新京报书评周刊授权发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