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醒了吗》读后感精选
《你醒了吗》是一本由[瑞士] 汉娜·约翰森 文 / [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洞大开
●安徒生大奖得主,多多想知道别人醒了吗,我也好想知道爸爸妈妈奶奶是怎么回答多多的,你醒了吗?
●如果一个民族只会说道理,那就缺少了生命力。《脚鱼》和《你醒了吗》让我们知道,看似严谨的德国人,其实也是天生的幻想家。
凌晨三四点钟,月亮还没回家,天空却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一切都静悄悄的,小猫在房顶放哨,小兔子在静静地吃草,多多睡醒了。她先竖起耳朵听听家里有什么声音,又想象一下外面是什么样子,然后,她轻轻地打开房间的门,走下楼梯,对着鱼缸里的脚鱼说“早上好”。
紧接着,多多又来到爸爸妈妈的卧室,可是爸爸妈妈都在睡觉。多多又来到奶奶的卧室,发现奶奶已经醒了。奶奶给多多讲了好多故事,给了多多一个美好的早晨。
这是绘本《你醒了吗》的情节,很温馨,很安静,又暖融融的。绘本没有说教,没有褒贬,只是轻轻地、缓缓地讲了一个小女孩早晨起床的过程,但是却让人觉得那么感动,心里柔软得像一朵棉花,一碰就微微地颤动。小女孩多多,在一个幸福家庭里醒来的孩子,是那样投入、愉悦、自由、沉醉,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阅读这本绘本,能使孩子和父母一起在心灵上得到成长。其实,陪伴孩子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足够重视“陪伴孩子”这件事情。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只要有决心,我们就能像多多的奶奶一样,能找出合适的时间和方法来陪伴法子,即使是在很早很早的早晨,也很珍贵。
如果被问到“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从成长的角度来看,一个幸福的孩子应该独立、自信、负责、自省,宽容他人、关爱自己,有良好的沟通习惯,有较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始于家长对孩子的耐心陪伴。
有人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作为家长,想要不断收获着天伦之乐的幸福,就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无论是造气蓬勃的早晨,还是星光璀璨的夜晚,把孩子搂在怀里,讲一个故事,耐心解答他的小问题,不急不躁,慢慢走近孩子的心里。
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爱孩子是一个家庭幸福的首要条件,也是身为父母的一种本能。温柔地对待孩子,耐心地跟他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互道晚安,每天早晨醒来后互道早安,我想,每个家里的孩子都会像多多一样,可爱得像清晨初开的娇嫩花朵。
《你醒了吗》读后感(二):当孩子初醒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我常在想,小孩子的世界,应该与大人是不同的吧?
比如同样是看到一件事物,他们总能通过自己五彩缤纷的幻想,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异想世界,或者是生活中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天,却对她们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他们在一变成长,一边慢慢认识这个新奇的世界,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总能发现一些好玩、有趣的地方。
《你醒了吗》是一本需要用童心和孩子的眼光才能读懂的书,假如你是一个无趣的大人,那么你一定无法领略到这本绘本的乐趣。
小朋友多多早上醒来后,第一时间先是听到、看到了一些事物,但她并没有匆匆起床,而是开始思考、幻想,而后她决定下床,开始新的一天。即便年龄不大,但她依然知道,冬天天长,夏天天短,老年人睡眠时间比年轻人要更短,所以也醒的更早。
而这些都是通过他早上起来后的不断观察,以及不断询问:你醒了吗这句简单的问候得出的结论。
多多期盼在自己醒来后,这个世界与他一起醒来,然而在询问爸爸妈妈的时候,发现他们依然睡着,于是他感到很可惜,因为如此一来,爸爸妈妈便不能陪她一起做事情了。好在奶奶醒的比较早,他们便可以一起快乐的读书,讲故事。
等爸爸妈妈醒来,他们发现多多并不在房间里,便开始担心,大声喊叫着她的名字,直到发现她与奶奶在一起,才欣慰的开始新的一天。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奶奶和多多讲的故事,就是一个循环,故事讲的正是多多醒来后发生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故事,有时候孩子听故事,并不是想要了解故事里的事,而是想要知道,家人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来陪伴他们,不然,他们怎么会对讲了一次又一次的故事,依然感兴趣呢?
绘本里的故事很短,却很有趣,其中多多询问你醒了吗的动物,就是另一个兄弟绘本《脚鱼》里的主角小鱼,这也让很多看过另一本书的小读者们感到新奇,就好像在一个新的故事里,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开心。
后浪的绘本大多线条都非常简单,并且故事都充满哲理,适合小朋友阅读,还有一点每次都要提一句,所有故事里的人物、事件,都可以拿来和小朋友做亲子对话,比如你可以问自己的宝宝:
多多起床后,听到了风声、鸟叫以及车的声音,那么你呢?醒来后听到了什么?
多多起床后,最先跟谁打了招呼,你最想跟谁说你醒了吗?
假如爸妈都还没醒,你自己会做些什么呢?你会感到害怕吗?
在我看来,这些故事外的“故事”,也很动人呢!
你想知道自己家小朋友醒来后,都想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吗?不妨带她走进这个有趣又新奇的小故事吧!
《你醒了吗》读后感(三):你醒了吗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这个是咱们中国的童谣,最近发现外国也有类似的故事,一本来自德国的绘本《你醒了吗》,里面讲的是多多奶奶给多多讲多多奶奶给多多讲故事的故事。
德国有着深厚的儿童文化传统,《你醒了吗》作者是汉娜约翰森,绘者是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娜,两个人都出生在德国,共同创作的《你醒了吗》曾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你醒了吗》讲的是一个叫多多的小孩,她睡醒了在床上躺着,又睡不着又没有完全醒,想了一些事情:小鸟、飞机、汽车,是在天空、屋顶、还是大街上?慢慢想清楚后,她问脚鱼醒了吗,问爸爸妈妈醒了吗,问奶奶醒了吗,然后奶奶给她讲起了多多的故事。
一、画面质朴可爱
凌乱的头发,简单的睡裙,光着的小脚丫,一个刚睡醒的小孩多多就展现在我们面前,真实可爱。还有爸爸妈妈的造型,特征鲜明:爸爸短头发、络腮胡子,妈妈中分披肩发、红嘴唇。画面谈不上精美,但充满童趣,特别像是小朋友的画作,用小朋友喜欢的风格来展现故事情节。
画面与文字相呼应,画面内容多了,文字就少了;画面简单了,文字内容就丰富了。给儿子讲的时候,我负责文字,他负责图画。我讲一只大鸟在街上,他指给我看大鸟的位置,还告诉我大街上还有一只汪汪。讲到脚鱼的时候,他会告诉我,窗户那有只喵,在等着吃鱼呢。如果是文字比较多的时候,儿子就安静的听我讲。
图画细腻可爱,在展现故事情节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扩展。儿子最喜欢草坪上的兔子、青蛙和蜗牛,他告诉我兔子给青蛙和蜗牛讲故事,讲完故事,兔子就回家了,青蛙坐在椅子上等人,蜗牛爬到了高处看风景。
二、故事充满哲思和童趣
1、文字严谨
多多醒来,关于外面天气的明暗说的很严谨:
如果是冬天,天是暗的;
如果是夏天,天是亮的;
如果是春季或者秋季,天是半明半暗的。
自然常识单独讲解的时候会很枯燥,在故事中穿插,既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又能普及知识,让孩子们了解四季变换的。
2、视角独特
故事讲了多多刚睡醒的一些心理活动,这个状态下小孩的想法天马行空、放飞自我,所以就有了分不清盘子是在浴缸还是厨房,水声是从卧室还是从浴缸传出来,不过慢慢清醒后,多多又恢复了这些认知。孩子和大人的区别就一份童心,故事从儿童内心出发,展现了儿童心理和幻想世界。
3、语言充满童趣
你为什么这么问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你就想这么问
好像这个话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孩子小脑瓜里面的问题可比十万个为什么还要多,总是喜欢问什么啊,什么什么啊,或者很多个什么什么什么啊。有点小聪明,小俏皮,又很好玩的样子。
绘本讲完了,我把书里的故事讲给了儿子听,儿子把他看到的故事告诉了我,我们两也算是互相学习了。一起读绘本给了我们一起共处的奇妙时光,长大以后,他也许不会再记起这个故事,但是我希望我们一起共读的经历能能够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
《你醒了吗》读后感(四):读图的乐趣取决于插画师的心机。
当我看到图画作者是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时,我就知道这本《你醒了吗》又是属于那种“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的耐看绘本,肯定有多层次的信息量,特别适合孩子们用少量的书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分析水平。
果不其然,我一个大人读了好几遍才把图文信息都搞懂。优秀童书的魅力太大了。
一、多层次图文故事书。
第1层故事:字面意义上的剧情文字部分的内容,从半梦半醒的多多思考屋外发生了什么开始,接着她睁开眼看见了窗口打进来的光线穿过鱼缸。然后她悄悄起床,摸进爸妈的房间想让他们给她读书,但爸妈们正在熟睡,所以她又去楼下找她的奶奶。奶奶醒得早,于是开始给多多讲书,讲完了整本。中途多多爸妈还着急忙慌闯了进来,因为他们起床后发现多多不在自己的卧室。
剧情缩减完就是这样。但是文字细节非常高光,不仅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辨,而且十分细腻,有些内容具有暗示性,引人深思。加上在书中多多读的那本书的封面,跟《你醒了吗》一模一样,于是书中书的嵌套模式,让整个故事具有了某种超现实的意味。因此,光看文字会感觉非常奇妙。这一点后面我们细讲。
在书中,多多读的那本书,被奶奶原样照读了一遍,所以我们可以对比手里的这本《你醒了吗》,区分出哪些是书中书的内容,而哪些则是故事的部分。当我们区分出幻想走入现实的那个节点,更棒的阅读乐趣就开始了。
第2层故事:插画里的隐秘线索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插画很有特点,除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那种所谓的艺术风格之外,她的插画最厉害的是构思精巧,草蛇灰线,很少废笔,经常在你眼皮之下不经意间传递重要信息。
我们说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分析水平,这种图画作品是再合适不过了。
举例来说,《你醒了吗》开篇就是跨页图:
这一张没什么异常。这是从外面看到的多多家的房子。但是接下来配合文字部分的内容,出现了另一张跨页图:
首先是透视效果,我们看到了房间内部的事情。有一个屋子的里面正在下雨,浴室里面的盘子在飞……这部份是多多半梦半醒之间的想象,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屋外也是,汽车飞上天,飞机落在房顶,天线变成了耳朵……
但是你仔细看一下,屋内的先不说,屋外的这些神奇变化,实际遵循了某些规律。我们做了一个gif图给大家看一下对比:
你看见没?多多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真实世界里事物的转化上的。
天上飞的,我们可以在脑子里安排它在地上跑。地上跑的我们安排它在天上飞。这是比较简单的反义想象。
墙上的涂鸦是死的,我们可以想象它像神笔马良一样活了。这个也是反义联想。
天线变成耳朵,都是收集信息的,所以算类比联想。
小动物们一起来读书,这个结合自己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类比联想。
等等等等,这些离奇的想象,都建立在部分事实之上,或者说是有现实依据的。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可能就会问:
猫拉小提琴的现实依据是什么?爸妈房间里下雨的现实依据是什么?浴池里盘子飞行的现实依据是什么?房顶上的鸽子变成一只怪鸟现实依据是什么?……大家别以为这是强行这么思考。事实上,我们很可能低估了那些声名卓著的童书绘本作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在《你醒了吗》这本书里,真的暗示了这么设置的理由。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猫拉小提琴的现实依据是什么?我们要把书翻到第18页就能知道,我分别截取了第6页和第18页的局部:
至少奶奶房间里这张照片跟猫之间是有关联的。这就是现实依据。
然后我们再看爸妈房间里下雨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把书翻到第13页。我把第6页和第13页的局部分别截取了一下:
这幅《神奈川冲浪里》样的作品,与雨水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明显吧。
说到墙上挂的画,我们会发现多多的卧室也有一张,然后我们越看是不是越眼熟?
这也是房顶的鸽子变成怪鸟的另一个联系点。多多的想象力,不是凭空出现的无根之水。
那么浴池里盘子飞行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这要回到刚才那只猫咪拉提琴的问题上。猫咪拉提琴吗?肯定不会啊?但是奶奶会啊!所以,多多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到了猫拉提琴,实际上那是奶奶的琴声。对应的,浴室里有盘子飞,我们结合插画内容可以知道,那可能是妈妈在洗澡,而爸爸在洗碗。多多在房间里听到了这一切,她把它想像成了我们在插画上看到的样子。
这些隐秘的联系,结合文字的这个嵌套故事,让这么一件寻常的事情,变得好玩起来。可以说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是在用画笔搞文学。这是我们阅读她的书的第二层努力。
至于有没有第三层,这个我们暂时还不能给出答案,建议大家仔细阅读。
二、阅读苏珊娜,给孩子超能力。
上面我们大概介绍了《你醒了吗》这种书的多层次的图文结构,阅读这种书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
1)在发现秘密的过程中,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首先,对细节敏感的孩子,很快就能发现插画上那些想象的来源。比如说,第二幅跨页上的大鸟,敏感的小读者很快就能在第八页发现墙上的画。
以此类推,也能发现爸妈卧室下雨,应该与墙壁上的浪和爸妈洗澡也有关系。
这样的小细节,能引导孩子们去仔细看图,不知不觉中就会增加观察能力。而这样的过程,对孩子们读图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有提高。
想想奶奶房间里的拉小提琴照片,再琢磨一下多多迷迷糊糊中想象的那只拉提琴的猫咪,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发现点什么。寻找这些秘密,靠的就是观察和思考。
其次,很多想象只需要抓住几种原则就可以自我发挥。比如反义原则,本身在天上飞,那你就可以想到它在地上跑。还有联想原则,你是天线,收集信号就像是耳朵收集声音。你是画中人是无生命的,我们就让你从画里跑出来。也可以让小动物们拥有像人一样的生活,比如让兔子开始看书等!
2)对照思考,让孩子分清现实与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到7岁,对现实和想象的区分是孩子们必须要接受的挑战。其中3到4岁的孩子最容易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而在这本书的阅读中,事实与想象成为了观察对象。思考这里面的区别,非常有益于孩子们区分这二者的不同。
那些有趣的想象,通常来源于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家长试着帮助孩子分析,小朋友们也许会意识到自己脑海中一些奇怪想法的来源。这对于自我认知,很有意义。
3)跟着多多学思辨,提高思维颗粒度。《你醒了吗》还有一点特别的意义是语言上的。无论是书中书里的内容,还是多多的想象,都充满辩证智慧。
在书里讨论光线时,原话是这样的:
如果是冬天,天还是暗的;如果是夏天,天已经亮起来了;在春季和秋季,天是半明半暗的。在讨论多多是不是知道自己已经醒了,原话是这样的:
她不知道,她还躺在床上。她也不知道,她已经醒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多多。她真的不知道,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就是多多。多多自己想问题也是这样:
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但是只有当多多在睡着了才行。还有讨论到底听不听得到声音,也是用了一连串的关系词。
而关于等待的思考,更有意思。
但是,时间停止了,它不愿像人们期待的那样。 时间几乎停住了脚步,当多多等待的时候,时间走得如此之慢,就好像停止了。这个似乎不怎么喜欢睡觉,总是爱幻想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细腻,可爱,热衷思考和感受。
4)潜移默化,让孩子不排斥阅读。另外,这个故事本质上还是跟读书有关的故事。多多喜欢读书,多多的爸妈都喜欢读书,而且多多受此影响,在他想象的世界里,连小动物都喜欢读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小读者对书产生兴趣。
而且小读者们本身自己也读书,他们也有很多离奇的想象。看见世界上有多多这样的小朋友跟她一样有自己的世界,那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吧。拥有这样一个纸上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跟他说说悄悄话呢?我们总说读书的好处,认识那些生活在书里的可爱家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好处了吧。毕竟交朋友是刚需。一个热爱读书的朋友,就更宝贵啦!
最有意思的是多多喜欢让大人们给他读书,孩子如果学了去,也增加了很多交流机会。
5)发现普通生活的不凡之处。
相比那些冒险故事,关系简单的动物故事,苏珊娜·贝尔娜的书的文学性要强得多。这里指的不仅仅是那些含有哲思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孩子的敏感所带来的那种细腻感,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因为苏珊娜用图片讲故事的能力实在很强,这些图画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注意到那些文学意向,进而逐渐理解文字之外的更加鲜活而庞大的世界。这一切竟然是由静止的画面来传递的,这就更神奇了。那些图案细节支撑起了真实可信的生活。她的这一手法可以说激活了读者的探寻能力。小朋友也是一样,寻常生活因为普通而很可能产生麻木感。但是苏珊娜的笔下,那么多的巧合和不可思议的想象,则让孩子们重新关注生活本身。
故事讲得都是孩子们知道且理解的事情,但她以充满想象的方式讲述,令普通的事情成为秘密,让人有欲望去挑战。
孩子阅读这样的书,能不有收获吗?
6)感受强强联手的优秀作品。
认真读,每个人都能觉得自己读懂,但是不同时间读,或者不同认识水平的人读,一定会从中发现更多的秘密。
我年前写《迟到了一年的包裹》的分析文章时,重新认识了苏珊娜。而这一本,再一次加深了这种印象。她真是一个宝藏绘本作家呀!
当然,《你醒了吗?》这本书除了插画师苏珊娜·贝尔纳很牛之外,他的文字作者也很强悍,汉娜·约翰森不仅深谙教育学,还攻读过古典哲学和德国文学,她创作的故事因为蕴藏人生哲理,而被人喜欢。曾经获得过“瑞士青少年文学奖”“奥地利儿童书奖”“瑞士最美丽图画书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等大奖。
感谢两位大师的合作!
《你醒了吗》读后感(五):不愧是德国国宝级插画家!梦幻绘本背后隐藏着这样的精妙设计
有的儿童绘本读起来就像探案,每读一遍都有惊喜,当读者收集的信息足够多,会发现那些不明显的细节最终串起了故事的全貌。
之前写过《不要打开》的书评,这个绘本就是这类。第一遍觉得挺唯美挺温馨,只有少数读者觉得结局有一丝丝诡异,然后读第二遍,第三遍,注意到的细节多了起来,整本书也变得恐怖了起来,最后读者才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恐怖故事。(书评在这: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54177/)《不要打开》的两位作者是日本童书作家和插画家,都获得了安徒生大奖。
今天读到的《你醒了吗》是德国国宝级童书插画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作品,苏珊娜也是安徒生大奖获得者,出版了很多经典作品。
《你醒了吗》带来的阅读感受非常震撼。经过多次阅读,你会发现,第一遍你以为看懂了的那个故事,只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版本而已。当你真正“读完”这本书,发现故事的全貌,一定会感慨,大师不愧是大师,童书绝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个充满童心、引人共鸣的故事
这是封面。太阳正在升起,月亮正在落下。小女孩在睡觉。
这是封底。月亮不见了,太阳完全升起来了。小女孩醒了。地上那本书的封底和本书封底一模一样。
显然,故事发生在小女孩早晨醒来时。
我们成年人睁开眼伸个腰的过程,对于小孩而言,会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呢?
此时,月亮在挂天上。天空半明半暗。大部分人还在睡眠中,只有几户人家亮了灯。
小女孩在睡觉,地上有本书。
P4P5文字描述了多多在意识逐渐清醒、但还没睁开眼的状态。
“多多躺在床上。”
“她睡不着了,但也没完全醒。”
她不知道天亮了没,不知道她还躺在床上,不知道她已经醒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多多。
“醒来以后,首先听到响声。”听到的是水声、盘子声、门响声。迷迷糊糊的多多胡乱给这些响声安排了地点,卧室里有水声?浴缸里有盘子?厨房门响了?
但是多多马上又意识到,应该是浴缸里有水声,厨房有盘子,卧室的门有响动。
同样的,多多迷糊的时候听到鸟叫、汽车声、飞机声,她会以为鸟在街上走,飞机在屋顶上,汽车在天上飞。
P6P7多多也会很快意识到,站在屋顶上的是鸟,在街上的是汽车,在天上飞的是飞机。
“当多多明白这些时,她也知道了自己就是多多。”
你以为多多这就起床了吗?
没有。
“她当然也明白,她还躺在床上,她醒了。”
“她唯一不明白的是,她现在该干嘛?”
不知道干嘛,那就先听一听。但是多多听到的是一片寂静,没有水声,没有盘子声,没有门响声。多多问了好多遍,现在该干嘛?最终,她在床上睁开了眼睛。
睁开眼睛之后,多多先和自己的小鱼打了招呼。(其实不是小鱼,是脚鱼,关于它的故事在《脚鱼》这本书里。)
P10多多和脚鱼的对话是这样:
多多轻声问:你还在睡吗?
脚鱼说:我从来不睡觉,你忘了吗?
多多说:我没忘。
脚鱼说:那你为什么这么问?
多多说:我就想这么问啊!
脚鱼从来不睡觉,这是《脚鱼》这本书里脚鱼说过的。
最后两句很有意思,但为什么会问“你为什么这么问?”这是啥聊天风格?这个之后再说。
你以为多多现在起床了吗?
不仅没有,她还闭上了眼睛。希望时间流逝的快一点。事与愿违,时间过得更慢了,闭上眼睛等也没有用啊,多多只好起床了。
这次,多多真正下床了,还和脚鱼互道了早安。
再接下来,多多轻轻地出门,去到爸爸妈妈的卧室。
P12P13这里的描述也特别好玩,多多在爸妈卧室的门上仔细听了一下,“既没有咯吱咯吱的床板声,也没有呼呼的鼾声。”由此,多多猜测他们已经醒了,现在需要来确认一下。
怎么确认呢?当然是问啊!
多多轻轻问:“你还在睡吗?”
妈妈轻轻回答:“嗯。”
多多说:“可惜啊。”
妈妈说:“是可惜啊。”
然后多多又问了爸爸,答案也是一样。看来都没醒。
多多说了“可惜啊”,爸爸说“是可惜啊。”之后,下一页的第一句话是:
“其实也并不是真的可惜。”
这又是什么意思?不管了,先接着往下看。
多多离开了爸妈的卧室,下楼去找奶奶。而爸妈此时也起床了。
多多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房顶有鸟,天上有飞机。
多多好奇,奶奶是睡着呢,还是醒了?
根据呼吸声,多多猜测奶奶是睡着。
不过,还是要确认一下。
怎么确认呢?
当然是问了!
“奶奶不总是说:问是不会吃亏的。”
有趣的对话又出现了,脚鱼问了多多“为什么这么问”,奶奶也问了多多“为什么这么问”。到底是为什么?先不管,我们接着看。
多多在奶奶卧室里聊天这一页是这样的。奶奶床头贴的照片,是奶奶在拉小提琴。
下一页,我们能看到整栋房子的全景。飞机在天上,鸟儿在窗边。妈妈在浴室,爸爸打开了多多卧室的门。多多和奶奶躺在床上读书。
P20P21对话也特别有意思。多多让奶奶读书,奶奶问读什么,多多说“当然是一本书!”这又是什么奇妙对话?还是先放着,后面再说。
接下来的一页,是奶奶给多多读书。
P22P23又来了,奇妙的问题又来了!
多多给奶奶看了这本书,问奶奶“为什么你会这么问?”
奶奶说“因为我想这么问啊。”
读者朋友们立刻发现,奶奶读的书的内容和《你醒了吗》开头的几段文字一模一样!从“多多醒来的时候,如果是冬天,天还是暗的”到“她真的不知道,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就是多多。”一字不差,正是这本书第四页(P4)的全部文字。
而且多多和奶奶正在看的书,封面封底,也和咱们正在看的《你醒了吗》一模一样!
看到这里,读者会想:哇!这是书里有书,故事里有故事啊!多多在看自己的故事!
读着读着,奶奶说:“猫不能上床。”
多多说:“书里没有这句话!”
奶奶问多多你怎么知道?多多说我就是知道啊。
(那你觉得多多是怎么知道书里有没有这句话的呢?答案很明显,这本书多多已经读过不止一遍啦。)
奶奶读到“醒来以后,多多总能听到什么”的时候,正好楼上有声音。
多多问“什么声音?”
奶奶想了下,说“睡房里的水声?浴缸里的盘子声?厨房门发出的响声?”这时候奶奶还在继续读书。
但是多多问的不是书里的问题,多多说“不对”。她知道爸爸妈妈醒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弄出这么大动静。
下一页给出了答案。爸爸妈妈下楼了,在奶奶的屋里找到了多多。原来,他们刚刚这么慌张是在找多多呀!
也是这一页,天完全亮了,飞机即将飞过,鸟在屋顶,车在路上,所有人都醒了。
爸爸妈妈找到多多之后,也在奶奶卧室,和多多一起,听奶奶讲绘本。
接下来,奶奶读的内容是这本书里没出现过的。
有时候,多多早上什么都听不到,没有汽车,没有鸟,没有飞机。她听到的是妈妈的声音。
妈妈轻声问:你还在睡吗?
多多说:是的。
妈妈轻声说:可惜啊。
你以为多多会说:是可惜啊。对不对?
但是多多说的是:一点也不可惜啊。
妈妈问:为什么不可惜?
多多说:早上被唤醒也很不错啊,尤其是到了该醒的时候。
多多说:你为什么这么问?
妈妈说:我不知道。
多多说:但我知道,你就想这么问。
(最后两句问答,出现了第四次了!)
翻到下一页,爸爸妈妈和多多都在床上听奶奶读书,多多问:你怎么不接着读啦?
奶奶说:这本书已经读完啦,你为什么会这么问?
第一遍读到的故事
即使只读了一遍,很多人也会给这本书打五星。这本书的亮点非常明显。
亮点1:幻想绘本
首先,书里捕捉了孩子从迷糊到清醒这一瞬间发生的事。
最开始,她不知道天亮了没,不知道她还躺在床上,不知道她已经醒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多多。
在迷糊中,她听到了声音,以为鸟在街上走,车在天上飞,飞机落在屋顶上。
但是意识逐渐清醒,她马上纠正自己,是鸟在屋顶,飞机在天上,汽车在街上。——这一瞬间,她清楚了每个声音的位置,也意识到自己是多多。
下一瞬间,她意识到:原来我已经醒了,现在我是躺在床上。(不是在奇奇怪怪的梦里。)
当小孩半梦半醒,她感受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天上跑的汽车尾气熏到了月亮,猫儿在小屋顶上拉小提琴,超大一只鸟在街上走,飞机停在自家屋顶上,隔壁楼房贴着的巨大海报上,唱片机开始放音乐,狗狗从海报上跑下来,站在路边。爸爸妈妈卧室里有哗啦哗啦的水声,简直就像下了大暴雨。浴室里有稀里哗啦的盘子声,盘子自己洗自己。
但是猫拉小提琴,书里并没有提到这件事。姥姥床头照片也是在拉小提琴,这两件事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是插画家埋下的彩蛋,显然奶奶有早上起来练琴的习惯。但是介于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多多搞不清声音的来源,在她的幻想中,拉小提琴的是猫。
亮点二:早安绘本
本书里多多的表现可以说是小朋友们的典范。
多多在醒来之后,没有立刻起床,因为她觉得时间还早。她闭上眼睛,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早点到起床的时间。可惜,越是这样想,时间越是不动了。——首先,多多知道,睡觉起床都有各自的时间,她希望睡到和大人一起醒来(很懂事)。可实在睡不着,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先起来吧。
知道脚鱼是醒着,多多和脚鱼打招呼说:早上好!
起来干嘛?
当然是去找大人给自己读绘本啦!多多去爸爸妈妈卧室、奶奶卧室,都带着这本绘本。
不确定爸妈醒没醒,多多没有擅闯爸妈卧室。首先是听了听里面的声音,根据她自己的判断,没有呼噜声了,爸妈可能马上就起床了,这时候多多才轻轻进了卧室,轻声问了爸爸妈妈是不是还在睡。(人在睡觉时,你可以轻声问他问题,简单的问题也能得到答案,只要说话声别太大,就不会把人惊醒。)
可惜了,爸妈还真没醒。多多又轻轻地走下楼梯,去找奶奶。
同样,轻声问了奶奶,发现奶奶已经醒了,才要求奶奶读书给她听。
多多起床后,完全没有打扰别人,也心满意足地找到了人,可以一起阅读绘本,打发这段时间。
多多的起床习惯很棒,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
亮点三:书中之书
多多的这些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看她正在读的绘本就知道了!多多喜欢读早安绘本,向书里的人学习,才懂得早起之后该怎样轻声说话。
可见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书中之书的设定也会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多多起床后读的绘本讲的是多多起床后读的绘本……的故事,简直像个无穷的套娃!
当你读了很多很多遍之后
你有没有发现,多多读的书,和我们读到的书,不是同一本?
你有没有发现,《你醒了吗》这本书,讲的并不是一个早上发生的故事?
书里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细节:反复出现的“你为什么这么问?我就想这么问。”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奶奶给多多读的书比我们读到的故事短,还有一页故事是我们读到的书里没发生的(妈妈叫多多起床)?
一旦产生疑问,只要认真去读,就能解开谜底。
首先,我们按照惯性,去假设这本书在时间上是线性叙事,那么每一页的故事是这样:
4,多多睡不着了,但也没完全醒。
5,多多听到卧室的水声、浴室的盘子声、厨房门响,但多多意识到其实是卧室门响,浴室水声,厨房盘子声。
6P7,多多听到飞机在屋顶,鸟儿在街上,车在天上,但多多意识到其实是飞机在天上,汽车在街上,鸟儿在屋顶。
8P9,多多知道自己已经醒了,但是听不到门声水声盘子声。
10,多多问了脚鱼是不是在睡,但脚鱼说自己从来不睡。
11,多多再次闭上眼睛,但时间过得更慢了,只好起床了。
之后,多多先后去确认了爸爸、妈妈、奶奶有没有起床。和奶奶一起读书时,爸爸妈妈起床了,并在奶奶卧室找到了多多,大家一起读完了那本书的最后一页(也就是妈妈叫多多起床的那页)。
4-P7的故事绝不是发生在“今天”的。因为今天多多刚醒来没有听到卧室门声水声盘子声(爸妈还没洗漱),而且多多也没听到汽车和飞机声(多多下楼找奶奶的时候才听到了汽车和飞机声)。
从P8以后,才是完整的发生在“今天”的故事。
但是P4里说“她睡不着了,但也没完全醒。”可不是“有一些天,她睡着了,但也没完全醒。”P4-P7描述的确实是当下发生的事。但是这个“当下”和P8以后的故事又不是同一天。
也就是说,作者和插画家用“正在进行时”的语气,把不可能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放在了一天讲。(如果P4-P7与P8描述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那么多多的爸爸妈妈起了两遍床、洗了两遍澡、飞机也飞了两遍,就连奶奶也起了两遍!第一遍起床的奶奶还在拉小提琴!)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猜到答案了吗?
是多多一家四口起床后穿越回没起床的状态再起一遍?
是多多第一遍起床是在梦里,第二遍起床才是现实?
还是,这本书从一开始,多多就醒了,P4-P7是多多自己在读书里的故事,P8才是多多起床后发生的事?
我们来看P10,多多和脚鱼聊天这一页,多多坐在床上,自己在看早安绘本。
4-P7所有的文字其实是多多的书里的文字,图片也是书里的图片。讲的是水声、盘子声、卧室门声、飞机声、汽车声、鸟声。这本书的下一页,就是奶奶翻开的最后一页:有时候多多早上什么都听不到,没有汽车、飞机、鸟,只有妈妈的声音,妈妈来叫多多起床了。
这样,早安绘本的故事是完整的,只讲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多听到了很多声音,自己逐渐醒来的过程,另一种是多多睡得很熟,什么也没听到,被妈妈叫醒的过程。
把早安绘本的部分分离出去,《你醒了吗》剩下的就是多多今天醒来发生的事。
醒来之后,多多先看了会儿绘本(看的只是图,P6P7关于声音的那个奇妙画面)。多多在图里看到的是错误的声音来源,边看边给声音纠正到了正确的来源位置,“不对!多多立刻明白,应该是:浴缸里有水,厨房里有盘子,睡房的门发出了响声。”这个句子是双义的,既是早安绘本里的多多清醒后的自我纠正,也是正在阅读早安绘本的多多看到画面后做出的纠正。
看完了图,多多仍然躺着等待。她想听声音,但最多只有鸟儿的声音,水声盘子声卧室门声都没有(爸爸妈妈还没起来)。多多观察了一下窗户里射进来的光线、鱼缸里的鱼和植物,和鱼聊了一会儿天,然后重新闭上眼睛,试图让时间过得更快一点,但没什么用,多多起床了,去和脚鱼说早安,去找人给自己读绘本。
奇妙的语言练习
在阅读中,我们隐约感觉到,多多的很多习惯和语言是从她的早安绘本中学到的,但是如果说整本书都被画在早安绘本里,那就是自己跟自己学,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无限循环了。
把多多的早安绘本里发生的事,和多多今天发生的事分开,我们才能清楚看出来,多多的很多又可爱又有点怪异的语言习惯是从哪儿来的。
首先,是“可惜啊”。这个是早安绘本里妈妈对多多说的话。妈妈想来叫多多起床,轻声问多多是不是还在睡,多多说是啊,妈妈就说,可惜啊。妈妈不想打扰多多、把多叫醒。
但多多说,“一点都不可惜啊。早晨被唤醒也很不错啊,尤其是到了该醒的时候。”
这个多多是不是特别有礼貌?被妈妈叫醒,她也没有不开心,而是说,到了该醒的时候,被叫醒不可惜。
注意,这里的多多是多多的早安绘本里的多多,也就是《你醒了吗》的多多的学习榜样。
早安绘本里这句“可惜啊”,就被多多给学去了。所以,今天早上去找爸爸妈妈,本来期望着他们醒了,可以给自己读绘本的,结果爸爸妈妈没醒,所以多多就说“可惜啊”,爸爸妈妈可能睡得迷迷糊糊、或者刚醒,总之也不太清醒,也跟着重复了一遍“可惜啊。”
但是离开爸妈的卧室,多多想的是“其实也并不是真的可惜。”和早安绘本里的多多一样,咱们书里的多多也特别乐观,爸爸妈妈还在睡,那也没什么嘛,可以去找奶奶呀!
第二个语言习惯是“你为什么这么问啊?我就想这么问。”
这也是早安绘本里妈妈叫多多起床时的对话,被现实中的多多给学了去。
第一次的练习对象是脚鱼,脚鱼和多多的聊天其实是多多幻想出来的,脚鱼说“你为什么这么问?”多多说“我就想这么问啊!”(这也是《脚鱼》里面的设定,在多多的想象中,她可以和脚鱼对话。)
第二次运用是多多缠着奶奶问问题,奶奶都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奶奶问多多“你为什么这么问?”多多马上接了下一句“因为我也愿意这么问。”
最搞笑的是多多的第三次运用。奶奶只是问了多多要读什么书,多多把手里的书拿上来,说“就像这本书。”然后紧接着问了奶奶“你为什么这么问?”奶奶也十分配合地说“因为我想这么问啊。”
换一个家长可能就暴躁了。你想想,一大清早你娃窜到你床边让你给她读书,你问读什么呢?娃说:“当然是一本书!”你肯定会问那到底是哪本书啊?娃竟然反问你“你为什么这么问?”你会不会一瞬间懵了:娃咋还会怼人了呢?
还好,细心的奶奶十分了解多多最近的常用句式,给了多多标准的回答。
另一个奇特的表达是“当然是一本书!”
这个用法往往是小孩刚学到一个新的词汇,过度练习的结果。比如说,在我们中文里,如果一个小孩学到了“一张桌子”这个用法,她可能会把以前常说的“拿桌子上的水”改成“拿一张桌子上的水”,就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在桌子前面加上“一张”。
在德语里,读书是一个动词,而书是一个单独的名词。类比成英语,多多说的是“You can read to me.”奶奶问,我该给你读什么呢?多多说:“A book!”刚学会新名词,迫不及待就用上了。奶奶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呢?多多给出更准确的答案:“This book.”
独特的设计,才有独特的价值
经常有妈妈吐槽,孩子喜欢一本绘本,就让妈妈把这本书读十多遍,这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呀,怎么就看不腻呢?
如果你也有这样“小瞧”绘本的观点,强烈建议你把《你醒了吗》读十遍,保证每一遍都有新发现。
其实我们第一次读《你醒了吗》,得到的那个故事看起来也说得通。多多所看的书里写的也是多多这一天发生的故事。这个“套娃”嵌套的并不那么严谨,但是只读一遍嘛,差不多就行了。
如果阅读过程中,孩子问你,猫为什么拉小提琴?为什么多多先听到了浴室的水声、厨房的盘子声,后来又什么都听不到了?多多的爸爸妈妈是醒了还是没醒?为什么多多要说可惜啊?为什么多多要说也不是真的可惜?到底可不可惜?——不管是哪个问题,都很难回答。
你心里可能在想:我哪儿知道啊!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有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多,是作者留给孩子的问题多。或者说,是作者相信孩子能看到问题,也相信孩子最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你希望孩子只能读一次性的、简单的故事,还是可多次阅读的、激发孩子思考、并且能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的故事?
在多次阅读后,孩子的脑海里会逐渐拼凑出更清晰、更有逻辑的故事全景,家长也会在绘本中发现更多的细节。在这本书中,家长能看到孩子语言习得的特点,在《脚鱼》那本书里,家长能看到孩子幻想世界形成的起因和过程。(《脚鱼》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205949/)
这样精心设计的绘本,是绘本大师送给孩子和家长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