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锦集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是一本由马克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0-4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一):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
身为一名孩子的父亲,已读过这本书,从孩子角度出发,从家长的思维出发,作者也是孩子的父亲,从亲身经历中写出道理,难得的好书,教育孩子,提升自己,我们是朋友,我们彼此听话我们共同成长,我们不需要被教育,我们需要被提醒,给大家推荐,听过好多讲座,直到看到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父母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二):马克《智慧父母》
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内容写的真的特别棒,很有感触,里面有关于孩子教育,家庭教育,如果真的用心去体会,总结,相信你会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的人读到,有更多的人收到启发。
之前经常因为这些问题困惑,无法和孩子搞好关系,更无法帮助到孩子学习,不愿意和我沟通交流,叛逆心特别重,自从读了这本书,有了些深刻体会后,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感觉和孩子相处起来很简单,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益。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三):这本书受益匪浅
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当父母给孩子付出爱的时候,爱不仅能让孩子的心灵获得成长,父母自己的心灵也能获得成长。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他们会放弃自己错误的观念改正自己的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会受益,父母同样会受益。对于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经是一个自认为非常冷漠的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喜欢独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看书,不喜欢热闹,尤其不喜欢孩子。我认为孩子是非常麻烦的事儿,尤其一听到孩子哭,头立刻大了好几圈儿。后来我有了孩子,照顾他成了我的一种责任。其实孩子刚开始出生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有多么的爱她。只是记得当时妈妈给孩子喂奶,在腊月正月特别冷的冬天,半夜里起来给孩子喂奶。怕他哭她一个上午一直抱着他,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柔软。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四):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
有幸听朋友介绍,读了这本书,受益颇深。当觉得家庭不幸福不快乐,总是在抱怨,抱怨爱人,抱怨孩子,抱怨命运,整日怨天尤人却没有丝毫改变。
读完马克老师《智慧父母》让我有了新的感触,改变他人要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越是长大,越是开始关注外界,却很少关注自己。我在思考,我有多久没有读书了呢?我有多久没有学习了呢?总是告诉孩子要多读书,不要玩手机,但是我做到了吗?
当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我自己,我让自己多读书,我在书中感受到了快乐,我开始热爱生活。我发现我的爱人和孩子看书的时间也变多了,我们一起读书,我们一起成长。以前最为苦恼的觉得难以解决的家庭矛盾,无形之中化解了。
很幸运有这样的一本书,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方向。也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爱读书,爱家庭的朋友。愿我们一起成长,成为智慧父母。
《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读后感(五):作者自序 |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有其原因,促使我开《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两个案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2018 年,我在上海上课,一位浙江的企业家临时向我请假,说不能赶来上课了,因为她接到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她广州一个好友的女儿自杀了——只因和男朋友吵架就自杀了。这女孩的父母一方是做企业的,一方是当官的,女儿也接受了国外的高等教育,可谓是让人羡慕的家庭,哎,就这么毁灭了。2019 年,我在山东给一个中学做公益讲座,校长告诉我,他们那里有个30 岁的男生因为一篇硕士论文没有通过,受不了打击,跳楼自杀了。
我又想到我的两位企业家学生,都五六十岁了,但当回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对他们幼年的伤害时,两位老爷们儿依然心痛不已,黯然伤神。
虽然我也在网络上看到过很多青春期学生自杀和家庭悲剧的案例,但耳闻目睹的事情对我触动还是很大的,让我觉得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足以影响到他成人,甚至影响一辈子,同时我也有家庭方面一些或正面或负面的体验,于是我想把我对教育的一些观点分享给有缘的读者朋友,我将这些观点和思考写成书,并在有缘的城市开《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培训班,让更多孩子少受伤害,让更多父母少留遗憾。但有位好心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宝妈是不看书的,他们宁愿花198 000 元将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读书,宁愿花19 800 元给孩子报补习班,宁愿花1 980 元给自己买一套化妆品,也不愿意花198 元让进行家教知识的学习。他们并不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就算他们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也并未真心打算改变自己。不得不说,这位朋友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但我对世界并不悲观,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诚意,总能感动一群有缘人,于是我固执地打开冷冰冰的电脑,在键盘上敲打着暖洋洋的文字,只为以心换心。
任何文字都与写作者的价值观、经历和阅读息息相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饱含深情地写作这本书。我觉得任何人、事、物的成功或失败,不外乎由三个因素决定:道、术、器——做智慧的父母、普通的父母抑或是愚昧的父母也是由道、术、器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所谓“道”就是我们在这件事上的价值认知。如果人果真发自真心地认同价值观,那么其行为一定与价值观吻合,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本质上都是价值观造成的。比方说,有的父母对自己与孩子关系的价值认知是“孩子是我的未来,是我生命的延续”,所以表现在行为上,父母对孩子就过分地患得患失,或过分保护,或过分管控,生怕孩子出了半点问题,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恰恰导致孩子问题百出。有的父母对自己与孩子关系的价值认知是“孩子与我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表现在行为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尊重其天性,任孩子在自身天性范围内自由发展,这样看似不管不教,却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每个人的行为和做法必然是其价值观的真实反应,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我的“道”就一句话:“7 岁以前,你是我的老师;7 岁以后,你是我的朋友。”于我而言,这不是一句口头禅,而是我真实的价值判断。这两句话直接影响了我和孩子的关系,影响了我的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持续不断的自我成长。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我很爱他们,他们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养分,让我更懂孩子,也更懂自己。在此真诚地感谢他们,他们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在我写作时,四哥马宇轩刚过5 周岁生日,他是我当之无愧的老师,我愿意感恩地、谦逊地由他带着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他带着我发现自己那颗活泼泼的心,由他带着我打破我身上顽固的自我和僵化的思维——尽管很多时候我是个不称职的学生,但我真诚地称呼他为老师,他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美称。
在我写作时,大姐马羽凡上七年级,二姐马语宸读六年级,三哥马宇哲读二年级,他们都是我最重要的朋友。我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我愿意倾听他们的世界,我也愿意把我对世界的看法分享给他们听。当我从爸爸的角色转变成他们的朋友时,他们更愿意靠近我,我很少骂他们,和他们说话都很温柔,在语调上甚至带着音乐的色彩,而且全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看到他们如初升的朝阳,我就有拥抱的渴望;看到他们被作业压得直不起腰,我就有发自心底的爱怜,除了爱他们,我没有第二个想法。
很多父母说,这不就是当好人嘛。话不能这么简单地说。在家庭教育中,当一个真正的好人是很难的,是需要学习的;而当恶人是人人都会的,一旦情绪失控,愤怒、吼叫、抱怨、数落、辱骂甚至体罚就会无师自通。
我知道,在孩子面前,每个父母都曾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成了情绪的奴隶而成为孩子的恶人。我承认,我也曾是孩子们的恶人,我也曾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孩子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但那只是朦胧的认知,是知而不行的,也并非真正的知。
直到我开这门课写这本书时,直到我深入思考人生、工作、生活、孩子、父母、兄弟、伴侣、亲人、朋友等关系时,尤其将孩子抽离出来单独思考时,我才醍醐灌顶般地认知到孩子是我的老师和朋友:7 岁以前,你是我的老师;7 岁以后,你是我的朋友。我们是一辈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亲情是我们之间不用言说的底层代码。
这是我本书写作之“道”:“以子为师,与子交友”。我花了很多笔墨,但重点又不在于阐述怎样向孩子学习,怎样与孩子交朋友,而是刻意跳过孩子教育的话题,从儒家修炼的角度入手,从心灵和心性层面来写“人”,写怎样认知自己,修炼自己,把自己的各种标签撕掉,重新恢复“人”的状态。
如果读者朋友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如我一般找回做“人”的感觉,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家里正有一个“人”,那就是你的孩子——7 岁以下的孩子,跟着他学习就可以返回“人的世界”,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称呼儿子为老师了。
当然,我知道全书的这些文字或许并不受欢迎,先且不说读者朋友是否认同我的“以子为师,与子交友”的观点,就算真的认同,在今天这个浮躁的追求速成的社会里,人们也未必有耐心去品读这些文字,就算有耐心去品读,也未必能觉醒——觉醒出人之为人的可贵,觉醒出上天赐予我孩子的那份感动,觉醒出我要马上向我的孩子学习的冲动和喜悦,觉醒出从此刻开始,我要和我家的孩子做朋友,真诚地和他们做朋友。
教育就像种树,光修剪枝叶是没用的,必须要培根固本,而市面上真正关注树根的人很少,我愿意做这样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所以第一课,我就花了很多笔墨写如何“成人”,如果读者朋友实在没兴趣,也别强求,可以跳过去不读。
第二课,我花了很多笔墨,从“以子为师,与子交友”两大核心价值观之“道”的角度和心理学之“术”的角度写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内容。当然,每个具体的方法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生搬硬套,我只希望这些真诚的文字能对读者有些启迪,另外,我也提供了一些“器”,作为与孩子沟通的道具,相信对读者朋友也是很有价值的。
第三课不是本书重点,但作为“智慧父母”完整的闭环逻辑,也是不能缺失的,所以我将其纳入系统中。
第四课虽然篇幅不长,却与第一课首尾呼应,升华了本书的主旨——智慧——一切为了生命的觉醒与绽放。
好吧,就从或许你不喜欢看的第一课开始阅读吧,尝试一下,或许也不错——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开始;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事实上,这些文字对三十而立的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你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还完全抗拒这些文字,或许应该陷入沉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