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是一本由[德]克里斯托弗·诺恩著作,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8-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不错的俾斯麦传记,主要以作为政治人物的俾斯麦的生涯为主线,花费了大段笔墨比照和叙述了同一时期的欧洲各国 融入了不少新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著作。
●✔️ 看到最后一句真的是有种感慨万千的感觉 如果我将来死去,会留下怎样的墓志铭:碌碌无为的人???
●这本书,很好很精彩。与其说是俾斯麦的传记。不如说是作者以俾斯麦的一生为背景,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和发展过程的记录。
●看的第一本关于俾斯麦的书。格局很高,方面繁杂。俾斯麦作为“人”的血肉丰满。出身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性,私生活方面对人的前途的推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伟大的友谊。人们只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造神。
●非常好的一本传记,除了对俾斯麦的刻画,还涉及大量对那个时代欧洲国家关系和格局的论述,坦率地说对于我这种基础读起来略显吃力,但是读过后感觉获益匪浅。
●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企图展开的是以俾斯麦为中心的普鲁士、德意志乃至整个欧罗巴的时代画卷。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不同时代和土壤中生长和纠缠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假设和论证交织,索恩的选书很不错。 扣星是这书有毒,气味实在太大,大到在空调房里放一天,一星期都散不掉。
●《“时代之子”俾斯麦》https://www.douban.com/note/715625779/?type=like#sep
●很期待!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一):记录读书过程的几点感受
1.这真是本把俾斯麦“拉下神坛”的书。我这种没有德国近现代发展史知识背景人看这本书,从头看到尾也不知道俾斯麦到底“铁血”在哪儿了。三次关键性战争——“普丹”、“普奥”、“普法”,看不到俾斯麦起了什么作用。以我看,本书其实是以俾斯麦为线索的德意志帝国崛起史。(不能作为了解俾斯麦生平的第一本书) 2.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夏伊勒把德国描述成“近百年欧洲和世界的一个问题儿童”。通过俾斯麦一手创造,再由威廉二世、希特勒等打造,德国成了一个横行无忌的军国主义国家。而在本书中,作者评价俾斯麦始终是一个历史结果的助产士,而不是生产者。俾斯麦奉行实用主义,如他虽然在思想上有反犹观点,但考虑到国家秩序和经济发展,从来都没有把反犹付诸行动。在赴普丹战争前线,目睹士兵的伤亡后,他就再也不是个好战者。所以作者认为俾斯麦跟希特勒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3.俾斯麦去世后,被逐渐塑造成一个“帝国制造者”和民族英雄,其声望远高于威廉一世;继而又被作为臆想中更美好时代的代表;又被视为纳粹和军国主义源头;然后又是对抗希特勒的合法对象……“于是乎,俾斯麦神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次质变”。所谓“历史”就是被后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取用后呈现出来的“真实”。 4.弗朗茨•约瑟夫和伊丽莎白于我仅仅是《茜茜公主》中童话般爱情的存在。本书给我的感受,奥皇在处理与欧洲诸国尤其是和普鲁士的关系时,昏招连连,是迫不得已还是脑子进水?下一本《哈布斯堡的灭亡》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二):纵横欧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历史谬误
历史印象最大谬误可能来自“铁血宰相“这一称谓,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让普鲁士一统整个德国,站在历史节点下俾斯麦自然被”始作俑者“化,不可或缺的或许还有俾斯麦1862年普鲁士下院的那篇“铁血演讲”,这样说并非销蚀其历史功绩与国父定位,但仅仅“铁血”二字对俾斯麦的评价绝非客观。
如果说拿破仑主导了19世纪前半段的欧洲格局,那俾斯麦就制衡了19世纪后半段的欧洲局势。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并非策划,关键于历史节点中的脉搏把握。除了“普丹”战争尚可商榷为普鲁士主动开片外,“普奥”与“普法”两场战争客观上讲都属强加。先说“普奥”战争,哈布斯堡王朝见不得普鲁士坐大进而主动出击;再说“普法”,拿皮仑三世为了维持其岌岌可危的统治合法性,人为转移国内矛盾毅然决然出兵普鲁士。故此来看这战争硬汉观感的“铁血”扣在俾斯麦头上,客观偏差较大。伟大的政治家并非圣人,他也会犯错,俾斯麦最大的优点在于配合主观意志原则跟随当下,引领时代浪潮的实用主义而非一根筋的不知变通与妥协。
对内:在交织变幻中如是生灭,俾斯麦尽可能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自由主义浪潮席卷下的大环境中维系了其贵族保守主义与君主制的最大可能,进取妥协中照顾了各方利益关切;
对外:纵横捭阖,于欧洲中心保持德意志外部安全的主线原则,于各方利益交织中尽最大可能达成和平规避战争,并持续推动三皇同盟的纳什均衡。人毕竟不是神,人自然有局限性,俾斯麦的缺点也不少,但正是这些缺点饱满了其血肉,并抬高了其关键战略抉择上的正确与灵活。故此一位喜欢制衡的政治家,尽最大努力规避战争的权谋家,说其“铁血”确实差了点意思。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三):几段拼凑的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这种在出差途中阅读的读者的体验并不怎么样。大量的时间跳跃,评论和总结,交叉的内容和时间线,长短不一又不分节的十几章内容,让我既无法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还经常得前后翻书以确定自己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
俾斯麦,最早知道这个人是因为德国二战时期那艘著名的战列舰。保守,维护皇权,但现实主义,利己民族主义,内政水平一般但信任自己的副首相,外交高手但也犯下不少错误,在各种场合都有出言不逊的记录。对梵蒂冈天主教廷给德意志帝国带来的威胁有几乎病态的怀疑。通过成为各种政治派别的调停人和威廉一世的个人挚友,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担任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首相。这有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促使德国再次统一的科尔。
书中花费了一页的篇幅比较科尔和俾斯麦,以及1872年和1990年的两次德国统一。
====================
即使强如俾斯麦这样促成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面对19世纪中后期变幻莫测的欧洲政局和历史脚步,也不得不在皇权,保守派,自由派,民主派,民族主义之间见风使舵。在历史学家看来是如此成功的政治人物,也经常冒出回家养老的念头。
虽然他自己以及不少传记作家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诞生描绘成俾斯麦早有预谋,并按计划一步步实现的宏图伟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只是历史车轮在各种必然或偶然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俾斯麦而已。
批判俾斯麦的人觉得如果1862年不是俾斯麦上台,而是自由党派或民主党派的人上台,德意志民族就能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从当时普鲁士的内政和欧洲的局势来看,有些事情是必然的,当时所谓民主自由党派上台甚至可能会让德意志变得更加极权,并在社会福利方面发展缓慢。
19世纪欧洲的变幻莫测,根源是工业革命以来巨大的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迅速变化。而这种技术发展在之后的两百年中还在不断加速,并且逐渐蔓延到全球,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只能越来越快。
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无力,随时都可能冒出“回老家了此残生”的想法—这很正常,就像俾斯麦也经常如此。但技术的变革其实让人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退缩的角落,新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侵入每一个角落—从互联网的普及到发展出近十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从PCR技术的普及到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使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的发展都能看出:越是强大的新技术,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也更加猛烈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角落。我们能想象未来几年类似基因编辑这样的技术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在全球的发展速度会有多快—无论你是否愿意看到。俾斯麦还可以回到他的庄园过他普鲁士贵族生活,而我们几乎不可能再有这样的退缩空间。
或者冲到船头去看风景,或者成为船尾的浪花。
========
这本成书于2014年的俾斯麦传记在最后还提到了阿拉伯之春的失败,换言之,自由和民主在阿拉伯世界的失败。作者将中东国家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跟19世纪的德意志地区进行比较,认为自由和民主在中东地区的停滞其实是工业人口比例太低的后果—埃及的农业人口是工业人口的两倍。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四):走下神坛的俾斯麦
一直以来,俾斯麦身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是“铁血宰相”,似乎提到他,就联想到了暴力和征服,就连流传最广的形象照都是一身戎装。这个标签既可以被描绘成开疆拓土的英雄,也可以被斥责为侵略扩张的罪人(甚至很多人认为希特勒不过是俾斯麦遗志的继承者)。但作者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冷静的传记,无论是驳斥还是陈述,都娓娓道来。他并没有简单罗列俾斯麦的生平大事,而是着力阐述整个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的背景,来衬托这位政治天才不平凡的一生。
在政治主张层面,“铁血”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专制王权,但书中首先提到,俾斯麦从来都不是专制统治的拥护者,他真正推崇的是大地主的贵族制。在他成长的时代,由于还没有普选制,政治基本就是贵族的游戏,当时的欧洲各国联姻复杂,自有一套贵族尊严和荣誉。到了20世纪初,“贵族政治”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欧洲开始步入大众政治时代,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和民主国家意识进一步加强。俾斯麦的执政岁月恰处于这一区间,摆在德国面前的道路似乎有好几条,后世的德国接连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总有批评者认为俾斯麦是德意志走入“歧途”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作者接连分析了“英国道路:一个自由党内阁?”、“奥地利道路:一个长期稳定的德意志邦联?”“法国-意大利道路:一次反保守主义转型”等。逐一证明了其它道路在德意志走不通或者未必更好,暗示的结论接近于“只有……,才能……”,所以,俾斯麦值得处在神坛之上。
而本书的难能之处还在于像《世界报》评价的那样,“克里斯托夫 诺恩的这部传记让铁血宰相走下了神坛。”这并不是诋毁,而是贴近真实。作者对俾斯麦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指出俾斯麦从未认清经济关系深化对外交造成的后果引发的国际框架的变化,固守农业社会,一心想要重建德俄奥三皇同盟。并且还阐明,俾斯麦对殖民扩张并不感兴趣,仅有的一段在殖民地政策上挑起与英国矛盾的时光,只是因为想在即将继任的王储腓特烈和英国之间插入一根楔子,意即殖民地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历史也会照进现实。俾斯麦逝去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个人形象几经反复。一战前,对他的个人崇拜接近顶峰,俾斯麦被塑造为“帝国缔造者”;二战期间却淡出直至被打倒,保守党人需要他作为对抗希特勒的合法对象;二战后,俾斯麦变成了“美好的旧时代”的化身;60年代后,又作为民主的对立面(毕竟“铁血”二字过于扎眼)被批判。但从30年代开始,德国自上而下又都感念俾斯麦留下的福利国家的遗产。关于他的争议,从未停止。作者在书的最后还谈到了俾斯麦所处时代与今天阿拉伯国家的相似性——农业部门的强势推动了保守势力对社会和政治现代化的反向运动——即使工业化迅速发展,但社会心理仍处于农业社会。还有,农村和城市利益上的矛盾成了自由党人的阻碍,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前者希望推行保护性关税(俾斯麦当年就是这么做的),后者却希望自由贸易(俾斯麦的做法得罪了本国与俄国快速成长的城市精英,外交裂痕无法弥补直至最终破裂),如今的北非和中东地区能否从历史中找到药方或是吸取教训?
俾斯麦首先是普鲁士人(书名的内涵),其次是德意志人,最后才是欧洲人。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坛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后人无论褒贬,总是会把他看成时代的塑造者。但俾斯麦却总说"不会狂妄到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段德意志历史",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德意志的历史潮流中观望,尽我所能地把好手中的航。而潮流本身我并不愿意去引领,更别说去创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帮助俾斯麦从神坛上走下来,也应正合他意。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五):走下神坛的俾斯麦
一直以来,俾斯麦身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是“铁血宰相”,似乎提到他,就联想到了暴力和征服,就连流传最广的形象照都是一身戎装。这个标签既可以被描绘成开疆拓土的英雄,也可以被斥责为侵略扩张的罪人(甚至很多人认为希特勒不过是俾斯麦遗志的继承者)。但作者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冷静的传记,无论是驳斥还是陈述,都娓娓道来。他并没有简单罗列俾斯麦的生平大事,而是着力阐述整个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的背景,来衬托这位政治天才不平凡的一生。
在政治主张层面,“铁血”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专制王权,但书中首先提到,俾斯麦从来都不是专制统治的拥护者,他真正推崇的是大地主的贵族制。在他成长的时代,由于还没有普选制,政治基本就是贵族的游戏,当时的欧洲各国联姻复杂,自有一套贵族尊严和荣誉。到了20世纪初,“贵族政治”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欧洲开始步入大众政治时代,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和民主国家意识进一步加强。俾斯麦的执政岁月恰处于这一区间,摆在德国面前的道路似乎有好几条,后世的德国接连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总有批评者认为俾斯麦是德意志走入“歧途”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作者接连分析了“英国道路:一个自由党内阁?”、“奥地利道路:一个长期稳定的德意志邦联?”“法国-意大利道路:一次反保守主义转型”等。逐一证明了其它道路在德意志走不通或者未必更好,暗示的结论接近于“只有……,才能……”,所以,俾斯麦值得处在神坛之上。
而本书的难能之处还在于像《世界报》评价的那样,“克里斯托夫 诺恩的这部传记让铁血宰相走下了神坛。”这并不是诋毁,而是贴近真实。作者对俾斯麦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指出俾斯麦从未认清经济关系深化对外交造成的后果引发的国际框架的变化,固守农业社会,一心想要重建德俄奥三皇同盟。并且还阐明,俾斯麦对殖民扩张并不感兴趣,仅有的一段在殖民地政策上挑起与英国矛盾的时光,只是因为想在即将继任的王储腓特烈和英国之间插入一根楔子,意即殖民地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历史也会照进现实。俾斯麦逝去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个人形象几经反复。一战前,对他的个人崇拜接近顶峰,俾斯麦被塑造为“帝国缔造者”;二战期间却淡出直至被打倒,保守党人需要他作为对抗希特勒的合法对象;二战后,俾斯麦变成了“美好的旧时代”的化身;60年代后,又作为民主的对立面(毕竟“铁血”二字过于扎眼)被批判。但从30年代开始,德国自上而下又都感念俾斯麦留下的福利国家的遗产。关于他的争议,从未停止。作者在书的最后还谈到了俾斯麦所处时代与今天阿拉伯国家的相似性——农业部门的强势推动了保守势力对社会和政治现代化的反向运动——即使工业化迅速发展,但社会心理仍处于农业社会。还有,农村和城市利益上的矛盾成了自由党人的阻碍,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前者希望推行保护性关税(俾斯麦当年就是这么做的),后者却希望自由贸易(俾斯麦的做法得罪了本国与俄国快速成长的城市精英,外交裂痕无法弥补直至最终破裂),如今的北非和中东地区能否从历史中找到药方或是吸取教训?
俾斯麦首先是普鲁士人(书名的内涵),其次是德意志人,最后才是欧洲人。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坛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后人无论褒贬,总是会把他看成时代的塑造者。但俾斯麦却总说"不会狂妄到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段德意志历史",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德意志的历史潮流中观望,尽我所能地把好手中的航。而潮流本身我并不愿意去引领,更别说去创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帮助俾斯麦从神坛上走下来,也应正合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