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的读后感大全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是一本由伍治坚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常看伍治坚写的证据主义专栏,觉得很有帮助。这本《投资丛林生存法则》,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投资中几个最重要的道理。连同《小乌龟投资智慧1》,这两本书给了我很大帮助,获益良多!
●利益、激励;私募股权;个人投资者在股市的买卖频率越高,其投资回报越差;内幕交易是能够获得超额回报的最稳妥策略;如果你的胜率不如对方,那么就应该速战速决,见好就收,如果你的胜率高于对方,那么就应该拉长战线,对重复越多越好。
●我是从喜马拉雅FM路转粉过来的。偶然听到伍治坚主持的一期节目,就爱不释手。这本书秉承他一贯倡导的证据主义哲学,举了很多真实案例来说明道理,写的非常精彩,值得一读再读。
●第一本写的很棒,主要是给小白指了条明路:这次第二本主要是告诉大家在投资的路上如何防骗,从公募/私募基金到明星经理人,到著名第三方高端理财,都充满了一些业内明知的陷阱,非常值得一读。
●从喜马拉雅FM一路听过来的,伍治坚在FM有一档访谈节目,叫做伍治坚证据主义,非常有趣,值得听一下!
●《投资丛林生存法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投资书籍。它并没有直接写那些”快速的赚钱秘籍“。相反,这本书直指人心,深入剖析了现代金融体系下,一个普通投资者如何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各种大机构忽悠欺骗。我觉得这第二本小乌龟系列,选题非常好,但是一些读者,特别是非金融背景出身的读者,可能未必能够领会到笔者的本意。这本书,需要花点时间,一读再读,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奥妙。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价值!
●8.1hour,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后感(一):排雷指南
在中国,金融投资到处都是地雷。这本书就是一个简易版排雷指南!!!在中国,太多显而易见的金融诈骗。但是就这么多人上当受骗。没有办法,国人金融素养参差不齐。受过骗,有过血泪的教训,看这本书可能体会更深。如果没有,恭喜你了,那你就像那一次提前买了后悔药,就是这么神奇。现在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机会多多陷阱多多,各位擦亮眼睛。看准机会,勇敢出击;看见陷阱犀利避过。这就是本书的价值。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后感(二):投资套路深
从第一本《小乌龟投资智慧》认识了伍治坚,很佩服他能把很专业的东西用大白话写出来,而且揭了不少投资界的内幕。第二本书比第一本更加切实,我比较喜欢销售人员“策略”和私募股权基金那部分,怼某第三方理财机构怼得很犀利。
他在喜马拉雅FM上跟很多投资学术大咖的采访对话也让我这个所谓的媒体工作者汗颜,又会提问题又会聊天,中英文表达都很棒,一些对话也收录在书中,很有价值,值得一看。
国内其实像这样的投资类书籍和文章很少,让人耳目一新。看多了各种营销文章和官样文章,看他的书,对很多问题都多了一种思路和角度。
顺便推荐伍治坚的知乎专栏,有很多干货。
具体读后再更新。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后感(三):金融小白的投资理财良心读物
《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书笔记
金融小白的投资理财良心读物,五颗星
对于金融专业人士,增进的洞见不多,三颗星
资产管理行业有太多代理问题,潜在的利益冲突处处可见。资产受托人收取的类似期权结构的费用,让资产委托人到手的收益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合理的办法解决,但是有些方式是可以减低的,保护投资人自身利益。比如共同投资、充分的信息披露等等
几个行为金融方面的观点:幸存者偏差、小样本偏见、心理账户、无处不在的锚、赢家的诅咒、过度自信
择基
牛逼的阿尔法策略通常有容量限制,如果对外部开放,收费贵得惊人,最终结果是费后回报一般。第二种情况是,这个基金关闭申购,再开放同公司的其他基金(或策略不同等等种种原因,就是同一个人管理,与一期产品收益率仍有差距),就像现在的私募,做好一期产品(投资者买不进去),再卖其他产品;
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很多国内的私募基金经理,名气很响,但是真实业绩大家不知道。
事前选取牛逼的基金经理,跟选一只大牛股,难度更大。牛逼的基金经理和十倍股都有,但是事前判断正确是件小概率事件。
事前选基目前唯一管用的指标(通过实证检验)是基金费用,费用越低,未来回报率越高。其他指标,关系不大,比如过去历史业绩、基金经理学历等等。
IVA是份严谨的资料,值得好好读读。
学术论文检验过去中国公募基金整体在创造阿尔法,并且主要通过选股而不是择时,大概5%左右。信息不对称和机构投资者占比低,是过去机构投资者收割阿尔法的主要原因,未来这两个因素正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对于理财产品,一定要搞清楚底层资产,机构复杂的金融产品(往往牵涉到期权定价),往往都是用来坑人的。
耐心是一种美德。
关于预测。
经济学家的房价预测。对房价进行预测是没有成本只有好处的。如果正如其言,可以继续兜售自己对于经济精准的预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费,预测错误(大家都忘记了)没有惩罚的。
《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专家预测更准确的幅度非常小。
《追求卓越》:有学者根据这本书给出的6个指标选股,伟大的公司,股东回报并不伟大。
预测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那些低频预测而名声大噪的人要小心,对于摇色子游戏,有两个道理要明白,一是只有一个人摇色子,连续押注大小连对3次,不能说明这个有预测能力,这是一个小样本;第二是,对于有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摇色子,有人连续押注大小连对16次以上,这仍旧不能说明问题(2的13次方等于8 192)。
美国几个REITs ETF:VNQ、IYR 、SCHH、 RWR
对冲基金的收费机构——2%的管理费+20%的业绩提成。
1、这个收费对于纯阿尔法来说,依旧太高了。以在股市为例,每年有5%的阿尔法,是个异常艰难的事情;
2、这个收费没有资金成本,也就是说,纯阿尔法减去无风险利率,才能收费;
3、贝塔部分也按照这个收费;
4、暴露了很多后尾负偏风险,有点类似于卖出波动率策略。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后感(四):基于书里的笔记整理
个人总结:
投资原则:控制成本、有效系统、长期坚持;
绝大多数普通个人投资者,都容易犯三种心理错误:大意、轻信和贪婪。
做任何判断,或听取任何意见之前,想清楚其背后的利益激励机制。通俗的讲就是“位置决定脑袋,利益决定态度。”
小样本中“总结”出错误的规律和结论,是广大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小数法则。
任何好的交易策略,如果确实能够产生阿尔法(超额回报),那么它一定有容量限制,策略管理的资金越大,其产生超额回报的难度越高。
关于主动基金:
基于排名和历史业绩选择明星基金经理——当人们过度追捧时,进入的资金过多,会导致收益回报下降。(美股会明显,国内的市场没那么有效,或许会没那么明显,另外就是需要:控制基金费用,购买交易成本越低越好。)
主动基金的业绩会有随机性,去年的排名靠前很可能今年靠后,选择的难度很大。--保尔森08年取得超额收益的,后面几年都没跑赢市场。
需要注意光环,很可能会有打着某个人名义的基金吸引人注意,但可能就是他挂名而已。比如小奖章系列。
基金经理提供的阿尔法主要来自于他们挑选股票的能力,而非择时能力。
有很多研究显示,越是简单的投资策略,反而越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比如投资组合的多元化配置问题。
长期投资的重要性:从十年的角度来看,上涨的天数稍高于50%,而下跌的天数稍低于50%,因此长期持有,才更有可能取得正期望。
聪明贝塔投资者需要注意分散因子风险,不要把赌注都放在某个单独的风险因子上
中国股市的波动率为每年33%左右,是美国股市的两倍。波动率大,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和价位买入股票的话,其遭受的损失也会比较大。
主动投资是一场零和游戏(Zero sum game)。如果有人获得“超额回报”,那么就一定有人蒙受“超额损失”。让我们假设市场平均回报为1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战胜市场,获得了30%的投资回报(比市场平均回报好上20%),那么就一定有人损失了10%(比市场平均回报差20%)。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扪心自问:我有什么优势去从别人口袋里抢得超额回报?
关于基于因子的主动投资:
法玛和弗兰奇的研究显示,投资价值型股票(Value Stock)的回报要好于增长型股票(Growth Stock),投资小市值(Small Cap)的股票的回报可能会好于大市值(Large Cap)股票。但是这些超额回报的另一面,是投资者承担了更大的投资风险。比如在1929—1932年的熊市,以及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价值型股票惨跌,其投资回报比整体市场的平均回报要差很多。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投资者并没有获得任何“免费的午餐”。
如果你反复做数量足够多的测试,则迟早会发现一些看上去能够产生超额回报的因子。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因子真的有投资价值。
根据法玛和弗兰奇做的历史回测显示,价值因子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每年1%~1.5%的超额回报。在这个“超额回报”被大家发现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钱被投入价值因子的投资策略中。投资的道理,就是“水涨船高”。当大家都去追逐某一个共同的“超额回报”以后,该回报的超额部分就会很快消失。
关于被动投资:
我们说的“被动投资”,是指指数中不存在“选股”行为。同时,投资者放弃“择时”,选择购买整个市场并长期持有。以SPY为例,该ETF追踪的是一个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但是那些频繁买卖该ETF的投资者,从事的则是主动投资活动。
《小乌龟投资智慧:投资丛林生存法则》读后感(五):伍治坚能成为中国的博格尔么?
1970年代,当时刚从惠灵顿基金合伙人拜了的约翰·博格尔,独立门户成立了一家新的基金公司。他将该基金公司命名为先锋(Vanguard)。先锋集团在1974年推出了第一款供散户投资者购买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一开始募资的目标是一个亿,后来实际募到一千多万(美元)。这段心酸的经历,如今成了先锋集团的一段佳话。
对于当时如日中天的华尔街银行,和那些大基金来说,博格尔是一个异物。他创立的先锋集团,提出了两个让这些投资专家们深恶痛绝的哲学观点:
1)市场很难战胜。购买指数基金,能够获得比购买公募基金更好的投资回报。
2)基金,应该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为基金经理服务。
这两条哲学观点,得罪了绝大部分的投资银行家,券商,分析员和基金经理。因为一向以来,金融行业大家不愿说的秘密,就是:投资者都是傻瓜,他们把钱源源不断的交给基金经理们折腾,或者通过买卖股票和其他证券交给券商。只有金融行业的那些”金领“,才是真正赚钱的聪明人。《客户的游艇哪去了?》,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因此,这些既得利益者们对博格尔群起而攻之:基金经理当然能够战胜市场!投资者只有把钱交给我们基金经理,才能获得投资回报!我们是这个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不听我们的,听谁的?虽然我的收费很高,但是给你的回报也高。向我付高额的费用,值!
但是,约翰·博格尔,带领他一手建立的先锋集团,怒怼这些华尔街的”老司机“们,频频打他们的脸。在博格尔出版的《共同基金投资法则》中,他用翔实的数据,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基金经理们收费过高,价值过低,绝大部分都无法战胜市场的丑陋事实。
他以身作则,将先锋集团管理的指数基金的费率一降再降,以0.05%左右的费率,让广大投资者享受到低价投资的选项。到最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无非就是费前投资回报减去投资费用。当你把投资费用降低以后,投资者的净回报变得更好,也就无可厚非了。
40多年后的今天,先锋集团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基金管理集团,管理的总资金规模高达4万多亿美元(截至2017年年底)。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或华尔街”老司机“,敢轻视博格尔以及他的先锋集团。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学习,认识到金融行业的丑陋之处,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投资方法。
在伍治坚出版的两本小乌龟投资系列(《小乌龟投资智慧1: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和《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中,到处可以见到类似于博格尔在40多年前,唐吉可德斗风车的身影。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和40年前的美国市场恰恰有不少相似之处。市场监管并不是最严格,内幕交易时有发生。广大投资者热衷于炒股和炒基,对市场的认识非常有限,对学术界的金融投资研究成果嗤之以鼻。各种”忽悠大师“横行于互联网和市场之上,被P2P平台,”财富自由大师“,高利息理财产品欺骗的老百姓数不胜数。
虽然在过去20年,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增长很快,投资理财很快成为很多家庭的“刚需”。但是纵观整个投资书籍市场,真正让人有所获益,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的好书非常稀少。相反,那些教你“一夜暴富”,“30岁实现财富自由”之类的忽悠册子则大行其道。这种现象,只能让人叹息。
在我看来,伍治坚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既然博格尔能够改变美国的投资市场,为什么伍治坚不能改变中国的投资市场?伍治坚靠的武器很简单:一支笔。他笔耕不辍,在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不断的写各种文章,普及投资知识,抨击“忽悠产品”,苦口婆心的劝大家放弃投机,做一个耐心的投资小乌龟。
也许你会说,伍治坚太傻了。中国人,天生就喜欢投机,喜欢追求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我们中国人,等不到天长地久,等不及20年以后的“长期投资回报”。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需要这样冷静的声音。在一个“人人创业”的“最美好时代”,我们需要伍治坚倡导的“证据主义”,用事实和数据给那些被成功故事冲昏头脑的投资者们浇一盆冷水,提醒他们在追求高利息回报的同时,不要忘了看好自己的本金。提醒他们不要被各种理财机构和基金公司花里胡哨的宣传材料,和口若悬河的销售经理所迷惑,不知不觉之中变成这些公司的盘中餐。
我关注过很多投资大V和金融作家,像伍治坚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劝大家对投资行业的服务提供方提高警惕的,确实属于极少数。要知道,即使像约翰·博格尔这样功成名就的创业家,在今天可能还是处于异类,并且被很多华尔街银行家和基金经理恨之入骨。伍治坚能够拿起手中的笔,向这些强大的机构宣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让我们鼓掌的勇敢行为。至于他最后能有多成功,能不能成为中国的博格尔,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