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练习读后感1000字
《风格练习》是一本由[法] 雷蒙·格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嗯,很好笑。
●对这本书的翻译是进入了一个翻译的不可能地带,毕竟这更像一个法语的语言实验,所以要从书中读出法语的情趣是不可能的。他的意义在于一次文学创作上的方法论风暴,就是他至少探索到了99种讲故事的风格、文体,任何风格又都是叙事框架一种纵深的探索。你会认为,格诺几乎是个科学家了。也确实如此,他对数学和普鲁斯特充满了兴趣。此后再创制“乌力波”文学范例也符合人格发展的方向,“天真的,工匠式的,有趣的”,我就想,还有什么人可以归入这一类呢,第一个名字就是卡尔维诺,而卡尔维诺和乔治佩雷克的某一类文学基因恰恰都是出自于这个文学工场。所以严格意义上,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论上的工具书,对读者的启发是观念上的。
●向袁先生致意,这样的作品要想到翻译的方式并且翻译出来确实很不容易
●據悉,《風格練習》國內目前有仨版本,台版已摘獲最佳頭銜;其餘國內二版,譯者皆抱著『寧為玉碎』的逃亡心態,狠狠地將法語原著的俏皮與睿智給閹割示眾。 未了還不忘跟讀者玩起了『鬥雞眼』遊戲,整一個就是姿態凌亂,思想作怪。 作者雷蒙·格諾的風格仗勢告訴我們:主題創作,可以嘗試多元描寫的方法,但作者在傳統蹩腳的母語里戲謔世界文學,看來還得承受公允主義的奚落與排遣。 說到這裡,到底是誰給的勇氣?這才是關鍵!
●每一篇都有不同的基色(特定言辞所渲染出的氛围 /同一意象的不同侧面 /也仿佛是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心情的人在分别讲述 /所加入的不同小意象暗示着事件发生的世界体系——童话、现实、奇幻 ……/某种观念的阐释——人生无望、偶然支配……/不同文体的不同语境/不同的修辞风格——简洁或华丽修饰……
●把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用99种方式写出来。有些个风格也太好玩了,脑洞够大,写作够灵。一本作者在创作,译者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的小书。
●可以把这个做成桌游 自个玩大家玩都不错 徐冰可能从这里学到不少 轻松一点不必非要苦大仇深 译者壮士
●好玩。译者不容易。
●这种书确实没法翻译
《风格练习》读后感(一):无题就完事了
一本不错的小书,算是一种写作技巧,一个故事换个表达方式又是另一种味道。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作家应该掌握这项技能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场景的需要。
11,逻辑接力:可以作为扩充文章的不错手段~~
19,泛灵论:读起来很有感觉。
41,造作体:怎么感觉这种文体还挺多的?
48,哲思:虽然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49,顿呼:
哦,白金的羽毛自来水笔啊,但愿你能疾走如飞,流畅无阻,能够在背面上光的纸上通过字母的凹凸,为戴着闪闪发光的眼镜的人们讲述好这个自恋的,公共汽车文体学意义上双重相遇的故事。其实主要记这一段话。
64,集合论,95,几何学:应该没有什么逻辑漏洞吧。。。
86,植物学:哈哈哈哈哈哈哈~
98,故作风雅体:确实是故作风雅,没什么实际价值。
《风格练习》读后感(二):风格练习的几则游戏
戏剧海报04.隐喻
把挤公交的人比作一堆移动的沙丁鱼,我也曾经这么想过。手抓着拉环站立,随着车的惯性一起运动。只是我想到的是夏天开冷气的公交车,所以想象的是一车冻鱼。
05.反溯
倒放的形式,电影有《快乐的结局》,小说有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
11.限定词作文
以前也会选一些词,或者叫人随机出几个词,把这一组词或意象组合起来,编出一段话或一个小段子来。也会叫人在纸上乱画一些线条,然后把它们连成一个具象的图案。这么玩。
06、39、97
一则感叹,一则惊叹,一则叹词的递进演化。
41.造作体
“就像某个风格练习里的主人公”,他明明就是那个主人公。
74.词性分类
把一个段子按不同的词类分解罗列。
85.声母换序
曾经把名字(双名)里两个字的声母交换着拼读,或韵母交换拼读,觉得很搞笑。
89.美食
乘客像“发酵过头的乳酪里的蛆”。
98.矫饰
“摆渡人如同装在咸鱼桶的鲱鱼一般挤作一团”。
:
收录于《乌力波2》中林晓筱的译本、Barbara Wright的英译本,似乎和台版周丹颖译本、人文社袁筱一译本所依据的不是一个版本,里面有好几则练习内容是不同的。前2者和后2者分别是1947和1963两版的区别?
《风格练习》读后感(三):99辆公车上 那个让人不悦的男子 我竟看见他和朋友在聊纽扣
这本奇怪的书能出现并变成法国经典文学,这与作者自身经历加上当时时代密切相关,作者出身经营服饰用品店的家庭、年少喜欢古埃及和卓别林电影、获得巴黎大学哲学文凭、服过兵役、参加超现实主义的团体、热爱数学与几何学、办过水粉画作品展、担任龚古尔文学奖评委、戛纳电影节评委......如此缤纷的人生经历和这本书丰富内容也都相匹配。在那个年代流行的都是例如《尤利西斯》、《愤怒的葡萄》、《消失》等等都是一些极具风格的作品,格诺也是当时文学变革推波助澜的主将,而这本书就是这场文学变革的一把巨剑。
译者很明确的说,翻译这本书是不可能的任务,他拖了三年交出了自己也很不满意的作品,一开始我觉得只是作者谦虚,但是越往后越能感受到作者在翻译中的挣扎。原版里面有太多的扎根于法语语种的风格特点,中文很难去表达类似的意义。例如“字母避用”、“错误的同音节序列”、“不同词类”等等这些都实在难以实现较好的翻译。这也是稍有遗憾的地方。但即使是原作,大家也不是为了读懂文字的意义而阅读的。看这本书是要收获写作的启发,激发写作的更多可能性,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意义。
买这本书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本的名字,以为是锻炼写作能力的书。但我打开看了序言,看了两段之后,就觉得自己对这本书想象中的主题有偏差。此外如果觉得书本枯燥,可以读书的时候喜欢用手把联系的主题遮住,然后阅读文章,猜测是什么风格,这样让阅读中也变得趣味十足。99个风格练习中,最喜欢的就是“反溯”、“自由体诗歌”还有“美食”这三个主题。
一个简单的故事让读者看文学的万千种可能性,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这么多的可能性出现,原因却是因为原本就简单的故事中,作者给自己再增加苛刻的限制。写作经常会有很多坎,例如,如何开头?什么视角?朴实还是华丽?含糊还是具象?重感情还是情节?我们总害怕不敢下手,总总问题限制住文章创作,但无法书写的原因是限制太多还是限制太少呢?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每个人想想。因为我看着作者的天马行空的书写之后,明白了有时候是需要给自己一些边际,那样才能让你的观众一直看到你希望展示的东西。一个故事里面的情节、人物、环境本身就是有无限的细节角度可供书写,在这些无限里作者是无法专注的。与其面对无限的空白而迷失方向,不如给自己边际,那样可能性才会出现。下次我不知道该如何写故事的时候,我会记得自己一些限制,那样遮盖故事的那些阴云就会自动消散。
《风格练习》读后感(四):风格练习,不可能的可能。
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是乌力波(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Oulipo)的创始人之一,其成员围绕限制这一概念,探讨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尝试不同的行文规则与结构。
若要追寻文体艺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古希腊的修辞学。这门雄辩之术,由最初的演讲、辩论,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研究文体风格的写作的艺术。雷蒙·格诺在《风格练习》(exercices de style)里进行了99种不同的尝试,将同一文章进行了99种不同风格的演绎。其中的风格练习,亦是文体的练习。而翻译正是一种文体实践,要求译者达到译文与原文文体一致。练习的故事如下:
“叙述者在S公交上遇见一名长颈青年,毡帽上以绳辫代替丝带。这名青年与另一名乘客激烈争吵,然后看见空位立马坐下。下午,叙述者重新看见这名青年在圣拉扎尔广场上与朋友讨论问题,朋友建议他给大衣领口多缝个扣子。”
雷蒙第72种练习——不同词类对译者就是个难以突破的挑战。法语中可以简单地区分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词,而中文并不是以汉字为单位,无法以单个汉字区分词义。如果强行以虚词、实词拆分,又是违背了原文。所以译者不得不将法语原文列出,再在原文后注释。雷蒙的这种尝试,遵守着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概念。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他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将将语言与言语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语言则倾向于符号体系,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而言语则为个人在某个情景中对语言的应用,是由个人创造的。其中可以鉴别语言的两种运作方式,其一是语言中的符号代替,其二则为语言链接符号行程语链的能力。雷蒙的练习中将语言符号区分并归类,完成了一次词类划分的练习。
其中第6种,惊叹,第39种,感叹,第42,通俗等练习,体现了夏尔·巴依的描述文体学主张。语言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还体现着他的文化修养。雷蒙通过对语言的理智表达,再赋予情感特征,而形成了一种因人的感觉而产生的文体效果,或是惊叹,或是粗鄙。
外来语混入的部分,如70英语外来词,83伪意大利语,在翻译部分前者的翻译让读者阅读得很混乱,像“一代(one day?)我泰克(take?)巴士”既不能体会到英语的插入,中文的表达也不知所云。而在伪意大利体中,译者巧妙将译文转作伪日语体,仿用相似规则,既忠实了作者、原文,又忠实了译文读者。
其中许多篇目的词句游戏就是乌力波的实验,在创造文学的同时再创造了一种专有的游戏,既没有为文学而文学的矫揉造作,又没有为游戏而游戏的刻意做作,可以说是极具实验性了。
《风格练习》读后感(五):99种不同的方式讲一个同样的故事
文|简妮
这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写作书。
一本薄薄的小书,用了99种不同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同样的故事:我在公交上遇到了一位长相滑稽的年轻人,他抱怨旁边的乘客老是踩自己的脚,不一会儿有人下车,他冲到空位上坐了下来。不久后,我又在罗马广场上遇到了他,他正在和同伴讨论。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作者雷蒙是当代法国先锋文学社团“乌利波”创始人之一。斯人已逝,但是这本书留了下来,启发无数人进行思考。后来有不少作家向他致敬,中国作家陈宁就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写作《风格练习》。
说起这本书的诞生,还要讲到古典音乐家巴赫。巴赫是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大家,其音乐风格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有人认为他对音乐的贡献是数理性的。所谓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从不同的门进入,往往能到达同样的地方。雷蒙就是如此,他从巴赫的《赋格曲艺术》中找到了写作灵感,创作出惊世骇俗的《风格练习》。
这本书可能不是雷蒙最得意的作品,但一定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奠定了雷蒙“实验小说家”的地位。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科学的时代。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实验,实验文学在这种环境下也悄然诞生。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美妙的文学实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写作的认知。
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来。本书共有99篇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3大类。
第一类是用不同的修辞赋予文章以独特性,比如第4篇《隐喻》:这天的中间时刻,腹部白兮兮的鞘翅大昆虫上,挤满了一堆移动的沙丁鱼。一只小雏鸡儿,伸着拔光了毛的长脖子,冲着旁边一条泰然处之的沙丁鱼嚷嚷,他的语言在空气中延展开来,充满了湿漉漉的抗议。接着,瞄到某处有一片空,小雏鸡儿立刻冲了过去。同一天,在城市了无生气的荒漠中,我再次见到了他这回轮到别人傲慢地训斥他,为了某颗纽扣的事情。
让我们看看几乎不用任何修辞、平铺直叙的讲述是什么样子:我们好几个人结伴同行。一个年轻男子,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样子,和他身边的一个人交谈了一会儿,接着他就走开坐下了。两个小时后,我又一次遇见了他;他的身边有位同志,两个人在谈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摘自《风格练习》第3篇《曲言》)
雷蒙用这种极为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几乎可以一眼看出比喻的功能和作用。很明显,不用修辞,没有使用修辞吸引人。为什么?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用修辞的讲述,就像一根直线,平铺直叙,没有任何起伏。但是第二种讲故事的方式,加入了很多冲突、运用了很生动的比喻,不再是直线了,变成了一根有起有伏的曲线。
第二类是用不同的语法变戏法。所谓语法,就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组合结构、使用方式等。譬如第22篇《同声结尾》,所谓同声结尾,可以理解为古诗词里的押韵,即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必须相同,是为韵。不过因为从法语翻译过来,译文没能与原文中的同声结尾词一一对应。摘取一段:一天,酷热,我乘坐的公共汽车,一个小偷家伙手舞足蹈着,指指戳戳的下颚,小小的脑袋颇为奇特。
第三类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看到不同的世界。同一个人醒着时、做梦时、喝醉时,视角都是不同的。曾听喜欢喝酒的朋友说,喝醉以后看什么都会比平时美。不同岗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视角更是不同。这些不同的视角,就像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加上了各色滤镜。
譬如第7篇《梦》,就是从一个做梦的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雾蒙蒙的。泛着珠光,很多人,只是看不清楚,然而年轻男子的轮廓还是那么分明,仅仅是他那细长的脖颈,仿佛就宣告了人物既怯懦又爱抱怨的性格。
很多人讲话的时候,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往往一到了动笔,尤其是要应付考试之类的任务时,就会做作,尽说一些套话。有时候一些小学生作文里,出现大篇幅说教,这就很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就写作来说,是应当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文书,除了内容有趣之外,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它不像其他的作文书,有大篇幅的解析讲解,这本书完全没有任何解析,有的只是99个例子,摆在那里,任由读者去思考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