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100字

2020-03-21 2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100字

  《罗特小说集1》是一本由[奥] 约瑟夫·罗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特小说集1》精选点评

  ●这译者的译笔是我喜欢的款。啊这个作者东西妙啊,期待继续读下去。

  ●蓝红法兰西宫廷

  ●这种历史小说对我吸引力一般,看的过程突然想到,外国人我们的古代小说和描写年代作品不知是何种感觉安吉丽娜部分不错拿破仑的一般。体会毛姆为什么说他喜欢观察小人物而非名人小人物是平凡的,他们总是有更多的可能性,名人对于写作者束缚太大,虚构余地不大。不过说来也有意思,以名人为主角代表作之一《月亮与六便士》恰是出自毛姆之手。

  ●有着深重的哈布斯堡情结的作者在本书中描述了一群法国人尤其是女主的拿破仑情结,没有皇帝世界没有了他们生活意义

  ●吃的基本都是肉配奶...真狠

  ●小人物理与拿破仑的心理交错并行,前者被放大,后者被平民化,就像是一场角力,两条线偶尔搭扣,再分开,手法很像电影叙事。故事精彩翻译非常棒。唯一不舒服的是,突然跳出来的“萌”字(这种颤抖很萌,就和孩子碰到母亲胸脯时的颤抖一样萌-225页)

  ●改五星了

  ●浏览

  ●一个来去匆匆的皇帝,一个疯狂迷恋宫女理想破灭,皈依死神。罗特的写作手法和茨威格十分相似情感充沛,有很强的话剧感。

  ●不知道罗特是怀着多么巨大的情感力量写下的这本书(远超我读时所能感受到的),他近乎于迷恋那个时代,但是那个时代已经和我隔得太过遥远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一):我拿起了那把剑,又放下

  罗特笔下的拿破仑,像太阳一般升起,像流星一样坠落。在那个年代,那个被几乎所有法国人奉若神明的波拿巴,在罗特的笔下有了骨肉,有了人性

  安吉丽娜把那个装载着拿破仑宏图伟业手绢,深藏在贴身处,一场无法挽回开始了。可谁又知道,在波拿巴金色阴影下,有多少素手女人为了那了惊鸿一瞥而容颜憔悴,浓稠到极致便有了神性。当一个女人被爱蚀骨,剩下的只是一具驱壳,而这就是罗特想说的,那些沉迷于拿破仑的人,都是安吉丽娜。他们仰视强者的神性,却不知那神性,就是沃库尔卡的那条假腿。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二):“金色的阴影”

  拖了很久才读完。短评写不下了于是记到这里。

  书中可以品味地方太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点,比如大人物、小人物的对立和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尴尬感情。之前总觉得对大人物的狂热应该属于群氓对偶像领袖不理智现象,可书中安吉丽娜对拿破仑的那种极致的爱却让人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她生命的意义由拿破仑点亮,她苟活在拿破仑“金色的阴影”中但是心甘情愿。我个人极其喜欢“金色的阴影”这一形容。罗特在不同场景下对色彩的精妙运让人印象深刻。

  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层叠的时空交互常常让我想起同样是写拿破伦时代的《战争与和平》。不过《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是一个出现在臣服者视角或者他人视角中的胜利者。他代表了被神选中的、搅动历史潮流的大人物,有一种神性和遥不可及感。而罗特笔下的拿破仑是失败的,是极其个人化的。

  另外,我觉得这是一个极致的“下沉的”故事,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是历史上最大的“失败者”。也许和罗特所处的时代——哈布斯堡业已毁灭,德意志帝国在纳粹带领下走向前所未有的疯狂——有所关系,他笔下的拿破仑和他的百日王朝都有一种直面结局——那是一个注定失败、注定毁灭的结局——的极致无力感,死亡的阴影一直在目光可及之处徘徊。阴霾与死神,即使在小说开头那个金子般的胜利的艳阳天里,也依旧在皇帝的华美宫殿里默然潜伏。

  虽说有机会还是希望能阅读此书的德语原文,但还是想要感慨,此书的翻译实在太好了,是最让读者舒适的那种顺畅和传神,可读性与文学性俱佳,完全不输大。复旦德语系真是人才辈出。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三):一个宫女眼中的拿破仑

  # 一

  虽然拿破仑的名字如雷贯耳,有关他的作品也是汗牛充栋,但是自己能想得起来的,看过得也不过三五部而已。

  最早的一本,当然是德国人埃米尔·路德维希写的那本大名鼎鼎《拿破仑传》。初中时候看得,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书中将场景是浪漫化了,更加地吸引我这个中二少年为拿皇的成就感慨,为他的失利遗憾。

  可随后,对于拿皇的崇敬就被其他人物所冲淡了。再次看有关他的作品,都要是大学的时候了。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小说是横光利一的《拿破仑与疥癣》,电影是《拿破仑与我》。

  前者在新感觉派这个类别中也算是名作了,通过对拿破仑心理的描写,揣摩他今后的建功立业的动机。有点心理史学的意思,也是符合现在烂俗的“三流心理学解释”。不过当时看的时候,确实对拿破仑有了更细微的了解——虽然并不真实。伟人也是有缺点的嘛。

  《拿破仑与我》这部电影,名气就差得许多。并非什么名作,也确实意思不大。但是和下面要说的这本书,则有点关联。一个就是视角都是从小人物出发,一个就是在时间上有所延续。《拿破仑与我》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恰恰是《百日》的内容。

  # 二

  《百日》的故事很简单,不过结构却不算简单。故事讲述了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国,赶走了路易十八,最终败在了滑铁卢。其中的笔墨没有集中在拿破仑在政治、军事上的纵横捭阖挥斥方遒,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与各色人物的交往。这些对话也并不是阴谋阳谋,更多得是拿破仑与他人在人际上的交流。士兵们对皇帝的憧憬,市民们对皇帝的期盼,母亲对于儿子的担忧,朝臣对于领袖的犹豫等等。这些人就像是镜子,反射出了当时法国上下对于重新当政的拿破仑的欢迎和支持。

  在结构上倒是有新意的地方。小说用几乎一半的篇幅塑造了拿破仑的一位宫女安吉丽娜。这位宫女从拿破仑登基的时候就在宫里,而在拿破仑重新执政之后,又回到了拿破仑的跟前。这长达十几年的生活中,安吉丽娜始终没有忘记她曾经侍奉过的皇帝,始终将他视为最伟大的人物。与上文的只言片语来反映对拿破仑的态度不同,这部分中,作者是在空间与时间上深化了对拿破仑的态度反映。空间上是下沉到了社会的底层,时间上更是跨越了从拿破仑辉煌到落魄。

  通过第三人的目光来评价主角,这并不是什么太稀罕的技巧。本书作者约瑟夫 ·罗特点过人之处,是在于能将这两个人通过心理上的共鸣,在文本中加以有机结合。而并不是将这两者孤立的各成独立章节。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的剖析描写极为细腻深刻,将各种可能予以穷尽,挖掘其隐藏的动机,看起来也颇能进入各位主角的立场,投身他们的行动。

  # 三

  了解到作者对奥匈帝国的怀念,也不难猜测他对拿破仑的想法。虽然拿破仑是以“革命”的姿态走上政治舞台,但是却又成为了秩序的象征。这种双面性,也被罗特捕捉到了。一方面他是希望拿破仑这样的政治强人,能够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当他触及到了拿破仑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的时候,认为拿破仑的行为是在讨好人民的时候,他的笔触就不再那么肯定了。

  最后的结尾,是安吉丽娜高唱着马赛曲被反对拿破仑的人群扔出队伍,赶到河边。写到这里的时候,约瑟夫·罗特是心生共鸣,有戚戚焉吧。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四):长烟落日孤城闭

  作者:[奥] 约瑟夫·罗特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百日   译者: 吴慎 译/ 刘炜 主编   出版年: 2018-6文/栗一白 白日已尽。 她和他相距太遥远,甚至比生死还远。 他——高高在上的拿破仑大帝,她——地位卑微的浣衣宫女安吉丽娜,两种不同视角在书中交替出现,像X轨道,最终在某一时刻汇为一点,并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下去……她终不是他的绝代佳人。 如果抛开背景不谈,我倒宁愿看成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她爱而不得,卑微胆怯,而又义无反顾,勇敢之至;而另一方面,地位尊贵的大帝,却对眼前这个爱她的女人没有感觉,他的权利,他的放弃,在血雨腥风里落下帷幕。读罗特,很难不想起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决绝深情。

  这甚至不是另一版本的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灰姑娘至少还有真正的美貌,有水晶鞋,有午夜12点的马车,而她,安吉丽娜,只有标志性的雀斑和无望的爱。她之于他,本就是匍匐而谦恭的,孤灯映壁,宫深风冷,终躲不开命运的纠缠。 深重压抑的爱,因对拿破仑的牵念柔软绽放,未因时间的流转而凋谢,那是安吉丽娜独守的芳香岛屿,她生命的缺口并未因他人的相继出现而饱满,或许至始至终,她都没有爱过除拿破仑之外的任何一个男人,焦虑和迷失合力将她推向毁灭,她卑微的爱一丝丝凋零断裂,留一地冰冷的幻象,破碎虚空。天地重归洪荒之时,生命不在,才能与他分开,因死而得重生的安宁。 战争太频繁,一次次流离,一次次期盼。“安吉丽娜爱他手里的剑,爱他的鹰,爱他庆典上隆隆的炮声。没错,因为她爱他,所以她也爱战争。他的敌人也都是她的敌人。” 她看到他时,颤抖着喜悦卑微。他有他的浩浩河山,她对他的爱却如浩浩江水,无力沉醉其中。她经历了太多的混乱、痛苦和耻辱,爱里有着渴望与思乡、骄做与耻辱、欲望与悲伤、生与死,带着罪恶的激情,只靠皇帝的存在为生,战争和爱情宛若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她席卷入内,思念如血,涌出来,将她裹紧,挣扎而又挣不脱,成了自己伟大爱情的囚徒。 全书的故事背景仍然是构建于1815年法国百日王朝前后,罗特通过拿破仑大帝和浣衣宫女安吉丽娜的两种不同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百日王朝”的起起伏伏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以诗一样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社会动荡转型时期大人物的苦乐悲喜,以及个体的命运与时代洪流间的交汇碰撞,堪称一个时代的挽歌。 罗特的心理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位比肩卡夫卡的德语作家 ,用恢宏而又细腻的笔触、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广阔的人文思想深深攥着你的心。 他在叙述深沉而绝望的爱情故事时,在情绪上更有张力,时而冰冷,时而热切,对情绪的微观把握尤为精到,笔触里潜伏着隐秘的腔调。感情的旁白,让人觉得有一种距离感。他的战场,他布局的棋盘,比拿破仑的版图还要辽阔。 译者吴慎说,它是“一个奥地利犹太人在用德语讲一群法国人的历史故事”。我觉得,它更像一窗剪影,摇曳着风、空气和寒流,而结局,映着鲜血染红的霞光,生生刺疼你的眼睛。 2018年8月19日

  《罗特小说集1》读后感(五):乌合之众心中的凯撒

  文/赵客

  拿破仑这样的历史传奇人物,是作家们最爱描写的,或虚或实,或主角或配角,即使只是作为时代的背景板,也有着大量的写作题材。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里的男主角,只是因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送了一封拿破仑余党的信就被囚禁,从而引起了小说后半部的爱恨情仇。

  罗特的《百日》以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为背景,拿破仑1815年3月从被流放的厄尔巴岛逃到法国,重新集结军队,推翻了不久前刚复辟的波旁王朝,再度成为法兰西的皇帝。可惜好景不长,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让拿破仑从此彻底摘下了皇帝的冠冕,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在此度过余生。

  法国的这段历史变幻莫测,政局风起云涌,先是经历了震惊欧洲乃至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路易十六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其后罗伯斯庇尔当选为新国民公会的主席,雅各宾派成为当权派,然而仅仅两个月后,热月政变发动,罗伯斯庇尔被推上了断头台。

  “城头变幻大王旗”,大约是法国人民对大革命以来政权的频繁变换和恐怖局势有着太多的厌弃和恐惧,所以当军功赫赫的拿破仑在雾月发动政变的时候,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一个被巴黎人瞧不起的乡下佬科西嘉人,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法兰西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在错误地估计了俄国的形势之后,拿破仑最终在反法同盟的逼迫下于1814年退位,所以当仅仅几个月后他返回巴黎的时候受到狂热的欢迎也就顺理成章,丝毫不足为奇了。就连著名的法国大作家司汤达也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之一,他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拿破仑失败后,他继续用自己的笔在《红与黑》中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

  作为后世的人,约瑟夫·罗特对拿破仑的看法自然更加客观,这个犹太裔的奥匈帝国属民1894年生于东部边境的加利西亚一个叫做布罗迪(Brody,今波兰境内)的小镇,1916年至1918年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当新闻记者。1933年1月30日,就在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那天,罗特离开了德国,其后的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并于1939年在巴黎病逝。

  罗特的书籍没能逃过纳粹的“柏林焚书”,《百日》是罗特客居法国时的作品,于1936年出版。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借古喻今是最常见的技巧之一。罗特借拿破仑来影射纳粹元首希特勒,用疯狂痴迷拿破仑的安吉丽娜来隐喻时下疯狂的德国民众。德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后,巨额赔款使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共和政府无法负担,随后遭遇经济大萧条、严重通货膨胀、就业率低下等等社会问题,使得纳粹党抓住机会,成为主宰德国的政治力量。

  罗特笔下的拿破仑已是强弩之末,纵然有诸多的盲目崇拜追随者,但内心对自己充满了怀疑。他喜爱作秀,扮演一个亲民的领袖角色,似乎每一个兵士都是他心中的牵挂。然而内心却在算计,是不是给了太多的军衔,是不是拥抱了太多军士而使得宣传毫无效果?拿破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公众面前应该摆出怎样的姿势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材优势。鼓舞士气,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不正是希特勒的种种手段吗?

  安吉丽娜对皇帝的疯狂崇拜只是千万人的一个缩影,既属于拿破仑时代,也属于纳粹德国时代,甚至在现代依然可以适用。生活在极权下的人们被蒙住了双耳,捂住了双目,盲目而无知,成为了暴君的棋子和刽子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在群体中个人不能思考,个性自觉消失,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群体的意志才是意志。 “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

  只有极其少数人才像鞋匠沃库尔卡一样清醒:

我们这些小人物为了对大人物的爱所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了……我们小人物不能让自己的生活由大人物来作决定。要是他们赢了,受苦的是我们;要是他们输了,我们受的苦更多。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文学家张养浩早在数百年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有过同样的感叹。这些清醒的人如同暗夜中的星,虽然光芒微暗,但却给迷路的人指明了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