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观影16|哈哈,终于有部电影扯下了迷信的遮羞布
-Saying:
正心读书会上线以来,收到大量群友非常精彩的影评&书评。每期两部电影与一本图书相得益彰的匹配,同一主题不同视角的解读,让每一位在交流中都得到了更深更广阔的启发!
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段心灵的感悟,配以精致的视频和作者的原声朗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一个心灵共振的瞬间,精彩属于你!
No.1
群友说#By-*海燕
第一印象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个宗教都有各自信奉的神,而且各宗各派都对自己信仰的神,很虔诚!虔诚到只要看到带有自己信奉的神的一丁点标签,就去拜,去顶礼……丝毫没有任何怀疑……
有一个镜头:PK随便搬块石头,在上面涂上红色,再在石头前面放点零钱,就有人也跟随着去放钱,去拜,可见人们迷信到什么程度。
其实迷信的背后是人们内心的恐惧与担心,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地从恐惧与迷惑中解脱呢?
PK脖子上带着回到他母星球的遥控装置,赤裸裸地来到地球,如同婴儿来到世间,一片茫然又充满了好奇!正在这时,自己的那个装置被人抢走了。为了找回遥控装置,PK开始了寻找之旅,也开始了一场新奇的探索与体验之旅!
在寻找遥控装置的过程中,PK学会了地球人的语言,又通过语言去了知地球人的内心,知道了大部分人心中都有各自信奉的神。
经过无数次寻找、逃跑,PK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一位神,而是有许多位,并且每一位神都有不同的规矩。他又尝试着逐一虔诚地去恳求每一位神,希望能找回自己的“项链”遥控器,但努力之后,仍旧杳无音讯。
直到误闯塔帕兹的庙宇,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遥控装置。找是找到了,但还是拿不回来。PK困惑了,是神不管用?还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这正是赵老师常说的:疑情。有了疑情才能突破。某一天,PK忽然灵光乍现,恍然大悟:神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电信通讯系统,但是它坏了,所以有一些人都打错了电话!
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都没有真正聆听那个内心神的声音,而是向外求,所以都接错了电话,走错了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心里痛苦,生活不幸福!
神到底在哪里?神在一切处。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神,PK也不例外。但是人人都向外求神,却不知道自己就是神!不静下心来平和平静地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写到此处,自己不由得感慨,有多少人能知道真相,有多少人活在迷惑中……又有多少人还执着在自己认为的信仰里,去求,去拜,去寻找,去交易,给自己预备了一大堆精神鸦片,一辈子“享用”不完!
PK说了一番话:“一个是创造我们神,一个是被人虚构的神。”就如同影片中的塔帕兹。很多东西一旦人参与进去,就不再单纯,人的私心、欲望、权力……就会泛滥。
如果是真正的智者引领呢?就会带领人们觉醒,回归自性,让大家明白自己才是真正的神。人们因而才会生活自在。所以人常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这不正是告诉我们,剧中的人物何尝不是自己呢!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懵懵懂懂,忘了自己是谁,迷失了回家的路。在这个世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有时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迷茫地生活,轮回!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根据自己的业力与当下的频率,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境遇。如同PK来地球体验到各样的生活,在体验中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幸运地了知生命真理、真相,让灵魂得以提升。
所以我们不成能行吗?我们这群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人。
推荐
No.2
群友说#By-*袖子
观影:【深渊】
看了《深渊》,发现它是1989年上映的,距今已有三十年,那个时候,导演居然已经有这样的科幻想象能力,真是太令人称叹了。
一开始,美国一艘潜艇遭遇不明生物干扰后失事,军方派人连同石油钻台上的人员一起前去营救。
当时,军方答应给这些钻台工人三倍工资,很多人高兴地答应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那一刻我就感觉接下来一定会有事情发生,为了这一份小小的贪心诱惑吧!这是很正常的伏笔。
这部影片中,两个因恐惧而表现异常的人给了我挺多触动。
主角巴德带着手下一位叫杰克的人,一起去潜艇查看是否有生还人员时,杰克所表现出的对死人的恐惧感,被导演的镜头捕捉得栩栩如生。
确实,当时镜头给到的就是那些睁着眼睛死去的人,他们宛如一个个腊像,毫无表情,肢体僵化。
甚至有的因时间长了,居然还有寄居蟹等海底生物从嘴巴里爬进爬出,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杰克的表现非常真实,当他看到这些情景,喘着粗气,无法前进。那一刻,他被恐惧牢牢束缚,以致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可见心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想起了赵老师的一句话:恐惧的心开不出菩提之花。恐惧从何来?挂碍来。挂碍从何来?执念来。确实,我觉得一切源头是恐惧,而恐惧又是来自执念。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那样一个环境,肯定也会像杰克一样恐惧。因为有一样的恐惧,所以杰克的表现让我特别有共鸣。
杰克之所以害怕,是因为被死去人的表相吓住。其实我们活着的人,也就是借着这一副皮囊生活着,只是死去的人的那具皮囊里的灵魂已经不在了。
我们活着的人,也就是借着这样的一副皮囊,来到世上不断轮回着。
想起赵老师说的关于养生的话:如果只是去养这副皮囊的话,其实是在养死,因为它终究要死的,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我们真正要养的是那颗内在心性的力量。
这么一想,对生死的恐惧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
第二个表现出特别恐惧的人,就是那个中尉科菲。他一直认为海底神秘的物体是苏联人的阴谋(当出现苏联的字眼时,我才意识到这部影片很有年头了)。所以,他也表现出了心被恐惧攫取之后的种种行为。
比如,他想用从潜艇上卸下的核弹头对付海洋深处的不明物体;因为恐惧深深地困住了他,他的思维已经有些紊乱,精神也不太正常,甚至用刀子去划伤自己的手腕。
他还丧失理智地用枪支逼迫巴德一行人就范,一意孤行地驾驶着潜艇,准备去与被他认为的苏联特工决一死战。
一场生死博杀之后,科菲的潜艇坠入深渊,终因受不住压力而破裂。
而科菲在知道自己即将死亡的前一刻,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也是充满了极度的恐惧。我想,他临死前的那个巨大的恐惧感一定令他坠入了真正的“深渊”。
当然,整部影片也讲到了柔和而有爱的情感。当遇到神秘生物时,巴德的妻子玲丝是完全接纳与友善的,因此神秘生物也能感受到玲丝的友善,也表现出了那份友好的回应。
最后巴德冒着生命危险去拆核弹的引线,在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情况下,这个大海深处的神秘高智商生物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一次次距离生死边缘的奇迹发生后,巴德与玲丝也重归于好,更珍惜彼此了,其余的人也获救了。
影片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据说这是卡梅隆的贯用手笔,我不清楚,但是觉得还是不错的!
推荐
No.3
群友说#By-*Yuan
读书:【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十年前曾经着实痛苦过一阵,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写了不少心得笔记。当时的坎儿一过,就把这本书还了,之后也很少想起它。这次借着读书会的缘,重新拿起了它,书还是那本书,路却不是同一条路了。
之前读它,知道这是条心灵成长、心智成熟之路,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理解。现在看来,它是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大多数人根本不想直面痛苦,本能地选择逃避。
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人们惯于粉饰现实,自我麻醉,对别人撒谎,也对自己撒谎,欺骗自己本来就比欺骗别人容易许多。萧伯纳说:人们永远无法被“教”会,正如一个装睡的人永远无法被叫醒。
马克思客观评论过,宗教是“精神鸦片”。鸦片本用来治病止痛,而大部分人需要的是用信仰缓解痛苦,受伤时寻求安慰。基于心理医生的职业道德,不能让对方心里受用,就让他放弃成长。
以派克医生的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为了获得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正心堂何尝不是个大型的心理治疗室?赵老师其实也早就开启了心理医生的功能。
“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信仰,才是属于我们的信仰”。“实事求是、不断学习、提出疑问、主动探索”岂不就是“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知识是别人的,心智属于自己,觉知到心智模式,才是自我超越的起点”。
曾经思考过,赵老师最大的不同,是他这里有股真实的力量。有了他,世间不那么让人害怕了。心目中,他的形象一直是一手拿着剔骨刀,一手提着指路灯。
这把刀锋向内的手术刀,剖开了一层层的懦弱、谄曲、懒惰、傲慢,看善于伪装的自我,是如何把迷信当真理,把盲从当信仰,把脑懒美化成随缘。
严格不间断地自我反省,远比向外录求抓手痛苦得多,所以这是条少有人走的路。而真心想要成长的人,自然会懂得指路灯给予的,是这条崎岖之路上的温暖和指引:自己内在的勇气、真诚、承担、进取,才是燃亮黑暗的光明。
写到这里,回顾在正心堂的三年里,总是有意无意地给自己制造一个“安全距离”。绝少发言,从不提问的背后,多少是有些怕赵老师手里的“刀”会毫不留情地剖开自己的壳,而不得不去面对、剖析每一个心念的真实动机。
德尔裴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做得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这本书,把它读成一碗鸡汤,还是酽酽的醒酒汤?在于这个当下的读书人。
如果把它当成治疗痛苦的止痛片,痛苦过后通常会退缩到以前熟悉而又狭隘的方式中,拒绝成长。
如果把它看作一本实用的心灵成长手册,实际操作中会很辛苦,但能让人从自我欺骗的幻觉中慢慢清醒。
对自己诚实,是这条路上的起步。读懂这本书后,把它放下,始知此路要躬行!
推荐
No.4
群友说#By-*小美
观影:【偶滴个神】
给你助攻的到底是神还是你自己?
读书会最新推荐的两部电影都是印度片,看过真是拍手叫好!直面现实,真实坦荡,洞见本来,回味无穷……
电影既不是一定让你做无神论者,也不是让你做宗教的盲从者,而是看清楚关于“神”的含义,即不取不舍,善用为妙。
坎吉跟PK很像,都是扮演一个“破神相”的执行者,言词犀利、幽默风趣。但事实上,那些都是最坦诚的表达,和最直白的疑问,让所谓的“宗教经销商们”无从回答,也无法直面。
因为他们自己非常清楚,他们信奉、推崇和信仰的神,不过是他们大把大把挣钱的机器、圈钱的买卖,而非真心利益众生的慈悲。他们无法坦荡荡。
这样的电影看着特爽,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此,执迷其中不肯回头,把方便当究竟……不免心生让那些执相而求的人赶紧来看看的念头。
法贵相应,任何一个都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你一旦执在任何一个里面,结果都是完蛋。
你只认为你的法门最殊胜,只认为你的老师最牛掰,他说一切都毋庸置疑,那佛陀的十不轻信你怎么看?这样学佛只能学成一个大傻子。
到底是恭敬心还是敬畏心?怕的到底是什么?你又不是被吓大的,他说你下地狱你就下啊?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你的事儿凭什么他说了算?他无非是利用你的愚蠢无知和恐惧心理占尽你的便宜,你还不敢报警说有人恐吓你,并且勒索你的钱财,你敢吗?
你怕真的下地狱,还是怕谎言被拆穿之后自己没着没落,且多年的“经营”付之东流?毕竟他应允你的还没实现。
你两手空空连底裤都不剩的感觉,是不是特无法接受?觉得特耻辱?你敢回头看自己一眼,或者你敢往前走一步,可能都比你这么原地“吸鸦片”要好一万倍!
谁敢怪罪佛菩萨?有几个人敢状告神呢?坎吉敢,因为他真实。最终也因为他的真实,而获得了神助攻,他赢了。是神帮助他赢了,他也相信有神了,那神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我想,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一句经典来回答,再合适不过:“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有报刊评价说:单凭一部电影,无法撼动观众的内心信仰,但它用锋锐得让人窒息的故事,点透了“信仰”形式上的扭曲与异变——与神佛交流,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所有诚意都被明码标价——这是摆在印度乃至全世界教徒眼前的事实。
通过电影去唤醒梦里的人们,虽是善巧方便,但太多人不识得。那怎么办呢?随他去吧!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正心堂学习的群友都十分清楚:这里从来都是本着“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的原则,赵老师一直说的都是“我们结伴同行”。
那天看见有个群友说,老师是左手拿着剔骨刀,右手拿着指路灯的人。这比喻很有意思。他就是以这种不舍众生的真慈悲、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就算新群友提出老群友已经听过很多遍的很多类似问题,他还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通过新群友的提问,老群友的回答,可以看出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从不予人一法,但有时候也会像家长一样唠唠叨叨地让你穿棉裤,别露脚脖子。
但一定切记:执着于任何一个说法都会完蛋,包括老师的话。他一直倡导的也是如此——“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我们要不断否定、不断超越自己内心的束缚和狭隘,放大格局,放宽眼界,直契本怀,从而升起自己内心本有的般若力量,那才是智慧的源泉。
而非修成一个什么东西,一个你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幻觉。那个你想象中的一切,都是梦里造梦,终究一场空。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学习佛法,包括读书、看电影,让自己真的受用,回归到那颗平常心、平等心、平和心,去从容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周围的人也能看到、感受到一个明理、涵德、温暖、柔和、有担当的你,然后带动更多人也变得和你一样,自在地生活。
这不就是离苦得乐吗?这不就是你生而为人最该做的事吗?
《生命大自在》1.0课程,就像脱贫攻坚战。这三年里,有人帮你、拉你、助你、扶你,但真正能让你站起来的,绝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
所以,你说,给你助攻的到底是神,还是你自己?
推荐
No.5
群友说#By-*心自在
观影:【梁祝】
影片一开始,祝英台爬到屋顶上看蝴蝶飞,说明她是一个贪玩、开放、不受约束、任性的女孩子。
而当母亲约束她,用绳子束缚她,教她走路,她就不会走了,不知道转弯,直接跳出去。这些矛盾都是在暗示她后面的结局。
祝英台本来是一位任性、开放、善良、坚强的小姐。她真实,在与梁山伯的相处中,她很放松,可以随处任性,因为梁山伯可以容忍,而她的父母却不能容忍;她善良,把自己的住处让给梁山伯一半,支持他学习。
她坚强,一个富家小姐,能和梁山伯一起干粗活;她开放,在那样的年代,能和自己喜欢的人无所顾忌地在一起,甚至选择逃跑(情执太重,失去了理智,她的性格预示了悲剧的发生)。
梁山伯是一个善良、明理、豁达、有承担、懂得感恩的人。他感恩,因为祝英台留他住宿,他就帮助她学习;他豁达,看到其他同学争抢着给祝英台擦汗,他只是笑笑;他明理,虽然心里很希望和祝英台同桌,可当老师把祝英台分到前排时,他笑着示意让她去前面。
他谦让,遇到马家送聘礼的队伍,他停下来让路;他有承担,当祝英台提出两人逃跑时,他答应了(只是一念之差,失去了智慧),当祝英台的母亲要求他写信给祝英台时,他也答应了(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别人是没有力量的,到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祝母:自私、贪婪、强势。有这样强势的父母,必定逼迫出叛逆的孩子,一旦有机会出逃,是必然付诸实施的。
梁母:明理、涵德、柔和、温暖。这样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必然懂得感恩。梁山伯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他给祝英台说:都已经这个时候了,还不能真实地面对,可是祝英台打碎了茶具,不接话茬。
他问祝英台为什么不给他时间,再等几年,可是祝英台说马家势力大(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转弯),最后梁山伯为了报答并满足祝英台的深情,一念之差,失去了理智。
其实若虚的出现,是在提醒梁山伯和祝英台,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可是他们没有识得。
影片最后,是若虚撕破了两只蝴蝶的束缚,放飞它们,给它们自由……假蝴蝶变成了真蝴蝶,是不是暗示假戏真做了呢?
如果梁山伯这么优秀的孩子,再好好干上几年,他的地位或许会超出马家,或许会娶祝英台为妻,或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了。
我们只是站在门外看,在分析过去的或传说的事情,用自己的思维看问题。门外面的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事情,经常会一念之差,失去理智。
影片中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可是我们都不知道,还在很投入地演戏!假戏真做了!
篇幅所限,实在难以呈现几百份观后感的交相辉映,群里热烈讨论的精彩纷呈!
除此以外,影评和书评还可以配以精致的视频和作者的原声朗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一个心灵共振的瞬间,精彩属于你!
欢迎加入正心读书会,一起观影&读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分享,拓宽视野,站在巨人肩膀上起舞,成长,就从现在开始!
素材来源:正心读书会群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
欢迎加入正心读书会
一起观影,读书,分享,收获
开启心自在·爱生活的生活方式
这里,
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
这里,
千山万水,我们一起走过
这里,
你一定会有不虚的另类所得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
正心读书会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