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30岁了还不结婚?”
提问的女生A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C,A 28岁单身毕业后留在了广州,C回到了家乡小城工作结婚生子。
虽然两个人生活节奏和状态都不一样,但还是保持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始终要好,但是因为一件事她们绝交了。
1
但是在孕期,C就发现老公出轨,老公悔悟后C选择了原谅,可惜得到的结果是孩子还未满周岁,老公再次出轨。
孩子还那么小,离婚撕扯的不只是两个家庭,在那个小城里,她担心自己还要面对歧视,还有离婚后未知的人生。
C很痛苦,只能找A倾诉,想听听她的想法,毕竟是发小,同为女性,或许她最能理解自己的处境。
提问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跟A的想法是差不多的,多次出轨的老公有什么可留恋?
生活在一个鸡飞狗跳的家庭里,对孩子的成长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
A也的确是这么做的,C是自己的好朋友,又怎么忍心看着她不但跳进火坑,还要活在火坑里日夜灼烧。
她一次次苦口婆心劝说C一定要离婚,帮她咨询律师,还在网上查了很多案例发给C,但是C的老公也在积极“工作”,他道歉悔悟还写了承诺书,甚至下跪磕头让C原谅。
也许在我们这些置身事外能保持理性的人看来,这些不过是花招手段,如果道歉有用,他怎么还会有第二次出轨?
A的一切努力终究错付了,C决定暂不离婚,再给老公一个机会,这个结果对于A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
提问里她写了这样一番话,
“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果断一点?为什么不能自强一点?跟一个多次背叛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根本不会幸福。
她又不是没工作,也养得起孩子,离婚后也可以幸福啊?别人的眼光有那么重要吗?
A大概也是个直肠子,洋洋洒洒给C写了一封“绝交信”,表达了两个人三观不合,无法再继续来往的想法,之后拉黑了C。
提问最后,A也没有说自己到底想问我什么,很多句子都是带着情绪,更像是把一种对人生的不解发泄出来。
2
看着A的提问,我想到了很多人,很多在大多数人眼里“无法理解”的人。
比如,即便自己入不敷出还借钱给朋友的人;
再比如,明明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天天抱怨,却依旧不肯辞职的人。
坦白说,我不认为这些做法就是对的。
甚至有时候也有同样“愤怒”的心情,觉得他们好傻好不争气,也有过同样的质疑“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改变?为什么就不能做的更好?”
后来,每次这样想的时候,我都会自嘲地跟自己杠一句“为什么我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为什么我没有成为扎克伯格?”。
最讽刺的方式,我也会模仿那些不理解我的人问自己一句“你为什么30多岁还不结婚?”
反问过后,一切质疑都有了答案。
“不改变”也好,“没有做到更好”也罢,甚至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执迷不悟,都是因为至少在现阶段,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局限,环境局限,认知局限,能力局限。
3
的确,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潜力,而之所以称之为“潜力”,不是“实力”,恰恰是因为它们还没被激发出来。
直接点讲,就是此时此刻没条件做得到。
回到提问上来看,在A的眼里,C具备离婚的“条件”——
有收入有父母支持,自己健康年轻,完全可以离婚。
但是在C的衡量里,她不觉得自己具备离婚的“条件”——
未来不可知,一个人带孩子可能对他的成长不利,老公认错也许还有转机,以及周遭人带来的舆论压力无法承受,等等。
A一直在强调硬币的正面,C却只看硬币的反面,两个人说得都是事实,却都执着于自己永远是对的。
我们做个大胆假设,如果A和C互换命运,现在面对离婚与否的是A,她可能也不会离婚。
无意冒犯,但实情如此:
广州是一线城市,相对有更开阔的生活空间,离婚结婚不过是如人饮水的事,大家都很忙,没人会真的关心你的私生活,生活节奏都很快,未来都不可预测;
但是在小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出门遛个弯儿都会遇到不少熟人。
说不在乎别人眼光,是真的难,而小城工作机会也有限,对未知就有更大的抗拒,也许她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忍着各种委屈维持着婚姻,这是最多的范例。
在这样的环境裹挟里,每个人能做的决定,其实都很难突破局限,
正如让A现在选择相亲快速结婚生子,她可能也做不到。
那些“无法理解”,不是对于答案的不解,而是并没有理解每个人所处生活里的局限。
4
作为朋友,作为爱人,我们当然可以提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建议,但永远别忘了那最多是提供了一个选项而已。
至于如何决定,每个人最终都必然会走向那个当时当下最适合的自己的方向。
我们都是别人生活的“局外人”,这个“局外”,更是“局限之外”。
我们没处在那种局限之中,却仍有自己的局限,也许彼此的困境永远无法互相转换,亲身体验。
但至少下次遇到不同想法不同做法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质疑。
如果实在无法理解,可以像曾经的我那样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没考上清华北大?为什么我没成为世界首富?为什么我还没结婚?”
答案尽在不言中。
—— END ——
hi 漂亮小姐姐
帅气小哥哥
想跟你分享我的生活日常
和喜怒哀乐
扫描下方
加我私人微信吧
???
我在朋友圈等你
读 ·更 ·多
残酷 | 泼脏水 | 冠姓权
离婚预约 | 值得嫁 | 鲍毓明
你的“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