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经典读后感有感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是一本由尼古拉斯.斯密德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译烂的问题就不重复了,关键是低级错误一大堆,很多计算列式到结果全是错的,虽说不影响大局,但是是在不敢恭维,我猜想是不是OCR识别没校对就出版了。还有,例如18倍市盈率,作者说有3个点的成长溢价,按理说风险小,应该给21倍PE,结果作者是-3,变成15倍PE,反而估值更低了!
●翻译要命…
●这本书的封面确实很美,可是内容就不如封面美啦,内容只有封面的一半好。
●翻译一般,内容简单
●逻辑性很强,循序渐进,尤其是对财务比率和估值背后的商业模式的强调是本书的亮点,同时,作者还结合定量分析做了实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得很好
●估值是一门模糊的艺术而不是精确的科学技术,结合商业模式,通过纵向的动态跟踪、横向的行业对比,再配合各种估值公式,可以更好的了解公司的合理估值情况,当然也要留好安全边际
●千万不要买中文版,想看就去找英文原版的。译者水平真的有限,感觉不像是金融从业者,很多金融术语翻译混乱,更糟的是没给出英文对照,大量的因为作者英文水平而带来的逻辑性翻译问题,阅读起来很不舒服。二星纯粹针对翻译。
●经营稳健的公司往往会通过回购或分红来削减股东权益,提高ROE。PE下降,可能是由于公司正在把资金分掉,而不是把它们投到增长性的项目上。 计算息税前利润率,有助于在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 负债的利息支出可以抵扣税收。由于负债成本低于股东权益,所以,任何企业都有一定比例的负债资金,以期降低总的资金成本。 不确定性很高的那些初创企业,应采用尽可能高的权益比率,以期渡过更加困难的时期;成熟或波动性较小的商业模式则可以采用相对较低的权益比率。因此,权益比率的评价应兼顾风险和收益这两方面。 只有纯粹基于股票价值低估而从事的股份回购才是有意义的,它是利润分配的理想方式。 只要我们身处证券交易市场而无任何真正的话语权,那么,只有一个数字管用:未来贴现现金流。
●感觉招股书看多了,对各种财务比率已经有一定的熟悉度了,就是不知道这些比率在多少应该比较合适,本书对大量的财务比率进行了简单剖析,肯定是值得一看的。看了这么多财务的书,想一想,其实投资的方法其实真没那么难,两三句就讲懂了,但会计、财务等基础知识还是需要学习的。而一家公司的估值,就是基于你长期对它的了解,对增长空间的预估后的现金流贴现出来的。想想,挺简单。做起来,其实挺难……对一个领域的了解,起步时间也要3年……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读后感(一):这本书的翻译有提升空间。
可能是时间不够的原因仓促完稿很多明显的翻译错误。强力建议看原书。在此书后面的公允价值比率方面的翻译简直不忍直视。 有几个指出作者句子意思的意思错误,其实根本就是译者英文水平问题,还说疑似作者写错,也是醉了。
但总体还是非常感谢出版社能那么快就出版次书的中文版本。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读后感(二):值得二刷的一本书
从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估值应该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作者的估值从经典的现金流折现开始,最后落脚到倍数估值,这种倍数估值又不是简单的只看PE、PB,他是从公司资金的安全性、行业地位以及盈利能力出发,完善了各种倍数估值的办法,我主要学到了去除杠杆的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比率等概念的应用,对今后选择公司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二刷的一本书。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读后感(三):估值的艺术摘记
• 非凡的经营比率永远是非凡的商业模式所致!本书所述的那些经营比率仅仅记录了企业过往的经济成败,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则取决于商业模式。 • 销售额不易操控。如果预期会出现利润率的上升(例如因为经济规模之故),那么,公允的市销率就应该往上调。如果利润率不断堆积向下的压力,那么,市销率就要打折了。 • 经验表明永续增长率通常是处在0~4%。 • (1)如果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它的权益成本,那么,该企业的价格就是按其面值进行交易的。(2)如果它的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其权益成本的“翻番值”,那么,该企业的价格就是以2倍的市净率进行交易了。 • 就估值而言,重要的不是绝对数字,而是净资产收益率与权益成本的比例。一家很挣钱但风险(高回报率要求)迫在眉睫的企业,未必配受高估值。 • 市盈率低于10倍的股票多见于低增长板块或行业——产品无特色且市场竞争激烈。在2013年年底,不到0.5%的标普500成分股的定价低于8倍市盈率。 • 纯基于财务数字预选出的股票是与价值投资概念相悖的,等于把马车的车厢放在了马的前面。首先应考虑商业模式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读后感(四):一些随意的读后感
今天读《估值的艺术》,其中商业模式部分和看项目思路基本匹配: 能否看懂项目? 市场规模、行业竞争程度(密度)? 核心优势? 当然还有团队,今天马瑞提到的识别“伪完美”创业者,此类人能带来的风险与能力也会成正比。 对照今天早上和马瑞一起看的项目,团队(几乎非全职)、市场(确实有,但竞争激烈)、优势(不突出)。pass 市场利基让我想到很多在巨头已经成型的基础上,还能脱颖而出的众多新兴独角兽,如:TMD;此外,之前“稀客地图”创始人所提到的他们所针对的市场-以境外中文地图为基础的生活旅行服务,并非巨头不能做,但巨头更多精力没有放在这块,而做这一块更佳的方式可能是收购此类公司。 对于巨头而言,扩展业务/生态的方式不一定要自己做,而往往采用收购细分领域领先者。因此也可以说明,即便巨头实力强劲,但仍然会存在缝隙市场,不过难点也正在于对于缝隙市场的判断和把握,形成竞争性优势。所以在选择这类投资标的时需要分析巨头为什么不做?如果巨头做的话能否保持优势?门槛? 正如《创新者窘境》中所言,巨头公司可能更注重长期的延续性技术,而对于突破性技术的抉择举步维艰,但实际上也有许多巨头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建立专门的“小型”实验室、研究机构来专注于突破性研究。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到突破口也许会更难。 然而对于突破性技术而言,往往在最初发展期无法满足大部分的需求但却能满足少数人的痛点,所以不太符合常规思维下尤其是有发展指标要求的“大企业”的决策。 对于SWOT分析、波士顿分析与价值投资模型,也有一些新的体会: SWOT分析,将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竞争状况结合: 优势/机会,利用内在优势获得机会 优势/威胁,利用内在优势克服威胁 劣势/机会,将劣势转变为机会 劣势/威胁,认清劣势防范威胁 波士顿分析: 不仅可以分析行业内不同企业所属的类型,也可以分析一个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通过筛选企业内部的“瘦狗”,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 价值投资: 竞争优势,护城河 安全边际 长期原则,如何控制投资“冲动”,坚持原则? 认准价值,而不仅仅是投机。 投资逻辑要在试错中慢慢摸索得到。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读后感(五):估值的艺术:帮你建立估值体系
笔者研读下来认为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推荐给大家。书中包括满满的110个案例,笔者在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作为案例教学可以秒杀国内一大批教科书。不过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扎心,而且对初学者,尤其是对财务知识略知一二的初学者来讲不太友好,适合有一定财务水平的人阅读。
对于分红和回购,作者有非常精彩的描述:
1.企业如何选择股利的支付政策呢?
最佳支付率取决于几个因素。原则上,只有在企业内没有合适投资机会时,才应该支付红利。原因有二:税收问题——投资者必须就所得股利支付税款;再投资问题——即收到红利的股东是否有合适的再投资机会。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就从来不分红,巴菲特认为只有业务扩张困难的公司才将利润分红。巴菲特的老师费雪认为,追求资本大幅成长的投资者,应淡化股利的重要性,更不应该盯着分红去选择投资标的。
2.关于股票回购:
假如一只股票价值被大幅低估,那么,公司管理层就应该利用充裕资金进行回购。假设这只股票的交易价格是每股5美元,但经过全面分析后发现,它值10美元。实质上,这时做回购就是拿50美分买1美元的价值,公司的潜在价值在增加。
因此,
回购的正确做法:纯粹基于股票价值低估而股份回购 √
回购的迷之操作:借钱做股份回购 ×
笔者补充一点:管理层回购的时候可以视作一种信号,往往股票价格会上涨!因为投资者会认为管理层认为股票是低估的。
美的集团在昨天(2月25日)发布公告称,美的将以不超过55元/股的价格拟回购不超过12000万股且不低于6000万股的股份,结果今天(26号)美的收盘价在54.91元/股(在其他消费品白马跌成一片的时候收涨1.16%),真特么巧合哈!
3.关于EV/EBITDA的估值方法
EV/EBITDA的估值方法,笔者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看到过类似思路,彼得林奇在解读福特公司年报时,发现福特公司有101亿美元的现金头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加上有价证券),用101亿美元的现金头寸中减去17.5亿美元的长期债务,等于83.5亿美元,这就是福特公司的净现金头寸,表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高出债务总额有83.5亿美元之多。用83.5亿美元的现金和现金资产除以5.11亿股的流通股,得出的结果是福特公司每股股票的净现金价值是16.30美元。
后来福特公司的股价已经从1982年的每股4美元上涨到了1988年初的每股38美元。但彼得林奇买入股票的真正价格并不是当前的市价每股38美元,而是每股21.70美元(38美元减去16.30美元等于21.70美元)。分析师预测福特公司的汽车业务可以获得每股7美元的收益,这样用38美元的市价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是5.4倍,而用21.70美元的实际股价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是3.1倍。
其他部分,尤其是公允市盈率的模型,笔者认为受益匪浅,非常推荐大家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