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0-04-20 23: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100字

  《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是一本由[日]新井一二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精选点评

  ●比你一定想知道有趣一点。20180420-20180616 @ jd.10.59

  ●关于食物部分尤其好看

  ●满是中国味的日本词语笔记

  ●关于日本人的食草,铁路印象深刻

  ●奇巧那个解惑了

  ●吃货新井了不起。寻羊冒险可以讲到北京烤羊肉,安利水平高超!日本人日常生活不易满足的某些欲望,很巧妙地由蛋黄酱(美乃滋)来满足。这句既搞笑又科普。后面谈文化,谈自己视力问题和诸多困惑坦诚无比又乐观啊,人的缺陷会被其他能力补充

  ●大多数在学日语的时候讲解,这本可以扫漏。

  ●可以从词汇里知道很多信息。日本人不会用油,中国料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日本人害怕四只脚的食物,却擅长搞定鱼类,有很多关于的名词。日语没有中立的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他们的叶书………

  ●比另一本好。写铁路迷那篇很有意思

  ●理解了一些词的意思,和汉字大相径庭,相当有趣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一):杂谈

  正如书名, 这是一本讲日语名词故事的书。对于正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本很好的课外延读物。(可惜我上学的时候只知道看教科书,学习中缺乏许多乐趣)通过日本的名词,作者引领读者走进日本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地域风情个性鲜明的关东与关西,让人多了一个视角认识日本,了解日本,感受日本。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二):评《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我看的是《日本名词故事》系列的第二本《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搜不到?那就记录在这里吧!

  第一次看由日本人用中文写的书,挺有意思!

  没读之前以为是像日语词典一样,解释日语名词的由来含义。读过之后发现原来是作者关于日语名词写的一些小故事。当然其中也包含个别名词的由来,融入了很多日本传统文化的概念,更多的是作者穿插进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里面。

  每个故事大约占3~4页的篇幅,一个个小故事,对耐不够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压力

  一定要给他归类的话,可以归属于日语课外读物吧,对日语刚入门的人来说也很友好,了解一些小知识作为业余读物也挺不错的。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三):真正教人学会多元视角看社会

  很喜欢,篇篇短小精炼而有趣,从美食出发,但像是“失去了食欲的社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寥寥数页就能就着大概是日本特有的食育而谈,简单概括息,解释孤食和个食对日本庭造成的伤害。再反观如果我自己想用几百字讲清我想表达的观点…唉hh作者也很有接地气的幽默感。被异乡情调充分满足着。像是《不自由的日文称代词》就非常简练地解释了第二人称代词,也侧面可以推测日本人部分压抑的性格从何而来,令人大开眼界,终于是把事情了解清楚了点,而不是旁门左道听来的。

  “强调个人责任的美国式自由主义,背后有新大陆人民为自己的理想,亲手开拓荒野生存下来的历史。日本则是古老的岛国,居民一贯以和为贵,互相依赖彼此妥协生活过来的。如今的世界凡事要自由化,岛国人民也唯唯诺诺赶潮流,但是“就活”中的大学生往往感到绝望,“婚活”中的年轻人则充满焦虑,至于“终活”中的老年人个个都像为广大社会牺牲小我的殉教者。”

  “我年轻时曾觉得说日语很不自由,其实不单纯是语言问题,而是跟日本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现实中的语言不可能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透明的。它有它的偏向,也有它的味道。”

  喜欢《两性的无性化》135-139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四):名词背后的故事

  日语中有许多名词和中文词语相似,有的是音相似字相同,有的是字相同意思不一样,总而言之,慢慢看下来,会发现其中的很多的趣味。作者新井一二三精通日、英、中三种不同的语言,曾在加拿大旅居、在北京留学,也曾在香港和台湾等地方游历和学习过,她就像是一个拾荒者,在不同的地方游走,而后发现一些不被生活于该地的人们所知道的那些语言的闪光之处。 日语中写作“春雨”两个字的,除了一眼就想到的春天落下的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粉丝”,这样的例子在书里面俯拾皆是。我记得三毛在她撰写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也曾写到过类似的情节,并且赞叹不已。如此充满诗意的桥段,也只有在文化的误差之中才会出现。 此外,作者讲述了不同的食物名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她在橱窗外,看中华料理店里面各色食物,于那时就种下了向往的种子,也是她后来到中国来学习的缘起。《花椒与鱼翅》的作者扶霞先到内地留学,没想到中途爱上了美食,学校里常用的一些技能类的知识都没记全,却把烹饪的各种方法巨细靡遗都记了下来。 在美食以外,作者还介绍了日本文化中所富含特色的潮流文化,譬如“草食男”“美魔女”等等,在全球化后,我们通过互联网都会接触到这些词语,仅仅从字面也能毫无障碍地理解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含义,让自己说的话,也能说出几句,八九不离十,但是,若是让自己说具体而准确的含义呢?说一说这些名词为什么出现呢?再说一说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背后现象?可能越往后,就越是哑口无言。一衣带水的另一个遥远国度,像是拔河比赛中拉扯着的绳子,极富张力地左倾右倒。自经济迅速腾飞后,到达了一个“缓慢进行时”的年代,“草食男”和“美魔女”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潮流。21世纪开始,年轻的一代上班族,尤其是指男生,宁愿回家陪伴家人吃布丁、吃蛋糕,也不想陪上司喝酒续摊,至于女生因为独立工作,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选择独居,大多数都会提高结婚要求或者干脆不去结婚,两方面,促使日本社会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和“少子化社会”。“草食男”就是这样的时代的典型产物,在会社里奋斗几十年,也不过如此了,拼命工作还不如早点回家休息,对于恋爱和结婚呈现出“无需求”的状态,而“美魔女”则是另一个时代的象征,作者举了三个完全不相同的演员例子,有以大家闺秀的身份出道,而后一直安安分分从事演艺事业,到了年龄就跟普通会社职员结婚,然后以完美妻子形象出现,最后离婚的,也有野心勃勃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几次三番恋爱离婚,好一顿折腾,最后成了“假人”的,也有十多岁出道,名噪一时,却在人气巅峰隐退结婚的。 时代形式往往会造就出该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反过来,文化又令那个时代更加地夺目。但一个时代会逝去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那些被它们遗留下来的“名词”以及背后的故事,成了我们探寻该时代秘密和了解该时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读后感(五):新井一二三笔下的食物及其他

  有时下班后,我会顺道去食其家吃牛肉饭。一天,店员小姐姐呼地问我,这儿有人吗?我说没有。她端着一碗面坐下,急急地吃起来,一边还东张西望,看客人有没有需要帮手的。

  那是一碗番茄汤底的挂面,除了几点红色的油沫,一点菜肉都没有。读到新井一二三写“狐荞麦”、“狸乌冬”的时候,我即又想起来了。

  新井的小品集多是非常轻松的地铁读物。最近读完的这一本,叫做《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里面写食物的部分,不知道考究不考究,反正蛮有意思。“狐荞麦”、“狸乌冬”就是一例。我曾细读过荞麦面馆的菜单,可都是往吃饱喝足的方向点的,只道可以加野菜、天妇罗等,不知“单吃”也是很流行的吃法。新井写了六个花样,“盛”、“笊”、“掛”、“月見”、“狐”和“狸”。

  “盛荞麦”是放在长方形小笼屉上的纯冷面,酱油味的佐料汁里加了少许葱花和绿芥末泥,可以边喝酒边蘸酱料吃,是来做客的叔叔伯伯的最爱。“笊荞麦”一样是纯冷面,却是用圆形笼屉装的,面条上搁着点紫菜丝。同前者差别不大,价格却要贵上五十日元(当时),新井的母亲就很舍不得了。

  不过也非一味追求价廉,母亲觉得丢了“精神文明”可不行。“掛”是清汤热面,“月見”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个生鸡蛋,点这两样,在客人面前是要丢脸的。那小孩儿能选的就只剩“狐”和“狸”了。前者是清汤面上飘着大块油炸豆腐片,用酱油和砂糖调味。后者则是面里铺上天妇罗的残渣——美其名曰“扬玉”——新井小时候没发现,竟以为是高级食品了。

方抽屉“盛荞麦”

  而后结了婚,丈夫是大阪人,说起同样的食物来,“只有狐乌冬、狸荞麦嘛!”这是什么?“大阪人也是日本人吗?怎么跟我们东京人这么不一样?”原来东京叫“扬玉”的,大阪叫“天滓”,全是免费的,要放多少放多少,这个不算数的。而放了“狐”的乌冬叫“狐”,放了“狐”的荞麦叫“狸”(据说是因荞麦面的颜色像狸猫)——这便是东京和大阪的区别了。

圆抽屉“笊荞麦”

  我喜欢看新井写吃的,也喜欢看日本人近几十年来发展出的“新吃饭观”,比如“个食”和“孤食”。“个食”是大家伙一起吃饭,但是各吃各的,比如这个吃便利店的饭团啦,那个吃便当,总之家里也不由妈妈统一做饭了。“孤食”就是一个人吃饭,不光作者提到的小学生自己吃杯面一例,日本男人下班后独自去吉野家解决晚饭大约也算。这个篇章很能解释日本的便利店文化为何如此发达,寿司店却很少接待独自前来的客人——因为跟亲朋好友一起吃米饭才更有“吃饭”的样子。以前看日本美食种草清单,才知道不少餐厅都是明确拒绝一人食的,所以遇到很想吃的店,要记得看清介绍或是提前打电话询问。

清汤热面的“掛”

  除了食物趣闻,这也是一本介绍语言的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每个篇目都在解释一两个日语名词。我们都知道日语是一门字里行间透露着长幼尊卑的语言,越是对上级长辈生人说的话,越是繁复冗长。在“不自由的日文称代词”一文里,新井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她写道,学会外语是一种解放。因为日语不自由,面对面称呼别人的时候,缺乏“中立的第二人称代词”。确实,在中文里称呼对方,一般就用“你”,关系特别的用“您”。英语里干脆只有“you”一个。日语里的第二人称代词太多了,问题是它们不是褒就是贬,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日常交谈中能回避就回避,能用职位头衔——“社长”、“部长”、“先生”或姓氏代称的最好。不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也不常用,因为“彼氏”和“彼女”常常指代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随便一嘴可是要出大误会的。我倒是有在日本被店家称作“彼女”过,可能是对方目测我和身旁的男性友人关系密切所致。

  语言是通往另一个房间的门。开的门越多,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思想的疆域就越广阔。正如新井所言,每一种语言,“不可能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透明的,它有它的偏向,也有它的味道”,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现一种语言在这一方面客观些,另一种又是另一番模样,以彼之矛,攻己之盾,不准能破除社会中某些刻板的条条框框。比如跳出日语,我跟你的关系,就没那么复杂。

镰仓的铁路

  这本书里,有趣的片段还有很多,像日本人的男女关系,送巧克力、年贺状的习俗等等。你会觉得有些现象不由日本人来写,我们就只能看到表面,具体渊源还得靠猜。但也有新井自己都琢磨不透的怪象,比如日本的“鉄”一族。这个群体以男性为主,多是从小就对铁路感兴趣。电影《镰仓物语》里雅人叔饰演的一色正和,就痴迷于收集镰仓的江之电模型,因此可以算一个“鉄”。日本铁路四通八达,光东京一地,就有二十几条线路。新井笔下的铁路神童,便是时刻表里写的东西都能对答如流,跟行走的谷歌地图似的。这种痴迷,似乎还会遗传,爸爸若是个“鉄”,儿子很可能濡染同样的爱好。总记得哪个日本作家写过自己受父亲影响迷上铁路的故事。至于“老铁”是怎么炼成的,新井说,该是老天爷注定的吧。

图片是网上找的。 文by栗子(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栗小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