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颓废与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颓废与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20 23: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颓废与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颓废沉默》是一本由徐贲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废与沉默》精选点评

  ●对于犬儒理论论述应该是到位的,但是论证所用的例子中不难看作者对于中国偏见成见,以及对于美式自由民主推崇这不也是犬儒的一种吗。作者作为早些年出国并定居国外的人,有这些想法倒也不难理解总的来说看第一部分就够了,后面都在说些囫囵话,没意思

  ●怎么能够大段大段的引用别人的东西

  ●完全没看明白要说啥

  ●不可以打11分吗

  ●僵硬教育制度政治制造成了一大批不会思考年轻人拜金主义风气

  ●kindle

  ●对犬儒文化更多在于社会学解读,本书极其透彻剖析了相当多的病情成因,对于中国人的犬儒主义形成表现直言不讳文字中蕴藏锋芒富有智慧

  ● 今天,人们期待中国的政治改革社会道德提升,无非是从两个方向设想求变的可能和希望:一个是以好制度对抗失德的社会,另一个是以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提升来倒逼制度改革。无论是坚持制度优先还是道德优先,改革的希望都离不开正义公正的政治和社会价值

  ●随笔集,对犬儒的解释深入,但是如果涉及可能的应对解决方案,以及其中不能避免的对社会其他人的批判,也有作者个人化的关注重点——虽然这么说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犬儒”了。不过无论怎么说都是很值得读的书,标签里有个“大学生必读”,附议。

  ●幼稚,还不如看娱乐至死,分析的比徐贲到位多了,起码没有偏见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一):远离那些总是泼冷水的人

  在网上总是会存在这样一种人。努力计划做什么事情时候,他们马上跳出来说你肯定干不成,你在努力实现的时候他们还是在不停的给你泼冷水,等你干成了他们还在不停的否定你,说你做出来的东西屁都不是。

  “极客时间”的池老师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抨击这种人,并告诫需要远离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会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负能量,终于到一天你完全承受不住,他们可以宣布他们的胜利,“你们看,我说的没错吧。”

  这种人有一个专门的流派,就是“犬儒主义”。这种人早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当时有一个叫第欧根尼的人,住在一个木桶(亦说是装死人的)里,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有一次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这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可以说得上是装逼界的鼻祖了。

  第欧根尼当然有这个装逼的资本,他发展成出了一整套学说,有一大批追随者。整天就对别人冷嘲热讽,不相信任何东西,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到了现在,他的追随者就更多了,网上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不用担说了什么会对自己不利,更加肆无忌惮,对别人大肆批评和攻击,演化成一种新的暴力形式:网络暴力。

  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存在这种倾向,比如说玩游戏的时候,还没开始呢我就老觉得会输。一看到队友的失误就要开喷了,队友听多了也不耐烦,于是就开始内讧,最后理所当然的输掉。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二):我想要成为一条狗,在暖和的阳光下,快乐地在地上打滚

  曾经不理解犬儒主义,但内心的确有那方面的想法,后来了解了,豁然开朗。

  作者写犬儒,也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观察极为细致。但有两点,作者没有说出,我认为他是认同的。

  一:犬儒主义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想法,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是社会造成了犬儒,而不是人民,所以,要想摆脱犬儒,政府去改变它才是根本途径。

  二:作者表面上在批评犬儒,但是犬儒主义作为在社会上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是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作者是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作者是一个理性的人,擅长说理,在整本书中都没有掺入任何个人的情感在里面,可见作者深谙社会处事之准则,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和他的做法是有区别的,他可以一方面憧憬之理想,一方面臣服于现实,为的都是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更加犬儒了,犬儒主义者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是透过表面更本质的东西,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从理想主义到犬儒主义再到直面它们的最终过程。

  有时候,真想成为一条狗,在暖和的阳光下晒太阳,快乐的在地上打滚,

  从来不去想作为人而不得不思考和经历的东西。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三):公共领域的思辨精神

  在犬儒主义盛行的时代,究竟什么是犬儒心态?在社会乱象频发的当下,什么是公民社会的坚守与知识分子的良心?如果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类问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不如把徐贲的《颓废与沉默》当作了解犬儒文化的入门读物,并在思考过程中试着成为犬儒时代里的积极公民。

  这并不是一本能带来阅读愉悦感的书籍。说实话,跟同样善于分析中国公共领域的刘瑜相比,徐贲的语言平淡乏味了许多。他理性、客观,在他的文章中很难看到咄咄逼人的观点或者犀利辛辣的文字。更多时候,他都是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阐述其所思所想。政治学博士胡泳曾说,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是众声喧哗的过程。一批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也曾感慨,网络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而只是表态的地方。游走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中国公民,似乎也逐渐习惯用表态代替说理,用骂战代替思辨。即便是致力于提高观念之水位、思考民主之细节的刘瑜,仍不忘通过抓人眼球的“文字”来叫醒装睡的人群。但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昂的文字与忘我的呐喊,还有振聋发聩的理性思考。在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就能旗帜鲜明站队表态的今天,分条析理的表达尤为珍贵。不管是自我思辨,还是与他人辩论,其最终目的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在探究、说服的过程中与持不同观点者达成协商与共识。

  当然,作者将世间乱象统统归因于犬儒主义略显武断与狭隘,但不可否认,他的分析与思考能打破读者的固有思维模式,会让我们意识到,之所以一直觉得红玫瑰美丽,是因为从来没有追光投在玫瑰身上。而在质疑黑幕的同时,我们也能慢慢领悟公共舞台上导演、观众、演员、灯光师之间微妙复杂的制衡关系。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四):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虽然这句话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介绍这本书,这句话会是直接跳进我的脑海里的那句。

  我们总是否定太多,肯定太少。

  大学里看了很多关于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书籍,一开始深以为然: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面的幸福;我们无法停止痛苦,最多只能让痛苦最小化;人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遇到什么大的灾祸。叔本华是这么说的。

  然后加缪又说,人生就是西西弗斯那般,徒然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又滚落下来的反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臆想与自我陶醉,我们必须排去所有无意义的理想,才能让生命不至于荒诞得太厉害——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意义。

  这些价值观萦绕在我脑海中,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差。当我开始翻墙后,接触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关于国内外的消息之后,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关于政治的反感与日俱增,我变得对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感到恶心。

  更糟糕的是,我无法接受父亲的许多坏毛病,他思想落后、固执、难以改变,每次我都会看他很不顺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么严重的词汇形容自己和他,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每次父亲都说他以后一定会改,但是他仍然会因为一点小事把母亲骂得气哭,他脾气真的很差。

  我是不相信什么血浓于水的,我慢慢地开始觉得所有的这些都在束缚着我。

  但是我觉得我对一切不满意的根源是我无法改变我自己:我玩游戏玩到很晚,我感觉身体一天天在变差,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的父母在里工作很辛苦,可是我却坐在那里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有点什么感觉,至少应该感到点羞愧,可是我不能,因为我觉得所谓的羞愧也是一种捆绑,我觉得深深的不自由——父母完全可以减少工作量,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也没有要求超过他们能力的零用钱——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的自己好残忍,父母也完全没有义务养你啊......总之云云,让我无所适从。

  你可以看到我是一个很纠结的人,我对自己的过度解读是造成心灵疲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事实上,对自己的了解和解读却不必然带来痛苦,我想真正让我痛苦的是,我总是在否定,却没有肯定什么,我只是去批判,却没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为此可以羁绊奋斗的东西。

  这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得有梦想,别去管什么虚无主义者的“作茧自缚”。要有信仰,却不要执念。

  也许以上的内容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这却是我真正想要诉说的,别学什么愤青,别学什么喷子,不要太愤世嫉俗,一味地否定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大厦变得越来越薄弱,生活越来越不开心。也许你很敏锐,你能一眼看到别人的坏、政府的坏,但仍然要有所相信。因为除了相信,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千万别硬干,也不要变成更恐怖的阳奉阴违的老狐狸。

  我希望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经历:从崩塌的世界观到慢慢学会去相信、去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也许期间也有痛苦,但是我相信:太容易、过于舒服的事情往往没有价值。

  然而,这是我所相信的世界,你可以有你的信仰,但别没有信仰。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五):思维真空和失效讨论

  如果新闻沦为工具,电影不再用心的讲故事,那么无论是犬儒还是抗拒思考的人都可能沦为下一个被害者,清醒者在伪装的面具下至少有思考的自由,而沉睡者将永远被关进意识的猪圈。

若美梦不能成真,何不粉饰?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包括公开说出自己的怀疑和不相信,对来自假面社会的人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足以令人紧张害怕、心有余悸的事情。

  在《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的开始,徐贲这样描述道。他提到了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甚至很多人每天都在践行的行为:对异议的伪装。人们越来越不敢表达不同的想法,尤其在这个同质化的社会中,一个小小的观点都会引发轻蔑、嘲笑、或是阴阳怪气的讽刺。党同伐异,猛于炮火(借用波米影评中的一句话) 。而我们正在失去的是沟通和说理的能力。

  犬儒主义者的伪装与一般伪装稍显不同的地方是,犬儒不去真诚表达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怕被针对,或是损失利益,还包括一种“不相信”,不相信人类的真诚、也不相信意义,简言之:他们没有信仰(相信的东西,或是崇高的愿望)。在犬儒主义者的眼中,道德、社会体制、人们的希望都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他们当然也并不相信其他人的信仰,如果一个人甘愿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放弃自己的利益, 那么在犬儒的眼中, 这个人肯定是为某种隐秘的更加巨大的利益,因为人的本性便是如此。

  乌托邦只是一厢情愿的谎言,若美梦不能成真,何不粉饰?于是他们虽然不信,却谎称相信且积极地适应着规则,以享受其带来的利益。

不能公开表达的犬儒主义常会以戏谑和玩笑来表现(这本来就是一种伪装),因为它存在于其中的现实自身就有荒诞和笑话的特征。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些教条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心口不一的,这让践行它的群体和“现实”显得荒诞不羁。作者这里举了前苏联时期的例子,部分政客在公众场合高举手中的旗帜、高喊着口号,却在私人聚会中以戏谑的口吻去讽刺这些教条和口号。当时某些教条是不合时宜的,却鲜有人提出异议,因为既得利益者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非既得利益者也选择明哲保身。“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收”为大家带来了暂时的安宁和虚假的太平,而总有人要为这无法支付利息的短暂的快乐买单,用更长久的不安和绝望。

看不到自己的恶,又如何去追寻更高的道德?

  初识犬儒这个词,是在梁欢(音乐人/导演)的微博上,有人指出梁欢企图用一个晦涩的词,故作高深,诱导大众观点。当时并未去了事件的走向,但词语仍然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这个词语本身就构成了冲突。犬在中国的文化中的意义意向不好,犬牙\鹰犬无不是在指为利益奔走,枉顾道德和信念的人。而“儒”极能引发人好的联想:儒雅\儒生。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天然的矛盾,放在当下社会的语境里,给我的直观印象是:为利益奔走的知识分子。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犬儒这一概念呢?

彼得·斯洛特迪克(Peter Sloterdijk)在《犬儒理性批判》(Critique of Cynical Reason)一书里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因此也被广泛地引用):"犬儒主义是受到过启蒙的错误意识"(Cynicism is enlightened false consciousness)。

  彼得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非常确凿的贬义, 而在这样的一个词语前面,彼得却又用了一个非常褒义色彩的词汇:enlightened 受到过启蒙的。这个定义把犬儒主义推向一种矛盾,犬儒主义者们可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了解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行为准则,却因为某种原由放弃了信仰,质疑意义的存在,用谎言伪装真实。其复杂决定了其多面性,你可以称之为错误意识,却无法否认其开明和不带偏见的一面。

然而,正如凯尔德维尔所说,虽然这个定义很精练,很深刻,但斯洛特迪克却必须用一本500多页的大书来阐述这个定义。

  就像电影《公民凯恩》中记者最后对“玫瑰花蕾”一词的评价一样,一个词不能概括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也无法用一个定义去概括一个文化概念,如果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定义必定是不精准的。更何况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犬儒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狄奥根尼所主导的“人性自然“。在当下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它有着更加丰富的意义。

  徐贲尝试展现假面社会中犬儒主义多变的含义:

犬儒既是一个语词的"说法",又是一个包含意义的概念。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钱"可以意指"货币"也可以意指"资金""家财"。在假面社会里,犬儒这个语词比在一般社会里有更丰富多变、细微隐约的含义。针对假面社会里的不同事例,我们可以用犬儒来意指死活不相信、玩世不恭、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凡事看穿、看穿但不说穿、睁着眼说瞎话、厚顏无耻装崇高、阳奉阴违、随波逐流、难得糊涂、有奶便是娘、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醒着的人装睡、假面扮相人戏不分、面具游戏久假不归、无所不为、两面三刀,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成是犬儒的一词多义或是它的不同概念内涵。当文化研究把这些多样而互异的犬儒表现联系起来的时候,犬儒便形成了更完整、复杂、深层的概念内涵。这是语词与概念内涵的新遇合,在这种遇合中,许多在具体社会现象、情境、事件、事例、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虚伪、谎言、伪装、狡黠、阳奉阴违、首鼠两端在整体的观照下会呈现出互有联系、你中有我的犬儒文化特征。

  这些含义虽然为我们揭示了犬儒主义的部分面貌,但完全将犬儒主义将放在真善美的对立面去评判,是一种放弃了沟通的评价。如果现实是荒诞的,那么我们便是荒诞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明确:评论并非必须是置身事外、充满恶意的,而是把自己和被评论的对象放在一个框架中,去建立一种联系, 用以审视自己和世界(他人组成的世界)。我们并不是犬儒社会的旁观者,我们是犬儒社会的一部分,你我都身处其中,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看见恶从何而来,看清恶中尚存的善念。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恶,又如何能去追寻更高的道德呢?

沉睡者将永远被关进意识的猪圈

  在治疗痛症之前,先要找到痛症从何而来。剖开层层谎言,其实不难发现隐藏的肌理。“看穿不说穿”“冷嘲热讽”“阳奉阴违”犬儒者的行为虽不真诚,却印证着清醒的思考和愤怒,看穿需要清醒的思考,而嘲讽则是隐藏的愤怒。

在我们关注的那个普遍缺乏真实、信任、信仰和希望的生活状态中,我们称之为"犬儒"的那些行为方式、处世原则、思维模式、生存策略、生活态度、语言习惯、人际关系都与这种生活状态有关,有的是原因,有的是结果,有的则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结果从何而来,原因又要去向何地?既然犬儒的行为可以是原因,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既是原因又是结果,那么犬儒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可以是加害者,可以是被害者,也可以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者。当充满谎言的规则在不怀好意者那里诞生,就会有无数被摧毁信仰的受害者放弃希望和真诚,这些受害者又会用自己的绝望和谎言去摧毁更多人的梦想和激情。直到有天努力不再是因为源自内心的希望,而是交错纵横的话语权和阳奉阴违谎言挤压下的委曲求全。

  谎言编织得足够完美,就会有人真的相信。如果说犬儒是装睡的人,那么拒绝思考者就是真地睡着的人,然而醒着装睡和真地永远睡着,哪个更可怕?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装睡时不会真地失去清醒呢?在过度同质化的社会中,我们每天接受的新闻资讯、地铁里的广告、软件里推送的音乐、新上映的电影、甚至短视频划过的弹幕都有精心策划的成分。但如果新闻沦为工具,电影不再用心的讲故事,那么无论是犬儒还是抗拒思考的人都可能沦为下一个被害者,清醒者在伪装的面具下至少有思考的自由,而沉睡者将永远被关进意识的猪圈。

  清醒的人满口胡言,睡着的人拒绝倾听,每个人独守茧房。而关上耳朵和嘴巴,党同伐异,终将迷失在谎言和假象中,失去自我。

愿仍有人清醒

  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催生出各自极具时代特色的愤怒和思考。在废墟上构建新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的天性。于是我们看到《麦田守望者》《第二十二条军规》《人间失格》这些在崩坏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精神,这些扭曲的表达,更像是社会文化变迁博物馆的一件件标本。

  在《现代人标本》中,李诞写下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的时代还没过去,就也陈列在了这里。自大又凄惨。

  我们的时代何时会结束,犬儒文化会有消亡的一天吗?或许这个时代永远不会结束,新的时代会继承旧的基因,在废墟上生长下去。犬儒文化并不是这个时代骤然刮来的狂风,而是在初始文化上不断生长出的新的文化面貌。它作为社会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也仍会在新的土地上不断生长。睡着和装睡的人会一直存在,无论是在任何历史时期,但希望仍有清醒者愿意叫醒装睡的人和睡着的人,发自内心地倾听,交流,表达。

由此我撰写无数次墓志铭。如果那一刻我被崇高和纯真所控制,我写下的一切词句不通就都是墓志铭。这一刻我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你。只为代你所为世间的假象迷惑不能表达,受痛苦缠绕而不能言喻,因枷锁紧锁而无法诗歌,被货真价实的欢乐深陷而未能诉说,由于人所无能的限制而必不能浮现……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大头马

  愿人们依然能打开彼此的心扉,而真诚和善意能永不被阻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