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因组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基因组读后感100字

2020-04-20 23: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因组读后感100字

  《基因组》是一本由[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组》精选点评

  ●蛋白质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着RNA。 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都有24对染色体人类的2号染色体是由两对中等大小的猿类染色体融合形成的。 免疫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Th1细胞和Th2细胞)是互相抑制的。人类的免疫系统需要得到外界刺激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土壤分歧杆菌的刺激,免疫系统对应的免疫功能就无法激活,结果就是容易过敏。接种分歧杆菌能够刺激Th1细胞,Th1细胞又会抑制Th2细胞,从而降低哮喘可能性。 一个人儿时遗传对智商影响大约占到45%,然而在青春期以后增加到75%。随着一个人长大,他会慢慢表现自己先天智力,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科学有趣,科普的同时又不失深度

  ●202001 看得有点上瘾 23章精彩的谋篇布局 易于理解但并不轻松 相反因为介绍的假说很多 思考强度还挺大 翻译有几处模糊错误 ;由于写于2000左右 引用的研究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了 让人不禁想会不会如今又有什么翻天覆地进展 这本书对于时真是太可贵了 现在还能有关于几年前的新发现的科普书吗?

  ●基因的力量,人身体微小单位,但是却决定了一个人本身,整个社会世界

  ●看完发现,基因决定了我们太多太多,决定了我们一半的智商,决定了我们是否健全健康,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性别取向。但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告诉我们,自由意志才是基因组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基因让为人,而自由意志让你成为你。

  ●开头写得真好啊,类比清晰精巧文字幽默易懂。不过到后面就越来越接近「科普」文字了,略遗憾。但仍然不失为了知识点密布的友好入门读物

  ●人在80岁时,端粒的长度是出生时的5/8。

  ●#每天听本书#基因不断改变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基因影响人的行为,但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关于基因疾病讨论,不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病者生存》。

  ●20170619 其实说了等于没说,说了基因会决定各种各样东西,包括情绪和各种能力等。但最后又说其实人的各种表现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也没说各种因素的影响权重是什么。结论就是基因其实说了也不一定就算……于是读完了一切还是不确定……

  ●原来克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基因组》读后感(一):《基因组:人类自传读书笔记

  偶然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上周花了两天阅读了一下。下面简单做一下读书笔记,比较零散

  这是本书的目录

  《基因组》读后感(二):笔记

  1.每传递一代人,基因都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包括基因自身的变化,以及与外来基因的交换。 2.人类基因组中,只有3%是真正有用的,其余97%都是垃圾片段。其中有很多与外界交换的病毒基因。 3.基因是自私的,它只希望自己复制、传承到更多的生物中去。跨物种的基因交换从来存在。(也因此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合理的) 4.为了抗衡不适的环境,基因会突变以适应生存。而突变的代价可能是爆发遗传性疾病。贫血症就是人类为了抵抗疟疾而基因突变的产物。糖尿病、血色病皆是如此产物。 5.基因除了控制人体结构,还影响人的行为。比如语言语法就是人类小孩天然掌握的本能。 6.离婚、犯罪和庭暴力,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基因的一部分“功劳”。 7.基因强烈地影响着人,但不决定人的命运。因为基因要发挥作用,需要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个哮喘就有上百个基因与它有关,几十个基因共同控制。 8.你遭遇了什么?激活了哪个基因?抑制了哪个基因?根本难以预料。很可能你具有某种基因,但一辈子也没有激活起来。又谈何决定命运。

  《基因组》读后感(三):每条染色体的一些记忆点

  1号染色体,乳糖酶合成,这种酶一般在婴儿期结束时停止合成。而基因突变导致乳糖酶不停止,成人期有可以合成,人们可以喝牛奶。牧民后代如捷克人、西班牙人等对乳糖的消化能力最强的。

  2号染色体,祖先原本有24对染色体,而现在的23对染色体是从前两队染色体结合。

  3号染色体

  4号染色体,控制酶的产量有关,为了抵御痢疾,将水发酵使之无菌,所以西方人喝啤酒,导致基因对酶的控制来增强对酒精的代谢。亨廷顿舞蹈病。

  7号染色体,犹太人抵御肺结核,导致囊性纤维化病基因突变。

  8号染色体,,

  10号染色体,基因制造一种将胆固醇转化为皮质醇、睾酮、雌二酮的酶。皮质醇与压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睾丸酮和皮质醇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这也许就是雄性更易比女性得病的原因。

  第12条染色体,同源基因族,发现了基因的线性表达,果蝇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同源基因由先脑部到尾部的线性表达。

  第13条染色体,乳腺癌基因突变,来自冰岛的瘟疫使得近亲繁殖产生基因突变。

  14号染色体,端粒酶,控制人的衰老。动脉端粒短,工作强度大,静脉端粒长,这就是为什么人死于动脉硬化而非静脉硬化。

  15号染色体,印记功能使得某些母源基因或父源基因的表达或不表达。胎盘来自父亲的基因制造,大脑和身体的发育由母亲制造。

  16号染色体,学习基因。

  17号染色体,抑癌基因。TP53,癌症哨兵基因。

  18号

  19号染色体,胆固醇

  20号染色体,疯牛病的发展,朊病毒一种无法被普通蛋白酶分解的蛋质高温甲醛均对其无效。

  21号染色体,最小的染色体,所以容易有三体综合征。

  《基因组》读后感(四):《基因组》

  很喜欢看这种科普类书籍,但是写得深入浅出又引人入胜还是挺难得一见的,这本算是其中之一。

  基本上学过生物课程就足够充分理解本书了,作者非常擅长举很多类比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科学问题,生动有趣。这种书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提供了大量基础科学的知识给大众扫盲;二、给喜欢开脑洞的创作人士提供写作灵感。

  性别对抗论,精子竞争论,人种优化学说,无用DNA,反转录酶,端粒酶等等,本书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知识点,而且各种类型都有:有些很幽默,比如传统观点鸟类唱歌是为了吸引配偶,实际上在一夫一妻共同哺育后代的鸟类里,雌鸟经常背着雄鸟搞婚外情,雄鸟不但戴绿帽搞不好还得养隔壁老王的娃⋯⋯因此雄鸟为了增加自己做爸爸的几率,就会唱歌寻找“***”。所以说其实这些雄鸟都戴绿帽且都是隔壁老王是吧; 还有些很残酷,比如人类这一物种最终会灭亡,因为大多数物种只能持续1000万年,并且大多数不会分化出新物种,而人类历史已经有500万年,显而易见也丝毫没有分化新物种的迹象。不过人类本来就够作死了,剩下的500万年估计还不够自己折腾的。

  再比如“如果出于自尊,你无法接受人类的祖先是猿猴这一事实,也许可以尝试着考虑人类是病毒的后代这种说法。”因为人类基因组包含了几千种几乎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占1.3%,看起来似乎很少,但其实人类“真正的基因”也就占3%而已⋯⋯

  总之,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灵感来源了,很多理论是颠覆性的,非常精彩。我读完一遍之后马上又读了第二遍,真的很棒。虽然2000年完本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基因和遗传学迅猛发展,但本书在科普层面依然具有优秀的启发性,强烈推荐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同学们阅读,百看不厌哇。

  翻译的问题不大,但校对非常不认真,错字不少,一本讲基因的书里面居然好几个“基因”变“基金”,很不满意;还有个刘菁译本,其它出版社的,可以试试看。

  《基因组》读后感(五):基因组

  蛋白质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着RNA。

  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都有24对染色体。人类的2号染色体是由两对中等大小的猿类染色体融合形成的。

  免疫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Th1细胞和Th2细胞)是互相抑制的。人类的免疫系统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土壤里分歧杆菌的刺激,免疫系统对应的免疫功能就无法激活,结果就是容易过敏。接种分歧杆菌能够刺激Th1细胞,Th1细胞又会抑制Th2细胞,从而降低哮喘的可能性。

  一个人儿时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大约占到45%,然而在青春期以后它会增加到75%。随着一个人的长大,他会慢慢的表现出自己的先天智力,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有证据表明,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加大他们的学习强度,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在小学毕业后,那些参加过启蒙计划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智商高的人体型更匀称,他们在子宫里或童年时期受到的发育压力极小,或者说他们有更强的抗压性。这些压力可能来自病毒感染、体内毒素或营养不良等。并且,这种抗压性也许是可遗传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智商的遗传性并非由“智力基因”直接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抗病毒或抗感染的基金基因间接决定的。换句话说,一个人遗传的不是智商,而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高智商的能力。

  以XX方式配对的染色体,它的转录方式非常古怪:在体细胞中,一对染色体通常都等量表达,但这对X染色体在表达时,其中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将自己捆绑起来,形成惰性的巴氏小体,不再表达。

  男人的典型行为并非由某个特异的某个基因控制,而是大脑中睾酮之类的激素导致了大脑雄性化,从而导致男性在现代化社会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男性特有的习惯都是SRY基因的产物,它通过控制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终决定了胚胎男性性别的分化,在大脑中设计出一系列事件,使大脑和身体的男性化,从而发生典型的行为。

  RY基因在人类、黑猩猩以及大猩猩之间相差甚远。在这3个物种之间,SRY基因的差异要比一般基因高10倍左右,可以说SRY基因是进化最快的基因之一。但是,从人类祖先出现到现在的20万年中,SRY基因从未改变过。

  人类都有“操纵别人”和“不让别人操纵”的欲望,在这个二者的对抗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人类基因组里包含了几千种病毒的基因组,而且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几乎是完整的。它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已不再活跃,或者缺失了关键基因。这些“人体与生俱来的反转录病毒”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3%。这听起来似乎不多,但那些真正的基因也不过才占3%。

  我们在人类基因组里看到的不是迅猛发展的寄生DNA感染,而是许多处于休眠状态的过去的寄生DNA。它们都曾在人类中迅速传播,最终基因组抑制住了它们,未能将其清出体外。

  我们这一代人破解的基因组密码,只不过是一份不断被更新的文件中的一张照片而已,这个文件的版本变化是永不停息的。

  争论一种疾病的病因是纯精神上的还是纯生理上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大脑在回应理压力时,刺激了皮质醇的释放,而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导致了潜在的病毒感染发作,或新病毒进入体内,那么它的症状虽然是生理上的,原因却是心理上的。如果一种疾病影响到大脑,破坏了人的心情,那么它的症状虽然是心理上的,原因却是生理上的。

  根据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地位可以预测他是否患有心脏病,而且预测结果看他是否肥胖、是否吸烟和是否血压高更准确。

  猴子在群体里的地位越低,却越难主宰自己的生活。公务员也是如此,皮质醇的含量与他面对的工作多少无关,而是取决于接受他人命令的多寡。

  心脏病往往是在一个人无法支配自己生活的时候出现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有许多高管退休“享受悠闲生活”之后不久就会得心脏病。

  睾酮和皮质醇一样,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物种里雄性比雌性容易染病,染病之后的死亡率也比雌性高。

  通过低血清素水平可以很准确的预测猴子的攻击性,正如它能准确的预测人类的激情杀人、自杀、斗殴和纵火行为。人体的血清素水平与其社会地位有关,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血清素水平就越高。血清素水平取决于猴子对自己在猴群中等级的认知。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地位高其实意味着攻击性较低。

  人类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脑里化学物质的影响。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天生的个性差异联系起来。

  一个人是否能够消化大量的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4号染色体上的一套特殊基因,与这套基因是否能够产生超量的乙醇脱氢酶有关。

  每条染色体长达一英尺,所以除了两个端点,它都能被复制。在染色体的两端,是一些重复出现的没有意义的内容,“TTAGGG”这个短语重复了大约2000次。这段无意义的末端结构称为“端粒”,由于它的存在,聚合酶在复制DNA时就不会丢掉任何有意义的“文本”内容。端粒就像鞋带头上包裹的、用于防止鞋带头散开的塑料片一样,保护着染色体,避免染色体末端有意义的文本被破坏。

  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丢掉一小部分。经过几百次复制之后,染色体的端粒就会变得很短。这时,有意义的基因内容就有可能被丢掉了。在人体里,端粒缩短的速度大约为每年31个字母,有些组织里速度会更快。人在80岁时,体内的端粒长度是出生时的5/8。

  卵细胞和精子细胞能够将基因完整遗传给下一代,而不会出现末端丢失,就是因为端粒酶在发挥作用。端粒酶的作用是修复受损的染色体末端,重新将端粒加长。

  TTAGGG这个“短语”在哺乳动物的端粒部分重复出现了几千遍。事实上,不仅是哺乳动物,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都是这样的。在植物中,端粒开头的“短语”中多了一个字母“T”,成了TTTAGGG。这个“短语”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太相似了,因此应该不是巧合。在生命刚刚诞生的时候,端粒酶应该就出现了,并且之后的所有生命力都使用了大致相同的RNA模板。

  有些基因在生育年龄以前和生育过程中可能损害身体,自然选择就会小心翼翼的将其清除掉。但是,有些基因在生育年龄之后才会损害身体,自然选择就不会将其清除,因为此时已经年老,无法再生育了。

  人体的各个“部件”是由自然选择设计的,在其“使用年限”里,人们恰恰可以完成对后代的哺育。

  根据自然选择的设计,人体端粒的长度最多能够经受75~90年的磨损、消耗和修复。

  人体内每条染色体的端粒长度从7000到1万个字母不等,差别很大。也许,从本质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寿命差异,就是端粒长度的差异。端粒的长度和寿命一样,受遗传的影响很大。

  海拉细胞里有着优质的端粒酶。如果在海拉细胞里添加反义RNA,就会抑制端粒酶的功能。这时,海拉细胞便不再是永生的了,它们大约经过25次细胞分裂之后,便开始衰老并死亡。

  吸烟会损伤肺,细胞的修复肺部损伤时,就要消耗端粒。因此,根据端粒的磨损程度,这些吸烟者的细胞就比其他人的衰老更严重。如果一个肿瘤要转成恶性,激活端粒酶是必须发生的最基本突变之一。

  在大多数物种中,雄性行为与雌性行为存在着系统差异,这些差异是先天就存在的。大脑这种器官先天就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

  同一件事情里,有些部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有些却来自本能。比如,语言是一种本能,但是方言和词汇却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将从环境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存储在基因里,所以也可以将人类基因组看作经过40亿年积累起来的学习成果。

  美国号称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堡垒,却在1910~1935年通过了30多条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并据此给10多万人进行了绝育手术,理由是这些人“低能”。直到20世纪70年代,弗吉尼亚州还在继续给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做绝育手术。

  自由意志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整个人类本性决定的——人类本性分外强大,给人力量,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基因组里,但它又是我们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在本性,人们将其称为“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基因组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