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灵性之光》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灵性之光》经典影评1000字

2020-04-26 22:0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灵性之光》经典影评1000字

  《灵性之光》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执导,Stanislaw Latallo / Malgorzata Pritulak / Monika 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灵性之光》精选点评

  ●像是亚历山大克鲁格拍的,尤其是前半部分,经常会有科学理论解释图片表现剧情发展

  ●戈达尔式的拼贴,不知是我没灵性还是啥的,不出一点灵性的感觉通篇大道理,而且说话总是含糊不清楚,一开始就让人着急。PS:嘴角子总是上翘的男主总让我看到一种麻木不仁态度,极不适应。

  ●近乎记录实验感,不是最好的扎努西。

  ●以理性思维拍出如此诗意美丽作品,通篇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和方正严实的图表证书类似实验室成果却焕发出别样精致;在一组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生存的焦虑精神肉体博弈困苦追求高洁理想与深陷平庸现实泥淖的无力;然而,即使如此,灵性之光依然闪耀。

  ●非常好 转场的突兀粗暴 配乐的不和谐 讲的其实是个很流水故事 观者能透过主角经历找到共鸣同时又能反观自己 波兰基调虽然严谨沉重 但也有创意和风

  ●惊艳!灵锐!能在电影院见证扎努西的代表作实在有幸。将戈达尔式拼贴与跳跃流畅的日常断章予以融合不和谐的背景噪音烘托知识分子的焦虑情绪,提供纯粹和理性的质地。鲜少有人能表达精密哲思的同时,融入规整的画意。原来仪表飞鸟天空人脑竟可以任性排列,遣句成诗。

  ●想給四星又想給兩星

  ●有导演自传影子。有段钢琴插曲非常棒。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回味

  ●在物理学生物学宗教、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性之光

  ●NY 93. 扎努西的电影语法实在太带感,并且总是用理性来拆解主人公遇到的所有困惑感性层面东西。各种数据、证书等客观存在突然却又不乏有趣地插在生活片段中,男主角整个面对的困境学业到生活压力到寻求宗教精神救赎到最后的返学,虽然物质富足但精神早已创伤重重,总是能在我们身上看到类似。

  《灵性之光》影评(一):完整短评

  喜欢这样对一个“理科学生人生的新浪潮式的描摹,暂且不论中间插入的科学成果是否正确、与影片是否呼应,插入时背景乐是否突兀,这样的手法是值得肯定的。一个物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认真的学生,生活中一定充满了思考,但是生活也是生活。电影碎片式的叙述正与我们意识中对生活的记忆(换言之-感觉)相仿,那悠悠的鸟儿也仿佛代表了某时若隐若现的悠悠的思考。一部触及生活又力图跳出生活来观察人的作品。

  《灵性之光》影评(二):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喜欢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之后,就对波兰电影起了兴趣。东欧诸国一向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近代波兰命运多舛,但依然保持着让人敬佩的文人传统。即使是在思想控制和文化审查最严格的共产主义时代,波兰导演在重重限制下依然拍出了让世界瞩目的电影,成为欧洲新浪潮电影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波兰最著名的几位电影大师,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还有瓦依达和扎努西,而《灵性之光》,就是扎努西第一部受到国际瞩目的电影。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据说相当实验性和碎片化的电影,但实际看过之后,感觉结构倒是相当的清晰可循。这是一部关于物理学的电影,里面充斥了大量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扎努西还特意在影片中展示了主人公人生历程中的各种学历、通知、证明等文件,表现出近乎冷硬的理性。但与此同时,电影却用了“灵性之光”这样一个由圣奥古斯丁提出的,极具宗教色彩的概念来作为片名,矛盾性可见一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在个人前途和家庭责任之间,纯粹求知和生存需要之间,探寻真理和道德伦理之间,信仰科学和信仰宗教之间,职业追求和身体极限之间,他不断徘徊,不断挣扎。于是最后,家庭、身体、社会、现实,通通成为他的枷锁,曾经在他身上的灵性之光,似乎也就此泯灭。

  鉴于导演扎努西早年就是学习物理的,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带有一丝自传体色彩。又由于电影制作于波兰的政治敏感期,那时候的波兰电影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政治隐喻和诉求,正如电影里一闪而过的波兰大学生抗议的画面。所以,电影里那个徘徊在灵性与理性之间忧郁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就是当时波兰的缩影呢?

  《灵性之光》影评(三):《灵性之光》:想去的那个地方

  《灵性之光》:想去的那个地方

  导演说,这是一部实验性作品,更象纪录片。

  导演拍的可能就是自己,因为看到他的经历。克里斯托弗·扎努西也是学物理的,如今专门做电影工作。我也是学物理的,估计没啥子出息了。

  片中的男青年经历着所有年轻人经历的:学习、恋爱、工作、结婚、生子。困惑着所有人困惑的问题:性、思想、出路、未来、自由、情感。。。

  不知为什么会联想到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在俨然是个爱国者,但属于那种风流人物!他的成长故事没有任何新异!

  科学和艺术是这样近,好象性和爱,性讲究技巧,爱则完全是一场风花雪月!为什么要学物理呢?象那些博士一样整天辩论吗?

  男青年突然十分热衷生物学,因为他感觉这个更贴近自己,无论谁都要经历身理病痛。片中对人脑研究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实验证明人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人会突然变得愤怒焦躁完全是神经的问题,不是思想,用工具去触击这些神经线路,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这不是他的思想左右的,而是受到了刺激,而人的反应看来是完全可以被他人人为去干预的!

  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更多的无形刺激,比如死亡、欺骗、侮辱、灾害、暴力等,这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反应的,导致各种难以意料的结果。

  人们现在多喜欢研究理,心理问题很复杂,但为什么说心理疗法就是聊天,因为心理问题就是自己神经上的一个疙瘩,疙瘩少的人活得轻松,疙瘩多的人活得累,生活在一起的人也一定很辛苦!疙瘩是需要去安抚融化的,但解救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说了这么多,一点没有灵性的感觉,通篇大道理,其实当那个被开颅的人躺在病床上接受仪器研究已经不是人了,完全就是个低等动物,所以一切对它神经的触动是任何动物实验都会的反应。可为什么,人就可以说话呢?难道说动物没有话语能力吗?难道说我们能模仿小猫小狗,它们就不能模仿我们吗?事实证明,聪明的动物还是有的,比如猩猩、鹦鹉。。。我们自身也还有很多性能没有充分发挥!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轻松和它们对话,不用大惊小怪!

  男青年梦想着自己能象鸟儿一样飞翔,梦想着自己能翻越高山,梦想着自己在大海里遨游,就这样一直梦想着。。。

  海客小树

  《灵性之光》影评(四):灵性之光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的《灵性之光》(1974年),导演扬名国际影坛之作。一直以为,扎努西是比较西化的导演,与波兰其它名导有很大区别。如这部电影所惯用镜头快速切换与蒙太奇的穿插运用,都让人应接不暇,这也衬映出这部电影所呈现的科学主题。

  但究其根本,扎努西的确扎实于波兰这块土地,说他比较西化也只是说他运用电影的形式极其现代、开阔和灵变,不那么刻板罢了。

  影片一开始如此说“‘灵性之光’来源于奥古斯汀的话,是中世纪哲学的一部分,是思想的升华,要想达此境界,必须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片中主人公弗兰尼克只是一个华沙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毕业后,因结婚后育子生活的艰难,换了几个工作,且自身体验科技实验以赚取微薄的费用,后来在精神病院与精神病人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关系,得以跟他们对话,了解到精神病患者鲜为人知的痛苦和秘密,尤其是看着他们饱受电疗的折磨,这促使他反思生命的意义。现实于他乃一片迷蒙。

  这段时间对他来说相当恍惚,家庭顾不了,妻子对他极度失望。他来到破败的教堂,聆听牧师的教诲。但这并不能改变难堪的现实。最终,他还是重回自己的专业从事物理学研究,这让他的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内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人毕竟是脱离不了现实的动物。精神的建构与生命终极的思考,终究只是生活之外的游思,抑或人生的昙花一现而已。

  2013、12、17

  《灵性之光》影评(五):扎努西:妥协是为了让生命和灵魂更好的皈依

  没有华丽的开场,只有关于灵性之光的阐释,简单的镜头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生命机体,而这个生命机体却拥有着克里日托夫·扎努西自己的灵魂。每个导演都应该有一部只属于自己的电影,费里尼的是《八部半》,伍迪艾伦的是《安妮霍尔》,而属于扎努西的就是这部《灵性之光》。

  扎努西在进入罗兹电影学院之前,曾经学过四年的物理,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关注的重点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逐渐转移到生命个体上来,所以,他开始把自己学习的重点转移到电影上,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他日后的电影风格。他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理性探讨,也就是他所谓的“灵性之光”。

  和大多数波兰导演一样,扎努西的生命依然经历了战火和硝烟,如果说战争给祖拉斯基带来的是绝望和疯癫,那么给扎努西带来的是思考和选择。《灵性之光》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影片的构成也特别简单,一个试图挑战生活轨道的男人经历过一系列的叛逆之后,最终回归生活的故事。本片的关注重点是知识分子,和伍迪.艾伦镜头中的知识分子不同,扎努西镜头中的知识分子总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这种焦虑贯穿了电影的始终,一方面是在寻求自我的归宿,另一方面是在祈求社会的认同。男主的意识形态和当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很相似。渴望拥有绝对的自由,却又无法现实的羁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在扎努西的镜头中被逐渐扩展,纯粹的“灵性之光”仅仅存在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与统一一直是哲学探讨的重要命题,很多人拥有着华丽的皮囊,但是灵魂却无所皈依。他们或寻找,或宣泄,或救赎,然而却无法摆脱命运既定的轨迹。所有,才有了那些“垮掉的一代”,他们并没有“垮掉”只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罢了。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有限,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不得不。

  富足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并不是幸福,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停下脚步来思考人生的意义,灵魂的无所依傍不是因为我们过于繁忙,而是忘记了在繁忙之中让灵魂得到短暂的休憩。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的人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如果你不是哲学家,不是诗人,那么当双脚踩在泥土上,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少有电影能够用最纯粹的方式来进行理性的探讨,这也是扎努西和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在《灵性之光》中我们看见戈达尔式的拼贴,特吕佛式的讲述,扎努西式的灵魂。当男主带着孩子一起奔跑的时候,我才感觉出这个世界的残酷,不管是有过多么风光的年少,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父亲,就像一堆湿透的柴火,再也无法渴望耀眼的火苗。其实救赎自己的不是上帝,而是现实,妥协是为了让生命和灵魂更好的皈依,这种皈依才能让生命落叶归根。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的时候,或许你会想到年轻时候的狂放不羁,那种短暂的自由是青春留给我们最好的纪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