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道分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知道分子》读后感摘抄

2020-04-26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道分子》读后感摘抄

  《知道分子》是一本由王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道分子》精选点评

  ●前半部分辛辣有趣,後半部分破碎無感。

  ●只有抗击的态度没有言论点是吧?一篇篇小文章像是一个流氓站在马路牙子上叼着烟狂吐路人脏话

  ●来大都有同感,前半部分嬉笑怒骂,倒也是真性情,后半部分拿来出书就有点糊弄事儿了哈。

  ●话糙理不糙,有些观点有趣但是经不起推敲,后面贴一些采访对话实在是充数。

  ●20190330 权看个乐吧 水平层次不齐 有几篇不错

  ●前十几篇读的挺爽,后面二十几篇大多是一些序言的拼凑琐事记录,无感。

  ●老王真实~

  ●很有启发意义好书

  ●看了快一半 好像现在才有点明白我的千岁寒是个什么风格自己他人社会发展看法很多 分析透彻 人都说四十不惑 不过我现在看这些就像凉人生还剩下些什么呢 ps看了一半 这观点表达大致折射出王朔的内世界一面对自己也认得清 一面又觉得这么不道德 是挺分裂 也挺清楚

  ●开始读第一篇就笑了。。。后来发现是杂碎合集。。。

  《知道分子》读后感(一):本就是娱乐,太认真你就输了

  小时候看王朔的小说,那都是不正经的事。想起80年代末还有个词叫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听听都有点可笑了。这把年纪的王朔都成风干的肉了,曾经鼓吹自己是痞子和流氓的主,现在估计也被更多不着调的主流所淹没了,我只能说,他们连流氓都不如了!

  从其中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出年代的变迁,当你那时还在痛恨台风的袭卷,殊不知我们已深陷韩流,来势之凶猛,他日去也匆匆,无非又是被另一种风潮取代。在社会演变过程中,我们的进步到底在哪里。

  我很赞同其中一个观点,艺术不赞同于娱乐。艺术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娱乐一定是要接收大众审视打开电视和网络的今天,看到的将不再是作品,而可能是让人果腹一顿的快餐。每天每个人接收分析处理太多有用没用的信息,这时候可能已经没有精力思考,快餐是让人满足最低需求而不是更高的。

  当看王朔的东西都已经严肃起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艺术还是人们正在追求的吗?

  看这本书的过程很轻松和娱乐,原来流氓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

  《知道分子》读后感(二):王朔就是王朔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仅靠只言片语,就像通过这本不算薄的随笔文集让我才更深入了解王朔。王朔厉害在他比绝大部分人的聪明天赋。在此之前,我以为王朔的意义更在于特定时代的启蒙先锋,犹如崔健之于华语乐坛,随之时间推移,又或许不再合时宜,表现之一就是当他发起浑来,让谁都心生厌恶的那股痞子劲,表现在文字上,他会更多的运用北京琐碎车轱辘话,其实我严重怀疑他在当时境况下就是耍酒疯。当你还不那么了解他的时候,如果先是接触到他浑的这一面,会很自然的屏蔽否定他,很可惜媒体的聚焦点往往也在这些,但这也不能怪媒体,话题、眼球是媒体的天然追逐。但实际上,当他严肃起来,认真起来,于他的工作领域而言,又是那么深刻与迷人(似乎很多这型的男人都是如此?!),幸运的是他多数时间是相对认真的。至少在当代中文小说、电视编剧这两个领域,他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与见解,这种认识更多的源于天赋,这也是他最为自负的一点——思想,如他所言“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其实,能真正欣赏王朔的人不会很多,因为如他一般聪明的人不会太多。

  《知道分子》读后感(三):也许就是对你有一种感觉

  这句话是陶喆的歌曲《爱很简单》里的一句词,很无聊的解释,也没说明白是什么感觉,不过确实也是这么回事,有时候就很对眼,对于人,对于文学作品。

  对王朔,就在年幼无知的时候,已经觉得他顽主当中的结尾让我震撼,虽然以现在来看,他的自嘲里,也许也是跟其他人学的。

  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我用的两个电子书城不卖(多看跟咪咕),而同时期的几本小说全买到了,这本不得不下载了盗版,也许是杂文敏感一些,版权没有谈妥吧,不过这不重要。

  这个编辑不知道是谁,但是看得出来是给王朔一锅端了,什么年代的,什么时期的文章,都选了一些,甚至是给其他书的序言,读后感,电影影评,应该大致取材于《无知者无畏》《新狂人日记》等几本书,或者还有报纸上的,这需要去慢慢了解。

  就我一个粗浅的观感来说,除了给电影写的那一些,其余都有感觉,都好看,不认同的地方也好看,例如王朔对红色文化跟流行文化,尤其是对比港台文化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不过嬉笑怒骂的文笔到这个程度,才算是真的流畅,如果鲁迅是碍于白话文刚刚兴起,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其他现代的所谓嬉笑怒骂,除了中期的韩寒略窥门径,其余都差了很多,流氓并非是以骂人为目的,但往往都会骂人,至于如何区分高级低级,就看骂的好不好玩。

  这文集当中一篇写女性的,就到了好玩的极致,看了数次,都觉得忍俊不禁,好看的不行,而武侠小说写金庸的那段,以前也看过很多次,这次在书里系统的过一次,觉得他的视觉的敏锐的,只是想法偏激了一些,不过一句“有意见就把人家往死里打”,把武侠小说的伪善的确说的非常透彻,不过我爱那伪善而已,正如也爱他。

  我想以后如果复购实体书,买书柜,王朔的选集当是第一批入选书目。

  一星给那些无聊的写电影的文章,可能是我没看过或者不喜欢,所以并不觉得有趣,相对而言,还是论理的更有意思一些,后期哲学感强的,作为调剂,也能接受。

  《知道分子》读后感(四):有本事却不好好说话的真玩家

  第一次认真看王朔的字儿,终于从听说到有了直观感受。 挺有才情远见的一人,骨子是刻板印象中的北京习气,有点流里流气却并不粗俗,皇城根下儿的傲气让他选择上不上台面,而不是台面置喙他。附和世界走上人生巅峰没啥技术含量,明知可以如何成功却不为才是真玩家。谁能想到被称为痞子的人竟然爱看《魔女宅急便》,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背后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标签化一个人有多愚蠢,仅仅粗浅了解小部分真实就令人惊喜不已。 回到内容本身。开篇自我剖析和的文化评论,差点给我直接干趴看不下去了。一针见血的毒舌加上狂妄至极的自大,简直就在他的脑门上写了三个大字:招人烦。从《我看鲁迅》开始,才感觉到认真正经的一面,印象从此开始转变。对老舍、大众文化港台文化的评论也都很精彩。自我解剖外,对同行作家作品及影视行业的看法可以统领全书的其他篇幅。 描写同行及友人的文章,让人看到痞子身上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是媒体少有呈现的。这里必须马克梁左,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让王朔心甘情愿地连写三篇; 对同行作品的评论,则是一以贯之王朔式高傲,这里可以更加路人王海鸥,对爱用感叹号的人真的爱不起来,感情激烈与否不是这么表达的; 对影视行业的认识,则更能体现出王朔的才识不仅仅体现在笔头上,他的很多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证实的神预测。比如网络实名制、比如知识产权、比如这两年火到不行的IP。可以说是最震惊我的一点。所以骂人的作家多了,但王朔只有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骂街,不过是一时云烟。 落到对王朔本人的印象,开篇已总体写过。这里可以从文中两篇采访再谈下。没有去查《鸟儿问答》和《何东提问》各自的时间,但看过最大的感受是,他成熟了。两次对比鲜明的访谈,前者面对粉转黑同样道行浅的记者气急败坏,后者面对专业无比的记者一本正经甚至可以说得上掏心掏肺了,像一个顽劣少年经过世事历练变成了沉稳的中年人,好好说话,以至于看到这里有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动,虽然这种回头往往得失参半。 至于书籍本身,若有个明显的章节内容划分或者时间线,感觉会更好。 唠叨完毕,《看上去很美》再见。

  《知道分子》读后感(五):我在桥上看风景

  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读这本书属于断断续续,是每天带在身上,没事翻几页那种性质的书籍,这种书的好处在于,文章大都比较短,包装也还算精美,王朔两个字印得也比较大,在地铁图书馆这种公共场合读起来,不掉价儿。本书前半部分,最为精彩的是王朔老师对于自我的深刻剖析,以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告知世人自己与金庸老师“相互利用”,前者图利,后者图名,实为一种很大的勇气。后半部分对于影视行业的预测,鞭辟入里,隔着十几年再回头看看,依然不得不佩服王朔对于互联网、数字时代的敏锐嗅觉,但是他应该也没有预测到电影市场会出现《战狼2》这种影片吧。

  95年出生的我,能够正常阅读小说的时候,王朔已经封笔了,能够看王朔的书看出点意思的时候,王朔都退隐江湖了,如果说三年一个代沟,我和王老师的精神世界中间有条鸿沟。第一本看的书是《看上去很美》,挺新鲜,主要是地名儿我都知道,自己还跟翠微小学上过补习班,想象着他跟别的孩子在西长安街沿线的这几个军队大院里打打闹闹,画面感还挺强。此外就是语言生动活泼,经常读着读着就得笑一会儿,喘口气才能接着往下读。再过几年,等到18岁生日的时候,老妈送我一套王朔全集,在这里我还是得谢谢我的母亲送我礼物。然而实话实话,王朔的小说我确实读不下去,之前总觉得是自己文学修养不足,好在后来王朔老师在《知道分子》中,也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做出了反思,表示出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瑕疵,因此我现在觉得当年读不下去,错不全在我。

  因为学电影的缘故,我倒是通过影像又一次认识了王朔。《顽主》里面,葛优老师一边拦着哥们不让哥们当特技演员挨车撞,一边嚷嚷着“(真撞)怎么着也得五万港几!”,片子虽然荒诞,但是讽刺意味特别的浓,特别适合我这种“拿爱好当个性”的文艺男青年。《我是你爸爸》里面父子关系的内容我也特别喜欢,特别戳我痛点,谁不想和老爹平起平坐,一块把酒言欢,相谈甚欢呢?再到后面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觉得王朔演小混蛋演得特别到位,导致我每次喝扎啤杯,都得模仿一番,然后再表演个吹扎。总而言之,我对于王朔老师的敬仰之情就是由他的小部分小说,绝大部分参与的影视作品,以及几条关于女演员的花边新闻组成的。

  说来惭愧,读完了《知道分子》,发现我对于王老师的敬仰之情褪色不少。一来是发现,王老师也爱财,而且为了卖书还自己炒作自己;二来是发现王老师在文艺领域,确实地位没有那么的高,自己之前觉得他很厉害,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孤陋寡闻。王朔自己也在文中说,“我现在在北京的酒吧老能碰见像我一样的愤怒青年,投稿被退,人编剧说了,王朔这种腔调的,全国有一个就够了”,王朔的成功,现在回头看也是有些运气成分吧。褪去了粉丝滤镜,倒是可以更好地品读书中的内容了。隔着和当今社会几十年的时间跨度,看书中的那些文章,感觉非常的奇妙,文中经常提到的名字,即便是现在还露面,也多是以作协主席这样的一代宗师范儿出现了,早已没有了文中的那种活灵活现。文中社会问题该有的还有,有些因为一直没有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去讨论它们了,至于像文中在宾馆会议厅开的“讨论诗性”的座谈会,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反正我们现在这帮年轻人,没啥人聊这事。影视制作那块,因为和我本身专业相关,感触更深,10年开始数字电影全线铺开,胶片啥的早就没了,票房一年比一年高,虽然有了互联网,但是影院银幕数量也还是上涨了好几倍,这一块,王朔确实没有预测到。

  关于王朔,打我知道他开始,社会上就已经没有他的新闻了,明明很有名,却没人提起他,要不是跟姥姥家翻到那本《看上去很美》,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和王朔结缘。“王朔为什么甘心退隐江湖?”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心病,掐指一算,困扰我小十年了。其实文章的后半段给出点答案,首先是王老师不缺钱了,跟影视行业的人稍微玩玩就够花了,早已不再需要站在风口浪尖和媒体唇枪舌剑了。此外是手里面的小说总是写不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内容,实在是不愿意再抛投露面了。最后是,在十年多年前,已经基本看清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无意继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明明可以继续站在风口浪尖,却选择归隐山林,这一手,我真的有点佩服。

  我此前一直奉,喝酒必转场,不喝到天亮等于没喝,就是书中王朔去云南玩写的流水账,他那种喝酒状态。现在也不这么喝了,一两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明显的感觉自己折腾不动了。不知道王朔在2000年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感觉,每天都得面对采访,每句话都得有趣,得能让人咋么咋么,太累,索性退隐江湖吧。

  王朔应该还会关注实时动态吧,我猜他也有个微博小号,我们在桥上好好看风景,让王老师在楼上看看我们吧,也挺好。

  这本书真挺好的,王朔粉丝或者非王朔粉丝都可以买来看看,版税刚刚够给王朔点根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