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宇宙》经典观后感集
《人类宇宙》是一部由Stephen Cooter执导,布莱恩·考克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叫兽,我想说你很中性
●《太阳系的奇迹》还是传统的天文纪录片,从《宇宙的奇迹》到《生命的奇迹》再到这部《人类宇宙》,越来越倾向于哲学纪录片了,用混沌理论、膜理论等回答哲学宗教中最深刻的问题,节奏很慢但也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画面音乐一如既往的完美。
●好看
●讲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如何创造了我们,我们又如何开始探索宇宙。BBC一贯的画面精美又大气。教授好萌好可爱。有几个地方看得非常感动,比如第一集结尾把黑耀石片放在国际空间站返回舱外的雪地上。
●少点意识比脑子里都是错误的虚假的信息要好,窃以为看纪录片认清客观世界才是观影行为的正经事
●黑曜石放在航天飞船前的那一幕我的泪眼婆娑了。复活节岛再一次激起我的智利梦!
●教授还是这么好看 片子一般 可能是对于我来说信息量有点少 不过 教授好看呀~~理性之光~~
●有点艰深但是很棒的科普纪录片
●沒帶來新東西,矯情為主。
《人类宇宙》观后感(一):摘录
EO2 我们为何存在
The gods themselves are later than creation诸神生于创世后
o who knows truly whence it has arisen?谁人知晓洪荒初
就像河流在太阳系中总有相同的规律一样,万物皆有规律,不论是河流 岩石 地表还是生物,即使外来的和最复杂的生物也不例外
即便板球比赛规则未曾有大的变化过,但没有一场板球比赛的结果可以预测(-->宇宙本身也有一些自然规则,但由于许多不确定变量因素存在,导致结果随机不可预测的,)所以并不是原来的规则使结果不可测
宇宙创造我们的这一行为,并不单由规则所决定,偶然性的成分也很大
《人类宇宙》观后感(二):人类宇宙
人类宇宙 对于没有常识的看着也许糊涂,但是如有一些,更有趣味性。 3.我们孤独吗 复活岛的故事。 seti 大宁静。 天文学家如何谋生。 细菌蓝藻,原核生物,真核生命体。 旅行者号漂流瓶。 发现这一集记下来才有一些能回忆出来,说出来的收获,而前面的,都忘了。1,2集再补。 4.时空中的地球 阿波罗8号,地出。 5.人类的未来 2013俄罗斯雅宾斯克小行星的爆炸撞击。 全球种子地窖。 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土星5号仍然是最强劲的火箭。 1.猿人到太空人 很久以前,人类和狒狒属于统一种类。 人类的大脑极其复杂,是狒狒的3倍。 20万年的人类已经学会制造工具。 北极星并非不动,在地球的自传轴线上,但地球会摆动。 地球摆动带来气候的急剧变化,也带来了人类。 佩特拉文明。 文字让人类的文明和经验只增不减,从猿人到太空。 2.我们为什么存在 地球的存在是一个巧合,离太阳不近也不远,太近则干枯,太远也冰川,没有水没有生命。 很多人也认为是神和造物者的使然。 人类的存在也是巧合和偶然。尤其是20到30亿年前,细胞吞并细胞,一种细菌吞并一种古生菌,发生了融合,一种变为线粒体提供能量,变为复杂的细胞,多细胞和更复杂的生命体逐渐演化产生。这也许是进化最大的一次革命。 大爆炸之前是大混沌。
《人类宇宙》观后感(三):Last words of Ep5
We must learn to value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and not just because it grows our economy or allows us to build better bombs.
We must also learn to value the human race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own survival. Why? Because there's nobody else out there to value us or to look after us.
And finally, most important of all, we must educate the next generation in 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science and we must teach them to use the light of reason to banish the darkness of superstition, cos if we do that, then at least there's a chance that this universe will remain a human one.
《人类宇宙》观后感(四):不愧是教授(* ̄3 ̄)╭♡
四万年前,人类在洞穴壁顶上留下自己的手印,四万年后,人类的手印出现在了漂浮于太空中的太空站里,而那两个手印的后面,是容纳亿万人一生的地球。一颗黯淡的蓝色光点。
从人猿到宇航员,从大爆炸到熵寂,从光点到星体……是的,我们是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我们是最不起眼的存在,可有时候,即使是我这样的反人类主义者都会觉得很感慨——啊,是啊,就是这样渺小的我们啊,能在黑夜里点光,能在天空中画云,能与飞鸟共享天穹,能与大鱼一同潜入深海,能捧起月亮上的尘埃,能窥寻静默里的喧闹……远远的看,地球只是一个点,人类仿佛从未存在于宇宙里,可当你落回人群之中,你又会觉得,这一切,真是太了不起了!反人类主义只看到人类的渺小,以人类为中心者又只知放眼于人类自身。我们,好像很难学会如何取其适中,达到平衡。
当教授问起阿波罗十六号宇航员查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第一次试飞到第一次登录月球,你觉得现在的我们能做到吗?”查理遗憾地摇摇头头说不能,因为现在没有从前那样的人力,计划,预算和金钱了……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吧——人类好像已经没有从前人的那些热忱了。 知道吗,人们每年花在宠物美容身上的钱是核融合科技的十倍……我不是谴责,只是觉得悲哀,是真理在前方而大多数人不再去追寻的难过,如今的人类都选择麻木地留在洞穴里顾影自怜,没人想要走出洞穴之外,没人再对那些星体感兴趣,没人再看星星了,太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好像只是一片静默黑暗的虚无,如今,群体都在忙着争抢世界第一,个体在忙着咬住八卦与明星,忙着说段子,忙着信奉娱乐至死,忙着守护几面墙和一个顶…… 我们被上几个世纪的人和上几个世纪的知识养着,却还忙不迭的抱怨如今的时代与世界,仿佛,放弃真理和陷入麻木只是时代与社会所致……不,在从前,再艰难,也会有许多数星星的人,而如今的我们看不见星星,不是因为雾霾和周遭,我们,只是因为自身的愈加愚钝…… 啊啊啊我真的难以置信教授已经五十了并且是有孙女的人了!!我天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还是个三十几岁的精神小伙几啊٩(⑉Ծ^Ծ⑉)ᕗ 各位,知识是真的会给人增加魅力值啊!(观影过程中反复回放的某狗发出撕心裂肺之呐喊)因为当教授说话时,你看着看着,你就无意中只顾着看他这个人了,然后,你就忘了他在讲什么了(╥╯﹏╰╥)ง,然后你就只能痛打犯花痴的自己,然后悲催地回放(我不是来学习知识的么?为什么感觉自己是来看爱豆的……) 而且教授还让我知道了,好奇心会让一个人永远年轻!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啊,因为当他等待宇航员返航时,亦或是当他感慨融合科技的了不起时,你真的会在他眼里看到好多好多的光,呜呜呜我的天这个男人可真是太迷人了!妈妈呀我好想嫁给他(*꒦ິ⌓꒦ີ)
《人类宇宙》观后感(五):“大历史”告诉我们这样面对人生
今天,人类把两张刻有新墨西哥纳瓦火族印第安人祭司“夜咏唱”(night-chant)的金唱片带到太空中去播放,还载着联合国秘书长及多国语言的问候,以一个交朋友的姿态。
也许穷地球生命之一生,仍只有我们孤独地在外太空吟唱;也许有一天果然发现了其他生命。不管故事结局是否喜人,正如我们改变不了杂乱随机与整合有序、偶然与必然的辨证存在一样,我们同样控制不了自己前行探索的冲动和欲望。人类总有天真的梦想,为让生活变得更好,让未来、让后代迈进一个幻想中的天堂般的时空。但光明与阴暗,注定永世纠缠,结伴前行。因为无论是由探索引来的灭顶之灾,还是诞生又一个创世纪般的新世界,都未能跳出有与无的轮回。
如此说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人类“微茫”存在的意义又何在?这或许才是“大历史”真正想透露给我们的讯息。
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机偶然与整合统一
如果我们把精子和卵子历尽千辛万苦后的相遇理解为人生的“大奖”,那么,宇宙奖池中的头筹落至“地球家”,又是一种怎样的幸运呢!眼下看,地球生命体的出现、人类智慧生物的存在,更像是宇宙一次随机选择的偶然事件。这一偶然事件也许是建立在“唯一律”的规则之上。似乎,冥冥间,留给同一时空智慧生命体的席位只能有一个。一个消亡、卸任,另一个新生替代,如此往复周转。可以经过斗争,融合为又一种新生命,却不可能肩并肩长存于世。他们无可厚非地本于自然,成于自然。然而随机中,蕴藏着精致的运转规则,没有纯粹的混沌无味、杂乱无章,正如万事万物皆遵循着混乱与秩序相统一的定律。既然眼下只是“幸运的获奖者”,其命运终将归于自然。因为,没有人会是永远的获奖者,这次是我们,下一次,又将轮到哪个星系、哪个星球呢?
演化,不会停歇,从无限过去到无限未来
38亿年的历史向我们呈现,我们一直在进化,是演化链条上的分子,只因个体生命时光短暂,难以觉察,但不代表变化不存在。我们每天思索,后一天想出前一天未解的问题,亦是一点一滴进化的表现。我们如今的作为,决定着到一百个世纪以后,或几万年后,如果没有灭绝,将成为怎样的物种;对未来的期许,决定着我们今天的作为。
人类的本质
祖先说:“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起源与未来,人类永久的期待!为什么一定要“知生”呢?了然了,便可踏踏实实地“去死”。所以,即使是对“生”的探索,骨子里深深透着的却是——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死亡、归往的迷茫与恐惧。人们期待能够从破解“生”的奥秘开始,解开终极解脱的密码。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的炼丹术与今天外太空、人工智能的无限探索,其本质是一样一样的!技术转移或升级而已。无非是想活得久一些、尽可能延伸我们超越自然的能力。为何一定要活到终极远?因为人类的软肋就是不想面对死亡,人类的好奇欲望就是想一睹未来甚至宇宙终极的模样。放不下过去,憧憬着未来(或者说,对过去和未来永远充满幻想和希望),于是人们有了在现实世界里前行的驱动力。
我们存在的意义
既然连及地球一起,参比于宇宙万物,生如毫毛,命如芥子。弹指间,少则数万年,多则百万年,地球的事、人类的事,与我等微尘何干?虚无也是一天、理想也是一天,人生意义的事,与我等“渺小”的生物何干?作为“小历史”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中的角色,人类是“渺小”的;但作为自然生命的载体,人类的存在又是神圣而伟大的。亦即:自然选择的偶然,成就了存在的可能;唯一的智慧生命体所以存在,因为他们的生命深处一直“不经意”地留藏着天地信息和密码(本自俱足)。如不若此,又如何能存在!看见她,珍视她、护卫她、亲近她,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存在的意义在于,与永恒的无意义、注定的宿命相伴随。意义因无意义才有了存在的必要。连接过去和未来,留下当下的印迹。感受随创世而生的微妙与神奇,每一刻,做好察觉链条上的觉知者。我们的使命是觉知、记录、探索。人类存在的动力是延续生命和希望。
像今天我们意外发现3、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种小女孩的手印一样,我们也给未来的智慧物种,留下一个生命存在过的记号。让百万年、千万年后的新生物种看看,看——那就是几百万年前、几千万年前……一个叫地球的生命体和它上面存在过的种群。
归宿:我们将何去何从
在宇宙演化的链条上,有创生、进化,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蜕化和消亡,与“新生链”相交叠。文明之后会是什么?再一次的淘汰与升级,直到终极灭绝,迎来下一个崭新的没有人类、没有地球的创世纪。如果到了50亿年,太阳膨胀为红巨星之前,人类侥幸躲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延续到那个时代。要么进化升级,成为智人二代、三代……一百代的高级物种,要么早已在太空繁衍生息,严阵以待,与未来的末世相较高下。最近,2020年紧锣密鼓地开年方式,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想起玛雅人的预言。人们嘲讽说:他们错把2020推算成了2012。谁都知道这只是个玩笑,十年,在茫茫生命进化的长河中,好比幻影闪动的一刹那。我们确实该对“预言”心怀敬畏,因为即便未到地球之末日,哪怕只赶上它的一次翻身、一个喷嚏,对于人类而言,也是难以承受的灭顶之灾。——《人类,孤独否》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