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是一本由法王晋美彭措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被这句话打动了: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愿永不离法王教言
●这是今年8月份去五明佛学院听索达吉堪布讲经时,找堪布加持送我的书。文章都很短,字里行间都透着法王的谦卑。
●佛法其实不是宗教,佛法就是生活,就是真实。在这样的末法时代,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先做好我们自己。感恩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写的很好
●顶礼上师!
●如意宝法王的珍贵教言
●法王的殊胜法要
Ⅵ.践行G(定量) 空性太执着 破除贪嗔痴 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贪也是白贪 如同食欲和饥饿感 stay hungry 让身体和思维更加敏锐 身体更健康和强壮 观照自己需要什么 而不是想要什么 现在你有太多障碍 甚至都不能很好与自己相处 生命里没有真正解决与身体沟通的问题 失之偏颇而非中观 你就只是在原地打转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读后感(二):“当行”和“不可不止”
佛法中,把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命名为“正见”。这本《不离》是本语录集,记录着世界最大佛学院创建者晋美彭措的言论。
佛法中的正见离凡夫俗子一点也不远。只要人还活着,就会起心动念。对于人起的每种心、动的每种念,佛法都有对应的“正见”。《不离》里列举了种种情形,讲解了种种正见,深入浅出。对于我这样毫无根基的无神论者而言,也很容易读懂。
近一两年,逐渐认识到管理情绪比管理时间精力更重要,也更难。难就难在,情绪是认知过程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处境及其中的人和物触发了情绪,其实是因为心里有了看法,也就有了情绪。想要管理好情绪,先要从本质上转变认知。像《不离》这样的书,无疑可以纠正人固有的错误认知,让人减少情绪上的损耗。同时,因为认知已纠正,后续的决定和言行也会更合乎大道,避免无用功。
知道在哪里“当行”、在哪里“不可不止”,是“行无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的开始。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读后感(三):索达吉堪布记载晋美彭措上师言教
原因有两点,一是在我看了豆瓣下边的一些书评以后想跟大家报告一下。首先,这是一本语录,是索达吉堪布记载他的老师晋美彭措的语录。作者的名字叫索达吉,堪布是法师的意思。晋美彭措是索达吉的老师,五明佛学院的创造者,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德。所以首先希望还不了解的大家知悉,索达吉堪布不等于藏传佛教,用数学集合的观点来讲索达吉堪布弘扬的佛法是藏传佛教佛法的一个子集。第二,如果把修学佛法,求解脱当作是从A点到B点的一段路程,那晋美彭措上师的教言就像这段路上好心人给你的指点,在告诉你哪个地方怎么好走,有哪些休息的地方,哪些地方可能有危险。所以并不是读了这本书,我就会怎样怎样了,有了目标,有了指路人,但是能否到达目的地还是靠的我们自己。如果诸佛,菩萨能代替我们解脱,那诸佛、菩萨早已带我们飞过去了。
另外想跟大家讲的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最好是有一点佛学的底子,上师的言教总的来说都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的。如果我们之前没有设身处地的想过,那获得的利益并不大。也就是俗话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如果大家看完这本书,对佛法有更多的兴趣,可以去索达吉堪布开设的“智悲佛网”学习。
愿我的书评能帮助大家同沾法喜,祝好。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读后感(四):远离痛苦,获得幸福
远离痛苦,获得幸福
——读《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有感(897字)
作者:苇眉儿
佛法的真谛在于通过佛法认清自己,认识世界,了知一切真相,找到解脱之路。对于潜心向佛的有缘人来说,有法王的金刚语在身边不时翻阅体悟,实在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这样,就能够在未来前行的路上,有盏不灭的明灯指引、普度和涅槃。
晋美彭措,是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创始人十世班禅大师尊其“圣者法王”的人,《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一书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汉文传世之作。对今天的红男绿女来说,我们这些尘世的人当然再也无缘亲见这位圣者,这位大师,这位智者,但是有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普度众生,于此,你我他,也将成为他的有缘人,必将远离一切苦痛,获得永久的幸福。
大师生活的那个时代,很多有缘人都会记得。
“法王的魅力超出世间许多具有声望的领袖。”
“法王没有高高在上的言行,他平和谦逊,每个接近他的人都感到快乐、温暖。”
……
大师的一言一行,大家有缘遇见,自当珍惜。无论是否佛家子弟,开卷有益的言行精髓,一字一句潜心体悟,醍醐灌顶的刹那,世界一片莲花净土。正如200多年前,大成就者菩提金刚预言的那样:“凡与法王晋美彭措结缘者,皆可前往极乐刹土。”诚然,学习佛法,恭敬和智慧都是非常重要的。潜入其中,一点一滴品尝佛法甘露的胜味,遣除自身炽盛的烦恼和孽障,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茫茫无际的轮回中,相信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琐事中,虚度光阴,荒废时光,此法不可取。修行,才是唯一的出路和造诣。
想想我们自己,傲慢,贪心,自私,冷漠,嗔心,愚痴……有多少这样的负面词语,就预示着心中存有多少的苦和痛。魔,就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断射出伤人伤己的毒箭,引发令人颤抖的大苦大难,产生难以言喻的折磨苦痛。证悟心的本性,让所有的魔众,一一消遁,保持一颗悲悯之心有佛心,事竟成。
1223年,日本道元禅师和他的师父入宋求法,“昼夜精勤,肋不沾席者将及两载”,而后又“服勤四载,尽得洞上之道”,六年后回国,人问他修得了什么,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完《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如能获得这样一颗柔软心,远离痛苦,获得幸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读后感(五):离与不离
手中事已忙完,便迫不及待地捧起桌上的这本《不离》读了起来,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治病”,——治疗心上的疾病,对治心上的烦恼。
说起这“烦恼”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最是关系紧密。一个人从生到死,这或长或短的一生中极少能安处于清净自在的生命状态中,世间更有些人,每时每刻地处在烦恼煎迫的苦痛之中。
佛陀,他不是神明,他和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也曾有过烦恼苦痛。但他不同于世人之处便是勇敢地面对了烦恼、找到了解脱的方法。这比起那些只是想着用享受填满空虚的生活、以物欲满足烦恼的心灵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智慧的行为。佛陀说,我能做到的,众生也可以做到。佛陀又说,心无执著,便可自在安乐。远离妄想,远离颠倒,远离烦恼,心中便生出喜乐。
佛陀将他悟得的道理讲授给世人,世代的佛学大师们又将这些智慧整理出来,以便使更多的众生能用这智慧对治心上的烦恼,实现圆满清净的心灵解脱。
《不离》这本书,便是智慧法语的总集,是诸佛慈悲心的显现,是殊胜甘露法之普降,是静心舒心、熄灭烦恼之良药,——虽是良药,但它并不苦口!
在这本书里,慈悲的大成就者晋美彭措上师以其充满智慧的教言为世人燃起了心头明灯。这些言教初看时难免会有老生常谈之感,但若是沉下心,一路读下去,便能解开心头许多的结,——佛说,这个过程便是调伏心魔。心上的无明迷乱便是魔,因为无明,人们生出贪嗔痴三毒,又因心头执著而生出种种痛苦。晋美彭措上师要我们不离佛法的清凉智慧,其实正是要我们离开心头的妄想执著、颠倒执迷。
因“不离”这些珍贵的教言,我们得以亲近世间的大成就者、大智慧者;因“离开”心头的颠倒妄想、执著挂碍,我们得以安住在喜悦宁静之中。
正如本书的译者索达吉堪布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此书尽管文字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令人读后回味悠长。其实,越是精妙殊胜的道理,越不需要长篇大论。一句话能传达出的哲理,又何必硬要演绎成厚厚的著述?
晋美彭措上师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到心头的魔王,它就躲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我们要调伏它,证悟自己心灵的本性,而那光明智慧的心性其实不曾有一刻与我们分离,只是我们自己被心魔所迷惑,远离了心性。
所谓的修行,便是有所“离”,有所“不离”,有所“弃”、有所“不弃”。我始终相信,有着怎样的信仰,便有怎样的作为,便过着怎样的生活。愿我们离开那贪嗔痴、离开那执著挂碍、离开不净不善的心念、离开梦幻般颠倒的妄想。
愿我们未来的路上,有一盏不灭的明灯做伴;愿佛法智慧之甘露滋养我们的心田,浇灭心头炽盛的烦恼,愿众生离苦得乐,不离世间也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