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锦集

2020-05-13 23: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锦集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学良口述历史》精选点评

  ●各种说不得的太太...

  ●口述体,能从中看出张学良的个人性格需要民国历史、人物熟悉才能进去。

  ●臭流氓

  ●老先生前边的出版说明确实让人长见识,他说这种性质的书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我说你写的一件事。给我最深的一句话唐老先生少帅说西安事变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少帅说,就是这么干起来的,别人都在胡说。

  ●扣星因删节

  ●张学良这个人是值得研究一下的,可惜此书删节太多,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原版未删的

  ●加注解的人是唐德刚还是谁?不懂东北方言居然加注解。张学良总体上说的是东北口语,不懂可以问,不要自以为是

  ●打死的都是相当的佼佼者,留下的无能后辈,来请功受伤。

  ●唐德剛編纂的《張學良口述歷史》由兩個部份組成,前一半是少帥的訪談記錄,後面輯錄多篇對於張學良之父“大元帥”張作霖、張學良本人、“九一八事變”以及當時東北局勢乃至世界大勢的文章,原先我以為少帥的口述會比較有看點,但讀下來語無倫次,盡說些風花雪月之事,毫無看點;反而後一半不少文章雖發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但觀點都很有見地,譬如預言黑人及其他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將掌控更多話語權,甚至有一天會壓倒白人,4顆星

  ●晚年扯淡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一):《张学良口述历史》之书评

  《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是在张学良随国民党退至台湾,在软禁中度过了半个世纪,年过九十重获自由后,以“我说你写”的口述方式,由唐德刚先生执笔做写下的,从张学良的眼光中看到、亲历的历史。全书中没有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真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的事件进行回忆,虽然经过整理,但依然是天马行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也都是“春秋笔法”,有的时候甚至不乏戏虐之谈。除非对张学良所处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充分了解,否则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的意义有限。张学良在以口述的方式“写”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极力为自己“三十六岁之前”做的很多事辩驳。显然是在为自己身后的名声考虑

  唐德刚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自己已是年过七旬,垂垂老矣的时候,依然克服种种困难,老骥奋蹄,艰难地为后世留下了这部《张学良口述历史》,使后世能获得珍贵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实在是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功绩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二):千年中国史,唯一少帅

  这本书很棒。张学良的口述与唐德刚的治史功力交相辉映。

  如果不是前面32页的代序,把本书的原由交代的清楚明,我也跟汉卿公一样,以为口述历史就是“我讲你记”。看完才明白写一本人物自传是很艰难的,尤其是民国人物,是是非非,百年之后也难以盖棺定论。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再辅以中立客观的“世界观”,无法对口述去伪存真,更何谈“春秋笔法”。难怪哥大口述历史学部,采访了孔祥熙、张发奎、陈立夫,历经十年,最终只出版了一本《李宗仁回忆录》。

  书的最后部分,是唐德刚几篇关于张学良的论文,也是本书的点睛之处,非常值得一读。

  说了这么多,反而没有讲本书的正文,也就是张学良口述的部分。并非不精彩,只是限于采访时间有限,或者某些人和事还未脱敏(比如宋美龄还未去世),书中的重点只是讲到了九一八,对西安事变点到为止,更没有涉及更多的对蒋以及其他国民要员,以及CPC的看法。不知道这么秘密,是被千古风流真性情的汉卿公永远带走了,还是某天会解密出来。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三):中国人的大节无亏

  中国人最是爱国的,及时作为军阀有无数个缺点,但只要在爱国这条路上大节无亏,还是会有人佩服,有人喜欢的。

论军阀

  补充:

  如果说这部书的主体是带着东北口音的回忆录,那最后的外编就是民国简史评论了。读来酣畅淋漓,直叫人大呼痛快。

  评价历史者,尤其是近代历史,要是能抛开成见,像这样真实地去面对一个历史的经历者,去感受那段历史,不带任何政治偏向地去评价那段历史,才是历史学家的使命所在。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四):有条件去购TW版的

  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删节,只能勉强给3星。

  上头替本国读者操,不认为我们有明辨是非之能力,所以提前删了一部分。不多说这个了,怕是多说这点建议也要被撤掉。

  如果想要了解张学良这个人,可以一读,需要些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果当历史书读,那是肯定记不住什么东西,因为访谈性质的记录都有些“支离破碎”,如果带着熟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去读,套上张学良的口述倒也使那些历史人物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90岁高龄,说个不恰当的比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叙事的口气已经平和了很多,谁知到当时那个血气方刚的男子在战场上又是什么模样,但好歹都是一个人,说出来的事,那些性格,多少还是他的。

  张学良是上头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所以他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讲了,但那些敢作敢为岂是我等能参考为标准的?因现在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把这些玩意儿给删了。女人,两性,杀人,用人,因为他是张学良,你们岂能学?太平些,社会上那些指定的条条框框及法则就是给你们用的,所以这本书,你们只要读部分就可以了。

  功过之事还是要看头顶上的那片天。。。。。。

  就说这么些吧,这样题材的书不多说不多述了。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五):关于本书印象较深的几点

  1.品评张作霖和蒋中正,张有雄才,大略不如蒋,蒋有大略,雄才却不及张。

  2.对自己的一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3.中山先生病重时嘱咐张学良:你们介乎日、俄红白这两大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你们很难应付,尤其是你们东北的年轻人,责任就更重。

  4.品评顾维钧:他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不卖力气。

  5.我一生自诩,不怕死,不贪生,不屈服,不卖国。

  6.张认为郭松龄倒戈因为分配权力不如意。

  7.我二十一岁就作战了,对内战恨透了。

  8.日本人请我当皇帝,我跟主事的人说:你忘记了我是中国人。日本人没想到操纵我比操纵我父亲还难。

  9.我跟俄国打仗,是不自量力,但是那时想施展一下,想提高东北的地位,结果全军覆灭。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政府由汪精卫出面,希望张学良佯攻日本一下以缓解政府压力,被其拒绝,其不愿意拿部下的生命换取南京政府高层的政治生命。其表示除跟父亲征战外,自己打仗都是为了中央统一,从不拿兄弟生命去打地盘。

  11.1935年中央党部事件,背后主谋是胡汉民、刘芦隐,目标就是汪精卫等广东人。事件发生后,汪精卫见到陈璧君时痛苦流涕,被陈责骂要刚强一点。陈璧君当年因汪精卫要刺杀摄政王,以身相许之。

  12.1935年从欧洲回来后,主张唯一领袖,主持四维学会。

  13.关于西安事变,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第一就是不要打内战了。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

  我跟蒋公的冲突,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蒋公不能容忍人挑战他的权威,我损害了他的尊严,到南京我一是请罪,一是为他挽回尊严维护他的权威。

  14.我劝溥仪好好地做一个平民,把皇帝老爷那一套摆掉,将来选大总统,你有最好的机会。

  15.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内容几乎都删掉了,西安事变也不详细,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