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的时光》影评精选
《芦苇荡的时光》是一部由米科·马克拉执导,嘉尼·普斯汀 / 布迪·卡巴尼 / 米卡·麦仑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一):被宠溺的小孩,被长大的大叔
翻到这部影片,点开,貌似是一个清淡的故事。
芬兰,叙利亚。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在这里不太提及文化差异,战争成为了切断与比对的利器。
Leevi可以跑到巴黎去学习,读诗,写文章。
Tareq因为家乡的战争一路逃离,就如他说的,很幸运的搭上飞机,然后,就感觉切换了人生一样。
异质的吸引,但横亘其间的是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与理解。
Leevi认为父亲的小木屋是恨的对象,他抱怨父亲,嫌恶这个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巴黎与家乡间游走,我想,他是一个被宠爱成长的小孩吧, 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于是,爱,成为了他可以无所顾忌追求的。
Tareq则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很幸运逃离,逃离那个让他没办法坦诚自己的地方,他说,他是要把芬兰当成家的人。他为自己能够逃离而开心,也为留在故乡的亲朋担心,但他却宗怀抱一些小确幸,为着自己可以表达爱,只是,爱并不等于随心所欲。
整部影片就像在刻画一个夏天的短暂邂逅,心动,却又不得不分离。只是,整个故事的讲述为着刻画夏日恋情而展开,就连结局都是戛然而止。算是和解,算是成长?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二):终究只是一场浪漫的多夜情
真的很有上帝之国的感觉,一样的世外桃源,一样的父子矛盾,一样的本国人和外国人。整个电影的画面很美,整个故事的前面节奏也很好,俩人之间的亲昵拍的很动人,尺度也和上帝之国相持平。
但我上帝之国给了五星,这部电影给了四星。其实这种荒郊野岭孤身两人的同影还有一部最出名的《断背山》,但无论是烂番茄新鲜度还是IMDB的评分,《上帝之国》都比《断背山》高,为什么,因为时代让上帝之国有了个好的结局。
纵观这三部电影,情感纠结最明显的是《断背山》,故事发展到最后的那种悲怆结局其实是必然,因为《断背山》整个的基调就是那样。而《上帝之国》最后的HE也应该是必然,对于一部2017年的电影,把断背山的BE变成HE,就是上帝之国的成功之处,而这种结局也没有辜负整个影片前面给观众喂得糖。
但是《芦苇荡的时光》没有做到。我给四星,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前面百分之90的内容,唯一败就败在结局。突兀,草草结尾。这个结尾气氛的反转真的太突然,也结束的太突然,这使的后面结尾的观感特别不好。而且整部影片引出妈妈这个问题也就只是想想说明男主和父亲关系不好,没有任何别的说明。
其实老实说,《芦苇荡的时光》很大几率不会发展成好结局,这是我能知道的,因为人物设定,一个在巴黎,一个在芬兰,叙利亚小哥还有难民的身份,等等。但是这部影片就把这种理所应当的结局拍的不理所应当,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电影本来就不能多纠结,但是这个结尾的给人的感觉就不能不去纠结,因为前面和后面反差太大了,太突然了,我受不了。
这个影评,当然不是说这个电影不好,我毕竟给了四星,只是因为这个结局我真的很不喜欢(不是说不喜欢be,是因为导演拍的让我很不喜欢这个be),整部电影有很多亮点,我还是就不一一说了,半晚上一个人静静看这部电影,还是很温馨的。
所以扣个题吧,不论主角们多喜欢对方,这终究只是很浪漫的***罢了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三):“你好啊,我的小桃子。我爱你毛茸茸的脖项。”
看《芦苇荡的时光》时,重感冒的男友坐在一侧,跟瞄了十分钟后终于忍不住了,将手上擤鼻涕的小纸巾重重摔到地上,怒问:“我的天,这电影到底在讲啥?!”在我严厉鄙视的眼神下,他搓了搓快要淌下来的鼻涕,捡起地上的纸巾愤愤然离席。
问题倒是好问题,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其实还真没说什么,如果电影非得是个故事,那《芦苇的时光》就像截取了某个故事的开头。全片108分钟的长度,缓缓前进,不急不躁,最是不辜负两位主角各有千秋的颜值和芬兰夏日的好风光。
低成本独立电影的画面多半朴实,但这片儿的镜头用得实在细腻,暧昧情愫根本用不着台词,导演几个镜头一转儿,跃然镜头前。男主角leevi和tareq一起蒸桑拿,桑拿房内灯光昏暗,雾气拢绕,tareq侧身坐着,汗珠顺着颈项的线条流下,茸毛晶晶亮。leevi端着啤酒,张着蓝色瞳孔的眼睛,瞧着tareq,转过头去,转回头来。他抿了抿嘴,似有话说。
“你好啊,我的小桃子。我爱你毛茸茸的脖项。”
浴后两人一起乘凉,喝啤酒,本来还在聊tareq的移民身份,聊身处异国的孤独,聊远别家人的无奈,leevi甚至还“贴心”的慰问:“ 怎么样,有喜欢的姑娘了不?”哎呦,真是刻意的可爱。
导演随后安排的两个眼神实在妙,leevi侧头看向tareq,tareq先是一愣,一切便尽在不言中。
几段床戏拍的最是漂亮,直接、真实、有力量,真是春色满床,却贵在情色却不色情。事后,镜头中两人指尖划过彼此的皮肤,触碰,缠绕,叫人心中柔情四溢。
也许是为了弥补北欧冬日持续数月的暗无天日,芬兰的夏日时光美不胜收,日头灿烂却不炙烈,湖中泛舟,夕阳嫣红,一扎啤酒,几支香烟,身边还有可爱男孩作伴。什么国难纷争,什么难民生活,什么“我没有工作,而你要回巴黎”都是要紧事,也都是身外事,像tareq所说:“ let’s just enjoy the moment now.”
文始说过这部片就像截取了某个故事的开头,片末电影画面戛然而止后,结尾又在哪里呢?想来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有些有所谓的结局,有些也就在此止步了,却也都是人生记忆中的曼妙一笔。更或许,两人将再会于赫尔辛基的街头,也有可能是巴黎吧,总之人生不短,后会总有期。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四):爱情抵挡不过现实的一种
北京爱酷电影周看了【芦苇荡的时光】,一直以为北欧的小国都很开放,原来芬兰是这样的,并不是之前想象中那样,这竟然是芬兰的第一部同志电影。这样的故事其实挺多的,比如【周末时光】和【上帝之国】,两个人相遇,有着类似的困惑和经历,互生好感,只是到了他们身上,其中一个人是叙利亚难民的身份,让故事平添了几分艰难,爱情即使来了,也很可能被现实轻易打败。但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或者那些曾经有过好感,却错过的人,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它不是几个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五):爱的那么用力,离别却过分容易
静谧的夜晚,只有两个人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与你坐在一起谈笑的那个人,有没有撩动你的心和欲望。 长久的凝视是心动的开始,那个人的一切都在暧昧的气氛中变得更性感撩人。 当两人密不可分的时候,以往怨恨和想要逃离的地方也变得像世外桃源一样,没有旁人,只有眼前的他,和现在的吻。 认识不到一天就上床,可能说不清是忽然萌芽的爱意还是下半身支配了身体。肉戏多的令人惊讶,但是镜头拍的很好看,背着老爹在仓库把叙利亚毛茸茸小哥压墙上亲那段也很带感。 当两个人躺床上说着对对方的喜欢,互相抚摸和注视,仿佛只有眼前美景,温情又令人满足。叙利亚小哥声音也很好听,而后互相倾诉过去是否表示了心的贴近。 但谈及未来却总有重重障碍,让我们看到两人并非那么合适,他们的路是不同的。 此后开始出现非常多两人相依相偎的画面。感受对方的存在,呼吸缠绕,拥抱彼此的温度和身体,对比空旷的风景和昏暗的天空,甚至连晚霞都变得寂寞的时候,这一刻因为有了对方一切问题都好像不再重要。 但回到现实,两个人却都不是只有自己,现实中要顾及的东西太多了,亲人,周围的人,还有不同的未来,两人规划的未来并没有彼此。 毕竟时间不会停驻不前,终究是情深缘浅。
《芦苇荡的时光》影评(六):话唠版《上帝之国》:芬兰小奶狗与叙利亚难民的短暂恋情
1
【芬兰第一部同志电影】
在巴黎读大学的男青年李维(Leevi),放假回芬兰帮助父亲修葺湖边度假小屋。
父亲性格保守且专断。
由于母亲的离世,李维与父亲的关系一直紧张且敏感。
叙利亚难民男青年塔里克(Tareq)为了寻求政治庇护来到芬兰,经介绍被李维的父亲聘请来帮忙翻修小屋。
当李维的父亲因事中途离开,恰好留给了两个男人之间单独相处的机会。
从各自的家庭聊到国家,从兴趣爱好聊到人生愿景,两人在如诗如画的夏夜芦苇荡里,彼此暗生情愫。
然而,在陷入甜蜜爱情的同时,两人之间也存在着隐患。
比如归来后的父亲,对于儿子的同性恋情并非熟视无睹;而逃离家乡的塔里克,身上亦肩负着家人的责任······
《芦苇荡的时光》从剧情架构到人物设置上,几乎完全撞车《上帝之国》
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父亲招工而来的青年助工,助工与儿子两人独处后心生爱慕。
要说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那即是《芦苇荡的时光》里加入了政治因素。
通过强化一个背井离乡的难民身份,使得同性恋人面临的现实更加艰难,同性之爱与种族政治等强大的外在因素相比,更加显得脆弱无力。
导演没有预料到的是,给电影加入政治因素,竟成了这部电影被诟病的地方。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但由于电影时长、编辑功底的原因,使得《芦苇荡的时光》无法承载类似难民、种族等宏大的政治内容。
另一条副线,李维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导演也没有讲清。
父子的关系困局,没有交代来由,之后去向表达模糊。
最后在结尾处匆匆了结,导演似乎对这个问题刻意留白,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遗憾的是,直到电影结束,在经历与父亲、与恋人两段关系后,我们并没有看到男主角李维的成长。
当然,《芦苇荡的时光》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要赞的就是电影里呈现的北欧风景。
湖水、船只、木屋、芦苇荡、日出、天空,镜头任意停格一处,自然景观都美得像是一幅油画。
即使是在室内,两位男主闲聊的封闭空间里,亦打光柔和,构景别致,观感舒适温暖。
除此之外,电影里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没有夹杂泪水的呐喊,所有情绪,或喜悦、或悲伤、或委屈,都在肃穆的表象下暗流涌动。而包含文艺思想和自然背景的段落式台词,像是在清晨的图书馆里翻阅一本许久未曾打开的书。
两位男主的几段床戏很敬业。
原始、直接、充满力量感,特别是适合时宜的喘息声,逼真之境如观摩现场。
尤其是事后,镜头中两人指尖划过彼此的皮肤,触碰,缠绕,又是柔情四溢。
其实没有看《芦苇荡的时光》前,澈澈一直以为北欧的小国对LGBT群体的接受度会很高,并非如此。
电影中的父亲说,“你们俩在这里卿卿我我,我如何面对村子里的人?”
2
【爱的力量要强过现实,爱才能继续】
影片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维的脸上都没有笑容。
直到塔里克出现。
塔里克不会芬兰语,难以和父亲对话,李维充当两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那个时候,李维的脸上才浮现笑容。
李维偷看他里克,被发现后躲闪的眼神;塔里克对李维同样揣测,臆想。
不知是从第一次见面起,还是父亲离开后两人的独处,这段感情开始萌生。
可是这段感情注定没有未来。
因为两人完全无力抗击现实的力量。
这现实的力量包括彼此的身份、相遇的时机。
同样的土地,对于李维来说,是他想逃离的故乡。
故乡里有他不想缅怀的过去,有他不想反复的情绪。
对塔里克来说,这片土地是他向往的异乡。
异乡里有他渴望的平静生活,也有让他深感孤独的疏离。
相识、了解、天雷地火的情欲过后,只剩下苍凉的现实。
继续爱情的勇气还没来得及汇聚,就被击打的支离破碎。
爱情从来都不单是诱人的身体在一起缠绵,会面对来自客观世界的阻挠。
李维的家庭关系和学业,塔里克的种族和责任。
只有爱是不够。
爱要和现实相融。
若无法融合,只能爱的力量强大过现实,爱才能持续。
遗憾的是,李维和塔里克的爱情还未成长壮大,就面临分离。
最后,塔里克在恋人父亲充满种族主义的羞辱下离开了。
直到离开,李维没有谈到两人的未来,塔里克没有读到关于他的文字。
记忆中阳光轻抚过两人的面颊,芦苇丛洒落在身上的斑驳,湖中激起的层层波澜。
而如今所剩下的,只是一片无声无息的风景。
李维和塔里克。
他们在彼此的人生里短短地走了一遭,然后离开,各奔前程,各怀希望,各承悲伤。
在往后天各一方的岁月里,他们会用多少时光来怀念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推荐阅读:英格兰迷途小渣男,被吉普赛暖男用爱救赎。
近期
真实!那位恶意传播艾滋病的学长,我劝你善良
Gay在国企里生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喜宴:赵文瑄一生的巅峰帅气时刻
历史
大城市or小城市| 别像个怨妇
真实出柜 | 《双面罗密欧》 | gay圈里自相残杀
《迷恋荷尔蒙》 | 同志运动员|《同流合乌》
喜欢请设置星标,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gay
喜欢请转发朋友圈,便是对我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