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谁来讲”
我们常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学生说的话,要比老师说的话多。回想自己在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生怕孩子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却常常忘记了让学生张开嘴。孩子们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想起之前教孩子们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常常借助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完成计算。当时在课堂上有个孩子质疑:“老师,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
听到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想说,我们之前就是这样学的呀,课本上的法则就是这样的呀。但是我们不能教给孩子们,在他们提出质疑时,一定是他们有所思考的时候,但当时的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已经有一位孩子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们知道分数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例如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先取走1份,再取走2份,1+2=3份,一共取走了3份,也就是取走了八分之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先取出其中的5份,再取走这5份中的2份,5-2=3份,就是剩下了八分之三。”
这位同学说完,有的孩子不禁鼓起来掌声。我问提问的孩子:“你听明白了吗?”孩子摇了摇头。此时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明白了,我来说说吧。”
“同样的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8份中的1份加上8份中的2份,就是8份中的3份。8份当中的5份减去8份当中的2份,就是8份当中的3份。”
“老师,我明白了。”两位学生的解释,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条理清晰,又简单明了。反而比老师讲更有效果。有人说,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时刻处于学生的状态。没错,我们需要有学生的心态,面对孩子们,我们既是老师,有是学习者,教学相长,学习着如何做老师。
课堂上,什么讲?什么不讲?真的是一门学问。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中有的会,有的不会的,让会的孩子讲给不会的孩子听,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就不去着急讲,做最后的补充和小结就可以。
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深入思考。充分交流。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