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随风而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人随风而来》是一本由南无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7年,我也终于找到自己的王芃泽了,现在是2019年,爱上他的第581天……
●书我看过两次,每一次看的感觉都不一样。或是年龄的关系,使我懂得不少的道理。我只想说王芃泽是爱柱子的,相处几十年,说不说我个人觉得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现在人把爱看的太淡,能够轻易就说出口的反而让我觉得没有那么真。
●王芃泽,放不下的名字。
●这本书其实已经读了七八年了。当年我还是刚初中毕业,现在都已经工作了。但是不得不承认,柱子和王芃泽之间的故事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我后来看过不计其数的同志小说,耽美小说,能让我记这么久的,屈指可数。刚好在郑州,不过过几天要离开了。寻思着想见见作者南无,但又没这个勇气,怕拒绝,也怕不拒绝。
●很久没有被一本书影响成这样了,感觉自己并不再是以第三者的视角看别人的故事,而是以家人、朋友的身份在感受着柱子与王芃泽的悲伤与快乐。 南无用着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词句,让我轻易地走进了柱子的生活中。就像自己经历着他们的人生,哪怕早已猜到王芃泽的离去,也不愿相信,只期盼奇迹的出现。但这终究是人生啊,生老病死,再所难免,只愿柱子以后可以再与他叔相遇,这一次,可别再忘了说爱他。
●这不是一本有些充分文学价值的小说,它在某些程度上和一般的网络文学也没有本质区别。然而它骨子里的“草根性”和平民的“史诗性”带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力量,你可以在流水账式的生活描写中寻觅到你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也可以从看起来并不那么现实的情节中发掘理想,还可以从畸形的人物关系中体会到两个行走在孤独世界中的人的羁绊和彼此之间的牵挂。最后的结局更像是目前中国那一类人的真实写照,尽管他们经历的沧桑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太过触不可及。我可能不会情节充满共鸣,但我对作者充满尊敬。
●少有让我觉得爱的。
●这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国内最美最朴实的文字。
● “你是一个不为名利诱惑,不被道德困扰,遵从自己内心感受,来去自由的人。有一天你会摆脱所有的压力、烦恼、胆怯、怨恨,你将会觉得人生很快乐。”
《爱人随风而来》读后感(一):2015.05.09 23:08 看完后写在手机记事本
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今天一口气看完了,心情是沉重抑郁加难受。收到书的时候发了书的封面微博,有人评论说很好看,一定要坚持看完。我想好看肯定是好看的,同志的故事同志来看,是最能理解最能感同身受的。看到中间我就在想,柱子和王梵泽估计走不到一起,看到后来在一起生活了,我又想,嗯,王梵泽病的这么重,肯定会先离开。即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安慰麻醉自己,说服自己感觉好像知道了后面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可还是边看边流眼泪,不仅仅是因为柱子和王梵泽,还有沙老师,还有周秉昆。。同志本来就不容易,同志之间真挚的感情更是不容易。确实是只能看一次,也许过很久之后再回想起来,还是会难受,但更多的是庆幸在有生之年看到过这么好的一段感情经历,可是我也希望,这是我看的最后一本同志的故事了。
《爱人随风而来》读后感(二):随笔
隔了三年,又重新看了一遍这本小说。为了能写下自己的感受,特点下载了豆瓣。
以下是我的想法,没有剧透,没有狗血,太过于喜欢里面的人设导致可能和大家的想法有点出入。
王芃泽就好像是柱子甘苦人生中的一颗糖,时时刻刻想含在嘴里,触碰不到时便万般想念,可真的含在嘴里化了后便是甜蜜消失后的巨大失落。
在柱子眼里,王芃泽是糖,是山间明月,是耳畔清风,是心头的丹砂痣,是窗外的白月光。可在王芃泽眼里,柱子又何尝不是一直活着他的心底,柱子能为了救他与狼搏斗,为了见他能一人独自前往大西北,为了让他承认自己能用十年去奋斗,在他回应了柱子的那个吻的时候便已经接受了柱子。
王芃泽说他喝醉后所有事情都记得,却不和柱子说他记得柱子偷偷亲过他,因为他想把那一段事情留着心底,不想打破那个时刻的好时光。
如果说前半本书是讲被爱的故事,那后半本书就是讲去爱的故事。被爱与爱只是俩个词,可却需要太长的时间去改变,所幸的是王芃泽等到了柱子。
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人物刻画的太过于完美,以至于一直不能就把它当做故事来看。
《爱人随风而来》读后感(三):我在梦里看见过你
我读过一些网络耽美小说,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要把这本《爱人随风而来》也归入到这个网文类别之中。不过我会深深地记住王玉柱和王芃泽这两个人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美好却又残忍,让人在世俗社会生活中看到希望的时候也会窥见到希望的另一面……无底深渊。
说来奇怪,我反感小说中一见钟情式的开端,好像是少了某种惊喜,又或者觉得这种没有经过时间沉淀过的冲动的爱很可能又会被时间匆匆带走。偏偏柱子就是在那一瞬间把王芃泽拽入了自己的生命轨道之中,害得我冥思苦想,已步入中年的王芃泽,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一个人毫不思索地将生命托付给他?
答案只有柱子自己知道。
柱子娘的设定我认为是小说的一处败笔,偏执、粗野、蛮横、低俗的乡村农妇形象除了强行为柱子的“异常”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外没有任何意义,而柱子爹和英子在整部小说里所说的话也仿佛屈指可数,好像他们在柱子的生活中不存在一样,于是他只能向王芃泽和他的家人索取亲情或爱情。
可是王芃泽爱柱子吗?这也是小说后面讨论的问题,虽然后来王芃泽对柱子的爱抚有了生理反应,也愿意把身体交给他,但他却从来没说过他爱柱子,只是很庄重的对柱子说了感谢的话。也许从一开始王芃泽就是在回报柱子的救命之恩,家庭矛盾日益激烈,是柱子一直陪在王芃泽身边,分别十年后,柱子再次以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王芃泽的家里,照顾他和王小川的日常起居,这一次,王芃泽确实离不开他了,直至临终前,他们都一直在一起。
柱子竟那么害怕王芃泽从没有爱过自己,因为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对等,柱子的生命里只有王芃泽一人,而王芃泽的生命中有慧珍,有小川,有赵敏一家人,还有他自己的父亲母亲,柱子不可能占据他生活的全部,爱与被爱的两个人完全不同。
柱子是幸运的,他遇见了能无限包容他的王芃泽,在王芃泽身边,他可以展现自己最纯粹最真实的一面,但他也是不幸的,他注定要经历非常多的坎坷才能逐渐占有王芃泽,好像全世界都与他为敌。
《爱人随风而来》读后感(四):王芃泽:让我想起了我爱的直男
生活总是在琐碎中给人惊喜,很幸运地,我碰到了《爱人随风而来》,让我认识了王芃泽,让我断断续续地用一周的时间和他的一生去相爱,以至于我可能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沉浸,去悲伤,去怀念和叹息。
《爱人随风而来》最让人感怀的是它如此真实地描述了一个飞蛾扑火的故事,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火,王芃泽这团火有时是灼热的、让人撕心裂肺的、让人绝望的,这一面无比能引起有过相同经历人的悲痛;而有的时候,这团火又是温暖的,是希望和光芒,是温柔与包容,又能让人心生羡慕与向往。
书中是那么贴切的描绘了一个爱上直男的人之心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去得到对方,让对方为了自己牺牲什么,自己只想要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爱,付出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温暖。在书中,不论是脸贴着给脚上抹药,抱紧发烧的王芃泽,不远千里到东北过年,为王芃泽擦洗身体,细致地从耳朵到每一个脚趾;还是固执地和全世界作对也要保护王芃泽,强硬地插入王芃泽困窘的生活,都是在表达着对王芃泽的爱。
可是就像王芃泽说的:你做了那么多我都不领情!在小说中王芃泽一次又一次拒绝着这种关心,不断地发出质疑,每每看到这种排斥之情,我都会觉得好心痛、好慌张。映射到生活中,想想深爱的对方,我们更是不敢奢求什么,在表达爱意上处处小心翼翼,哪怕是在关心中越界了一点,都会招致对方的厌恶排斥,我们在无助中不断退缩,最后只能在心里牵挂着对方,只敢卑微地说一句,我只是想陪着你,想让你开心,给你发了消息,求求你不要视而不见。
往往这时候,我又想起了王芃泽,王芃泽总说: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你不要做傻事,我们永远是亲人。我又心痛了,我们遇到的人往往没有王芃泽这么温柔,我们苦苦挣扎维持在朋友这条线上,对方在逃跑,我们在追逐,当慢慢的对方的厌恶之情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送的礼物成为了对方的负担,我们发的消息成了永远不点开红色数字,那么这份友情,还剩下什么?
柱子一生都在爱与不可爱之间徘徊,一生沉浸在王芃泽的梦中,一生都没有听到王芃泽那一句“柱子,我爱你”,一生都没有对王芃泽说一句“王叔,我爱你”。但柱子是幸福的,他得到了王芃泽,在短短的几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陪着他快乐,难过,生病,离开。
可我在追求什么?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从2016年冬天那一夜的拥吻,到2019年的春节表白,再到五月份三重生日礼物笨拙示爱,再到11月份的如今,我从一个无话不谈的哥哥,变成了一个避而不谈的路人,我多么想就简简单单地陪在你身边,倾听你的快乐忧愁,表达我的欣慰和担忧,可我现在似乎越来越做不到了,我写了一封信,却因为邮局没有邮票,三天了都寄不出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劝阻我不要再做让人生厌的挣扎。可是,我总是一个不死心的动物,看了小说,我内心思绪万千,表达欲已经漫到了黄河水里,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和你做朋友,但我在有机会的时候,一定会大声说出那句话:JD,我爱你,JD,我爱你!
实体书《爱人随风而来》读后感(五):风雨将至
迄今为止,我最擅长的仍然是暗恋。我非常擅长自编自导自演,年少轻狂的时候,我可以在一分钟之内体验狂喜狂悲。奇怪的是,年少时彷佛十分擅长辨别喜欢这种情绪。不就是心跳加速情绪激动。到了现在,思考的东西多了,已经习惯用好看的外表,成功的事业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喜欢。自己先设计一套标准,然后碰到迎合的人就让大脑释放信号:可以喜欢了。如果现实告诉我:这份喜欢不值得坚持。然后就会自然地放弃。年少时经常体会到的失落和痛苦到了今日已经变成了麻木。一个灵魂对很多个灵魂的喜欢,讨厌或者是麻木。所有这一切看起来像是爱情电影里面的剧本,对我而言,已经好像激起不了任何涟漪。 如此的反差不知道是不是年少时被打击得过多了。我是个非常懦弱的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拒绝一切开始。暗恋久了已经变成了习惯,彷佛伤口外面包扎了绷带,从外面看来,已经没有任何事。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身体上有一个伤口,在不断地流血,疼痛已经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然而压抑痛苦同样也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
一个性格完善,家庭幸福的人,很难拥有一份深刻的爱情。因为一个从来不缺少任何温暖的人是不会那么渴望从另外一个灵魂得到慰藉的。就像柱子,他看到了意气风发,温文尔雅,高大帅气,亲切温暖的王芃泽,这个人拥有的信念感可以把他从得不到尊重的原生家庭解救出来。可以给予他获得真正自由的机会。身份的不对等,城市和乡村的冲突,加深了柱子的执念。越是格格不入,越是向往。于是作者笔触下柱子感到了很多矛盾的情感,深深浅浅,起起伏伏,随着王芃泽耐心又善良的性格浸透柱子的灵魂。这既激励了他的前进,又成为他迷失的漩涡。力大无比,身体健壮的柱子,心灵的脆弱非要亲切可靠的王芃泽才能解救不可。坚持了十年的新年祝贺,从王芃泽家的阳台上,穿过了一件又一件粗鄙的世俗事,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遗憾的人,兜兜转转来到柱子的灵魂里,细水长流地诉说着,谢谢你,柱子。年少时觉得快乐的最高级别是兴奋,现在觉得最高级的快乐是安定。就好像无数个黑夜里,柱子抱着王芃泽,轻轻地抚摸,低低地诉说。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好像世界都与自己无关了。这是个只有柱子和王芃泽的宇宙。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而柱子对王芃泽既是一见钟情又是履行了责任感的守护。王芃泽对所有事的宽容大度让他只会不断与遗憾和解,却从来没有任性地开启一种全新的人生。也许就像他说的,这就是生活嘛,不是什么事都要弄得明明白白的,要糊涂地过才好。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如果一个人执意要活出更多的可能,他的人生就不会只是一条独木桥,只能从动机出发到结果。因为执意要选择自由,那么每一个要紧路口都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王芃泽非常懂得如何处理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他把一条名为生存的底线维护得非常好。但是柱子的偏执打破了这种平衡。关于柱子猛烈的狂热色彩,为王芃泽单调平淡的生活打下一笔浓墨重彩。让王芃泽从父亲到儿子三代人的故事都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一切都因为执拗的柱子变得值得救赎了。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有时犹如置身沙漠,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迷蒙不清的尘土。如果这时候有个人在旁边为了劈开了一条指向光明的道路,那这个人肯定很爱你。年少的柱子被王芃泽改变人生,年老的王芃泽被柱子呵护余生。除开风驰电掣,这种感情太庄重了。因为他总是在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才发挥它的意义。所以要想完善这样的一份感情,没有责任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感情才能刻在灵魂深处,在安静的时刻,引领着人陷入无穷的回忆和对爱与人生的无限追问中。
追问多了,都是一片虚无。不如就像柱子一样,有机会沉湎在一个美丽高尚的灵魂里面,去承受漫天的飞雪,又迎着爱人带来的曙光,在一阵阵风里面,感受着无限的爱意。这份爱意里面充满着朴实的关切和对一切苦难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