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
《一路书香 第一季》是一部由孙明月 / 陈啸丹 / 董性以执导,窦文涛 / 张星月 / 任贤齐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上的苦逼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1叛逆教育体制导致没谋职敲门砖的失业风险2八年杂学的低效率3周围人的不理解,孤立和由于精神视野造成隔膜导致的孤独感。4抑郁成疾。
看了大家的评论,个人认为还都是比较中肯的。节目的信息量比较有点少,扯半天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本来以为这么受关注这个节目,应该做得会很精致,所以相当失望。同意大家的意见,确实不如三人行和圆桌派。毕竟节目时长要考虑,所以节目内容不应该太散,焦点应该更集中。现在看完第一集之后,实在是没有兴趣看第二集了。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三):一路书香
感觉这真人秀,完全模仿锵锵三人行,三个人,就一个地点,尝试着用该地点的特色,延伸出生活的观点,谈天说地,内容虽然和一路书香有点牵强,可能是受其他真人秀的影响,请了一些与书香无关的名人,反倒是引进了一些电影明星,导致了对节目的一些误解。但好歹我们看到了锵锵的老搭档许子东老师,马家辉老师,看到了他门生活中的样子,希望后面能有梁文道,幽婷。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四):比短评多了几个字,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看了第一集,明显低于预期,略失望。想做文化类节目,但又有太多娱乐综艺的成分,一样可以的搞笑,一样可以令人尴尬的幽默镜头,一样催观众落泪的套路,看着让人不时尴尬(我希望是我想歪了)。希望窦老师花更多时间做圆桌派吧,综艺不适合。另外,节目名叫一路书香,感觉更像是一个噱头,最后还推荐本书,倒不如梁文道老师直接就做书籍推荐的节目来得干脆,内容更书香洋溢。
契诃夫说自己拿医学当做妻子,文学作为情人,我觉得业余从事自己的热爱是最纯粹的状态,一旦进去行业犹如出嫁到一个家庭似得需要忍受人际内耗和应付各种指标。 那个时代,行业,工作,出身都有自己本身的阴影如物质匮乏导致的苦逼,人际内耗的权钱家族和官僚形式主义作风重的家族等
一帮一点五之后的文化名人为了维持团队生计被迫与娱乐明星一起尬聊,赚钱养家不容易啊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六):窦爷,回见
看了一二十分钟就关了,这节目如果是这水平感觉应该火不了,读书胜不了朗读、见字,旅游其他卫视早已玩烂,谈话当然胜不了锵锵。我们满怀对锵锵圆桌的期待,得到的确实这乱炖的节目。 不过也从某种程度上祛了媚,是锵锵这种谈话形式,王蒙、许子东、梁家辉、査建英、梁文道、马未都等优秀的嘉宾一起成就了文涛,离了三人行这种节目方式和嘉宾的思想深度,锵锵估计也啥也不是。
三人行停更以后,粉了十三邀,当然更也期待圆桌的回归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七):Chloethink
在年纪增长的时候慢慢的理解和接受许多不足的存在,思考之后又会觉得这样的存在是那么的合理以及必要。在YouTube底下看到许多留言说女嘉宾啊,女主持啊,他们没文化,讲话不好,主持不好诸如此类的,更多的是说女主持是没必要存在的。我就在想,旅途的路上,有另外一个人陪着文涛老师说东说西,恰恰才能带出他更多的知识面。一个人的路上,说真的,都懒得说话了。而且女性的存在,无论从进化论的角度想还是社会理论的角度想,都是增加了男性表现的一个催化剂。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八):一路书香=锵锵or文涛去那儿or极速前进?
锵锵这十多年,文涛带给我太多的感悟,因为文涛,我来到这里。记得文涛曾经在锵锵说过,想走出去录影,想必一路书香也酝酿了有些时日了吧。但就第一集看起来,同为3P,三人缺少默契,文涛像个老师,小齐像个背书的学生,张星月像隔壁班过来的旁听生…
晚上三人和阿伯阿母吃晚饭,和两位长辈聊天太形式,明明小齐可以翻译,可总感觉两位长辈坐在那里像吉祥物一般……
看了下后面的嘉宾,有熟悉的马未都,家辉,子东,我还是对节目抱有希望,但节目形式太杂乱,不到一小时想要干的事情太多,但看完却发现啥都没做好…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九):一路书香,书香一路
看这个节目是因为窦文涛的《圆桌派》,从第一季追到第三季,之后延伸搜索他的其他节目,于是就找到了一路书香。一路书香这个节目是以古代名人雅士的故居为线索进行文化传播,延续了圆桌派的谈话风格,里面仍然有许多圆桌派的老客,可以说是从家里走出门去“读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
目前暂时看到第三季,窦文涛一行人来到王羲之的祖籍处探访,既向我们讲诉了王羲之这位大书法家的一些趣闻又让我们领略了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使人心向往之。
这档节目的出彩之处还在于它每一期都会邀请一位当红或比较有文化底蕴的明星做客,娱乐与文化并行,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星不一样的一面。
《一路书香 第一季》观后感(十):为什么要请与内容不相干的明星?
看了一集去俄罗斯的,觉得节目的定位和制作水平有问题。比如去俄罗斯配乐是不是也要配俄罗斯的经典曲目,好好的俄国风景的镜头配什么西班牙《一步之遥》还反复出现N次?很煞风景哎。
去完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韩庚突然出来穿个俄国的衣服跳个舞什么意思?不要为了明星而明星嘛,我们都来看这种节目了,明显有没有明星都无所谓啊。要文学就文学的彻底,纯粹一点好吗?谁要看韩庚啊,他来有什么用啊。
刚刚说完普希金难过那时候俄国人通信不用俄语,随后教舞蹈的俄国美女老师就说英文,来了俄国让我们听听俄语也是美的,请个翻译嘛,干嘛大家说英语呢?
我觉得做节目之前也要和窦文涛老师他们讨论一下他们在意的点儿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做嘛,乱七八糟的元素都什么呀。
当然一听窦老师和许老师讲文学还是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