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与恶读后感摘抄
《阴影与恶》是一本由[瑞士] 玛丽 - 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影与恶》读后感(一):《阴影与恶》:人性里的阴影面与邪恶面的展现
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关于人性有两种论调,一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另一种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不管是人性本善,亦或是人性本恶,善与恶在人性里共生共存。然而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流转,古今中外不少的学者、心理学家、哲学家都对人性做出了深刻的演究。其中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更是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影响后来众多的心理学家。
众所周知最容易为人接受的文学作品就是童话,童话的起源源于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管是孩童还是成年人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人们对于童话故事最大的认知就是可以通过里面的人与事分辨出善恶美丑。当然一个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可想而知的对人性的认知不仅仅是从故事下手,到后来众多的心理学家也在研究人性,这充分说明了认识人性就是认识自己的一条路径。
瑞士学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是公认最杰出的荣格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的著作《阴影与恶》就是通过人类黑暗面的观察,还原黑暗故事隐含的深意,她的这本书结合了众多的童话,同时完美结合了荣格心理学说全面的展示了人性,做出了深刻的心理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阴影与恶》对我个人来讲收获最大的就是在童话中看到人类心理学的展现,通过作者对童话人物行为语言的诠释向我展现了人性里的“阴影面”。何谓阴影面?“阴影面是自我情节中黑暗的、被抹除及被压抑的面向。阴影面也是无意识全体。”当下的我们一面在抛弃,一面在接受,这本身更像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似矛盾实则共生共存且有其合理之处。
在这本《阴影与恶》的书中所包含的面甚广,其中包含了童话、神学、梦、心理学等诸多的知识。作者冯·法兰兹是荣格的坚定拥护者,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荣格心理学的主张。而通过对童话里的人物分析我们更能接受人性里的阴影面,所有的人性我们都可以在冯·法兰兹笔下呈现,当然跟随作者的节奏,我们可以把自己放进当下的时代,看清自己的内在,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冯·法兰兹作为荣格最出色的继承者,她以童话故事为媒介,把荣格高深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平凡人更容易接受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这是一本可读性与专业性并存的作品,看这本书你会认识到荣格的学术主张,读进去了你也会发现真正的自己。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认清真实的自己,每一个心存善念的人心里也都有一头猛兽。
阴影与恶始终与我们同在,在成年人的世界充分理解阴影面和邪恶是我们认清世界的最好方法,而通过阅读这本书中我相信你对人类的基本行为和心理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上帝与撒旦和你同在,只看你的选择如何。
《阴影与恶》读后感(二):《阴影与恶》:恶的距离在于灵魂的自我苏醒以及外在千锤百炼!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王小波 童话故事,我们时常以为是讲诉给儿童的得力之作,自从加入书友圈,经常性结伴看书,我才深刻明白,原来最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最深奥的理念。童话,在于语言简单易懂,但是语言之外,是深邃的人性哲理与生活启示录。
在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轨迹里,我们无法保证每日都过得心花怒放,因为阳光与黑暗并存,于是阴影面存在也理所当然。童话引申出来的阴影面思索也许我们并未有所察觉,但是在冯·法兰兹的著作《阴影与恶》里,我们能根深蒂固的了解童话故事,并且掌握如何在危难中发起反攻的秘诀。 恶的距离,只在一念之差,《两个旅行者》的童话故事中小裁缝虽然经历了万般苦楚,但最终见得柳暗花明,而鞋匠费尽心力的陷害小裁缝,最后多行不义必自毙。鞋匠的阴影面是受内心世界的利益驱使,以及嫉妒心强迫,童话故事的结局鞋匠终于为自己的所言所行付出代价。只是面对阴影面的同时,小裁缝自身是没有抵抗能力,只能借助童话中的动物协助才得以摆脱阴影面。于此可见,阴影面的存在必须遭受到强势力量的抵触,方能被打压致死。 一:“谁能阻挡你,是别人还是自己,只要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苏和青《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阴影与恶》中《忠实的约翰》童话让人看后透彻心扉,只因为善良如果必须用恶来做铺垫,那么所有的美好都将沾染上血腥味。约翰为了遵守对老国王的誓言,最终宁愿变成石头,而国王为了报答这忠实的仆人所做出的一切牺牲,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头砍下来,鲜血涂抹在石头上换回了约翰的复活。这个童话很好的利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阴影面与阳光面的结合,虽然最终孩子们与约翰都平安回来,只是经历了这样一次心灵较量,每个人都变成坚强的个体。
《阴影与恶》读后感(三):揭开纯真童话掩盖的黑暗真相
殊途同归的童话原型
很久以前,有个小裁缝与鞋匠结伴旅行。小裁缝长得英俊又满心阳光,鞋匠相貌普通而内心阴暗。所以几乎毫无悬念的,小裁缝一路遇到一连串的好事,而鞋匠却啥也得不到。这让本就小心眼的鞋匠更对小裁缝添了几分嫉妒。于是鞋匠一路设法儿给小裁缝使绊子,小裁缝也一路得到自然界各种生灵的帮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解决掉鞋匠暗地里给自己出的难题。
故事的最后,小裁缝娶了公主,而最初想要陷害裁缝的鞋匠恶有恶报地成了瞎子。
乍看起来,这不过是儿童睡前故事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实际上,小人物一路如有神助赢得胜利,而坏人恶有恶报地吃下自己种的恶果的剧情,是很多童话故事的原型。
同样的情节,其实还可以迁移到灰姑娘被继母出难题虐待,得到蚂蚁和仙女教母的帮助等等。当把故事讲给孩子听时,我们传达地或许只是好人有好报的普世价值观,但实际上,如果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和意象分别作为心理学角度的模型,就会发现童话背后让人战栗的黑暗真相。
玛丽-露易丝·冯·法兰兹是荣格心理学的杰出继承者,她擅长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对童话与梦境加以解释,以剖析人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即“自性”)。
首版于1974年的《阴影与恶》是法兰兹的代表作之一,台湾著名心理咨询师徐碧贞博士的的中译本为我们完美呈现了法兰兹关于群体阴影面和人性之恶的阐释。以童话为题干去阐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也让本来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容易为入门者理解。
童话中那些让人忽视的阴暗意象
裁缝与鞋匠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分别代表什么呢?故事中看起来代表最高权力的国王又有怎样的心理学隐喻?以及一路上为小裁缝提供帮助的动物又代表着什么?
在开始跟着法兰兹了解这些童话人物背后寓意时,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下荣格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原型。
荣格心理学中,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在《阴影与恶》中最常用到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 自性:指人的精神或人格,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核心原型; 阴影面:代表人性中被压抑的能量;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开头童话中乐观阳光的小裁缝代表意识面,而总是处处使坏的鞋匠就代表了阴影补偿面。法兰兹认为,当从童话中看到阴影面时,应当将焦点集中于集体阴影面。因此在解读鞋匠象征的阴影面时,鞋匠更可以被理解为现实中完整的人性。他可能会因嫉生恨,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但这些举动背后正是真实完整的人性得以释放时迸发出是阴暗力量。
在小裁缝的故事里,有个相对其他童话比较别致的情节,即小裁缝迎娶公主,并为国王带来了新的继承人;在常见童话的套路中,故事的走向应当是小裁缝迎娶了公主,并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看起来别出心裁的情节,实际上暗含了国王即宗教表征的意涵。
至于小裁缝故事中帮助其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动物,找到王冠的鸭子、建造宫殿的蜜蜂、踏出泉眼的马以及带来王嗣的白鹤,则分别象征着对本能无意识的崇敬、善恶双方的合作、理性外的和谐与新主导意识的生成。
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童话中,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就有了新的寓意。这些意象的解读,对人们探究行为的动因亦有着重要价值。
面对真实的阴暗面,我们如何寻找出路
童话从来不是写给孩子看的睡前故事,真实的童话本就暗含人性善恶交战的隐喻。开头裁缝故事中一心想要谋害裁缝的鞋匠,白雪公主中因嫉妒继女美貌对其痛下杀手的王后,看起来似乎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其实折射出的正是人性阴暗面的本来面貌。面对生命中真实存在的阴暗面,我们可以做什么?
原始部落中,先民们通过制造鬼魂圈套捕捉亡魂,防止幽灵们吓到活着的人。鬼魂圈套就是巫祝替鬼魂捏造出的空中花园。
同样的情节引入现代心理学,则是积极想象的力量。通过脑海中的积极想象,构建出一个正面阳光的思维通路,激发人的无意识,再通过无意识改变人的行动。
法兰兹有个病人,总是梦见死去的朋友,如果是中世纪,这个人一定会被看做是鬼魂缠身。然而在几次咨询中,法兰兹了解到,之所以反复梦见死去的朋友,并在梦中反复与个朋友争执。当多次重复的梦境清醒后,法兰兹指导病患重新思考梦中情节积极的走向,并在一次次地重复中习惯性地在说给了亡友听,病患梦见亡友的次数竟从梦中一次成功对话后逐渐减少了。
其实,法兰兹提出的积极想象与《优质思考的力量》一书中提到的优质思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优质思考的力量》中,作者提到通过这大脑中营造积极的意象,并不断在脑海中重复这类意向,以赶走负面暗示带来的侵扰的案例,似乎也可以用法兰兹应对阴暗面的原理来解释。
从童话走出到现实里,面对真实存在的阴影面,并没有神仙、神物来救场;《阴影与恶》中积极想象的力量,或许可以通过自我驱动,找到黑暗中通往光亮的通道。
《阴影与恶》读后感(四):阅读童话,也是在自我审视
对于童话故事,我们肯定是不陌生的,可以说是小时候的启蒙故事。它们大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到现在,不管是久远的新意的故事,还是现实的想象的事情,只要是朝着善光和明的走向去发展的,都可以当作是童话般的存在。
童话故事大多是这样的剧情发展:很多人事,一开始总是免不了遇见困难、坎坷,落魄无助,但是只要你用心为善的去面对人生中的苦楚,总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的。
故而,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里的女主都是苦楚却善良的,男主都是勤劳勇敢的,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要教孩子去成为的,这些角色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要拥有良好的品行,努力的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不畏恶势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1.
《阴影与恶》是瑞士学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的童话解读作品,此系列被称作“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系列”,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作为荣格心理学继承者,她着力于发展和推广荣格的理念。 也是童话心理解读最权威性代表人物。
顾名思义,冯·法兰兹的这本书,着重讲述童话里的那些阴影和恶,那些我们曾觉得可恶的角色,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和我们自身的意识又是否息息相关呢?全书的第一个故事,就很巧妙的设定了正反两个角色,以此来显现人类内心的善良与邪恶。
而我也是直到最近看了这本《阴影与恶》,才知晓,最早的童话不是儿童的专属,而是民间底层成人之间口口相传的自娱自乐。
显然的,不仅仅是善良和美好,童话里不出意外的更多是关乎人性的阴影面和恶,因为恶的存在,才显出善的可贵。经由这本书,才恍然大悟,众多童话故事里对希望和灰心,善和恶,光明和黑暗,都有对立性的描写,实则展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和多变。弃恶扬善是我们所要去追寻的,是大人对孩子的期盼。但不能否定的是,人意识里还存在的丑陋和卑鄙这样的阴暗面。
冯·法兰兹把这叫作人性的“阴影面”,并明确解说“阴影面是自我情节中黑暗的、被抹除及被压抑的面向。阴影面也是无意识全体。”
关于人性的两对立面的存在,是必然的,就拿“好人坏人论”来说吧,在相对的事情上,再好的人也有坏的一面,再坏的人也有好的时候。选择善良和光明仅仅是选择并坚守自身面对人生的态度罢了,抛弃内心的恶意,这样的哪怕是在微弱的挣扎,多少人都有过。
而很多时候,童话就剔除了对人类复杂性的描写,把一两个优点或缺点,灵魂的高尚或残疾,都安置在同一个角色下,好人就是真善美,坏人就是虚伪丑陋自私……人性的多面都被安置在不同的人身上,彼此能有所参照,却少了丰富感。但正是这样的描写,才能给人特别是初见人世间的孩子们最直接最强烈的冲击。
2
格林童话有一则叫《两个旅行者》,我是第一次看这个童话。故事里两个旅行者是邪恶的鞋匠和善良的裁缝,他们一块去宫城,一起成为国王的仆人,勤勤恳恳的裁缝得国王的重用,坏心的鞋匠嫉妒陷害,使得裁缝的生活工作困难重重。但神奇的,善良的裁缝每每都能化险为夷,白鹤,母鸭,女王蜂,小马,乌鸦,他们帮助了裁缝,其实是因为他们都见识过裁缝的善良。而鞋匠恶有恶报,得到不好的结局。
这个故事很简单,人物形象鲜明,很显然裁缝是善良者,代表了我们意识里的遵循善的部分,鞋匠则是阴影处,是隐藏在深处的黑暗。而玛丽说到童话里不少人写过裁缝,人类的塑造师,都是智慧的代表,而鞋子则是权利的化身,但也不尽然。冯·法兰兹却从另一方面新解读,那就是从裁缝和鞋匠的存在是为了体现国王的矛盾性。
她大胆设想鞋匠和裁缝是国王心里的两种矛盾意识,亦代表他的双重心理,他们之间有着必要的关系。鞋匠和裁缝所做出的事情所经历的情节都是国王内心情境所存在的。冯·法兰兹觉得鞋匠他们的两两对立,国王也纵容鞋匠去陷害裁缝,这无外乎是指国王内心在阴暗与光明中摇摆,证明了国王的虚弱。
就像善良和邪恶这两种念头有时会不断的打架,是一个人心理的两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战胜另一个。
3
如何摆脱阴影面?如何去对待人性之中的恶呢?
关于内心意识里的恶与善。荣格认为,人类的社会整体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标准的,即便有些事情的发生,让人愤怒不已,因此引发了内心压抑已久的罪恶,我们还是要倾向道德面,那是集体准则,或是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高贵。
但未必是个人内心的选择和看法,生活有太多让人搓火不已的时刻,很多强烈的可怕的欲望都出现了。你不能否认,人就是有这些可怕想法。邪恶是没有形状的,在童话里,往往角色都不是那么复杂,恶的部分只能以“放大人性中的缺点”来展示,嫉妒贪婪的鞋匠,恶毒的后妈,狠心的姐姐,疑神疑鬼的自私哥哥,却也不单单是这些脸谱化的人物,恶魔、鬼怪、那些残疾丑陋的都代指“心灵的扭曲部分”,在作者举例的这些故事中,有人一直扭曲,有人从善到恶,亦有人有恶变善。人性的恶是本来的吗,人性的善是本来的吗?这个问题,我们各有说辞,无从考证。善良和恶,是内心本来存在的。对于阴影处的恶的选择,也很多由外在变化而来,有学者说到“恶兼具破坏和创造的两面性”,也就是说恶可以被剔除,同样恶也可能蔓延扩张。这两种情况,都能在书里找到。
而纵观书里的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所有故事的共同点,大部分结局都是善战胜恶。而其原因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时常有的挣扎,个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邪恶做斗争。实则这些很多时候我们因情绪化而在无意识下产生的恶,我们甚至不想承认它存在过。阅读这本书时候,可以反思,更加关键的是对人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私以为,恶,是我们面对生活矛盾时候的,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念头。我们也不能每次都避开内心的雷区,更多时候需要面对和战胜它。
4
冯·法兰兹的这本《阴影与恶》是她以荣格理论分析童话故事里的黑暗,以此讨论人类心理中所存在的阴影面和邪恶面,书里包括了众多荣格观点也简明的带过了其他学派与之不同的看法,书中包含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各个方面,以此来说明童话中的人物动物景象等所象征着的。
之前以为童话是通过善恶分明的角色来教导人、有美好的结局 ,也总寄托着我们对于未来的向往。
看过这本书之后,对童话有了新的看法,我认为它不再是象征美好的存在,而是要带领小孩定义黑白,对大人来说,阅读童话也可能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种方式。
《阴影与恶》读后感(五):用荣格心理学知识解读童话故事中的隐含寓意
童话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睡前故事。故事里善良的角色通常要经历磨难、在其他角色的帮助下打败对手,最终才能赢得美好生活。这样的故事不仅有趣,还给孩子们描绘了关于真善美的认知蓝图,帮孩子们建立起基本的是非观。
其实,童话故事并非孩子们的专属。古时候,童话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是成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故事中不仅有“好人”美好的一面,也有“坏人”丑恶的一面。瑞士心理学家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认为,童话故事中这些描述“坏人坏事”的内容,往往也反映着成人的深层心理问题。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追随心理学家荣格近30年,是公认最杰出的荣格继承人。同时,她还擅长把荣格的心理学概念和方法运用到童话分析当中,成为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
《阴影与恶》被称作冯·法兰兹最可怕又最吸引人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冯·法兰兹选取世界各地的多个童话故事为例,从心理学和文化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故事中所反映出的人类心理的阴影面和邪恶面。
为什么选择童话来进行心理学解读呢?我们都有同感,把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拿过来,无论小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很轻松地理解,而不会因为文化习俗上的差异产生很深的阅读障碍。这是因为,童话的架构大部分是人类共通的,都展现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架构。荣格也说过,当你研究童话,就是研究人类的解剖学。这正是冯·法兰兹选择童话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大原因。
那什么是阴影面呢?心理学上对这个概念有不同定义。冯·法兰兹给出下面的解释,“阴影面是自我情绪中黑暗的、被抹除及被压抑的面向,但是这样的定义只能说是部分正确的”。需要强调的是,阴影面是个相对的概念,互相对立的两面可以认为是互为对方的阴影面。
自性也是《阴影与恶》这本书中出现多次的概念。在荣格学说里,“自我”包括意识自我和原型自我,荣格把原型自我称为自性。
用两两相对的角色展现阴影面
多数童话故事都会表现善良与邪恶的主题,很多故事巧妙地用正反两个角色甚至是双胞胎来表现。
格林童话中《两个旅行者》讲述了裁缝和鞋匠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善良的裁缝和邪恶的鞋匠结伴行路,被鞋匠迫害并抛弃。小裁缝克服困难到达城镇,并在途中发善心放生了几只动物。小裁缝被国王重用,嫉妒的鞋匠多次在国王面前陷害小裁缝,让他完成艰巨的任务,小裁缝总能在几只动物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最终迎娶了美丽的公主。这个故事通过裁缝和鞋匠两个对应的角色来表现阴影面。
在冯·法兰兹看来,国王、鞋匠和裁缝这几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意义,他们又存在内在的关联。
首先说国王。国王掌控着国家,往往被认为是神秘生命力量的载体。但故事里的国王找不到王冠、又受到鞋匠挑拨怀疑小裁缝,说明他的力量是减弱了的。冯·法兰兹解释道,这里的国王是自性的象征,而王冠代表的是自性。
裁缝和鞋匠正好是互相对照的两个人物,一个代表善良和光明,一个代表邪恶和黑暗,他们总是在对立竞争,展现了道德的双面性。
一般心理学者可能会认为,故事里的裁缝代表意识面而鞋匠代表阴影面,但冯·法兰兹从另一个方向进行解读,认为他们都是国王的阴影面。
由于国王力量的减弱,不能顺利联结两个对立面,才产生这么多矛盾冲突。如果国王的力量足够强大,他就能做到让鞋匠和裁缝和解并良好合作,使之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只有自性把不同面良好地整合起来,才能达到统一、平衡的稳定状态,否则就会产生冲突和焦虑。
比较而言,双胞胎的设定比上述形式更突出了对比效果。
格林童话中《两兄弟》和《金娃娃》两个故事中,都出现了双胞胎的角色,用双胞胎更明确地展现阴影面。双胞胎在其他条件上完全相同,但又在某一领域展现出相反的特点,《两兄弟》中的双胞胎,一个坦诚解救对方、一个产生怀疑,《金娃娃》中的双胞胎,一个想待在家里、一个愿意走向世界。所以,可以把他们看作彼此的阴影面。
很多原始文明里认为,每个出生的个体都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只是这个孪生兄弟没来到世界上,而是天上的灵体,死亡的时候,两者会合成一个整体。而前面两个故事里的双胞胎,与这种理论有相似之处,双胞胎各自展现了互相对立的某一面的特性。冯·法兰兹认为双胞胎代表了自性的两个面向,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同一性的。
残疾——邪恶的人格化展现
邪恶是没有实体的,无法直观从视觉上展现。但童话找到了合适的表现形式,美好的一方通常是英俊、美丽、完整、健康的,而邪恶的一方常常是丑陋、带伤、残缺、病态的。也就是说,邪恶常常和残疾相关联。从这个角度讲,残疾可以看作是邪恶的人格化象征。
童话里的人物,一看到缺胳膊少腿的、半人半兽的等诸如此类残疾的外貌特征,很容易就识别出这会是坏人、恶魔。这很符合人类对恶魔的想象。画家笔下的恶魔常常是恐怖、畸形的,而一些精神症病患所画的缠住他们的恶魔图像也往往是扭曲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基本都认为恶魔就该是这个样子。
关于邪恶的残疾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会联想到“思觉失调”。在心理学定义中,“所谓的思觉失调症者意味着深度解离而进入无意识人格的情节中”。而这些具体的残疾特征,所表现的正是思觉失调的扭曲。这也符合民族学家们提出的一个理论:恶灵是思觉失调个体的幻想产物。
用冯·法兰兹的话说,“在邪恶的原型经验中,邪恶被视为残疾的人类,或被视为扭曲的事物”。
在童话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南美洲童话《飞矛腿》就是一例。故事大意是这样,在森林中有一对猎人兄弟,听到酒宴吵闹的声音,哥哥产生了好奇心,拉着弟弟一同去参加宴会。哥哥在宴会上吃了很多东西、喝了很多酒,弟弟因为心存怀疑没吃任何东西。他们夜宿森林中,哥哥的双腿被烧也毫无知觉,只发出像雨蛙那样的声音,最后双腿变成了两只矛腿,人性越来越缺失,变得凶残暴戾。终于,哥哥从人变成了雨蛙怪。
这位猎人哥哥从人变成雨蛙怪的过程,伴随着其外在特征上的明显变化:健康的双腿变成了两只矛腿,从会正常说话到只能发出雨蛙的声音。也就是说,从人变成非人,身体从健康变为残疾。这种残疾是邪恶的一种人格化表现。
把残疾看作邪恶的外在表现。在这里,残疾也暗示了哥哥逐渐扭曲偏颇的本性。其实,残疾特征暗含了很多隐喻。比如,只剩下一只脚的外貌特征,可以象征丢失或者忘记了某一面。就像一位丈夫在盛怒之下对妻子动了手,这时候,他只记得愤怒而忘记了关爱,忘记了行为的另一面,这就如同在用一只脚走路,以“残疾”的方式行事。残疾表示他已经被邪恶侵入了。
童话中的动物有哪些心理学上的意涵?
童话里常常会出现动物的形象,或者带来破坏,或者提供帮助。这些动物形象并不是随随便便编造的,多数都含有特定的意味。冯·法兰兹在解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对动物的深层意涵也做了说明。
在《两个旅行者》的故事中,就有多种动物出现,它们都拥有一定的引申含义。
同时拥有光明和黑暗面向的乌鸦
小裁缝被鞋匠迫害挖去双眼后,坐在绞刑架下,就从乌鸦的对话中得知了正确方法治好了双眼。在这里,乌鸦提供了有价值的治疗信息,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真理的灵魂,同时也带来了疗愈的力量。
乌鸦是古代神话和童话故事中常出现的物种。它们飞翔在空中,被认为是处于灵性世界的中间带,并且它们被认为知道真理和未来,能够传递信息,这与心理学上真实的无意识思维有关。
鞋匠最终来到绞刑架下,双眼被乌鸦啄出来。也就是说,鞋匠的失明结局,不是因为人类的力量,而是因为无意识的真实性。这意味着,做出种种错误行为的鞋匠,没有受到小裁缝的报复,而是得到了自身内在的报复,也就是得到了应得的心理惩罚。
乌鸦在不同故事中也可能存在不同寓意。北欧童话《巨人的心》中,男孩先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乌鸦,最后也得到了乌鸦的帮助。在这里,乌鸦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心灵中有帮助的那一面,饥饿代表它被忽略了,而男孩喂饱了它,让它得以展现。
象征合作的鸭子
小裁缝的第二个任务,是从水中捞出国王的王冠。鸭子帮助他完成了这个任务。
鸭子可以在陆地和水中行动,自由穿梭于水陆之间,代表它拥有连接能力,可以引导多方合作。在远古的希腊,鸭子属于爱神,有着连接双方的能力;在极地圈的萨满教,鸭子能够引领巫师来回进入冥界,也拥有连接不同领域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看,鸭子能引领我们进入无意识。
前面提到过,王冠代表自性。而自性想要达到统一、和谐、稳定的状态,需要具备整合多方、协调对立面的能力。所以,鸭子能够帮小裁缝捞出了水中的王冠,因为它象征着对立双方的合作。
实际上,善与恶在小裁缝和鞋匠身上是相对的。最后小裁缝能够获胜,也是因为他帮助了鸭子,即他对朝向对立整合的力量表现出了尊重。
带来新生命的白鹤
在小裁缝的第四个任务中,白鹤为只有女儿的国王送来了一个王子,也就是男性继承人。
在古老的犹太传统中,白鹤是最虔诚的鸟类,能够带来新生命。
从圣经故事来看,白鹤代表着来自天上那种无法从神圣定向中逃离的事物。为了验证这一点,有人对白鹤做了实验。他们分别把飞向两个方向的白鹤的鸟蛋孵化出来,结果,新生的鸟儿都依照父辈的路线继续飞行。因此,人们把白鹤看作最虔诚的鸟类,遵守自身的法则,代表着与内在真实及内在存有协调一致的运作。
另外,因为白鹤讨厌蛇,并且会杀死蛇,人们又把白鹤视为基督的象征,它被视为超越功能,代表了无意识的显现,这个无意识又会带出神圣孩童作为和解象征。故事里,白鹤为国王送来王子,正是它能够带来新生命的证明。
多数人都曾通过童话故事获得美育教导。但是,从道德层面上看,童话故事中消极丑恶的一面,通常会被我们排斥和忽视。其实,在成人世界看来,故事中所反映的许多阴影面是真实存在且应该被正确认识和理解的。
冯·法兰兹敏锐地发现,展现人类行为基本框架的童话故事,给我们提供一个理解阴影面和邪恶的良好渠道。在《阴影与恶》这本书中,她不仅仅用荣格心理学知识来解读童话中阴影面与邪恶问题,更融合了民族学、神话学、字源学等综合文化知识,挖掘童话中角色、情节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在她的解剖下,人类最本性的心理特征随着童话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读过这本书,对童话和人类基本行为,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2020.05.03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阴影与恶》读后感(六):如何避免被“心魔”缠身,摆脱困境,赢得美满人生
“山顶上有朵神奇的玫瑰,每晚开放。摘下它的人都会长生不老,但没人敢接近它,因为它的刺满是剧毒。”
电影《潘神的迷宫》开头的故事颇有传说的味道,一朵玫瑰花,却拥有着深刻的隐喻。短短的几句台词,却颇有传说的味道。
也许,传说中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会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却依然能引起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因为,无论它怎样变化,故事中的核心与隐喻皆不会改变。
传说故事也许拥有各种类型,却有着不同的侧重面。而在《阴影与恶》这本书中,则重点分析了传说中的黑暗,以及蕴含在黑暗故事中的各种深意。
它以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观点,从传说故事的隐喻,逐渐探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展开了对人性中阴影面与邪恶面的探讨。
经久流传的故事各个细节皆有隐喻,它预示着人生的困境与智慧,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传说故事中的人们陷入困境的隐喻,以及他们如何最终脱离困境的启示。
一、人们对邪恶的畏惧,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
有些故事听上去总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又拥有着难以抵御的魅力,使人们将它们世代流传下去。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从某些方面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启示。
很多故事都存在着一定套路与模板,黑暗的传说也不例外。《阴影与恶》详细分析了这些故事的各种模板,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些故事的恐怖根源不在于鬼怪,却都是直指人们内心深处,使故事主人公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局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模板,感受一下,传说故事中的这些人们是如何陷入困局?而故事又是如何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的:
故事模板一:极力摆脱恐怖,却发现无论如何也难以摆脱
一个人,见到一个恐怖的东西。趋吉避凶的心态,使他绕道而行。结果,他走了很远的路,感觉终于松一口气了,却发现自己信赖的同伴,竟然是恐怖的怪物幻化成的。
他阴魂不散地跟在自己身边,竟然浑然不知!
这种故事的恐怖之处在于:你原以为逃避,放松警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极力逃避的事物,竟然就在你身边。你想要摆脱,却发现反而中了它的圈套!它阴魂不散地跟随你左右,似乎你永远也摆脱不了它的存在。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似乎你越害怕什么,就会来什么。这些倒霉的事情,就像传说中的恐怖事物一样,总是纠缠着你,似乎怎样逃避也无法摆脱它的阴影。它始终左右着你的心智,使你感到惴惴不安,内心深处无法感受到安详与宁静。
故事模板二:任由外界力量摆布,自我沦为失去灵魂的傀儡
故事通常是这样: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恶魔。虽然身体还是自己的,却在恶魔的操控下,做了一系列邪恶的事情。
自从被邪魔控制以后,本体就不复存在。这个人就变成了恶魔的化身。他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自我沦落成了毫无思想的傀儡,你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操控着,用你的躯体做着各种荒诞的事情。
在正常状态下,人们可以自如把握人生,生活往往充满希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生总是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内心深处的胆怯或犹豫,使你难以勇敢大方地施展手脚,你的人生就总是在随波逐流的浪涛中摇摆不定。
故事模板三:被“已死去的人”纠缠,他企图让你当“替罪羊”
这类故事往往有一个死者,他经受着无数痛苦。在四处寻找替罪羊,这样,他很可能就能获得新生。可是,很不幸,一旦成了他的“替罪羊”,你就必须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饱受无尽的痛苦。
“死者”在故事中也是一种符号,隐喻了陷入痛苦与霉运。如今,他将目标锁定你,他拼命开始了对你的纠缠。他企图让你成为“替罪羊”,这样,他就能够获得重生,而你则很可能沦落到他此时的境遇。
更可悲的是,之前的霉运也许降临在你熟识的人身上。如今,立场的改变、处境的转变,使原本亲密的关系发生变化,逐渐转为背叛、陷害与纠缠……
二、“恶魔”实则“心魔”,哪些人经常将自己陷入不利之中?
故事中的邪恶,隐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窘境。一旦你沾染它,你的必然会长时间处于困境。
为此,人们竭力想要逃避,远离这些危难与痛苦。
可是,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窘境之中。那么,究竟哪些人更容易遭遇到各种不幸琐事的纠缠呢?
1、不善控制欲望、始终被情绪摆布不善思考的人
欲望,很容易使一个人丧失理智。无论是嗜酒、贪婪、嫉妒、骄傲、淫欲等等,都容易引祸上身。
《阴影与恶》一书中,举了一个被恶魔附体的例子。被附体的人,恰恰是他之前喝了酒,鲁莽地进了不该进的帐篷。
在现实中,类似的悲剧也是层出不穷:
新闻上也经常报道:有些人因为各种贪婪,经不起小便宜的诱惑,最终被骗子盯上,损失了巨额财富。
就像嫉妒,适可而止,可能会使你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你如果恣意让情绪流露,全然不懂得控制,它将会像魔鬼一样,跟随在你左右,很可能给生活带来伤害。
你会陷入一种死胡同,说不定和周围人争得你死我活,却不懂得冷静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事情,最终获得双赢的局面。
渐渐地,你的欲望会无休止地蔓延,吞噬你,逐渐将你陷入不利地位,最终,陷入到困境之中。
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欲望失控,不进行控制,都会渐渐使你陷入困境。为了避免类似遭遇出现,务必要提前收好你的欲望。
2、离群索居的孤单者
在很多故事中,容易引发危难的人,往往是独自一人在外的时候。为何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单力薄!
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独来独往,往往容易遭遇更多的祸端。
人,是社会性的。如果,你在群体中,始终站在群体的边缘,无法融入群体之中。很难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长时间远离群体,与身边人无任何瓜葛,遇到事情的时候,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比其它人更加强烈。
面对各种压力,我们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我们树立信心、转换思维、稳定情绪。我们遇到各种困难,可以请求周围人的帮助,及时得到周围人的开导。
可是,如果你远离人群,孤独地游离于人群之外,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会感到无助。毕竟,你不是超人,没有办法完成好每一件事情,也没有办法独自一人完成所有的事情。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甚至只是希望有人能够倾听你的困惑。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过于孤单,很难寻找到求助对象,也只能将内心的各种不安隐藏于心,难以找到人诉说。这种状态持续久了,就真的会使你陷入不利的位置,陷入到危局之中。
3、做事逞强、鲁莽,行动之前欠考虑的人
很多人,总喜欢争强好胜,看似在人群中显眼风光,却往往容易招惹是非。
他们看似大胆无畏,实际上,这并非勇敢,只能算得上是狂妄或鲁莽。
如果,我们说话做事不经大脑,不去多一份思考,必定会死的很惨。在很多童话或民间故事中,有些故事人物看似在冒险,实际上,却是让自己涉足险境,这就是鲁莽的结果。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平日里逞强,对人傲慢无礼,出言不逊。最终,成为周围人的靶心,使自己陷入危难之中。
祸端也是由心生,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也许,我们无法决定环境,却可以使用自己的决定,远离各种危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顺畅。
三、如何在危机中发起反攻,最终赢得美满人生
有一个民间故事叫做《美丽的瓦里西萨》,讲述了一个自幼丧母的女孩,她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布娃娃。母亲临死前,曾经对她说:如果遇到困难,就问娃娃,她会告诉你怎么做。
后来,女孩的父亲娶了一位寡妇,带来了2个姐姐。她们对女孩很苛刻,逼迫她找凶恶的芭芭雅嘎借火种。
女孩陷入危机,后来,布娃娃的帮助下,她借到了火种,顺利回到了家中。
很显然,这个故事中的女孩涉身险境,在危机中通过智慧保护了自己。但是,民间故事中的各种符号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暗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安然度过危机,顺利赢得幸福与安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
1、睿智与冷静的态度,能使你最终顺利远离危机
之前曾经提到过:鲁莽行事的人容易招惹祸端。事实上,做事沉稳的人,即使身处危机之中,也能通过睿智与冷静化险为夷。
女孩和芭芭雅嘎相处的过程,实际上是斗智斗勇的过程。
尽管,她在娃娃的帮助下,按时完成了芭芭雅嘎交代的超额任务。但是,最终芭芭雅嘎放走她,却是因为她们之间的谈话。
在谈话中,芭芭雅嘎问她:“你如何完成我交代给你的所有工作?”
女孩淡然说:“我母亲的祝福帮了我。”
在交谈中,她对芭芭雅嘎有所保留,未指明“祝福”就是手中的娃娃。这样,芭芭雅嘎没办法抓住把柄,无法看透这个女孩,最终放走了这个女孩。
由此可见,交流是一种学问。都说“言多必失”,你在交谈中,适当有所保留,很多东西点到为止,没有必要向对方全盘托出。这样,说话才有回旋的余地,使企图利用你,拉你下水的人,找不到把柄,从而,最终化解了危机。
2、化险为夷的方法不是唯一,但你必须沉得住气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是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绝对。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中立的方式出现。
就像上面提到的芭芭雅嘎并非完全的恶,她在另一个故事里,却也是以善良的角色出现。
那是一个俄罗斯故事,名叫《女沙皇》。故事的主角不是小女孩,而是一个年轻的男子。
男人走进小屋内,芭芭雅嘎问他:“你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来的,我的孩子?”
男人却将拳头重重打在桌上,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老巫婆,你不该问英雄这个问题!”
话音刚落,芭芭雅嘎的态度瞬间改变,温和地款待了男人。
但实际上,芭芭雅嘎这个角色的本质并未曾发生改变。只是对面的人物变了,处事方式变了,芭芭雅嘎却用了不同的方式回应不同的人。
她看似在问候男人,实际上却是在试探性地攻击。她问他:“我的孩子?”
实际上是想在气场上压倒男人,将他视为孩子,从而削弱他的力量,从而使他变成自己的盘中餐。
但是,男人觉察到这一点,他在气场上凌驾于她,却保持冷静,未揭穿她的伎俩。
芭芭雅嘎瞬间变得和蔼可亲了,她能察觉自己无法在气势上碾压他。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这也预示着处世的智慧:如果,你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不卑不亢,坚定而不失分寸地拥有强大气场。
无论别人如何用言语中伤你,或者处处针对你,都一定要保持冷静。试着想象自己是个英雄,千万不要摆出畏缩或卑微的姿态。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要首先沉得住气,高高的抬起头,绝对不要退缩、懦弱。摆正心态,尝试像英雄一样,在气势上压过不怀好意的人们。对方很可能也会像芭芭雅嘎一样,聪明地转变态度。说不定也会从攻击转变为拉拢,至少在面子上还过得去。
由此可见,化解危难有许多方法。无论是女孩,还是男人,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转危为安。
但是,一定要先沉得住气。陷入困境中,不妨静下心来,想办法让自己慢半拍,切勿鲁莽与感情用事。才能通过智慧躲过劫难,化解危局。
(图)
3、埋葬曾经的痛苦,放下仇恨,更加阳光的活在当下
如果,你长期陷入在过去的痛苦或未来的仇恨中,终将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吞噬。
这也是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美丽的瓦里西萨》中,故事的最后,芭芭雅嘎给女孩带着火种的骷髅头,使继母和继姐妹遭遇了苦难。女孩最终远离家乡,被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收养,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国王,将父亲和好心老婆婆接到宫中养老。
女孩顺利帮助姐妹取回了火种。而骷髅头在故事中,则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内疚。隐喻了继母一行人在做了坏事之后,最终被内疚的情绪吞噬,最终被折磨而死。
后来,女孩远离了家乡,她顺利复仇,却未曾将骷髅头带走,而是将它埋葬,预示着放下仇恨,开启新的生活!
这是一种智慧的举动!恰恰因为她放下仇恨,才巧妙地躲避了邪恶。她明智地没有让自己活在复仇与怨恨之中,而是埋葬它,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尽管经历了痛苦,她却未将自己的心禁锢在过去的仇恨之中,也未曾将这种痛苦迁移到未来。而是踏踏实实地感受当下的快乐,最终放下了复仇与邪念,避免了被恶念吞噬心。
于是,最终,她的内心一片清净,渐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感受到关爱,也拥有了幸福。
(图)
翻开《阴影与恶》这本书,你会发现:流传千古的故事,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往往能够穿透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发人深省。
故事中的各种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暗含寓意。如果你仔细品读,必然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你能从中领悟到如何避免自己陷入窘境,如何在陷入危局时利用自己的智慧突破重围,最终赢得美满人生。如果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对研究心理学、研究编故事技巧、以及你的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阴影与恶》读后感(七):《阴影与恶》:困扰源于“心魔”作祟,摆脱它才能顺利走出逆境!
“山顶上有朵神奇的玫瑰,每晚开放。摘下它的人都会长生不老,但没人敢接近它,因为它的刺满是剧毒。”
电影《潘神的迷宫》开头的故事颇有传说的味道,一朵玫瑰花,却拥有着深刻的隐喻。短短的几句台词,却颇有传说的味道。
也许,传说中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会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却依然能引起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因为,无论它怎样变化,故事中的核心与隐喻皆不会改变。
传说故事也许拥有各种类型,却有着不同的侧重面。而在《阴影与恶》这本书中,则重点分析了传说中的黑暗,以及蕴含在黑暗故事中的各种深意。
它以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观点,从传说故事的隐喻,逐渐探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展开了对人性中阴影面与邪恶面的探讨。
经久流传的故事各个细节皆有隐喻,它预示着人生的困境与智慧,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传说故事中的人们陷入困境的隐喻,以及他们如何最终脱离困境的启示。
一、人们对邪恶的畏惧,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
有些故事听上去总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又拥有着难以抵御的魅力,使人们将它们世代流传下去。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从某些方面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启示。
很多故事都存在着一定套路与模板,黑暗的传说也不例外。《阴影与恶》详细分析了这些故事的各种模板,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些故事的恐怖根源不在于鬼怪,却都是直指人们内心深处,使故事主人公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局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模板,感受一下,传说故事中的这些人们是如何陷入困局?而故事又是如何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的:
故事模板一:极力摆脱恐怖,却发现无论如何也难以摆脱
一个人,见到一个恐怖的东西。趋吉避凶的心态,使他绕道而行。结果,他走了很远的路,感觉终于松一口气了,却发现自己信赖的同伴,竟然是恐怖的怪物幻化成的。
他阴魂不散地跟在自己身边,竟然浑然不知!
这种故事的恐怖之处在于:你原以为逃避,放松警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极力逃避的事物,竟然就在你身边。你想要摆脱,却发现反而中了它的圈套!它阴魂不散地跟随你左右,似乎你永远也摆脱不了它的存在。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似乎你越害怕什么,就会来什么。这些倒霉的事情,就像传说中的恐怖事物一样,总是纠缠着你,似乎怎样逃避也无法摆脱它的阴影。它始终左右着你的心智,使你感到惴惴不安,内心深处无法感受到安详与宁静。
故事模板二:任由外界力量摆布,自我沦为失去灵魂的傀儡
故事通常是这样: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恶魔。虽然身体还是自己的,却在恶魔的操控下,做了一系列邪恶的事情。
自从被邪魔控制以后,本体就不复存在。这个人就变成了恶魔的化身。他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自我沦落成了毫无思想的傀儡,你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操控着,用你的躯体做着各种荒诞的事情。
在正常状态下,人们可以自如把握人生,生活往往充满希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生总是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内心深处的胆怯或犹豫,使你难以勇敢大方地施展手脚,你的人生就总是在随波逐流的浪涛中摇摆不定。
故事模板三:被“已死去的人”纠缠,他企图让你当“替罪羊”
这类故事往往有一个死者,他经受着无数痛苦。在四处寻找替罪羊,这样,他很可能就能获得新生。可是,很不幸,一旦成了他的“替罪羊”,你就必须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饱受无尽的痛苦。
“死者”在故事中也是一种符号,隐喻了陷入痛苦与霉运。如今,他将目标锁定你,他拼命开始了对你的纠缠。他企图让你成为“替罪羊”,这样,他就能够获得重生,而你则很可能沦落到他此时的境遇。
更可悲的是,之前的霉运也许降临在你熟识的人身上。如今,立场的改变、处境的转变,使原本亲密的关系发生变化,逐渐转为背叛、陷害与纠缠……
二、“恶魔”实则“心魔”,哪些人经常将自己陷入不利之中?
故事中的邪恶,隐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窘境。一旦你沾染它,你的必然会长时间处于困境。
为此,人们竭力想要逃避,远离这些危难与痛苦。
可是,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窘境之中。那么,究竟哪些人更容易遭遇到各种不幸琐事的纠缠呢?
1、不善控制欲望、始终被情绪摆布不善思考的人
欲望,很容易使一个人丧失理智。无论是嗜酒、贪婪、嫉妒、骄傲、淫欲等等,都容易引祸上身。
《阴影与恶》一书中,举了一个被恶魔附体的例子。被附体的人,恰恰是他之前喝了酒,鲁莽地进了不该进的帐篷。
在现实中,类似的悲剧也是层出不穷:
新闻上也经常报道:有些人因为各种贪婪,经不起小便宜的诱惑,最终被骗子盯上,损失了巨额财富。
就像嫉妒,适可而止,可能会使你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你如果恣意让情绪流露,全然不懂得控制,它将会像魔鬼一样,跟随在你左右,很可能给生活带来伤害。
你会陷入一种死胡同,说不定和周围人争得你死我活,却不懂得冷静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事情,最终获得双赢的局面。
渐渐地,你的欲望会无休止地蔓延,吞噬你,逐渐将你陷入不利地位,最终,陷入到困境之中。
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欲望失控,不进行控制,都会渐渐使你陷入困境。为了避免类似遭遇出现,务必要提前收好你的欲望。
2、离群索居的孤单者
在很多故事中,容易引发危难的人,往往是独自一人在外的时候。为何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单力薄!
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独来独往,往往容易遭遇更多的祸端。
人,是社会性的。如果,你在群体中,始终站在群体的边缘,无法融入群体之中。很难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长时间远离群体,与身边人无任何瓜葛,遇到事情的时候,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比其它人更加强烈。
面对各种压力,我们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我们树立信心、转换思维、稳定情绪。我们遇到各种困难,可以请求周围人的帮助,及时得到周围人的开导。
可是,如果你远离人群,孤独地游离于人群之外,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会感到无助。毕竟,你不是超人,没有办法完成好每一件事情,也没有办法独自一人完成所有的事情。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甚至只是希望有人能够倾听你的困惑。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过于孤单,很难寻找到求助对象,也只能将内心的各种不安隐藏于心,难以找到人诉说。这种状态持续久了,就真的会使你陷入不利的位置,陷入到危局之中。
3、做事逞强、鲁莽,行动之前欠考虑的人
很多人,总喜欢争强好胜,看似在人群中显眼风光,却往往容易招惹是非。
他们看似大胆无畏,实际上,这并非勇敢,只能算得上是狂妄或鲁莽。
如果,我们说话做事不经大脑,不去多一份思考,必定会死的很惨。在很多童话或民间故事中,有些故事人物看似在冒险,实际上,却是让自己涉足险境,这就是鲁莽的结果。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平日里逞强,对人傲慢无礼,出言不逊。最终,成为周围人的靶心,使自己陷入危难之中。
祸端也是由心生,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也许,我们无法决定环境,却可以使用自己的决定,远离各种危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顺畅。
三、如何在危机中发起反攻,最终赢得美满人生
有一个民间故事叫做《美丽的瓦里西萨》,讲述了一个自幼丧母的女孩,她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布娃娃。母亲临死前,曾经对她说:如果遇到困难,就问娃娃,她会告诉你怎么做。
后来,女孩的父亲娶了一位寡妇,带来了2个姐姐。她们对女孩很苛刻,逼迫她找凶恶的芭芭雅嘎借火种。
女孩陷入危机,后来,布娃娃的帮助下,她借到了火种,顺利回到了家中。
很显然,这个故事中的女孩涉身险境,在危机中通过智慧保护了自己。但是,民间故事中的各种符号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暗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安然度过危机,顺利赢得幸福与安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
1、睿智与冷静的态度,能使你最终顺利远离危机
之前曾经提到过:鲁莽行事的人容易招惹祸端。事实上,做事沉稳的人,即使身处危机之中,也能通过睿智与冷静化险为夷。
女孩和芭芭雅嘎相处的过程,实际上是斗智斗勇的过程。
尽管,她在娃娃的帮助下,按时完成了芭芭雅嘎交代的超额任务。但是,最终芭芭雅嘎放走她,却是因为她们之间的谈话。
在谈话中,芭芭雅嘎问她:“你如何完成我交代给你的所有工作?”
女孩淡然说:“我母亲的祝福帮了我。”
在交谈中,她对芭芭雅嘎有所保留,未指明“祝福”就是手中的娃娃。这样,芭芭雅嘎没办法抓住把柄,无法看透这个女孩,最终放走了这个女孩。
由此可见,交流是一种学问。都说“言多必失”,你在交谈中,适当有所保留,很多东西点到为止,没有必要向对方全盘托出。这样,说话才有回旋的余地,使企图利用你,拉你下水的人,找不到把柄,从而,最终化解了危机。
2、化险为夷的方法不是唯一,但你必须沉得住气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是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绝对。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中立的方式出现。
就像上面提到的芭芭雅嘎并非完全的恶,她在另一个故事里,却也是以善良的角色出现。
那是一个俄罗斯故事,名叫《女沙皇》。故事的主角不是小女孩,而是一个年轻的男子。
男人走进小屋内,芭芭雅嘎问他:“你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来的,我的孩子?”
男人却将拳头重重打在桌上,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老巫婆,你不该问英雄这个问题!”
话音刚落,芭芭雅嘎的态度瞬间改变,温和地款待了男人。
但实际上,芭芭雅嘎这个角色的本质并未曾发生改变。只是对面的人物变了,处事方式变了,芭芭雅嘎却用了不同的方式回应不同的人。
她看似在问候男人,实际上却是在试探性地攻击。她问他:“我的孩子?”
实际上是想在气场上压倒男人,将他视为孩子,从而削弱他的力量,从而使他变成自己的盘中餐。
但是,男人觉察到这一点,他在气场上凌驾于她,却保持冷静,未揭穿她的伎俩。
芭芭雅嘎瞬间变得和蔼可亲了,她能察觉自己无法在气势上碾压他。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这也预示着处世的智慧:如果,你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不卑不亢,坚定而不失分寸地拥有强大气场。
无论别人如何用言语中伤你,或者处处针对你,都一定要保持冷静。试着想象自己是个英雄,千万不要摆出畏缩或卑微的姿态。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要首先沉得住气,高高的抬起头,绝对不要退缩、懦弱。摆正心态,尝试像英雄一样,在气势上压过不怀好意的人们。对方很可能也会像芭芭雅嘎一样,聪明地转变态度。说不定也会从攻击转变为拉拢,至少在面子上还过得去。
由此可见,化解危难有许多方法。无论是女孩,还是男人,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转危为安。
但是,一定要先沉得住气。陷入困境中,不妨静下心来,想办法让自己慢半拍,切勿鲁莽与感情用事。才能通过智慧躲过劫难,化解危局。
3、埋葬曾经的痛苦,放下仇恨,更加阳光的活在当下
如果,你长期陷入在过去的痛苦或未来的仇恨中,终将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吞噬。
这也是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美丽的瓦里西萨》中,故事的最后,芭芭雅嘎给女孩带着火种的骷髅头,使继母和继姐妹遭遇了苦难。女孩最终远离家乡,被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收养,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国王,将父亲和好心老婆婆接到宫中养老。
女孩顺利帮助姐妹取回了火种。而骷髅头在故事中,则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内疚。隐喻了继母一行人在做了坏事之后,最终被内疚的情绪吞噬,最终被折磨而死。
后来,女孩远离了家乡,她顺利复仇,却未曾将骷髅头带走,而是将它埋葬,预示着放下仇恨,开启新的生活!
这是一种智慧的举动!恰恰因为她放下仇恨,才巧妙地躲避了邪恶。她明智地没有让自己活在复仇与怨恨之中,而是埋葬它,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尽管经历了痛苦,她却未将自己的心禁锢在过去的仇恨之中,也未曾将这种痛苦迁移到未来。而是踏踏实实地感受当下的快乐,最终放下了复仇与邪念,避免了被恶念吞噬心。
于是,最终,她的内心一片清净,渐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感受到关爱,也拥有了幸福。
翻开《阴影与恶》这本书,你会发现:流传千古的故事,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往往能够穿透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发人深省。
故事中的各种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暗含寓意。如果你仔细品读,必然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你能从中领悟到如何避免自己陷入窘境,如何在陷入危局时利用自己的智慧突破重围,最终赢得美满人生。如果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对研究心理学、研究编故事技巧、以及你的生活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