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100字
《孤独六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在歌曲中表达孤独,按照蒋勋《孤独六讲》中算是情欲孤独吧!当情感需要释放,当心情变得激扬,人却会是孤独的。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如果从东西文化的不同看,孤独在东方属于边缘文化的所属;而在希望却是明亮的颜色。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人分为三种:纯阳人、纯阴人、阴阳人。当人触犯神怒之刻,均被劈成两半。于是,人世间才有了爱情的追寻。而无论找寻到,或者没有找寻到的人,均可能是孤独的。从根源上分析,孤独更多的是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在《孤独六讲》中,蒋勋也是试着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六个维度上讲述了孤独为何物。孤独,不是别的,只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在六个方面里,均存在着孤独的基因,也萦绕着挥之不去影子。
月盈则亏。孤独正也如斯。当满来临的时刻,无论是情欲迸发,还是革命爆发,都将是空虚的来临。在作者的叙事里,最终的孤独都是和自己的对话。所以,只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够走出孤独的怪圈,步入人生的圆满之境。
很多时候,孤独都是文化的产物。比如在儒家文化圈内,被文化压迫下的个体,往往没有个性表达的机会,才会变得真孤独。当众声喧哗的时刻,个体却也可能是感到孤独的。这是文化的产物,更是环境的必然。
掩卷而思,痛彻心扉地理解到孤独的本质,方能够领略到其中的风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孤独是面向自己,更是通往内心的。当我们踽踽独行的时刻,就该反思一下人生的路,到底是为了谁而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只有懂得,才能洒脱。只有懂得,才能释然。
《孤独六讲》读后感(二):“孤独”之后,再讲“孤独”
蒋勋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之一了。最初,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老师播放的“蒋勋讲《富春山居图》”认识了这位学贯中西的作者。之后读了他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也是高中时候对西方艺术的启蒙。从艺术出发,蒋勋对美学、文学和哲学(或许更准确的表述是“人生的哲思”),都有着意味深长的见解和感悟。蒋勋的《孤独六讲》在高中就已经读过一遍,之后如饥似渴的读完《品味四讲》和《生活十讲》。从书名上来看,我曾以为《生活十讲》会是最精彩的一本,但全部读完后回头看,还是《孤独六讲》,让那时埋首题海的我感受到了更多人文的浸润和心灵的慰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再版了蒋勋的“孤独三书”,新版的《孤独六讲》虽然没有做我心心念念的精装版,但是封面熟悉的色调,瞬间将我带回那个捧着旧版《孤独六讲》坐在教室的窗边,伴着偶尔吹来的春风和教室里沙沙的写字声和翻书声沉浸在蒋勋深沉又清丽的文字世界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时隔多年,重读这本书,依然被书中的话语戳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从“情欲孤独”开始,就走上一条认识自己的藏青色道路——藏青色就是本书的色调,从旧版到新版,这个颜色出现在每章的首页,让读过许多文字之后疲劳的眼睛得到休息,也让心神短暂安宁。当年好像就是蒋勋的这本《孤独六讲》引发了一阵“孤独”的热潮,当人人都在谈论“孤独”时,那“孤独”就已经不是“孤独”了。当热潮退去,留在沙滩上的,却还是蒋勋闪光的文字。蒋勋立足台湾,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和伦理几个方面畅谈了孤独、压抑、沉疴,让我们将目光放在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当真正孤独下来时,当想起最后的最后还有自己相伴时,许多疑问、不满、仇恨才会有真正的出口和答案。
孤独,培养了人的理性。
想起来蒋勋老师刚刚在大陆的新浪微博开通账号时我就关注了他,大概是在前一百名关注的。在这个平台,许多来自岛屿和外国的博主来了又走,留下一个个更新时间停留在七八年前的微博。蒋勋能在这个浮躁的平台留下一方没有对立和谩骂的净土,也是一种值得肃然起敬的成就了。
书里的一个小惊喜:蒋勋老师手书:孤独是跟自己在一起。虽然是印刷的,但仍能窥见他苍劲的笔锋。
《孤独六讲》读后感(三):让人生在孤独中走向圆满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感觉,感到周围的环境让自己窒息,只想逃离?或者任何语言都表达不了内心的真实想法,那种表达不出也不被理解的尴尬让自己苦痛万分?抑或是表面上不赞赏暴力,但却在一些暴力行为中体会到了体内淤积情绪释放的快感?等等诸如此类。这些现象,说不出、道不明、解不透,就像一根藤,丝丝蔓蔓爬满了我们的人生,纠缠着我们的日常。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种现象、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来解释或代替,那就是孤独。
作为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以一本《孤独六讲》带我们走进孤独的世界,体味孤独的苦涩,感受孤独的力量,引导我们在与孤独的相伴中修炼人生、圆满自我。
这本《孤独六讲》分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基本上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这本书,就打开了理解孤独的一扇窗,开启了走进孤独的一扇门。它让我们明白孤独是什么,孤独在我们的人生成长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人的自我修炼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读完这本书,害怕孤独的你,说不定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与视角再次审视孤独、解读孤独,进而真诚拥抱孤独。因为孤独就是我们的影子,既然无法摆脱,不如坦然以待。
与一般的说理性散文不同,蒋勋的这本《孤独六讲》没有陷入一种自言自语式的自我对话,没有大段大段纯粹理性的分析判断,也没有那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这本散文性质的书,读起来有一种议论文的味道。在饱含感情的同时,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对孤独进行深入解剖,让孤独这个词从内到外、丝丝缕缕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名家名作,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挖掘孤独的内涵。这让我们在重温名著的同时,加深了对孤独的理解与认知;也让我们从孤独的角度出发,重新发掘名著新的内涵。
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情绪反应。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拥有孤独的时候,有的人把孤独当成寂寞对酒当歌,有的人把孤独当作修炼成就自我。你把孤独当作什么,孤独就回馈你什么。《孤独六讲》,教你怎么在孤独中成长。
《孤独六讲》读后感(四):“孤独是跟自己在一起”
不是精装,但是配色挺好看在这本书之前,没读过蒋勋的书。
书一到手就立马拆开塑封,被夹在其中的书法条幅惊喜到了。直到读完书,更觉得作者写出“孤独是跟自己在一起”几个字好浪漫啊,正好暗合自己的想法。
全书论说了六种孤独,分别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其中对情欲孤独、语言孤独和伦理孤独的感受颇深,也是我整本书比较赞同和喜欢的章节。
孤独放诸于情欲是最明显和放大的,青春期萌发并且表现强烈的孤独感会极大影响到人成年后对亲密关系,个人意识的认知。我们渴望被拥抱,被偏爱,巨大的孤独感来自于想被认同,想找到同类。书里让我们拥抱孤独,孤独并不可怕,我们首先要认同自己,和自己保持联系,在孤独里沉淀。
语言孤独这一章我尤为喜欢。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语言就失去了应有的弹性。”我们从出生伊始,就被慢慢教着去练习讲话,去表达自己,每个人极力说出的话都希望被听到,被理解,倾听者却很少。表达欲旺盛,希望被读取,却在听到和懂得之间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孤独。书里写到最准确的语言是法语,它精准无误,没有暧昧不清。但在东亚国家,语言的模糊暧昧给说话者双方有了后路。语言具有弹性,其中虽有孤独需要消解,但孤独永远不会消失。
伦理孤独深植于我们的文化语境中,逃不掉,躲不掉。人与人之间况且有隔阂,伦理关系里的父母与儿女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孤独,无法排解。
关于革命、暴力、思维孤独这三部分我感受平平,觉得这三部分有些牵强。部分史实也不客观,有掺杂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去稍微了解蒋勋以后,发现这也是他光为人诟病的一点,但书里的精华和糟粕,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自然能够去伪存真,不必大惊小怪。
以前还比较青涩的时候,总是推崇尖锐甚至刻薄的人事或观点,觉得那才是有力量的表达,不媚俗,不圆滑。现在想来,我还是永远喜欢温和体贴的人一点吧,当你能分辨真伪的时候,平和的态度和表达,力量更大。
以上。
《孤独六讲》读后感(五):孤独作为思考起点
对畅销书总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会下意识排斥,看得人越多就对它越提不起兴致,另一方面又总有很多人在你周围不停提起它,就会好奇它到底是哪个点吸引了那么多人,他们为什么会对那个感兴趣。
一直以来对蒋勋先生的书就是这个态度。这本《孤独六讲》是第一次读到的他写的书。读完以后的感觉是这本书既有意料之中的平易流利的一面,同时又有很多让我惊喜的博识和洞见,一口气读下来就像听一位谦和智慧的长者做的一次精彩的讲座。 “孤独”应该是一个被大家说烂了的话题,身处在这个像大机器一样飞速运转的社会中没有人会不感觉孤独,这种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无处安放,于是就以文字和话题的形式在网络上流传,鸡汤文章也像雪花一样一篇一篇层出不穷,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孤独是很好的你要学会享受孤独”这点事儿。 蒋勋先生这本《孤独六讲》作为一本畅销书籍,自然也不是那种体系严密论述严谨的论文体式,它以漫谈式的散文文体,从更加宏阔的美学和文化的角度切入,深入地分析了孤独感产生的六种根源,包括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从社会历史事件和文化史料中摘取事例,旁征博引,从那六个方面讨论孤独的症结所在,同时又从个人成长与美学层面揭示孤独对个体人性的完善的独特价值,从而完成了一次始于孤独又重归孤独的文化反思。 从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孤独的产生都可以从人性和文化中找到根源。例如情欲孤独和暴力孤独就产生于人的天性被压抑、得不到释放的苦闷,而语言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则是由于文化发展中的惯性和惰性造成的人的真实诉求与社会身份之间的隔离和断裂。 其中,蒋勋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他说:“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联想到先知先觉的鲁迅先生,他的一生也充满了被误解被拒绝的孤独,而他一定要从群众中走出去,以求得一种精神上的圆满。从这个角度可以串联起古今中外的很多先知,很有启发性。 论述伦理孤独的部分应该算是最有批判色彩的一个章节。作者谈到儒家文化对伦理的重视,要求每个人在人伦的大网中都要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可“乱伦”,然而,“任何一种伦理的分类,就像是一道公式,很多人其实是在公式之外,可是因为这是公认的公式,大家不敢去质疑它,所以许多看起来没有问题的伦理都有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指出了道德伦理有弹性的必要性。 暴力孤独也是说当人类原始的嗜血、暴力的本性被压抑被抹去不提以后,只能以扭曲的方式来得到满足,其危害性是更大的。因此可得结论,我们必须正视人性,正视欲望,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与孤独相处。
“孤独”在这本书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一种由文化惰性带来的负面症结,这是可以通过反思来找到缓解方法的。另一方面,作为美学层面的孤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方式,因为只有像那些革命者和先知者一样从人群中走出来,独立思考才有产生的条件。这种孤独是一种让生命变得完满的形式,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 书中不只一次提到“思辨”的能力,就是能够在一件事情的两极选择中看到思考空间,找到一条更有弹性的道路,如同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的过程。 其实这种“思辨”能力正是作者提倡孤独的终极目标,通过从群体不加思考古板守旧的顽疾中摆脱出来,获得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感,由此开始个人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完善,进而再向外进行其他方面的构建,正如作者说:“当个体完成了,伦理才有可能架构起来。” 这是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孤独不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而是一个让个体完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