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川好人》是一本由(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体验布莱希特的离间效果!亮点是通过面具来表现双重人物善恶两面(两个主角由一人扮演)。有些台词注明是对观众讲,以及通过剧中的歌曲来表达思想。 P.S.黄永凡译本更中国味,尤其是歌曲部分译成了七言,而这个版本把歌曲翻译得很白话,有空可去看看黄译本。
●小小的烟店是干涸的人间地狱里的清泉,无穷无尽的饥渴人们转瞬间就可以把洪水中的小舟打翻。在神仙退去后的世界里,沈黛依然必须忍受被异化社会劈成两半的痛苦,在过去,神仙是人的异化,而在今天,随达则是每个人的异化。不把旧社会连根拔出,那么这个世界一个好人都无法生存——只要有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就好了。
●比起让穷人致富,让富人做善事,最应该做的还是应该让好人过上好日子啊。
●负责任的作者在很多的情况下都会或多或少地想象:假如我的作品火了…假如千年后很多人再度读我的书,我想让他们知道… 当一个并不以过多的野心为行事动机,而单纯地仅仅为了“唤醒思考的乐趣”,呕心沥血地同后现代的阴霾斗争的时候,他写的书失去了一种观者共鸣带来的深刻的体验。作者仅仅是为了一件一个时代中很微小的一件事,创作了一部发生在陌生国家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不存在好人了吗? 意外的是,文字只是信息的形式载体。赋予文字意义的,除了历史背景以外还有由历史决定的读者的精神。这样的讨论赋予了布氏戏剧一种深植于少数人精神的生命力。一种名为思考的连锁反应被引起,模糊的怀疑变得清晰,这让一切看上去再次变得充满了批判性。 “尊敬的观众,去吧,您自己寻找一个结局:人世间一定有一个美好结局,一定,一定,一定!”
●为了看<江南好人>匆匆读了剧本。整体而言这个剧本太长,很多戏份显得碎碎叨叨。然而布莱希特以虚映实的写法还是很有趣的,尤其是沈黛隋达一正一反集于一人身上,充满了戏剧冲突,让好和坏的界限迷糊,突出了戏剧主题。由于不懂德文,无法判断翻译质量,但总体而言翻译对戏剧的了解不足,部分台词拗口不流畅,且从台词难以读出大师文采。再减一星。
●德国人用德语写一个以中国四川为背景的故事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只要有这世界还有一个好人,世界就会变好,吗?
●惊讶于这是出自于一个外国人之手。 作为一个中国人阅读此书毫无违和感。 作者对中国的戏曲和古人的思想是有很大的造诣的。 作者的verfremdung理论在此书里也有全面应用。
《四川好人》读后感(一):短评
评论里有人写道:他的文学幻想建立在了那片他甚至未曾亲临的封闭土地上,却道出了永恒、普遍的道德困境。作为故事背景的四川,让刚翻开书的中国读者更容易带入故事,而小说却将一个普遍性的而特有的非区域性的问题向读者提出:坚持善良还是选择生存?(2017.8.12记)
2018.11.24 重读,改三星为四星。
《四川好人》读后感(二):好人坏人,生存毁灭
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用一个简明故事探讨了人之永恒困境,三个神仙来到人间寻找好人,却只发现唯一的好人妓女沈黛,神仙帮助她开了一家烟店,乐善好施的沈黛却在周围人的贪婪、欺负、欺骗中深受打击,她不得不乔装为表哥隋达,精明地打理生意,冷酷地处理世情。。
为什么好人难以为继,坏人如鱼得水?如何既做好人,又能生存?人何以得救,靠神仙,还是好人?归根结底,布莱希特像莎士比亚一样,问得仍是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四川好人》读后感(三):期待共产主义真正到来
全局最后,神让人类自己寻求理想的美好的制度。神走了,不管了,类似尼采所说:上帝已死。人类必须坚强的自己寻找自己的道路,不管前路多么艰难。人或者就是用来超越的。
不要怀疑,只要你努力,终将会有回报。
“尊敬的观众,去吧,您自己寻找一个结局:
人世间一定有一个美好结局,一定,一定,一定!”引用最后一句。
布莱希特脑子够飞,够孩子,没有去过四川,居然写四川好人,都靠自己的想象,并且坚定自己的选择,牛逼。
间离让戏剧变得很飞,革新者。看到爽。
《四川好人》读后感(四):《四川好人》在今天比在过去任何一个时候的意义都要重大
布莱希特的这部寓意剧无关中国,但借用“四川”这个遥远的地名让我们中国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主旨是“做好人又要生存,此事难两周全”。一个纯粹的只想做善事的好人,在这世上定是活不下去的,ta的命运只有被其他同样可怜的人利用。但再想想,只是一心想为他人而忘记保护自己,这种做好人的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在意识到险恶之后,无法拒绝老百姓的好人只能分裂出另一个分身,为自己开辟出生存之道。 权威和普通人民都是世界变成这样的原因。为了自身利益,老百姓一次次利用并用“好人”的名头压迫同伴,有时戴上虚伪的面具。而象征权威的神仙则更是无耻到好笑。他们一心只想寻找绝对的“好人”,容不得一点偏差。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不谙世事、丝毫不理解人和社会。他们空谈戒律却始终袖手旁观,不肯丧失作为神仙的权威,这就是虚伪。当神仙们看到没有办法保护一个好人时,他们做的只是继续劝说沈黛一心做好事,只为一个美好世界的空想而忽视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全剧最大的讽刺。 善和生存的困境,不仅在如今缺乏信仰和道德的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随着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愈发盛行,可以说《四川好人》在今天比在过去任何一个时候的意义都要重大。
《四川好人》读后感(五):我看到了布莱希特对当今社会的寓言
“发生在四川省的这个故事,今天已不适用于这个地方。它适用于所有存在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地方。”
一个从没有到过中国的德国人写的中国故事。因此,布莱希特自然是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读的(神仙降临的背景使得它像是《圣经》里的故事一样)但这依然不妨碍剧本的寓言性。
世上好人难当。妓女沈黛想做一个好人,却因为善良受到了压榨。沈黛爱上了梦想做飞行员的杨森,却因为金钱又失去了爱情。沈黛因为善良变得一无所有,她需要一个残忍的人来帮助她在世界上生存——所以她变成了凶狠的表哥隋达,沈黛需要隋达,只有这样她才能苟活于世。
是啊,好人就是这么难当。谁都想做好人,但是没有人会记得好人的好,只顾着一味对别人好并不会得到了什么回报。布莱希特早在77年前便看到资本主义的未来,而这种利己主义的泛滥,也已经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根发芽。
当然,并不是利己真的完全错误,世俗地来讲,人可能还是要为自己而活。或许每个人心里都希望像沈黛一样做个好人,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也都只能像沈黛一样,戴上隋达的面具,穿上隋达的衣服,把自己变成一个残酷的“剥削者”。
最后,沈黛的善行使我想起了多年前的“碰瓷事件”。三位神祇对于底层秩序的“安于现状”就像是官僚主义,只管政绩,不管子民。乱世真的出英雄吗?或许是的,但更多的还是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