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图书馆”放大知识力量
发表时间:2020-05-27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5月25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共同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号召各馆通力协作、开放创新,共同实现“借阅办证零门槛,文献传递无边界,个性服务通全域,通借通还重实效”。(5月26日《金陵晚报》)
公共图书馆拥有最丰富的书籍文献资源,是每一位爱书之人的“天堂”,但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是有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文化价值的释放,“共享图书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一旦“共享图书馆”能够成为现实,就可以实现服务半径的互相连通,对共享区域内几乎可以实现全覆盖,人们借还图书更加方便,文化知识的流通与传播也会突破传统障碍,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共享图书的理念在互联网上已经有所实践,一些图书借阅平台就为读者提供了诸如“你选书我买单”等个性化服务,实际上就是突破地域的限制,让图书可以在不同地区的读者之间流动,以更低的经济成本,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当然,“共享图书馆”与线上共享图书还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涉及到“一证通认”、书籍归还、成本核算等度方面的因素,既有理念上的障碍,也有经济上的顾虑,特别是一些馆藏的珍贵书籍,如果在不同馆际之间流通,会存在损毁、遗失等难以预料的风险。
当然,“共享图书馆”并不是一步到位,也未必要对所有资源进行共享共通,可以让大众性的图书、数字化的资源先共享流通起来,以此满足绝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极少数专业化的阅读需求,仍可以按照各图书馆的自主规定执行。与此同时,“共享图书馆”在技术层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读者的统一认证和书目信息的统一检索机制的建立、不同图书馆对读者证的互认互信、对异地借还图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模式等,这些都还需要各地图书馆认真讨论与研究,只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和切实可行的流程,才能让共享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