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摘抄

2020-06-12 23: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摘抄

  《康德观念论》是一本由[美] 汤姆·罗克莫尔 / Tom Rockmor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康德与观念论》精选点评

  ●国内为数不多详细介绍观念论的译著,但介绍的过于笼统行文啰嗦,减半星。

  ●重提观念论

  ●很清晰,很轻易

  ●浅,直白

  ●立论清晰。澄清了很多一般的误解

  ●勾勒了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史起源,惜乎没有述及当代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况且,作者所言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是否就日落穷途,如果联系下的科学实在论争论的话,恐怕还说得过于武断

  ●读第二遍时发现条理非常清晰。

  ●好书

  ●书本的最后结论总是令人鼓舞哲学家们有各种各样见解,却有着始终无法克服的难题这不就是凡人生活写照吗?

  ●快读本书关于观念论的历史梳理部分,对于澄清唯心主义和观念论这对译名有更深入理解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一):随便说

  断断续续读完了。书不错:梳理了观念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变种分析学家们对观念论的批判往往建立在意淫的基础上,都不去看看观念论到底说了神马,真是悲剧。如果观念论失败了,就意味知识论失败了,分析哲学的很重要一支也就不可救药了,知识不是哲学的领域,尽管历史上哲学在追求知识。但知识现在留给了科学,哲学不是科学的仆人,科学哲学算个球,我真心不知道科学哲学是干球啥的,难道就是让人知道科学史么?这应该算作历史,而不是科学哲学,神马狗屁科学哲学?

  不过对康德的评论有失偏颇表象主义未必就和建构主义矛盾,这是一个诱人话题。书中提到分析哲学向黑格尔回归?这是真的么?

  译者问题在于翻译腔太严重,和何兆武一球样,“。。。的。。。的”这样的句式太多球了,说明译者如别人所说中文不行。另外,译者没有做索引真是让人失望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二):总结一下

  物理主义(physicalism)与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区别在于,物理主义是一种语言学论断,即每一种陈述都是与某些物理陈述同义,唯物主义并不是语言上的论断,而是一种本体论的论断。 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对立,只在心灵哲学这个领域才出现,争论的焦点在于 心灵是否是一种物理实在。 心灵哲学以外的领域,idealism翻译为“观念论”更好,因为严格说来是一个知识论的术语,即知识的来源经验,而经验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在康德以前,表象主义是认识论探讨主流,它预设了认识对象的实在性,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间存在着一个中介——表象,所谓知识就是表象符合认识对象,而且这种知识独立于人的心灵。在康德那里发生了哥尼转向,导致知识的建构主义取代了表象主义,即认识对象是由主体所建构的,知识就是对自身所构造的经验的认识。由费希特开创的德国观念论运动,继承的便是建构主义。马克思也归属德国观念论运动的传统,尤其是对“异化”概念的继承,所谓“异化”,是指由主体构建的客体,反过来变成主体,主客颠倒的过程,这里依然是建构主义的。当然,我们必须分别马克思本人与马克思主义,后者来源于恩格斯的思想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三):洛克摩尔的建构主义以及表象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洛克摩尔主要是为观念论(或译唯心主义)正名,他说:“观念论和实在论不是不相容的。”(p151)这是对唯心主义(观念论)与唯物主义截然分野的成见的强烈反驳。作者从哲学史的流传上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并器重的概念“建构主义”却令人困惑,它与表象主义之间的分别也界限模糊。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解读使作者的观点得到更多理解。

  对建构主义,作者这样说:“建构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认知者构造(construct)、构成(constitute)、制作(make)或产生(produce)其认知对象,并把它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p12)看完这个定义一头雾水呀。作者这样说其实源于康德的一个说法:“理性只对它按照自己的计划产生出来的东西具有见识——”(p12)康德的这句话在本书中被作者多次引用,作为建构主义的滥觞。但是从字面来看仍然费解。因为读者会想:理性自己的计划是什么?理性有自己的计划么?理性之前的欲望?

  如果我们要追究康德的理性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将是漫长的旅程。让我们顺着作者的理路,从哲学史开始吧。作者说旧的观念论是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实在论为代表的,观念即是理念。“柏拉图式的观念论认为,我们对实在具有直接的、直观的知识。”(p75)“而观念实际上就是独立于心灵的世界。”(p49)“新的观念之路是这一观点:观念(或表象),尽管本身并不是实在,但却处于实在和认知主体之间,从而就在认知主体与独立于心灵的实在之间提供了必要的联系。”(p49)这就引出了表象主义,作者认为康德是表象主义的骑墙者之一。

  作者说:“一个知识理论是表象性的,当且仅当它认为:只有通过心灵中的观念,我们才能接近独立于心灵的外部实在。对于一个表象主义者来说,所谓‘知道’,并不是直接地知道对象,而是直接地知道表象,而表象被认为正确地描绘了认知对象。” (p37)从这一段来看,表象主义也是间接实在论的。它区别于柏拉图那种直接实在论。“柏拉图式的反表象主义观点,即:我们不能根据现象可靠地声称我们知道独立于心灵的本体存在。(p74)”洞穴中的影子不可靠,但是可以直视太阳,尽管只是极少数人。

  可表象主义不可避免地遇见一个难题,怎么知道表象是实在的表象?

  于是,又引出了观念论的一个特点:坚持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说主体成为实体。维尔纳•马克思说:“黑格尔由此推导出,主体在它所构成的客体性领域——在它的他者中——可以重新发现自身。这个思想正属于《精神现象学》的理念。”本书作者认为黑格尔的这种观念论是比表象主义的那种新观念论更进一步的经验实在论。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同一的“所谓对象不过是在经验中给予的东西。” 经验即是实在呈现在意识中的对象。作者说:“黑格尔进一步把认知对象的两种含义区分开来:在一种意义上,认知对象是在意识中显现出来,在另一种意义上,认知对象可以被假设处于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知觉。他把前者称为认知,把后者称为真。”(p95)

  这就是罗克摩尔的黑格尔的建构主义,把康德的先验转成后验,关注历史、关注语境、关注经验、关注自然、关注客观。

  但是行文至此我仍然看不出建构主义和表象主义的明显区别在哪。作者说:“在黑格尔的著作中,他自始至终都拒斥了表象主义,或者说拒斥了如下主张:我们知道一个表象如何与独立于心灵的外部世界相联系。p98” 我的疑问是: 因为不知道一个表象如何与独立于心灵的外部世界相联系,我们才需要可错论和实用主义。经验并不总是为真。经验也不拒绝表象。黑格尔的双重虚拟的内在空间也不过是一种过程论的表象主义。

  或说,建构主义是表象主义的进化,它建基于表象主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作者的建构主义和表象主义的区分有些模糊。表象主义类似于禅宗的顿悟,建构主义类似于渐悟,不过都是硬币的一体两面。顿悟少了些自我意识,前意识猛然变得清晰,渐悟自己和自己胶着,灰暗中看出光亮。可以说建构主义比表象主义更加理性的,让我借用洛克的理性概念来说,理性就是深思熟虑的适应。

  用渐悟这样的词也许是容易带来误解的,建构主义也许是与“悟“格格不入的,它需要明确的证据和推理来得到可检验的结论。这样的要求与人自身的复杂性充满张力,是建构主义所不能完成的。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四):零碎的笔记

  观念论:缘起于莱布尼茨的一封信。

  观念论被错误地认为和实在论、和唯物主义对立【Rockmore:马克思甚至也是一位观念论者】。

  1、柏拉图的观念论

  对于柏拉图而言,观念论表示出一种形而上学实在论【理念是一种独立于现象的形而上学实在】【这一观点表现出对巴门尼德传统的继承】。

  它也体现为一种认识论主张:知识就是对外在于心灵的世界(理念世界)的正确认识。【心灵就是对如其所是的事物的把握】『外在对象-知识』

  2、新的观念论——继承形而上学实在论,但是补充表象主义(贯穿唯理论、经验论和一种康德)【反驳笛卡尔对形而上学实在的直接认识论】

  表象主义:所谓“知道”,并不是心灵直接认知了一个外在对象(通过柏拉图所谓的理智直观能力),而是心灵认识到了一个表象,而该表象正确描绘了外在对象。「外在对象-表象-知识」

  表象主义同时修改了柏拉图“观念”的意义——无论如何,观念就是被心灵认知的对象,对于柏拉图来说,该观念是一个外部对象,而对于表象主义来说,观念是心灵中的一个表象,即一种精神表象。

  “观念”一词的表象主义观点在哲学史中的呈现:

  笛卡尔: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

  斯宾诺莎:观念是心灵中的一个样态;

  洛克:简单观念来自外部事物;

  贝克莱:区分观念和外部事物,势必导致对外部事物的怀疑论;

  休谟:观念是印象的弱化残余;

  康德仍旧具有表象主义的特征,只是用“表象”替代了前述的语词“观念”。

  旧的观念论: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

  新的观念论: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间接知识,观念(表象)充当这一中介环节。

  【贝克莱批评表象主义】

  贝克莱对表象主义提出了批评,是观念论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反驳第一性质(原生性质),贝克莱认为没有任何观念充当了外部世界的中介,因为所有的观念都是第二性质的观念,不反映一个外部世界。

  由此,贝克莱认为,新的观念论实际上会走向怀疑主义,因为它并没有在心灵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实在的关系。所以,贝克莱给了表象主义一个重大打击 。

  3、从形而上学实在论转向经验实在论【贝克莱、康德及其后】——走进德国观念论

  经验实在论主张,我们对世界具有知识,但是世界并不是一个本体世界(拒绝形而上学实在论),而是在经验中被给予的世界【空间中的世界】。

  康德同时承诺了形而上学实在论和经验实在论,也同时承诺了表象主义和建构主义。后来,费希特偏爱经验实在论和建构主义。Rockmore认为,康德思想中的后一成分(经验实在论+建构主义)才是值得接受的。康德代表观念论运动中的一个十字路口。【这是Rockmore最核心、最关键、最爆破性的观点,主要的文本支撑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哥白尼革命就是康德的建构主义:

  【1】我们不能声称认识了一个独立于心灵的对象;

  【2】我们只能知道被构造出来的东西。

  康德把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结合起来。

  先验观念论:显像是表象,而不是物自体。先验观念论+经验实在论就是一种“二元论”,康德接受这种理论,接受物自体-现象的二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外部世界对于康德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及空间表象的复合。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有一个“外部世界”,这导向经验实在论】

  【空间和世界的关系】

  康德所反对的,坏的观念论:不能从经验中推断外部对象的确定性【笛卡尔、贝克莱、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尤其反对贝克莱的空间观念,这种观念否认了一个外部世界的存在。

  康德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论证:(1)自我意识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意识,人有自我意识,所以必然存在一个独立于心灵的外部事物。【重要前提:康德否认理智直观】)(2)自我意识在时间中,而时间以空间中的实体变化为前提,因此有空间中的实体(空间表象)存在,也就有独立于心灵的外部对象(物自体)存在。

  和贝克莱等人的一个相反之处:康德认为外部经验是直接的,贝克莱认为内部经验是直接的。康德认为,只有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内部经验才是可能的,这是他反对坏观念论的第一出发点。

  【Rockmore在关于康德“外部世界”的理解上有些前后不一致:外部世界有时被理解为空间中的世界(现象界),有时被理解为物自体所在的世界(本体界)。如果按照前一个理解,则表象主义更有可能;反之,则建构主义更合理。关键在于康德本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究竟为何?】

  【总结三种观念论】

  柏拉图式观念论:我们对本来的世界具有直接知识;(形而上学实在论)

  新的观念论:我们对本来世界具有间接知识,以“观念”或“表象”为中介;(形而上学实在论)【包括表象主义式康德】【哲学内部分歧点:如何理解表象和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

  德国观念论:我们对经验世界具有知识。(经验实在论)【建构主义式康德】

  【康德和后康德——完善建构主义】 康德的建构主义的问题是,神化了认知主体的地位,没有将之作为有限人类存在者而理解,这个问题在实践领域尤其突出:在康德看来,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类,在实践行动上是不可能道德的。

  后康德的哲学做出一个转向,由“一般而言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为何”转向“有限的人类如何获得知识”。对认知环境的描绘成为了一个新的核心要素。

  既然环境是可变的,哲学史中就出现了语境主义和历史主义,早在赫尔德处就有这样的迹象。

  四个缺点:

  (1)关于康德对“外部世界”的说法不够明确;

  (2)没有清晰重构出黑格尔对康德观念论的批评,相关文段基本在打太极;

  (3)有夸大康德“表象主义-建构主义”文本断裂之嫌。

  (4)处理哲学史过于简洁,以至于无法很好地给贝克莱和休谟一个恰当的地位,只能简单归之于新的观念论。对斯宾诺莎的处理也稍显肤浅。

  《康德与观念论》读后感(五):重提观念论

  李文倩

  在当代中国,作为法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所有学科的研究提供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在有些学科中,比如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提供的概念或框架,其局限性甚为明显。但尽管如此,多数研究者还是声称,他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并力图在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威力。在学术研究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着几乎所有的政治思想文化讨论,人们或熟练或拙劣地引用着革命导师们的著作,以期在争论中占据优势地位。在那一时期,人们心目中的思想者,就是那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分析、评论中国现实的人。但应该知道,无论一种哲学或思潮多么流行,对更多的普通劳动者而言,真要掌握那套革命的话语,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尤其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而言,就更是如此。但对年轻人而言,这不难办。通过在大中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或观点,提高青少年的“理论素养”。在教育领域,长时期系统性地推广某种价值观念的结果,必然是这种价值观念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的“常识”;而这种价值观念所提供的概念及分析视角,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分析、观察、批评现实的基本工具或思路。

  中学政治教科书所能提供的,是简化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所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是物质与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表明一种哲学思想上的分野,更标示出不同的阶级身份,以及政治思想上的进步或反动。认为物质为第一性,就是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观点,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进步观点;而如果认为精神为第一性,则为唯心主义(idealism),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的反动观点,值得大批特批。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暴力手段,以彻底战胜这种危险的思想倾向。对以上的观点,即使没有多少深入的思考,但对多数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而言,至少是不陌生的。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法定意识形态的地位,仍没有动摇。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思想讨论中,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工具、分析方法较之以前,更为多元和丰富。但应注意的是,对多数普通的中国人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基本概念,诸如唯物论/唯心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概念。这就表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进行分析,搞清它们的真实涵义,不仅有学术价值,还有现实意义。

  美国哲学家汤姆•罗克莫尔(Tom Rockmore)的《康德与观念论》一书,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比较细致、透彻,读来深受教益。罗克莫尔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重构观念论(idealism)历史的方式,来重新认识观念论,带有为其辩护的味道。这里的“观念论”,是译者徐向东对idealism一词的翻译,此之前,在多数地方,idealism被翻译为我们更为熟悉的“唯心主义”。徐向东认为,把idealism翻译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因为“仅仅是在心灵哲学中,观念论才与我们称为‘唯物主义’的那种观点形成对比,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唯物主义指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实在的终极本质乃是立足于物理实体。然而,如果把我们称为‘观念论’的那种观点与唯物主义对立起来,我们就无法理解观念论的多样性。”(《译者序言》)在罗克莫尔看来,观念论对解决知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并不是说,有一种一般的观念论,贯穿整部哲学史。与此相反,罗克莫尔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并不存在一般的观念论,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观念论;这无论在德国观念论,还是在英国观念论那里,都是如此。当然,这种看法的形成,实质上也与罗克莫尔的研究方法相关,他从观念史的角度入手,细致地分析各种观念论的形成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在罗克莫尔看来,时至今日,观念论累遭误解,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误解与批评。对中国学界而言,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观念论的误读与压制,影响更大。罗克莫尔在《康德与观念论》一书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比较多的分析。

  罗克莫尔指出,是马克思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发明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本人,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者写道:“恩格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论等同起来,尽管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见解提出那样一个主张。”在罗克莫尔看来,马克思本人是一个观念论者:“可以表明的是,我们应该把马克思理解为这样一位德国观念论者:他的理论是建立在黑格尔的理论的基础上,并且修改和扩展了黑格尔的理论,而不是抛弃了黑格尔和哲学。然而,马克思主义是由恩格斯建立起来的,而恩格斯对哲学的把握从最好的方面来看也很薄弱、很简单化。”看得出来,罗克莫尔对恩格斯的哲学工作,评价不高,更不可能满意。在他看来,恩格斯对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强行割裂,在哲学的理由的之外,更多处于政治上的考虑。这对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罗克莫尔写道:“恩格斯认为,唯物论和观念论代表了两个对立的观点:一个观点是无产阶级的观点,而无产阶级的利益被认为是由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来代表的,另一个观点是他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称为‘资产阶级哲学’的那个观点。恩格斯认为那两个观点是相互排除的,并把黑格尔的那个目标转变为那两个取舍。在提出这个思想时,恩格斯暗中利用了排中律,认为唯物论和观点论是两个各自完整但又相互排除的取舍,其中必有一者为真,另一者为假。”“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合并起来。那种普遍努力往往把重要的概念差别掩盖起来。马克思主义者,在试图推进唯物论和拒斥观念论的过程中,声称自己是马克思的代言人,但马克思比马克思主义者要稳健得多。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论’与‘唯物论’水火不相容,于是往往就认为,凡是被‘观念论’所排斥的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被称为‘唯物论’。但那种做法肯定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见解。”

  我相信罗克莫尔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并愿意为此提供一个经验层面的证据。即在某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段,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是被禁止阅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极权政治统治下的国家或地区,任何成系统的思考,都是不被允许的。统治者认为,人们只有不断地背诵一些伟人语录或著名格言,才能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和纯洁的革命情怀。这实质上是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由此可以看到,在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如何理解这一关系,是一个要紧的题目。对此,徐向东认为,“……关于哲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作为一种反思性的活动,哲学必须超越任何既存的意识形态,为设想更加值得想望的人类生活提供一个基础。”我很同意这一点,但如何实现真正的“超越”,则是另一个值得细想的题目。

  马克思主义之外,对观念论进行激烈攻击的,当数分析哲学家们。但在罗克莫尔看来,这种攻击建立在对观念论基本无知的基础之上。摩尔、罗素等激烈攻击英国观念论,这就意味着,有一个一般的观念论在那里,供摩尔等分析哲学家批判。但事实的情况是,在英国,有各种各样的观念论,但却没有这样一个一般的观念论,如果有的话,也是分析哲学家们因为他们批判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摩尔等的工作,无非是对着一个自造的稻草人煞有介事地喊打喊杀,并因此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罗克莫尔认为,分析哲学家们对观念论的误解和攻击,在被达米特称为分析哲学之父的弗雷格那里,并不存在。有的研究认为,弗雷格本人,就是一位观念论者。

  上面已提及,罗克莫尔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重构观念论史的方法进行的;在作者看来,观念论的巨大贡献,主要是对知识论问题的解决。在这一问题中,首先应搞清的是,观念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在作者所称的旧的观念论之路,即柏拉图式的观念论那里,观念就是实在,而对这种实在的把握,并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而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进行的。但这种直接把握实在的能力,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而只有那些具备特殊能力的少数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新的观念之路不同于旧的观念之路的地方就在于:它否认观念本身就是实在,认为观念只是代表或表达了实在。”这种新的观念之路,大致可称之为表象主义。罗克莫尔写道:“一个知识理论是表象性的,当且仅当它认为:只有通过心灵中的观念,我们才能接近独立于心灵的外部实在。对于一个表象主义者来说,所谓‘知道’,并不是直接地知道对象,而是直接地知道表象,而表象被认为正确地描绘了认知对象。”

  在罗克莫尔的研究中,康德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在对知识论问题的解决中,康德既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在这本书的结尾处,作者基本站在建构主义一边,尽管他声称这“并非定论”。而“所谓‘建构主义’,我指的是现在已被称为‘康德在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有时也被称为‘康德的哥白尼转向’)的那种东西中的核心见识。建构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认知者构造(construct)、构成(constitute)、制作(make)或产生(produce)其认知对象,并把它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关于“建构主义”,作者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建构主义’,我指的是这一观点:所谓‘知道’,就是要知道经验实在,但经验实在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而是由主体(一个或多个)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构造出来’的。所有建构主义者都放弃了要去知道形而上学实在的努力,因此往往都只是声称:我们要去知道的是那个在经验中被给予的经验上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作为本体而存在的实在。”站在这一立场上,分析哲学对于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承诺,自然是作者所不愿意接受的。通过分析和解释,罗克莫尔将马克思也拉入认识论建构主义的阵营:“在我看来,马克思是一位认识论的建构主义者,因此,他在这个方面的见解很接近德国观念论,甚至与后者不可区分。”如此看来,对于观念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及分析哲学的批判,理由是不充分的。

  或许,对罗克莫尔关于观念论的上述种种主张,我们仍可持批评性的态度。这当然没问题。而重要的是,罗克莫尔通过对观念论史的重构,重新将我们带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至此,无论我们持有何种实质性的主张,但无可否认的是,在罗克莫尔的工作之后,我们很难再简单地认为:观念论不过是死狗一条。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美]汤姆•罗克莫尔(Tom Rockmore):《康德与观念论》,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