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阿嬷》读后感摘抄
《谢谢您,阿嬷》是一本由[美]欧吉 · 莫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谢谢您,阿嬷》读后感(一):艺术生的毕业设计,凭什么获了多项大奖?因为好童书就像多棱镜
我真是太意外了!
这本获了凯迪克大奖的绘本,居然出自一个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而且居然是她的毕业设计。
想必这个毕业生也没有想到吧?
坦率的说,我入手时,原以为这本《谢谢您,阿嬷》是小说《佐贺的超级阿嬷》改编的。
毕竟,《佐贺的超级阿嬷》是真人故事,内容和细节感人至深,又充满着励志情怀。
佐贺的阿嬷说:
“穷人有两种,一种是消沉的穷人,一种是开朗的穷人,我们做开朗的穷人不好吗?等你有钱了你会很忙的,忙着吃好吃的,还要忙着旅游,穿了新衣服还要担心下雨弄脏,我们穷人反正天天穿的破破烂烂,所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摔跤,都无所谓。”佐贺的阿嬷很棒,是不是?
大概,很多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慈祥而充满智慧的阿嬷。这本《谢谢您,阿嬷》也不例外。
这本《谢谢您,阿嬷》到底讲了些什么?
故事的最终,所有的人都回到了阿嬷家。阿嬷没有了汤,但所有人都带来了自己能带的食品,有蔬菜沙拉、烤鸡……
整本绘本画风很特别,仔细看看就能找到答案,原来这是剪贴画的画风。
有心的父母们也可以带着孩子试试剪剪贴贴,看能不能拼出绘本的内容。
与其说这本《谢谢您,阿嬷》像是一本很美丽的剪贴画,我倒更觉得它像多棱镜。
好的绘本,它所展现的内容永远不是单一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出这本绘本的价值和美丽。
角度一:分享
绘本的作者欧吉·莫拉在绘本的最后,讲了绘本的原型——他的奶奶。
他的奶奶很喜欢分享。每次老人家做了汤以后,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她总会让客人来尝尝她的汤,而且她也总是会在餐桌上留几个空位子。
“阿嬷的传统”影响了作者欧吉·莫拉。作者又把它展现在绘本中,教会孩子们不要“吃独食”,要学会分享。
角度二:职业
读这本绘本的孩子,想必大多是3~5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认知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了解各式各样的行业。
而贯穿在这本书其中的就是对职业的认知。
比如,警察。看看绘本中女警察的服装,孩子们能清楚的了解她是干什么的,她的职业名称是什么。
这幅图画中不仅有女警察,而且还有建筑工人和热狗摊老板。建筑工人戴着黄色的安全帽,热狗摊老板系着围裙。
热狗摊老板所站的位置也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职业。
和孩子一起读这本绘本,可以和孩子一起唱那首很有名的英文歌曲《muffin man》,让孩子了解和熟悉不同的职业特点、服饰和起到的作用。
角度三:民族
有出版行业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凯迪克大奖最青睐的一类绘本主题是民族融合。
这本绘本也不例外,展示了多民族融合的旋律。
看看大家一起分享食物的那一页,不难发现画页上人物的肤色不一样。
这本书中的阿嬷是黑皮肤。书的最后一页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阿嬷属于生活在西非的黑人种族之一——伊博族。
看了看网络上的资料,我才发现:
伊博族是尼日利亚最大的一个民族,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内内战,所以他们才逐渐迁徙到英国和美国。尼日利亚的东北部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女孩子必须养胖了才能够出嫁。每年雨季之后,只有养胖了的女孩才能参加部落里组织的相亲活动。一本简简单单的绘本,却道出了美国主张多民族融合的主流旋律,也道出了伊博族这个特别的民族所遭遇的苦难和历史。我们还能依稀猜到作者为什么会在美国的原因。
这是不是这个绘本所隐藏给孩子们的彩蛋?
如果我们把地球仪拿出来,给孩子指一指哪里是美国,哪里是尼日利亚,告诉他美国有哪些民族,讲一讲《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美国南北战争,又或者是带着孩子看一下奥斯卡奖《绿皮书》,这一场关于美国各民族的主题式学习是不是很丰盛?
除了上面的三个角度,这本书会还充分尊重了孩子喜欢韵律感的特点,不仅句式重复,而且对重点字句进行了黄体、蓝体加粗甚至放大。
比如:“咚咚咚”、“炖汤”、“女警察”、“谢谢您,阿嬷”等等。
这对学龄前儿童认字是不是一个利好呢?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很感兴趣:一本绘本平平无奇,如何深度挖掘它的作用?
我觉得不妨:
一看作者,了解作者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二看导读手册,看看推荐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解读这本书(这本绘本也有导读手册);三看语言,关注于其中是否存在韵律和重复;四看细节,特别是问问孩子他对这本绘本有什么疑惑?这本绘本《谢谢您,阿嬷》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显然得大奖实至名归。
《谢谢您,阿嬷》读后感(二):炖汤大家一起喝才香,阿嬷用一锅汤教会孩子乐于分享,懂得感恩
阿嬷炖了一锅汤,味道香飘四溢,街坊邻居们闻香而来,阿嬷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炖汤。眼看到了晚餐时间,阿嬷才发现,炖汤已经没有了,而她一口都没有喝到。阿嬷很沮丧,就在这时,她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晚餐。是什么呢?我不告诉你,你自己去看《谢谢您,阿嬷》。
《谢谢您,阿嬷》是欧吉·莫拉所绘的第一本图画书。这本绘本第一次亮相,就获得了凯迪克大奖银奖。可千万别小看这个奖项喔,要知道,很多插画家要奋斗半生才能拿到凯迪克奖,而欧吉刚大学毕业就拿到了,足可以看出欧吉的优秀。当然,这个奖项出乎欧吉的意料,据说评委打电话通知她领奖的消息,她还一度以为是推销产品的骚扰电话。
欧吉·莫拉是一位拥有尼日亚文化背景的画家。她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她喜欢色彩缤纷、图案化或拼贴而成的所有的东西。不画画的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厨房里照着已故祖母的食谱烹饪。
她以此为脚本,画下了《谢谢您,阿嬷》。这本绘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烹饪,关于分享与感恩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孩子更优秀
分享是付出,感恩是回馈。愿意分享与懂得感恩,是儿童性格培养中永恒的主题。绘本中的阿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分高低贵贱,不论男女老少,她都一视同仁。
阿嬷将热气腾腾的炖汤分给小男孩:
分给热狗摊的老板:
分给出租司机、公交车司机、市长、建筑工人。阿嬷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因为来的人是市长就卑躬屈膝,也没有因为来的人是建筑工人而傲慢无礼,阿嬷始终温和、热情而友好的对待每一个上门讨汤的人。
阿嬷面对循着香味来喝汤的人,慷慨大方地给他们盛汤,她始终乐于分享。只要有人敲门,阿嬷便将炖汤分享给来访的客人。
当夜幕降临,阿嬷打开炖锅准备给自己盛一碗汤喝的时候才发现,她的炖汤,已经分完了。
但是阿嬷没有因此饿肚子,阿嬷无私地分享,客人们因着感恩也带来了自己的食物。
每个人都发自内心深处地感谢阿嬷。因着分享,阿嬷享用了最美味的一餐。
阿嬷付出了,但阿嬷收获的更多。
她的慈爱和慷慨,激励着对方用同样的态度来回馈。
从阿嬷身上,孩子们可以汲取到积极的精神力量,他们会明白,分享不会让自己的东西变少,分享会让自己收获更多。当我们享受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也理应回馈那一份善意。
感恩的人生最富有。
一个愿意分享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2、暗藏线索,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充满了童趣
《谢谢您,阿嬷》中采用了流畅而富有童趣的叙述手法,层层埋伏笔,最后引出结局,让孩子读出了幸福感。
整本书的呈现方式是环环相扣的。前一页暗藏着下一页的答案,比如第一个敲门要汤喝的人是谁?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就是前一页藏在画面中的小男孩。
第二个敲门讨汤喝的女警在上一页也出现过,她当时正在专心执勤。
当她端着汤从热狗摊经过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到,下一个喝汤的人肯定是热狗摊的老板。
以此类推,当我带着孩子用这样的方法一个个找过去并得到验证的时候,孩子笑得很开心。
不仅仅是在听故事,更有一种假设—验证的推理乐趣蕴含其中。
这种循环反复的设计,让孩子在翻页中就获得了惊喜,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除此之外,贯穿整个故事的汤也很有趣。炖汤的香味是如何呈现的呢?本来是通过嗅觉感知的,但是现在汤的香味变成了视觉上能够看到的形状。
作者巧妙地把嗅觉转化为视觉,充分地调动了孩子的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充满了童趣。
3、剪贴画拼贴,有利于孩子艺术启蒙
大胆而创新的剪贴画拼接艺术,让孩子脑洞大开,体悟到创作的无限可能,这有利于孩子的艺术启蒙和美商培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欧吉·莫拉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用废报纸、布头、彩纸、木片等材料剪拼出各种人物和场景。
所以打开绘本,会感觉色彩非常浓烈。而欧吉·莫拉用大色块、大拼接突出立体感,充分展现了孩童般的精灵鬼怪,非常有感染力。
通过图画的细节张力与艺术感染力,启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创新视角。孩子会惊叹,哇,原来还可以用这些来绘画。见多才能识广。
总结:
一本好的绘本不仅能讲一个好故事,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艺术启蒙。阿嬷这两个字读起来就让人倍感亲切,“OMU”即是“阿嬷”,在西非伊伯语里又指“女王”。她们善良无私,乐于分享,懂得感恩,她们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阿嬷”,她们又是平凡普通生活中真正的“女王”!
《谢谢您,阿嬷》读后感(三):6.18什么值得买?想给孩子囤书的宝妈看过来
单身的时候过光棍节,总是盯着双十一给自己买买买!如今,作为三宝妈,娃的需求置顶,玩具、宗亲、衣服、图书……这个从孕期培养起来的为娃囤货的习惯历久弥新,已深入骨髓。适逢6.18,各大平台又是送券、又是满减的促销活动应接不暇,趁此期间入一波图书很划算。
1、谢谢您阿嬷
这本绘本很特别,是那种好像是用剪纸拼贴出来的画风,一下子就拉近了与酷爱剪贴的孩子们的距离。再加上主人公是一位阿嬷,也就是老奶奶,更让隔辈亲的孩子们感到亲切。还有阿嬷煮的那一锅肉汤,图画中是用鲜花来寓意它的香,而非写实。孩子们可以恣情发挥想象力。
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绘本。以阿嬷炖了一锅美味的肉汤开头,后来怎么样了呢?作者成功的挑逗起了孩子们的味觉之后,便开始了铺陈故事。原本阿嬷的这一锅炖汤是煮给自己做晚餐的,没想到太香了,香味飘出去后吸引了一个小男孩前来讨汤喝。阿嬷盛了一碗汤给小男孩喝了走了。
肉汤的香味在整个小区的上空继续弥散,它又接二连三地吸引来了女警察、热狗摊老板、小商铺店主、出租车司机、医生、演员、律师、舞蹈家、烘焙师、艺术家、歌手、运动员、公交车司机、建筑工人……最后,连市长也来了!阿嬷把炖汤分享给了每一位来访者,到了晚上,她的晚餐都被分光了。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咚咚咚”又有人来敲门,又是来要汤喝的吧?阿嬷这样想着,打开门一看,正是刚才喝过汤的那些邻居,“很抱歉,已经没有炖汤了。”阿嬷说。小男孩拉着阿嬷的袖子说,“阿嬷,别担心,我们是来给你送东西的!”这些喝过阿嬷肉汤的邻居们带来了礼物和食品,大家共享了一个欢快的晚餐时刻~
这是一个有关爱与分享的暖心主题,特别适合孩子们看,让孩子们知道分享是怎样转变为快乐!我能总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跟孩子说分享快乐。但是,孩子的感觉是:分享了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变少了,怎么会快乐呢?看了这个小故事,道理不说自明:分享和感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本绘本是2019凯迪克银奖绘本,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当年的其他14项殊荣!译者是花婆婆方素珍,我大女儿最爱的童书作家。作者欧吉·莫拉是一位拥有尼日利亚文化背景的画家。“阿嬷(奶奶)”一词用尼日利亚的伊博语来说是“OMU”——“女王”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讲,故事的寓意又提升了一级:利他的人才能称王。所以,墙裂推荐这一本!
谢谢您,阿嬷评价人数不足[美]欧吉 · 莫拉 / 2020 / 天地出版社2、梦幻月圆夜
这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送给女儿的经典绘本。是一个有关月亮的美好故事。月亮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一股孩子们挡不住的诱惑。孩子对大自然现象的那种喜欢,那种联想,常常会让我觉得小孩子就是神,而不是人。有关月亮的主题童书,有多少本孩子们也不嫌多。
我们家有关月亮的书有一本几米的《月亮忘记了》,那其实不是我买给孩子们的,而是给自己的。高中时,我就是几米迷。但是出乎意料,我儿子四五岁时就特别喜欢那本书,那本故事很长还有些忧伤,我以为小孩子看不懂,不会喜欢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也许就是单纯因为喜欢月亮。
家里另一本有关月亮的童书叫《公主的月亮》,是一个不错的童话故事,画风和语言都很耐人寻味,我和孩子们也都很喜欢。比起那一本抽象风格,这一本《梦幻月亮夜》更写实。爸爸妈妈和小主人公这一家三口会让孩子们对标自己,感觉亲切。画风唯美,情感细腻,故事情节也贴近生活。
故事讲得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落到了小男孩家后院,这轮月亮大到填满了整个院子上空。在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之后,小男孩爬到了月亮上面。他触摸雪白冰凉的月亮,他在月亮上散步……这一刻,他完成了所有小朋友的一个共同梦想——爬到月亮上去!
而后,小男孩的爸爸妈妈用毯子和桌布把月亮盖起来,想把月亮占为己有。但是,结果呢?潮水被月亮吸引来了,浅浅地淹满了后院。令他们更不能接受的是,还招来了好多流浪狗围观。
月亮它不属于我们的后院,小男孩的妈妈说。于是,他们一家人开车把月亮带了出去,月亮飞到了山顶落在了树梢。
这个小故事也很耐人寻味。它告诉小朋友们: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它美好就产生将它据为己有的想法。不管是月亮、星星、太阳,还是鸟语花香……
以上这两本书都是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我也是第一次选择这个出版社的图书,不惊艳,但精彩。值得购买。梦幻月圆夜8.4(美)亚当·雷克斯 / 2015 / 未来出版社
《谢谢您,阿嬷》读后感(四):毕业就获美国最具权威绘本奖:尼日利亚画家用一锅汤教会孩子分享
网上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是什么菜,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家里人做的菜”。
家中长辈烧的饭菜,大多是在小时候品尝到的,长大后回忆起来,因为自动为这些记忆加上了专属于过去的滤镜,不管真实味道如何,都会觉得美味无比、非常温暖。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一本同样饱含着温暖的绘本——《谢谢您,阿嬷》。
这本书的作者欧吉·莫拉拥有尼日利亚文化背景,书中的阿嬷原文名是“Omu”(发音接近“阿——嬷”),在她父母的母语伊博语中意为“女王”,以作者的奶奶为原型创作而成。
有一天,阿嬷熬了一锅美味的炖汤,本打算作为自己的晚餐。不料,炖汤的香气飘出窗外,引来了周围的街坊邻居们。
街坊邻居们陆陆续续地都来到了阿嬷的家中,他们来做什么?阿嬷会如何回应?书名“谢谢您,阿嬷”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本书作者欧吉·莫拉是一位画家,她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长大,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
她喜欢色彩缤纷、图案化或拼贴而成的所有东西。不画画的时候,欧吉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厨房里烹饪已故祖母的食谱。
起初想要看这本书,是因为了解到这本书是作者欧吉·莫拉大学毕业后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首次亮相便赢得了凯迪克大奖银奖。
要知道凯迪克大奖可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绘本奖,是美国最高荣誉的绘本奖,得奖作品皆是举世公认的上乘杰作,许多插画家奋斗半生也不一定能得到。
除此外,这本书还得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学校图书馆杂志》《号角》《书单》《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的称赞。
获得了:
201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儿童名人榜精选奖 2019年美国CCBC年度最佳图书 2019年科丽塔·斯科特·金奖 2019年约翰·斯特普托新天才插画师奖 2019年艾兹拉·杰克·季兹图书奖得主 2019年美国JUMPSTART READ年度最佳选择奖 2019年E.B.怀特朗读奖决赛入围奖 2018年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儿童读物 2018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榜单推荐 2018年《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 2018年《波士顿环球报》最佳儿童读物 2018年《学校图书馆杂志》最佳书籍 2018年《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选择员工选择奖 2018年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最佳书籍这位作者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这本书又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一锅美味无比的炖汤
故事的开头,一位阿嬷正在为自己准备晚餐,这是一锅红色的炖肉汤。
阿嬷时不时地往炖汤里加点调料,拌一拌,然后尝一口,“啊,好美味的炖汤啊”~
炖汤的香味如此浓郁,以至于吸引到了同个小区里的人。
咚咚咚!
咦,是谁在敲门呀?
哦,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因为被炖汤的味道所吸引,所以上来看看。
虽然这锅炖汤是阿嬷给自己烧的晚饭,但是善良的阿嬷觉得这汤有这么大一锅呢,分出去一点没事的,所以就给了小男孩一碗。
小男孩离开后,阿嬷回到房间,刚坐下没一会,咚咚咚!又有人来敲门了。
这次来的是位女警察。
阿嬷也分给了女警察一碗汤。女警察走后没一会,咚咚咚!
这次又是谁呀?
原来是楼下卖热狗的老板~
阿嬷也分给了老板一碗汤。
接下来一整天,附近的邻居都来敲门了,阿嬷把汤分给了小商铺店主、出租车司机、运动员、建筑工人……
最后连市长都来了!
看到这里,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真的会有人上陌生人家里要汤喝吗?
其实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有时候我们放学回家没饭吃,
街坊邻居就会招呼你到家中做客,不过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嘛~
现在大家都住进了城里的小楼房,住的地方是越来越漂亮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远了。家家户户回家后就是大门一关,有些人在同一层楼住了好几年,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上门向人家要汤喝了。
而看到这本绘本中阿嬷给众人分汤的举动,就仿佛又回到了曾经那段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时光。
02、一个关于分享与感恩的美丽故事
到阿嬷家中的人越来越多,每人一碗汤,找这种分法,再大的锅也不够发呀,这怎么办呢?
说实话,我自己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还以为这是一锅神奇的喝不完的汤,就像《圣经》中的五饼二鱼的故事那样,没想到的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阿嬷的汤被分完了。
阿嬷面对着空空的炖锅,沮丧地坐了下来,低声抽泣着……
这时,咚!咚!咚!咚!咚!咚!
响起了一阵敲门声,会是谁呢?
原来是小男孩、女警察、热狗摊老板,还有小商铺店主、出租车司机、运动员、建筑工人……和市长!
所有喝过阿嬷的炖汤的人都来了,这次他们不是来要炖汤的,而是来给阿嬷送东西的。
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物品,大家聚在阿嬷小小的公寓里,又唱又跳。
阿嬷虽然没能喝上自己熬制的美味的炖汤,但却和大家一起享受了一顿丰富的大餐。
《圣经》中有记载,“施比受更为有福”,付出比接受更让人开心。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便会在精神上有更深的需求,比如尊重与爱的需求,比如被需要、实现自己价值的需求。
而在付出的时候,人会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有成就的,于是就会变得更加快乐。
另外,一个人能主动施与,说明他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手上有粮,且愿意分享,这样的人生,当然幸福。
03、有个性的插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作为获得凯迪克大奖银奖的书籍,这本书的配图也非常有意思。
书中的各种人物及场景是用废报纸、彩纸、木片等材料剪拼而成的,画风朴实浓烈,对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会让孩子们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抓、去触碰。
并且图中还藏着许多细节。
小区里的众人被汤的香味所吸引,来到阿嬷家中,其实他们平时就生活在阿嬷附近,并且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描绘了他们。
这本书的环衬处是一幅小区的地图,仔细看图,这不就是阿嬷住的地方吗?
阿嬷熬的汤的香味正从锅中飘出,散发到小区的各个角落呢。
阿嬷右下角的这个窗户里住的是谁呢?
当然是最先来要汤喝的小男孩啦。
翻过第二页,看这红色的小汽车,是小男孩没错了。
那住在阿嬷正下方的这位女子又是谁呢?
哦,原来是她呀~
再看右边这位守着摊位的,这不是卖热狗的老板吗?
出租车司机也在,就在卖热狗的老板边上。
故事一开头,阿嬷烧的汤中有许多像花朵一样的图案,锅旁边的这个袋子上也有同款图案,令人不禁好奇,这难道就是阿嬷炖的汤味道这么香的法宝?
汤溢出的香味用一条长长的彩带状物体表示,并且还很细心地做了明暗处理。
小男孩离阿嬷家最近,所以第一个被香味吸引。
小男孩捧着这碗汤走在路上的时候,注意看他边上的是谁?
是女警察!
接下来上门的, 自然就是女警察啦。
女警察喝汤时,香味飘过了热狗摊老板。
所以下一个上门的自然就是……
没错,就是热狗摊老板。
带着孩子一起看这本书,一起挖掘书中这些小细节,相信孩子一定会玩得不亦乐乎的。
最后,大家都带着各种事物来到阿嬷的公寓,小男孩则给了阿嬷一个信封。
打开信,上面是“谢谢您,阿嬷!”这几个字,既与绘本的书名形成了呼应,而信封上的这个碎花图案,又是否暗示阿嬷与小男孩之间的某种联系呢?
这个问题,就交给大家到书中去解答啦~
在现在这个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人情似乎越来越冷漠的社会。
这本绘本带我们重温儿时的美好,在丰富的色块中,在如丝带般萦绕的香味里,让我们感受到分享、感恩的力量,找到幸福、美好的拼图。
《谢谢您,阿嬷》读后感(五):为什么读绘本会上瘾——你不曾留意的细节隐藏着绘本真正的精彩
以前经常听人说,小孩喜欢的绘本会要求家长一遍一遍地给他读,直到书都翻烂了也读不腻。当时我就想,一本薄薄的绘本读五遍十遍,应该已经读到烂熟了吧,还有啥值得看的呢?
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绘本时,才发现,有些绘本画出来就是能让读者读十遍,每一遍都能读到新东西。这个读,不是解读,而是观察。这些绘本的共同特点是,你观察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成年人的耐心只够读一遍,小孩子的好奇心却驱使着他反复读五遍十遍,结果就是,成年人从绘本中得到的信息只有孩子的1/10,得到的快乐也只有孩子的1/10。
最近读到的《谢谢您,阿嬷》,刚好就是这么一本百读不厌的绘本。
为什么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能斩获十项绘本大奖?
《谢谢您,阿嬷》这本书很神奇,它的文本作者和绘者欧吉·莫拉是一个小姑娘,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是个画家。著名绘本出版公司发现了欧吉,邀请她把毕业设计的作品打磨成儿童绘本,于是有了这本《谢谢您,阿嬷》。令人惊讶的是,刚毕业的小画家这本处女作首次亮相,就赢得了凯迪克大奖银奖——这可是许多插画家奋斗半辈子才能拿到的奖项。
《谢谢您,阿嬷》的成功不是偶然,它从主题到文本、到图画,都堪称好绘本的典范。
主题:分享与感恩
《谢谢您,阿嬷》的故事主线很简单,讲的是一个老奶奶(阿嬷)晚饭煮了一锅美味的汤,香飘四溢,吸引着街区的邻居来家里喝汤的故事。
阿嬷热心地把汤分给了每一个人,可到了晚饭时间,锅里已经没有汤了。但是,邻居们纷纷敲响了阿嬷的门,带来了不同的美味食物,这顿晚餐,成了阿嬷享用的最美味的一餐。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作者自己的奶奶。每天的晚餐,奶奶会煮一锅最美味的汤,如果邻居敲门,就邀请邻居进来一起分享。而且奶奶还在餐桌旁准备了一些空椅子,方便社区成员加入到晚餐中。
《谢谢您,阿嬷》表达了“分享”的重要特质:分享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
作者的一生都被阿嬷的无私善良影响着,分享与付出的精神也由这本书、借着阿嬷的故事传递给了读者。
《谢谢您,阿嬷》作为亲子共读的绘本,很适合孩子与家长一起思考,自己家有哪些关于“分享”的传统呢?
我家的传统是亲戚邻里会分享好吃的,遇到好吃的水果、或者海鲜干货,都会多买几袋,分给别人;家里蒸大馒头也会分给几家一起吃。从小到大,凡是遇到学校里有人需要捐款,我妈都会让我捐两份,我一份,她一份;很多年后,我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分享与感恩,就像一件事的两面,让人易时不冷漠,难时不孤独。
“分享与感恩”可能是最值得传承的家族传统之一,这样的传统,使人与人的联结多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期待。
文本:阅读的节奏和钩子
之所以说《谢谢您,阿嬷》堪称绘本典范,它的文本就很有代表性。
它的文本有三个特点:俏皮的拟声词、作为联结故事的钩子、中心句的重复出现。
每当读到“有人来敲门”,画面上都有大写的“咚!咚!”
多次出现这个俏皮的拟声词会让小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对后面的剧情产生期待,和陪读的家长一起跟着重复“咚!咚!”
每次只听到敲门声,不知道是谁来了。这一页的最后总会留一个悬念:
“阿嬷打开门,出现在她眼前的是……”
“阿嬷打开门,出现在她眼前的是……”
“阿嬷打开门,出现在她眼前的是……”
在翻页之前,小读者会在当前页面停留一秒,猜测一下,出现在她眼前的是谁呢?
是公交车司机,还是警察?
是热狗摊老板,还是建筑工人?
“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在翻页之前,像一个钩子,吊起读者的好奇心。
此外,低幼绘本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的语句,方便孩子跟读和记忆。
比如,小男孩喝完汤,会说“谢谢您,阿嬷!”
女警察喝完汤,也会说“谢谢您,阿嬷!”
热狗摊老板喝完汤,也会说“谢谢您,阿嬷!”
拟声词、重复性的中心句、页末的钩子这些文本上的小技巧安排了阅读节奏,非常适合小朋友的阅读习惯,也给亲子共读带来了很多乐趣。
图画:百读不厌的奥秘
按照这本书的叙事,最先敲门的是小男孩、警察、热狗摊老板。接下来的一页,突然把剩下的敲门的人都介绍了一遍:小商铺店主、出租车司机、医生、演员、律师、舞蹈家、烘焙师、艺术家、歌手、运动员、公交车司机、建筑工人……连市长也来了!
这张图看似混乱,如果你仔细去读,就能把图里的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一一对应。
在结局的两页,所有人重新拜访阿嬷,给阿嬷送吃的,我们也可以再次看到这些人:
把这几页看完,对这些街坊邻居熟悉了之后,再重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人一开始就出现在了书中。
比如,公交车司机和警察是一起出现的。
建筑工人和热狗摊老板是一起出现的。
医生就住在阿嬷的楼下!
这幅图里阿嬷买了菜,正在走回家。
我们再往前翻一页,看前环衬。图里有阿嬷,有正在煮汤的锅。阿嬷这栋楼前面的那栋楼是医院(医生住在阿嬷楼下,在医院上班),医院旁边是甜品屋,甜品屋窗口有一个大蛋糕和烘焙师的影子。
我们怎么知道她是烘焙师呢?
看发型!烘焙师的高帽子是最有特色的。
这本书读的次数越多,解锁的街坊邻居的信息就越多,我们也就越来越能感受到,这些走进阿嬷家门的人都是阿嬷这个街区的邻居,大家的关系真好啊!
画风:看似笨拙,大有玄机
整个绘本的画风是拼贴画,用到了很多旧报纸一类的材料。评论家说这本绘本的画风稚拙,更贴近小孩内心。画风虽然笨拙可爱,但绝不简单。
阿嬷衣服上的褶皱,耳坠的纹理,其实非常精致。锅里的汤,冒着气儿的部分是亮的红色,其余部分是暗的,由不同图案的纸片拼贴而成。
同样的纸片,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前环衬建筑物的绿地,这个绿色的花纹,正是热狗摊老板衣服的纹样。
再比如,小男孩给阿嬷的感谢信信封和锅里的浓汤,是一样的图案。
红色既是有番茄的浓浓的肉汤,也代表小朋友热烈致谢的心意。
前环衬和后环衬,是一模一样的街景,一个是下午,一个是夜里,不同颜色的纸片贴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本书的拼贴风格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想象力。
建筑工人出现了四次,但是他的衣服每次都是不同的纸片拼贴而成的!
但我们总是能认出他来。
这对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怎样用同样图案的纸片,在不同的地方呈现不同的效果?
同一个人物,用不同的画法、用不同的纸片,怎样抓住他的特征?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示白天,什么样的色彩表示黑夜?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拼贴画大全。艺术性十足,又适合读者模仿。
好绘本让人上瘾
《谢谢您,阿嬷》这样的绘本,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挖不完的宝藏细节和艺术范儿的画风。
有了画家的精妙设计,一本绘本才能从像童谣一样简短的文本展开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而展开成一个生动、真实、令人信服的小小世界。
画风的艺术感也很重要,童稚而不单调的风格让人百看不腻,也会让读者们跃跃欲试——真想用剪刀和纸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