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盲人之歌》是一本由[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人之歌》读后感(一):盲人之歌
本书选择的短篇小说集《盲人之歌》是作者过去——现在——未来意识的一个明证。书名本身有两层意思:一个古老的信仰,他认为盲人生来能掐算,甚至可代天传言,深知过去和未来;二是本意,即盲人乃失明之人,作者在探究现实同过去、未来的难以割裂的和显而易见的种种关系时就现代人对过去和未来的各种态度进行了冷静的表现。
《盲人之歌》读后感(二):富恩特斯转折大帝
盲人本盲盲人没有眼睛,自闭,失去观察世界的眼睛,丧失先天之人。 昨天重看了一部经典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里面男主是个神父,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候说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大致是这样的“科学真的给人类带来进步么,科技越来越发达,可是人类却越来越空虚,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然后更加空虚”,大概这也是盲人的表现吧,富恩特斯这本好像就是芸芸众生中几个讽刺社会的反转小故事,有些人嘴里口口声声说的那些话他们自己都不相信,底下做的却是相饽的事情,讽刺的是那些社会现象,是一个个虚伪的人类! 看完,我比较喜欢的是公园寻找玩伴那篇,中间小时候的故事和再次寻找的时候记忆相互穿插,才发现记忆并不可靠,完全是自己的臆想,最后找到房子,开门房门我还以为里面是发生了什么罪恶的事件,比如小孩子被杀了怎么的,房顶的衣服,被涂乱的杂志,光秃秃的口红证据都指向一点,女孩遭遇不测,这是第一层读者的意识吧,到了快要结束,文中的我再次去那个小屋结果竟然,是小女孩去世了,小屋的主人是他们的父母,为了纪念她才会留下这么多东西,阔别了好多年,靠着自己的臆想我还是见到了她,躺在银色棺椁中,下面铺着黑色丝布,面容精致,像一个白色的天使静静地躺下那里温顺,洁净,我这个臣民再次感受到了女王的照耀。我第三次再次去小屋又反转突然结局,让人再次——措不及防,富恩特斯比小女孩还“恶魔”啊!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在看《娃娃女王》时候就感觉和,斯蒂芬.金的《魔女嘉丽》虽然风格不一样,但是感觉有同样的东西在里面,这也是我喜欢这篇的原因因。 然后最后一篇《捉海蛇》,首先这个明显我就感觉很费解为啥要取这么一名字,那个歌谣是什么意啊?“捉呀捉呀捉海蛇,海蛇要从这里过”
有点搞不明白啊…这个歌谣和故事有什么搭的么?可能是文化不一样吧,有点看不懂,不过这个故事真的挺有意思的,人生第一次出来旅行,身怀巨额财富的伊莎贝尔,青涩,美丽的女人,不让滑溜的老手们骗一下不符合一般故事剧情啊,果然这条大鱼上钩了,杰克这个老手牢牢的抓住了她,竟然在船上结婚了,闪婚真滴不可思议,最后伊莎贝尔被扔到沙滩上,回到船上竟然看到那么一幕我是没有想到的,转折太讽刺了吧,前一晚上两个人还是勾引同一个女人…其实我感觉伊莎贝尔真的是又可怜又不值得同情,好好出去玩不要瞎想好么!
当然其他几篇也不错,只是个人水平有限没有看出来乐趣。
《盲人之歌》读后感(三):被刻意隐藏的真相
我们离生活的真相常常有一步之遥,现实的精彩和无奈也许就在于我们一厢情愿地沉迷其中,却无法勘破其中的秘密。有时候,不知道真相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真相一旦捅破,离悲剧也就不远。
读小说犹如近距离观察别人的人生,这也是小说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精彩的小说永远来自现实,从粗糙中提炼细腻,从平淡中发现精彩。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可谓其中的老手。作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他为我们奉献了多部精彩至极的小说,从初出道的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到这本同为短篇小说集的《盲人之歌》,期间间隔了十年。十年中,富恩特斯写了四部长篇, 《最明净的地区》《良心》《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奥拉》 ,每一部都收获了读者的好评。
《盲人之歌》全书七个短篇,分别向七位拉美知名人士致敬。从墨西哥女作家何塞·路易斯·奎瓦斯到胡利奥·科塔萨尔,其中有作家、导演、社会活动家,这些人都是作者本人的好友。
富恩特斯对于语言的把控极为老练,他的文字如一条河缓缓流淌,却总在出其不意之处带给读者惊艳。《两个埃莱娜》从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妻子埃莱娜,丈母娘向女婿报怨女儿的种种劣迹,思想前卫的埃莱娜不仅穿着有悖传统规范的约束,还在父母面前宣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才算完整。故事的发展似乎顺着这个矛盾进行下去,然而富恩特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随着故事的发展,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富恩特斯不断的暗示,那些香艳的暧昧的桥断,似乎透露了什么。然而并没有读者期待的下文,富恩特斯恰到好处地以一个无足轻重的收煞结束了,读者空欢喜了一场。然而就在失望笼罩了读者心头的时候,富恩特斯在故事的结尾轻轻拨弄了一下,维克托带着设计图和公文包送完妻子,掉转车头奔向另一个埃莱娜,他觉得这样他的生活才算完整。故事主角从两个埃莱娜身上转移到了丈夫维克托身上,富恩特斯在慢不经意中让人大吃一惊。
富恩特斯式的结尾犹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不到最后一刻不揭露答案。《娃娃女王》中卡洛斯对于少年时代偶遇的甜美少女的美好回忆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有人说这个结尾是败笔,我不这么认为,在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上,我们未尝不是如此,正如阿米拉米亚的母亲追问卡洛斯她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急迫心情一样,把握美好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现实总是轻易击破我们的美梦,让我们跌落到坚硬的地面。最残酷的美就是当梦打破了时候,那种惆怅的失意。
如果说《命中注定》、《生活的代价》故事性稍弱,那么《捉海蛇》则做足了戏码。《捉海蛇》在整部小说集中是篇幅最长的,可是读下来却不显得拖沓累赘,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步步跟进。女主伊莎贝尔是墨西哥人,一个四十来岁的老姑娘,长相并不出众,而且生性腼腆,在生人面前总是不够自信。她是一家店铺的店主,没出远门,这次乘船旅行随身带了9000美元的旅行支票。就此被船上的不法分子盯上,单纯的伊莎贝尔很快上当,先后被美国人哈里森·比特和把全部积蓄砸在一张船票上的船上前侍者杰克迷倒,却还被蒙在鼓里,做着香艳的美梦。无意中得知真相,而此时身上的积蓄已被骗走8500美元。故事并没有交待伊莎贝尔的结局,然而结局不言自明。
富恩特斯的小说没有明白无误的答案,而答案自在故事的字里行间。他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地暗示,而这些暗示总是粗心的读者轻易放过。真正好的故事不该被说破,而只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和猜测。《盲人之歌》犹如一根甘蔗,只有不断地咀嚼,才能品味其中的独特的味道。
《盲人之歌》读后感(四):真相比谎言更残忍,小说比现实更真实
说起拉美文学,不得不提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时期,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涌现的拉美“文学爆炸”,在这一场文学热潮之中,有四个人被合称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其中的马尔克斯、略萨以及科塔萨尔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师,代表作品也让诸多读者如数家珍。相较之下,在阅读门槛本就相对不低的拉美文学中,作品显得更加阳春白雪的卡洛斯·富恩特斯似乎成了并不被经常提起的一位。
然而作为60年代拉美文学热潮的中流砥柱,富恩特斯对于故土墨西哥一直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是将这一意识体现在了每一部作品当中,“混血”的墨西哥涌动着无限的痛苦与激情。
富恩特斯曾经有欧美留学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当时拉美的穷困与落后,他自己不断反思其原因,也一直在向当地的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
他曾说:“我希望给我的人民幸福与进步,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别忘记,历史不是完美的,我们是容易受骗的可悲的人们,尽管我们有能力创造更好一点的社会。”
正如富恩特斯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喷泉”一样,他一生笔耕不辍,优秀作品也如喷泉般奔涌而出,“我活着就是为了写作。 要写豪富和贫困、奋斗与消沉、 爱情与仇恨。”
《盲人之歌》就是他出道第十年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和之前的作品相同的是,富恩特斯从未停止过对于西班牙文化灵魂的挖掘,不同的是,经过十年时间的锤炼,本就精于写作技巧的富恩特斯,在这一本书中将这些技巧表达的更加炉火纯青,从结构到文字,随处可见的精妙,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一个故事结尾处的惊天大逆转,读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话,那么看完以后会发现脑回路根本不够用,每一次反转都让人觉得意想不到,然而回观前文又会觉得顺理成章。
《盲人之歌》包括分别是《两个埃莱娜》《娃娃女王》《命中注定》《旧道德》《生活的代价》《纯洁的心灵》和《捉海蛇》七个短篇故事,而出自西班牙诗人伊塔大司铎胡安•鲁伊斯于十四世纪编纂的一部诗歌汇编集《真爱之书》最后一部分《第二首盲人之歌》的标题“盲人之歌”,也似乎别有深意。
使人盲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来自生活中种种难以自制的诱惑,还是揭开华丽面具之后的残酷真相?
“我们都是苦难的穷人,身体伤残,双目失了明,想去挣钱,却又不可能。”
《真爱之书》中的这几句诗歌被印在了这本《盲人之歌》的扉页,也直白地将生活之痛揭露,富恩特斯大概也是想通过此来表达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态度,眼盲尤可生,心盲无可医,自欺欺人的视而不见,终是无法让人们逃离生活之苦难。
《娃娃女王》
看到这篇忽然明白了封面上那个诡异的瓷娃娃是从何而来:
“而在我面前伸手可及的位置,是用装饰着纸花的蓝色箱子垫高的一副小棺材。这里用的花是象征生命的康乃馨、向日葵、虞美人和郁金香,但它们和那些代表死亡的花朵一起,被生硬地和这间温暖墓室里的所有元素混杂在一起。在银色的棺椁上,那张一动不动的平静脸庞安然地躺在黑色丝质布单中间,贴着白色绸缎的褥子:她戴着镶有花边的帽子,脸上涂着粉红色的油彩,眉毛用最浅的笔画成,眼睑闭合,逼真、厚重的睫毛轻轻地投射在脸颊上,和过去在公园的那些日子里一样健康。”她就那样躺在蓝色的小棺材之中,繁花围绕却惨白黯淡,栩栩如生却又毫无生机。
这样一个小巧精致的身体似乎让时间就停在了那里,停在他们走散的那一年,可是代替她躺在这里的只是一樽瓷娃娃,真正的少女果真早已逝去了吗?
前一秒还在被老爷爷老奶奶痛失爱女感动着,后一秒就被眼前那个畸形的“怪胎”,惊的汗毛倒竖,原来,所谓的永恒美丽不过是对于真相的虚伪隐匿。
光鲜亮丽的女王到头来,依然是个一碰即碎的瓷娃娃,簇拥的鲜花随着真相的揭晓瞬时枯萎。
记忆中可以容得下一切的辽阔海洋不过是一个小树林,彼此拥抱着一起滚下去的那个山坡却是一个小土丘,当现实与回忆重合,真相却是那样苍白和失望,结尾一段话让故事整个大反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浪漫追寻变成了一场触目惊心。
两个时空瞬间交错,而关于过去美好的记忆已经跟随着棺中那一具永远不会长大的娃娃逝去了。
《命中注定》
在这个故事中,年轻画家亚历杭德罗的生活一度来糜烂荒唐,他会准备出两处地方,一个接待同行和朋友,一个则专门接待女友,且并不是一个女友。
即便这样,他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一面感叹自己的女人缘太好,一面指责他的这些女友也与他的那些同行和朋友发生着关系,一面又不停地迎来各种各样的女人造访他的房子。
表面的光鲜亮丽,内里的困顿虚无,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很多年轻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追求虚荣的假象,沉湎于放荡的生活。留着长发的艺术家们也可能是“时尚的怪物”,甚至内里更加不堪。
这不禁让我想起富恩特斯在一次访谈中说起的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在他看来,小说往往比现实更加真实:“小说创造生活,创造一种以前并不存在的生活。这是一种与现实平行对应的生活。”
在小说所创造的这个平行的生活中,所有真实生活里所不能表露的、遮蔽双眼、带起面具的真相,会被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一如富恩特斯以往的风格,他在这个平行的小说世界中,把墨西哥这个神秘国度中的神话传说和人物引入他的故事之中,譬如象征着丰沃和重生的墨西哥阿兹特克神话中的众神之神西凯罗斯,象征着天地共主、生命源泉的特斯卡特里波卡……关于墨西哥民俗和历史的引用也随处可见,富恩特斯将墨西哥的民族文化及历史,无形的渗透于每一个故事之中,这让我们看到了方方面面的墨西哥,光鲜亮丽的,神秘瑰丽的,还有虚伪轻薄的,让这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国度从遥远变为咫尺。
富恩特斯一直在细致的观察着墨西哥,从他离开墨西哥到回到墨西哥, 他的视野在改变,但关注点却从未变过。他一直想用自己的故事书写他的国度,记录他生活的时代,并非只是去宣传祖国多美好,而是用更现实的眼光,更犀利的言辞去点醒他国家的人们,引起人们关于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共鸣。
富恩特斯曾经在《我相信》中说过“当代拉美文学的巨大任务就是要为我们历史中的沉默发声,用历史的真相来回答谎言”。
他也确实在身体力行地去做着这件事情。
而“盲人之歌”所表达的意义,大概正如这本短篇故事集中的《旧道德》中所说:“俄狄浦斯在眼盲之后彻悟,不是吗?睁大双眼的时候他反而什么都不知道。”
现实中的双眼,往往不是用双眼能看得到的,心盲之人反倒不如眼盲之人看得透彻,闭目不视的逃避只会让真相在被揭露时露出更加丑恶的嘴脸。
《盲人之歌》读后感(五):之所以闭上眼睛,只因为我不忍直视真相: 关于《盲人之歌》一书的浅析与解读
《盲人之歌》是拉美文学主将卡洛斯·富恩特斯出道第十年的成熟力作,全书收录了七篇充满魔幻色彩的奇妙故事,作者借由精巧的构思,使得小说情节充满了戏剧性,主人公的命运往往在结尾处陡然逆转,令人始料不及。
正如书腰上所说的那句“对于真相,我们总装作视而不见”,书中的故事往往被作者包装在美好的表象之下,却又在不经意间露出其中丑恶的内核,使读者不由得惊讶咋舌。于是“盲人”的设定就显得意味深长,仿佛作者有意在暗示读者不要过分深究故事背后的真相,要学会对其视而不见,可是对于好奇心爆棚的读者而言,这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于是成为其中一员的笔者,觉得在此整理一下个人对这七篇文章的理解和解读,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望诸位能够留言指正。
1
《两个埃莱娜》讲的是一个有关出轨的故事。主人公维克托无疑对妻子埃莱娜有可能出轨一事忧心忡忡,自从对方看了一部名为《祖与占》、讲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故事的电影以来,便开始期许自己也能有同样的生活。无论是她那有关“厌女是爱情前提”和“三角恋可能更为道德”的论调,还是与画家亚历杭德罗暧昧的关系,以及聚会上那些总是会围着她高谈阔论的男人们,都仿佛预示着她已经走到的悬崖的边缘,甚至还有朋友打趣说,“如今不忠成了守则,这就如同从前人人都在周五领圣餐一样”,而埃莱娜的忠诚,反倒成了一种反叛婚外情的姿态。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出轨者或者即将出轨者必然是埃莱娜时,事情突然变得有些不对了。前往埃莱娜娘家吃饭的维克托,看丈母娘堂娜埃莱娜——也就是另一个埃莱娜——的眼神似乎有些不对,仿佛其中充满了色欲,而故事最后一句无疑证实了这一恐怖的推测。
作者虽没有明说,但是“眼圈发黑”、“成熟”、“散发出热带雕花立柜中衣服的香气”等诸多特征,无疑将维克托即将会面的情人指向了自己的丈母娘。而这一结局不仅使故事中维克托奇怪的眼神,和那些看似不经意提及的内容变得合理,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讽刺——口口声声说要出轨的人守身如玉,反倒是看似受害者的丈夫不仅出轨,还是乱伦。施害者与受害者身份颠倒的瞬间,随之而来的意外与震惊不言而喻。
2
《娃娃女王》讲的是一个寻找童年玩伴的故事。主人公卡洛斯十四岁时,在公园偶遇了一位名叫阿米拉米亚的七岁女孩,二人随后成为了玩伴,在公园里度过了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然而有一天,女孩突然给了他一张邀请的纸片,并再也没出现了。而随后进入高中的卡洛斯也渐渐忘记了这个女孩,直到十五年后他无意间发现了那张纸片,决定再次寻找这位童年的玩伴。
为了成功潜入纸片上所标注的房子,他假扮房主派来的评估人员,却进入到了一个破败且令人不安的世界。他试图借由自己的推理发现阿米拉米亚继续活在这里的证据,却在被男主人拆穿身份之后,见到了摆有旧玩具、各种花卉的墓室,以及其中盛放着的一个与阿米拉米亚一模一样的陶制女孩。此时,整个故事的氛围也由最初的不安变为了感伤,借由卡洛斯的回忆以及女孩父母泣不成声的反应,加之此前大段美好回忆的烘托,读者很容易将其视为一个感叹“物是人非”的作品。
然而,就在众人仍在回味其中的余韵之时,作者却猛然丢出了一个重磅炸弹——第三次前往那栋房子的卡洛斯,遇到了一个此前并未见过的“轮椅上的畸形少女”,对方不仅知道他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她身后随后传来了“你要我再抽你一顿吗”的怒斥声,于是所以的真相全部在这个瞬间外泄出来:阿米拉米亚没有死,而是被她的父亲打残以后软禁了起来,所谓的陶制女孩也不过是掩盖真相的伪装罢了。
不得不说,当卡洛斯见到陶制女孩离去时,阿米拉米亚母亲说的那句“如果您真的爱过她,就别再回来”仿佛注定了整个故事最终的基调。之所以让对方“别再回来”,是因为她不仅害怕那残酷的现实最终被人发现,同时也意识到卡洛斯有关阿米拉米亚所有美好的记忆将随之彻底打破。
故事整体的基调从回忆的青涩与美好,到随后探访过程的紧张与不安,再到发现陶制女孩时的哀伤与悲痛,就在眼看即将结束的瞬间,突然爆发出的现实血腥而残酷,虽已戛然而止,余音却依旧徐徐绕梁,令人沉浸在惊愕之中。
3
《命中注定》讲述了一位画家的困境,而这个画家恰巧是第一篇《两个埃莱娜》里出现的那个。亚历杭德罗是一个具有个人风格的画家,他的作品拥有印第安雕刻冰冷、粗野的基调——只不过这所谓的风格,并非他固有的想法,而是身为评论家的罗哈斯所赋予他的,可以说,亚历杭德罗当初正是罗哈斯一手捧红的。而罗哈斯在成就他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他们仿佛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生物,正如罗哈斯所评价的那样:“你(指亚历杭德罗)是我的欢愉,我也是你的快乐。叫我力量,我也叫你力量。”
然而一个崇拜他的阿根廷女人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亚历杭德罗此前与阿德拉、洛拉和卢佩稳定的性关系,更重要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艳遇和这个狂野女人的行为激发出了他新的灵感,而电影也使得他的艺术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了新的试验并朝着自己所思考的方向探寻,甚至在情感方面也一改此前的被动局面,选择了主动出击,只可惜这两方面的尝试都失败率,艺术上的革新遭来了评论家的指责,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风格和民族的特质,并无耻地抄袭了波罗艺术;情感方面,同样是有妇之夫的乔伊斯拒绝了他的表白,选择保持应有的距离。
于是故事的最后,亚历杭德罗回到了起点——他初出茅庐时只有罗哈斯热捧自己,如今亦是如此,毕竟所谓的风格都是他这位评论家一手打造出来的,能成功一次便能成功第二次;而阿德拉、洛拉和卢佩虽然选择了离开,但是新的一批女人纷至沓来,填补了这一空缺,于是乎亚历杭德罗看似做出了极大的改变,然而仿佛一切又都没变,虽然他擅长艺术的表达,但这终究不是一个他可以操控的世界。
4
《旧道德》讲述了一个男孩因环境改变而引发的变化与成长。主人公阿尔维托起初和他的祖父、以及祖父的情人米卡埃拉一起住在乡下,作为自由主义者,祖父他们不仅不相信宗教,甚至还常常对超近道经过菜园的神父及神学院学生口出秽语,米卡埃拉更是有意做出一些富含性意味的动作来戏弄那些神职人员。最终阿尔维托三个姨妈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在道貌岸然地奚落了祖父一顿后,借助法律手段将十四岁的阿尔维托接进城里,与老处女贝内迪克塔姨妈住在一起。
起初住在一起的二人始终存在着隔阂,仿佛收养阿尔维托只是一种尽义务做慈善的行为。然而伴随着一场重感冒的出现,贝内迪克塔开始悉心照顾起阿尔维托来,在给对方擦药的过程中,一直压制着自己性冲动的贝内迪克塔选择了借此机会放纵自己,她不断超越本该存在的伦理界限,引诱对方与其发生了不正当的乱伦关系。
对比阿尔维托先后生活的两个世界不难发现,祖父及其情人虽有诸多极具性暗示的话语和行为,但是这些并非针对阿尔维托,他们对于这个孩子始终坚守着应有的道德底线;与此同时,他们也更看重其自身的独特性,并任由其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
相对的,贝内迪克塔姨妈给予他的更多是管教、约束和去个性化,她试图以当时社会的标准来改造他,试图将其打造成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绅士”。然而最终暴露出人性中黑暗一面的也恰恰是这个以各种道德制高点包装自己的姨妈,那有意勾引阿尔维托的行为丑恶到令人咋舌。这同时也与此前宁可挨骂也要通过祖父菜园的神职人员形成了呼应,揭示出了那些所谓道德高尚者伪善的一面。
于是《旧道德》最终形成了与《两个埃莱娜》类似的黑白逆转的故事结构,但是相比前一篇,本文则更为深入,作者借由阿尔维托给祖父写信抱怨却始终不肯将信寄出的行为,展现出了这个心智尚不成熟的青春期少年所面临的抉择困境,而作者有意在其尚处于犹豫阶段结束猛然间这个故事,借由一个相对开放的结局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5
《生活的代价》讲述了一位名为萨尔瓦多的教师悲惨而荒诞的人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身为教师的他已继续赚更多的钱缓解经济压力,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在晚上开出租车的工作,并偶遇了学校的同事克里斯托瓦尔,在帮其前往打印店拿传单的途中遭遇了不明人士的拦截,在打斗过程中因腹部中刀倒在了黑暗的小巷中。
故事猛然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其中却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点。诸如当学校校长大言不惭地说没有教职员工因为低工资而饿死时,所有人都开始说自己有在同时做其他兼职,瞬间变成了一个大型打脸现场。而萨尔瓦多虽说家有贤妻,却也不忘随时随地在外寻找艳遇,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谈资,无疑让人忍不住对其小小地鄙视一番。而那些有关出租车计费的规则,同样可以窥见人们在不景气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赚钱而不断想着办法。
至于结尾的中刀身亡,只能说萨尔瓦多真的倒霉,他完全是被同事拉下水的。文中有提到那些传单是用来宣传罢工的,自然那些要求他们交出传单的人无疑是某些不希望罢工发生之人派来“解决问题”的,而他的死亡也预示着当权者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可谓不折手段,故事看似莫名其妙的结尾,则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小人物悲惨的命运。
6
《纯洁的心灵》讲述了一个女孩与她哥哥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述主人公克劳迪亚与哥哥胡安的美好童年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都开始发生改变,甚至有些疏远——“你想要摆脱我……一连几年你都没怎么和我说过话。”伴随着胡安因工作原因离开,克劳迪亚开始和他频繁的进行书信往来,她借由这些信详细地了解了自己哥哥的情感状况,了解他所谈的每一个女友的状况,然而这些感情往往并不持久。直到最后,出现了一个名叫克莱尔的特别女人——胡安在信中对她的介绍不同以往,而是一点点透露出来的。
然而故事在这里突然急转直下,原本前往飞机场的克劳迪亚并非是去乘飞机,而是去接空运而来的哥哥的棺木。与此同时,回忆则触及到了克莱尔未婚先孕、流产以及服安眠药自杀。故事的最后,前来寻找克劳迪亚的男人是卡莱尔的父亲,他交给她一封信,正是这封克劳迪亚亲自寄给克莱尔的信,不仅导致了后者的死亡,也导致了胡安的死亡。
那么,这封信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对此作者并没有明说,伴随着克劳迪亚最终将其撕碎,最终化为了一个永久的谜题。但是回顾整个故事不难发现,表面上看,全文似乎不过是克劳迪亚在回忆那些有关哥哥的事情,但是其中却不乏她情绪的表达,作者试图借由这些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文字,向读者透露那隐含其中的秘密——
文中有一段对话值得留意,那就是胡安在离开之前跟克劳迪亚道歉,后者原本非常高兴自己与哥哥又恢复了以前朋友般的关系,但胡安却强调说:“我们不只是朋友,克劳迪亚,我们是兄妹。”他为什么要特意道歉并说出这样的话?也许他也意识到自己与克劳迪亚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于是这次离开更像是一种逃跑。而后文中,当胡安和克莱尔开始同居时,在他写给克劳迪亚的信中有意将克劳迪亚和克莱尔的形象混杂在了一起,仿佛在他眼中克莱尔其实是克劳迪亚,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克劳迪亚对他也抱有同样的心思。当初对方离开时,她叮嘱说“你别忘了我,你要想办法永远不离开我”。而在随后不断往来的书信中,“你(指胡安)遵照我的请求,把(有关克莱尔的)一切悉数记录下来”——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妹妹对哥哥的关心范畴,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监视。甚至克劳迪亚还在文中抱怨“是谁剥夺了我们的权利,亲爱的?我们被夺去了太多,时间又太少,来不及把它们都找回来”。
借由这些蛛丝马迹,便可猜想到那封致命的信中会写着怎样的内容,而得知克莱尔自杀真相的胡安或许是因为愧疚和矛盾,最终也决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克劳迪亚为了能永远拥有胡安,所使用的手腕作者虽没有明说,但仍然令人不寒而栗,正如本文开篇第一段引文中所的那样,克劳迪亚看似“纯洁”的心灵,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使用了比不道德行为更加奇特的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7
《捉海蛇》讲述了老姑娘伊莎贝尔出门度假在游轮上发生的一场艳遇,没有什么男人缘的她突然被两人男人争相追求,一个是该轮船的前服务员、痞里痞气的杰克,而另一个则是自称在美国从事证券行业、极具教养的哈里。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的伊莎贝尔选择了与哈里闪婚,但是她却在随后落入了杰克设计的及时行乐陷阱之中,并被对方的真实身份所辱,为了平息事态给了对方一笔钱。与此同时,自知理亏的她选择了向自己的丈夫忏悔,并主动将身上所有的支票都交由对方保管以防再次干出傻事。然而杰克再次给她下套,送来了兰花与情书,而这些东西随后又被哈里发现,于是伊莎贝尔瞬间跌入了道德的谷底,可就在她遵从丈夫的建议打算与杰克做一个了断之时,却无意间撞见了真正的秘密——
事实上,作者很早便将杰克骗钱的意图昭告天下,所以对其突然翻脸实施勒索,读者应该并不会觉得奇怪。相比之下,虽说哈里黑化及他跟杰克是同伙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二人情侣关系的设定无疑意外感十足,完全超出了读者的预测范围,同时结尾的那一段对话也预示着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爱情玩弄这一把戏的老手,令人顿觉哭笑不得,只能哀叹伊莎贝尔太过单纯和天真,不幸落入了这等高级骗子的股掌之中。
感谢国内书评人天蝎小猪对《盲人之歌》一书推荐,才没有错过这本如此经典的拉美文学作品。同时也希望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其他作品能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一平台继续出版,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