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是赌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锦集

2022-04-11 03:0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锦集

  《生命是赌注》是一本由(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赌注》精选点评:

  ●文学纪念碑

  ●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圈。

  ●传奇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独特的朋友圈。

  ●看到1929年了,还是很有感觉,希望趁此机会把他的四卷本文集再过一遍。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一):Photoshop内容

  ili.被粉醉的不仅是这个组合, 1930年打穿马雅可夫斯基心脏的那颗子弹也预言了三十年ta产主i 梦的降P50.莉莉和奥西普在突厥斯坦俄属中亚,和诗人康斯坦丁.利普斯克罗大以及一个土库级男孩。

  1912年至1913年的两个秋天,奥西普和莉莉去突厥斯坦俄属中亚出差。

  51、在突联期坦中亚的生活充满了异域风情。莉莉是个好奇又大胆的人。有一次一个熟人叫她去找自己的姐妹,

  让她看看突 斯担中亚妇女是怎么过日子的。

  52.一家典型的中亚茶馆。突联斯坦俄属中亚,浩罕

  55,突坦中亚的民风民情和中业文化给奥西普和莉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考虑搬过去住八年。

  61,当莉莉和奥西普在突厥,坦俄属中亚旅行时,埃尔莎住在他们的公寓里,而这里“笼單在空气中的…

  特思想”鼓舞了她

  114,布尔什维克的汪达尔行为径

  116,布尔什维克想要管控文化,但底下却并非那么齐心协力的企图受到子强有力的齐 制。况且许多人都

  认为布尔什维克下台被推翻只是个时间问题,既然如此,又何必跟他们多费口舌呢。

  117,逮捕异己者,因言、因文加罪,以及其他种种暴力做法并非布尔 维克一家独有。 .论文化在哪里受

  146,但出国的想法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是埃尔莎,还是像小女儿一样被4尔t维克局势吓坏了的母亲?....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二):澳门威尼斯人赢钱不给取款怎么办?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

  而小编在这里想对大家说:人的一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赌注,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question困难,当我们遇到了这种困难该如何面对解决呢?小编列下几点经验帮助大家见证。

  1,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知道人的一生中遇到困难必不可免,大起大落本身就是人该经历的,良好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相信只要专注,坚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相信自己,没有跨不过去的砍。

  2,仔细分析问题的实质;清楚困难产生的原因,看到问题的实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

  3,冷静面对积极应对;不要慌张,不要惆怅,不要气馁,根据分析的原因,找到应对的办法。

  4,求助别人;将遇到的问题好好的和身边的人或专业的技术说说,总会遇到相同问题的人帮你解决找到方法。

  5,吸取教训;遇到的困难当成人生的经历,也把这种经历分享给大家,并且从中举一反三,总结原因,避免再一次遇到相同的困难。

  6,被黑不给提现,小编可以免费解答。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三):扫雷

  1.目录页1:“学生时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正文不符。

  3.页1行2:“格鲁吉亚省”应为“库塔伊西省”。

  4.页2行6:这里漏译了eller »Volodja«, som han kallades。

  5.页5行14:“沉迷于下跳棋”应为“沉迷于玩骨牌”。

  6.页7行3:这里漏译了Volodja ritade också reklamplakat för en apoteksfirma。

  7.页8行6:“一双孩子的手”应为“太过幼稚的双手”。

  8.页9图注:“1912年秋天”应为“1911年秋天”。

  10.页14行5:这里漏译了noterade Burljuks fru Marusia。

  11.页17行3:голубой всадник应为Синий всадник。

  12.页17行6:这里漏译了Ruterknektarna, vilkas främsta namn var målare som Ilja Masjkov, Pjotr Kontjalovskij och Aristach Lentulov, hade Cézanne som läromästare och kallades ibland post-cézannister。

  13.页21行2:“彼得格勒”应为“彼得堡”。

  14.页26行10:“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应为“玛丽亚·杰尼索娃”。

  15.页36图注:“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卡冈”“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卡甘”。

  16.页40行15:“姨夫”应为“姨父”。

  17.页43行17:“咖啡冰激凌”应为“咖啡冰淇淋”。

  18.页43行22:“奥夏”应为“奥西普”。

  19.页45行18:“看在上帝分上”应为“看在上帝份上”。

  20.页53行3:Thus Spake Zarathustra应为Thus Spoke Zarathustra。

  21.页94行12:“兄弟般的温存”应为“兄妹般的温存”。

  22.页99行13:“阿赫马托娃”应为“阿赫玛托娃”。

  23.页119注释2:“马雅科夫斯基”应为“马雅可夫斯基”。

  24.页123行19:“这场晚会”应为“这场朗诵会”。

  25.页135行15:“三个剧本”应为“第三个剧本”。

  26.页136图注:“第112、113页图片”应为“第138、139页图片”。

  27.页148行1:“死胡同”原文是“第22条军规”。

  28.页148行21:“侄女”应为“外甥女”。

  29.页169行5:这句话应为“版画反面的题词,是马雅可夫斯基努力克服自己的窘迫签下的”。

  30.页172行20:这句话应为“莉莉开始规划与1920年前往布拉格的罗曼·雅各布松结婚的可能性”。

  31.页206行6:den inre friheten应为“一种内在的自由”。

  32.页219行23:“莱奥叔叔”应为“莱奥舅舅”。

  33.页234行24:stöd应为“支持”,而不是“接济”。

  34.页378行25:“情感占了上峰”应为“情感占了上风”。

  35.页389行14:“见下文第347页”应为“见下文第450页”。

  36.页402行21:change vos dames应为changez voz dames。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四):谁杀了马雅可夫斯基?

  1930年4月14日,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4月15日,《真理报》披露这则消息,语焉不详地将自杀原因归结为诗人罹患长期疾病的结果,声明“与诗人的社会和文学活动毫无关系”。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常来说,作家传记往往终结于逝世,至多再说几句后事及后世评价。但是,我们看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俄国文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和畅销作家本特·扬费尔德撰写的《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命与爱情》的余波要比一般的传记更内涵,它荡起的涟漪让人深思。

  由于马雅可夫斯基特殊的死亡和他当时的诗坛地位,很多人都在私下传播诗人死亡原因的流言,尽管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情人诺拉的过错充其量是最后一根稻草,几乎没有人相信马雅可夫斯基之死“与诗人的社会和文学活动毫无关系”。

1.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

  在众多的发声里,有一位叫“莉莉”的女士,她说,假如她和奥西普在莫斯科,诗人就不会自杀。朋友们都认同她的话。莉莉是谁?为什么她对马雅可夫斯基有这么大影响力呢?

  这部传记起笔于诗人生命的一个重要时刻。1915年7月,一个傍晚,在位于彼得格勒的莉莉与奥西普·布里克夫妇家中进行的诗歌朗诵会上,1893年出生的年轻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当众朗诵了自己的长诗《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自认为这是他的早期纲领性作品,这首诗歌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它还开启了诗人与布里克夫妇特别的先锋家庭模式,那是类似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品《怎么办》所描述的开放婚姻。

  莉莉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在《生命是赌注》附录的《参考文献》里,扬费尔德提及,近年来在文坛更有吸引力的无疑是莉莉,而非马雅可夫斯基,莉莉那色彩丰富的生平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的确,《生命是赌注》花在莉莉身上的笔墨并不输于马雅可夫斯基,它也可以视为莉莉的一部传记。莉莉交往的情人还包括尼古拉·普宁、克拉斯诺肖科夫等众多知名作家或文化人士,她的罗曼史足以写成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的另类文学史。

  莉莉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缪斯,是马雅可夫斯基真正迷恋的女人,他是她的仆从,服从于她的意志。而莉莉深爱的是奥西普,他俩是柏拉图式爱恋,激发奥西普肉体热情的是别的女人。马雅可夫斯基英俊的面容和荷尔蒙气息的魅力深受女士们的喜爱,他追逐女人,也被女人追逐,总是被绯闻和艳遇围绕。他的追求者包括莉莉的妹妹埃尔莎,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埃尔莎也有很多追求者,其中包括作家罗曼·雅各布松。马雅可夫斯基在国外还结识了好几位白俄移民女性,美国的埃莉生下了马雅可夫斯基唯一的女儿。这些纠葛的情爱关系,构成了诗人短短36年人生的复杂体验,也是传记以“爱情”为副标题的原因。

  莉莉对情欲和智识多样性的需求,是联结莉莉、奥西普和马雅可夫斯基现代家庭联盟的枢纽,出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和相近的美学品位,奥西普与马雅可夫斯基所缔结的深厚友谊则是三人同居生活的信任基础。矛盾与嫉妒有时让人厌烦,可是,他们始终奉行“生活要在一起”。扬费尔德解释,不管三人行的“婚姻卡特尔”有多么招人议论,但在当时来讲,这样的自由恋爱关系并不少见,这类行为的基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对社会虚礼的挣脱,在大革命之后,连官方都支持这种“被解放的人”、尤其妇女解放的思想逻辑的结果。

2.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

  马雅可夫斯基的早期诗作,具有坦露情感、毫不遮掩的自传特征,作为一个立体未来主义者,诗人既追求抒情主人公的个人主义,又把语言当作表达自身创作个性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视物质的、实在的世界,崇尚标新立异的反美学,推崇具有自身价值的“自在词”,对古典主义艺术和现代性持虚无主义态度。正如阿赫玛托娃在《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年》一诗里写的:“你摧毁的已经倒塌,/每个词语都蕴含一个判决。”

  《穿裤子的云》基于诗人在1914年敖德萨期间的失恋经历而写,不过,这部长诗是按照开阔的视野构建起来的。诗人意识到,他不仅被爱情拒绝,也被社会拒绝,被格格不入的时代拒绝,被他们的先知拒绝。诗歌包含许多异乎寻常的“恋爱三角”:诗人、玛丽亚和“你们的爱情”,以及“你们的艺术”、“你们的制度”和“你们的宗教”。这些构成的“你们的世界”被看作是导致爱情悲剧的起因,必须要“打倒”。《穿裤子的云》最初命名为《第十三个使徒》,在反上帝的、异教的表述中涵纳了抗议社会不公的激进思想,从小提琴般的温柔到战鼓一般的轰鸣,词语和情感的转换与激烈程度极具冲击力。

穿裤子的云7.4[俄]马雅可夫斯基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

  比较马雅可夫斯基的早期诗歌和晚期诗歌,我们会惊讶于他对才华的挥霍。尽管他后来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楼梯诗”,用短促的音节和视觉效果的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形式的新颖无法遮掩内容的贫乏和技法的单调,布尔什维克式的世界认识在诗歌里的反应越来越公式化,被列宁赞誉的、脍炙人口的《开会迷》等讽刺诗歌的政治含义也大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帕斯捷尔纳克曾经说过:“在一个完全简化的现实的缺氧空间里,他自己将氧气包抛在一旁。”(德米特里·贝科夫《帕斯捷尔纳克传》)扬费尔德感叹,这一代人就像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一样,过早地被燃尽,或者自己燃尽了自己。

3.马雅可夫斯基的时代

  回到传记最后部分,那些作家对马雅可夫斯基之死的看法,难免兔死狐悲的心境。

  《生命是赌注》也是一部时代传记。书中还讲到了阿赫玛托娃的丈夫古米廖夫被枪决,象征主义大诗人勃洛克病逝,未来派诗人赫列布尼科夫在贫困中去世,田园派抒情诗人叶赛宁自杀等事情,扬费尔德引述雅各布松的文章:“一代人的鼓舞者就是这样在这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际遇害了,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注定灭亡,这种意识既漫长,又清晰得让人无法忍受。”

  楚科夫斯基把马雅可夫斯基称为“天职就是自杀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早在1916年的诗歌《脊柱横笛》里就流露了要“和生命算清账”的念头,自杀情结是缠绕幽回的诗歌主题,自杀还是诗人爱情博弈的砝码,但是,没有人认为自杀就是所谓“长期的疾病”的结果,或者说,人们更在乎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的疾病?茨维塔耶娃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死充满悲剧性,是一个抒情诗人和一个演说家毁灭性内在斗争的必然结果,一个马雅可夫斯基在不断杀害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的结论,“出于骄傲,因为他谴责了自己内在或自身周围的某种东西,而这是他的自尊心所无法顺从的”。多年以后,莉莉在回忆录里修正了当初的说法:“假如我当时在家,也许这一次死亡会推迟。”只是“也许”,只是“推迟”,一直以来,马雅可夫斯基都在和自己,和世界诀别。

  摘自《穿裤子的云》

  晶报 深港书评 人物 | 马雅可夫斯基,这位“灵魂没有一丝白发”的人死了

  《生命是赌注》读后感(五):马雅可夫斯基的三次死亡

  文/王绍贝

  马雅可夫斯基,这个念起来声调响亮得高亢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命中注定——居然与他讴歌革命的诗人身份和悲剧人生是高度协调的。然而过去我们印象中的马雅可夫斯基,不过是苏联官方宣传的革命诗人刻板形象,如果你要了解有血有肉的马雅可夫斯基,却依托官方的文献和资料无疑是南辕北辙的,瑞典斯拉夫学家本特·扬费尔德层多次前往苏联,收集了大量马雅可夫斯基生平与创作的珍贵材料,并写出了《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这部解开革命诗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作者不是孤立研究马雅可夫斯基个人历程,而是力图通过诗人及其朋友圈,写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整体氛围,说明他们一群人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马雅可夫斯基可视为那群人中先锋美学、先锋道德的化身,但这一面相却遭到苏联官方刻意的“清除”,扬费尔德则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揭秘了这位充满赌徒性格的诗人有血有肉的悲壮一生。

先锋美学、先锋道德的化身

  中学五年级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他在面包师、鞋匠和印刷所工人中间诵读、散布非法读物。警察盯上他,尽管他只有十几岁,却已经被捕过好几次。在一次搜捕中甚至连带书皮一起吞下了一本笔记本,被警方三次逮捕后,他不得不坐了半年牢。出狱后他脱离了布尔什维克、放弃了政治工作,开始投身于艺术,特别是绘画,但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华。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马雅可夫斯基随便写的一首诗得到先锋派艺术家布尔柳克的欣赏,他挖掘了马雅可夫斯基身上的诗歌天赋。布尔柳克是当时俄国先锋派美术的核心人物,他很快把马雅可夫斯基引进这个圈子,他们开始共同发声,1912年11月马雅可夫斯基首次以诗人、画家和美术、诗歌流派鼓吹手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鼓吹的未来主义号称,在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的轮船上”扔出去后,未来主义者们将宣布:“只有我们才是我们时代的面貌。”

  除了事业上不太顺利(诗人一生就没有真正顺利过)之外,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前经历了巨大的感情危机,他向自己的爱人诺拉求婚遭到了拒绝,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需要不断能感受到爱和关注的人,他无法忍受这种感情和事业上的双重孤独感,最终留下了遗书,说自己“爱的小舟/在凡俗生活上撞沉”。感情受挫是自杀的最直接原因,但整体来说,自杀是诗人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诗人性格中的自杀倾向、事业不顺、政治上遭到怀疑等等。如果综合看那个时代,在马雅可夫斯基之前,文学家古米廖夫被枪决,勃洛克无法忍受漫长的肉体折磨而死亡,同为诗人的叶赛宁自杀……马雅可夫斯基的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也许符合涂尔干三种自杀分类中的“社会剧变”导致的自杀类型,尽管马雅可夫斯基呼唤并热烈拥抱俄国革命,但面对革命剧变后的新社会,他最终没有完全适应。

  马雅可夫斯基用毛瑟手枪朝自己胸口开枪自杀,是他第一次死亡,是他肉体的死亡。他的葬礼得到国家重视,规模宏大,但在他自杀后的头几年,苏联社会对诗人和他的创作很冷淡,他的作品几乎不出版,政府关于要纪念他的决议很大程度上被无视了。作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遗产继承人之一,莉莉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求再版他的作品、保护他的遗址等。这封信得到斯大林的高度重视,并在信上用红色铅笔批示:“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对他的记忆和他的作品漠不关心是一种犯罪。”斯大林的话瞬间产生了效果,被斯大林“封圣”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用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马雅可夫斯基从此以后“开始被强制推广,就像叶卡捷琳娜时代推广土豆一样”,这是“他的第二次死亡。在这件事上他是无辜的。”马雅可夫斯基被树立为苏维埃第一诗人之后,他的生平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准则进行必要的清洗,所有早起未来主义的痕迹都被清除,他与莉莉等许多段感情经历都被清除出相关作品和遗迹,他不再是一位活生生的诗人,而成为纪念碑,城市、街道和广场被冠上了他的名字。

  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三次死亡发生在苏联的大厦倒塌时,他的偶像地位也倒塌了,就像革命时被拉倒的纪念碑一样摔得很重,尽管他本人也是“封圣”的受害者,但大多数人却将其视为他们恨之入骨的体制代言人,一个作品被强制要求学生背诵的官方诗人,他从课本与书店货架中消失了。

马雅可夫斯基纪念碑

  原文刊于南都APP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611333710.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