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由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契约论》精选点评:
●如果只能读一本书,就是这本吧。
●辛亏浅显易读,但依然要把时间和思考专门空给这本书,才能有所获。 那我过一久再看后面的英文吧,嘻嘻偷个懒
●民主的启蒙
●人人都应该读社会契约论,在之后的不同时间阶段我大概还会再读5遍。
●大佬果然是大佬。从论人民开始能看懂,从罗马共和国保民官制开始再度糊,感觉需要一个业内人给讲讲_(:з」∠)_看完才发现治理的艺术里有相当多功夫在培养,而非驯服,而且和所有事一样,既看时,也看势。
● 最后一章没有有关罗马的历史知识,很难读懂,第三章读的一知半解。但是至少我知道了,道德建立在法律之上,当道德沦陷时百分百说明立法有缺陷!
●太经典
●看一遍根本看不懂。
●近期读过最难懂的书,一本书让我明白了在此领域自己的基础知识是多么匮乏,书中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相悖,总是需要停下来思考,最终读完也仅仅是读完,远远谈不上读懂。
●卢梭对政治、宗教、法律的理解是现象级的,更令人佩服的是他能把世界运行的真相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从上帝视角了解政权兴衰的必然性、社会进步的阶段性、宗教之于统治的意义以及法律制度的进化和完善等各方面。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一):真理不老
好多书是因盛名而起,亦为盛名所累,比如本书。它的大名凡是正经的人文社科学生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开篇的那句“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更为人耳熟能详,然而认真从头至尾通读过的不知凡几,或觉高不可攀,或觉枯燥乏味,总之一直对其退避三舍。昨天适逢“世界读书日”,一直抱着上述两种想法的我终于在图书大幅折扣的诱惑下将这本书收入囊中,今天读了,正是林黛玉初读《西厢记》时的感觉,但觉余香满口,面颊生辉。卢梭不仅构筑了一个通过社会契约组成的理想社会,而且详细论证了社会形成和运作的合理性及其可能。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二):囫囵吞枣,收获有限
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这部经典之作,感觉收获并没有预期得那么大。
卢梭在各项论点的论证过程中并不总是那么让人信服,逻辑链也没有我想象的绵绵密密丝丝入扣,反而存在跳跃的部分。文中大量引用了罗马史以佐证其观点,对于这部分史实的陌生也阻碍了我对部分观点的理解。
还有一点,卢梭身处的时代(18世纪)迥异于信息科技异常发达的当下,如果加上这方面的补充,文中某些对于政治体制的设想可能会有一些修正(集会方式、舆论发酵、公共意志的表达等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三):逻辑缜密大胆,逻辑控必看!
这本书不长,我却读了很久。当然得承认自己对于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够,以及长期没有进行思辨了。所以就现阶段的我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感受的话,那就是缜密的思维逻辑。读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卢梭炙热的面对现实社会的惨淡,所以每一条论述都扎根扎得很深,使我无法找到任何破绽。戴光年翻译的也很不错,没有多余的字句(虽然看到让上提到戴的版本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而并非从法语翻译过来的,但还是很顺畅的)。读书时,时常感慨他的语言大胆直白,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宗教的批判,的确卢梭也正处于启蒙时代后期。卢梭提到的民权在人心,确实是为民主的基石,而后期美国的民主等等也有大量这部书的影子。可以说,这部书本身的地位是不断被时代所认可的。
有一些人认为这部书里的观念于今日没有可借鉴之处,而我则认为现代社会(主要是西方社会)处处实践着《社会契约论》里提到的论点。可以说这部书不断在被历史认可。虽说这本书针对的是西方世界,但在东方世界也有体现一二。那么,既然说这本书已经很好的植根了现代的社会政治哲学,那么有什么是这本书(或者是经典大部头)所没有料到的呢?Globalization, AI,是我最先想到的两个东西,这两个是完全超出这些经典的范畴的,那去完善发展这个哲学体系,也就是我们当代的这些人的一个使命吧。有一个在德国学习哲学的中国朋友,他有着类似这样的理想,我们都觉得这很难,但是我们都好年轻,太多可能性了。而我也是一名代表着东方世界的咱们中国的留学生,也认为应当以此为己任,当然我可能无法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去论述这些沉静有力的观点,但只要是求真务实的做好手头上的事儿便也是一种成就。
. 发展哲学思想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做research都变得通常了呢!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四):论社会论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牺牲自己的自由。 以前总嘲讽说大人的世界只看利益,不看对错。但其实这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契约,利益在人与人之间转让,才有了你自己的利益,和为了自己利益的付出,从而他人又获益。仅仅以对错或者道德来规范或约束整个转让过程,是完全不靠谱的,是打着圣人的旗号,坑害所有人。 比如商业中,总说商人的嘴脸丑陋,但其实就是双方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差异,所以才说需要在商言商,以维持我们的理性。而至于如何去抵抗那些万恶的商人,以保护经济学应用不流畅的大多数,唯一的办法就是去不断完善整个契约,以减少更多经济学应用的空子。 占有权变为合法权,对每个人都重要,因为一个人是一个主体,需要自己的财产,如果总是以占有为准绳,那么永远只有争斗。而合法化以后,他人会帮助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因为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这就是契约,社会的纽带也就稳定了。 社会契约远没有破坏自然的平等,相反,它把人类天生的身体上的不平等用道德和法律的平等取而代之;从此,不管人与人之间在体力与智力上是如何不平等,人类通过社会契约和法律权利拥有了完全的平等。 我仅仅把本书当做社会学书籍来看,是对于我们自己和他人构成共同体,我们自己的内心一角与其他角构成共同体,然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景下构建适合的“法律”然后自己作为一个构建得最契合的共同体去执行那些法律。不得不说,个体与共同体缺一不可,也就印证了作者开篇所说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 一个人生存靠的不是规则,而是建立规则的能力,昨天的规则不能约束今天,但基于沉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许,如果主权体在它能废除规则时却没有采取行动,那么它就不断被认为它认可了那些规则。那么主权体过去所声明或遵从的医院就依然是它现在的意愿,除非它否决过去的规则。 论自由。 自由或许并非是做任何想做的事,因为这仅存在于虚构中,身处社会中的我们,自由就是拥有自己的航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可以承受住各种阻碍带来的破坏,甚至需要为此迂回。所以自由并非一种想当然的定义。如果我的个别意见竟胜过公意成为主导,这时我所做的就非我所愿了,我也就不再自由了。 没有完美的社会,包括我们自己,完美只存在于假想之中,完美不能长久,正是因为完美产生了导致毁灭的缺陷。 作者说到了对宗教的看法,认为不宽容是宗教负面的教义,应该排除出去,我特别赞同,很多宗教总是受礼节牵绊,做到了礼节,才认为是真正对神灵的虔诚,我想,一个真正的神灵,要的就是那些礼节吗?还是信徒心中的想法和实际行动的结合更重要呢?说回不宽容,那些不被宽容的信徒,在寻求神灵的帮助时,神灵什么都没有做,反而是信徒自己治愈了自己,那为何不彻底一些,在教义中,宽容那些需要被宽容的人。否则那些教义只是教士为了成为民众的主人。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五):卢梭之“主义”
【弁言】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几百年后的今天,卢梭在一个序言之中妙手偶得的一句话,依然传颂在人群之中,俨然成为了卢梭政治学的代名词。
然而,读完《社会契约论》,再结合此前读《爱弥儿》以及专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我对历史教材上的一段话产生了疑惑,后文会一一指出。
对于卢梭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成长历程和所处环境,在其他的专著甚至是百度百科上都有详尽的介绍;在此我就不必画蛇添足,与该方面浪费笔墨——若诸君有兴致,不妨结合起来博采众长。
既然标题是卢梭之“主义”,那么《社会契约论》中细节上的观点,就毋必吹毛求疵了:这里就仅仅简单地提陈一些鄙陋的个人观点罢。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卢梭的方法论、道德观、政治学观点以及一个具体的议题在建立起我对卢梭的理解,进而建立起大家对我的想法之理解。
【一·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
借用人民版历史教材上一框的标题,以简单概括卢梭的精神。
“质疑理性”一句的用词可能有一些讹舛,我想,卢梭也许是同时代几个哲学家最接近于理性精神的一个。
愚以为,卢梭本身是矛盾的,是二元论的。如果与遥在东方的明清进步思潮几位思想家做一个横向对比,我想,最接近于卢梭的,应该是《万历十五年》中的“自相矛盾的思想家”李贽。
如康德之论文《将复数概念引入哲学》标题所呈现的一样,在卢梭的手中,历史数轴之指针,并不是一往无前而是左右摇摆的。这也就有了卢梭“高贵的原始人”的说法,使之成为了一个抛妻弃子,终日徘徊在原始森林之中的“孤独的巡游者”。
于是,就因此孕育了浪漫主义的思潮,出现了历史书中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称号——至于卢梭的“浪漫主义”究竟为何,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本人有文章专以探讨,这里不加赘述。
那么回到理性。如前文所述,卢梭是当时几位哲学家之中,最近乎于理性精神的一个。
为何本人能往下如此定论?不从卢梭任何一本著作中寻章摘句(因为我看的也不多),断章取义;本人仅从《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的组织、架构方式来论证这个问题。
如果大致领略过全文,不管是卢梭的哪一本著作,不难发现,都几乎是一个思路:先论证一个“既定事实”作为公理。在依靠逻辑和推理得出结论。由此,“我们前面已经论证出,那么…”这种句式在其著作中极为常见。
溯其根源,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初见雏形;更有欧氏(Euclid)《几何原本》将其推上了顶峰。后世用“理性主义”一词来概括了这样的手法——笛卡尔主义就此诞生。
无疑,作为一个能够有效证明自己观点的工具,自笛卡尔以后,理性主义大肆盛行。再看卢梭,那个时代,欧洲早已进行了科学革命,一海之隔,要在英国的牛顿也用一本《数学原理》建立起了一座经典力学的大厦: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理性的思潮,催生了卢梭几部包罗万象的传世名作,也使他产生了写出那部“长篇论著”的构想。尽管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已难拖形而上学之界限。
若将“笛卡尔主义”和“理性”划上等号,反观启蒙运动同时期的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以理性之名定之,恐怕就不得不打擦边球。事实是这样的:在伏尔泰被法王流放英国,狄德罗去英国学习之后,他们看到了光荣革命之后卓有成效的结果。当时流行在英国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思想也许也渐染过他们,我不知道。
现成的成功例子给了他们启发,从而使其产生了一种与“理性”大相扞格的思潮,也就是孔德所说的“实证主义”。就这样分道扬镳,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和谐:说过“开明专制”的伏尔泰等人,用克伦威尔的失败来抨击卢梭;随后在《社会契约论》中,马上提出了“每个国家肯定无法适用同样的政府和制度”、“需要一个代表公意的、道德的人来作为立法者”来驳斥他们的经验主义。另外,同样在《社会契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耐人寻味:“英国人的自由只是在他们选举议会成员时才享有的自由;而选举一结束,多数人的自由又变成了少部分人的自由。”
有趣的是,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句话的伏尔泰,竟和擅长于戏剧写作的狄德罗联合起来,侮辱、耻笑卢梭的“高贵原始人”理论。
由此可见,不管是坚持理性主义,还是质疑理性、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都与伏、狄等人甚至“百科全书派”水火不能相容。从现代的观点来看,笛卡尔主义尚未挣脱形而上之桎梏;如康德“一切形而上学都是独断主义”,卢梭的理性构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主义(当然还有孔德的实证主义)下不攻自破。有其局限性,而应客观观之。
【二·道德之理想国的诞生】
说了这么多整体思路的问题,“社会契约”究竟是何物?根据本人简略的阅读,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们自由意志的契约的产物;·国家体现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缔结契约的每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都转让给全体(领导者也不例外),同时人人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分论点和中间结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粗略看到这几点,与狂人日记截然相反的感受,这里字字都是吃人,但横竖看之,终于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仁义道德”四个字。
卢梭之契约所产生的“公意”,究竟是为何?区别于个人追名逐利的众意,有广大人民所产生的公意,实际上所指的就是道德。“公共利益总是正确的,总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总是正确的。”如果所述之物不是陀翁“彻底虚无主义”所反对的道德,那么久找不到任何一个抽象的概念能够理解公意这个概念。
显然卢梭是一个“性善论”的忠实信徒,以为凭公意就能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这点仅从他的“高贵的原始人”理论同样也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德和理性凌驾于人间万物,无疑,卢梭的政治哲学,是形而上的——一旦崩塌,便支离破碎。
上一节讨论中过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争论之中,提到了这样的一点,不知读者是否记得:为了反对伏尔泰全盘学习英国制度的做法,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用了两个观点。第二点算是比较有趣的:“推举一个有道德的人来管理国家。”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摘抄书中的几段话:
·在共和制中,人民总是把有才能的人推到高位,这些人也总能因此为荣而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在君主制中,得势的往往是无赖、骗子和阴谋家,这些人凭着小聪明爬到高位,而一旦置于高位就会向人民展示其无能和不称职。
·每个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臣民们要求的是公共安全,公民们颂扬的是个人自由;前者希望财产有保障,后者希望人身有保障;臣民们要求政府要尽量严厉,公民们要求政府要尽量宽容;前者提倡惩治犯罪,后者提倡预防犯罪;前者觉得自己的国家被邻国惧怕是好事,后者觉得自己的国家被邻国遗忘是好事;前者乐于金钱流通,后者则要求人民丰衣足食。
这样看来,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针对人民的集合体,卢梭总是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蒋仁敏聚集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是天方夜谭。但在两千年是这样,难道是人类的本性改变了吗?”
将道德作为民主的出发点,卢梭不是嚆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业已初步有了这种想法(这一点在《社会契约论》中有提及到)。公意因何而产生?“公意”如何组织?这些细节的问题在论述上出现的逻辑讹舛,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如果在此写出来,那么又是一篇长篇大论。本人在此即使有研究的能力,也没有如此必要。再者说,我对卢梭的政治学观点也无过多的兴趣;这里大家且看他的道德观罢。
就这样,用一种并不客观的方式,卢梭的“道德理想国”被建立了起来。在那里,人们在任何方面居于平等的地位,围兜遵守着一个理性而且道德的“自然神”。自柏拉图以来,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器官、本能和宇宙的生成变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信仰所谓的“变种不变”、“相对中之绝对”、“瞬时中之永恒”的最高价值。只是神、道德或是公意、自然神,名称在变罢了。卢梭与他体系的构想,用这一点来概括则再合适不过——公意和道德并不能改变卢梭形而上的本质。更何况,在某些方面,卢梭还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倡导者。
后来,在十九世纪,随着虚无主义的盛行,一切价值崩塌了,最高价值即道德摇摇欲坠。一个太阳就此诞生,尼采用他的生命的悲观,解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质。卢梭的道德并不能顺着因果律的线索直达存在的深渊:虽然尼采和卢梭两人完全不能进行横向对比,但同样是自然本性的倡导者,积极乐观的卢梭眼光尚浅,妄想用一种形而上的方式让它重回人类的主宰地位;而百年后的尼采,则看透了现代人民本质的特征,认清了事实,而自我悲观了。
和孔子一样,卢梭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行不通,于是放弃了政治上的努力,投身于教育事业,抱憾而终。他们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之中处处碰壁的思想,竟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德之理想国的覆灭】
儒学利用其封建礼教,四书五经的“道德”控制了两千余年的古代中国;终于在近代中国被动摇并打倒了。在两千多年前,卢梭也没有想到,他的政治构想被大洋两岸的人民运用得淋漓尽致。
正如董仲舒、朱熹等人改造的儒学;苏联的各位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卢梭的哲学,也沦落为后世为了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工具。
当然,正如同样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苏联跌倒、毛时代中国的退步,而特色中国的崛起;对卢梭的“道德理想国”的修正主义也有优劣之分。
首当其冲的,是大洋的另一端,美国人为了脱离英国的控制,响起了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多年斗争,英法对峙,一个独立的国家诞生了。1787年,一帮智者在小室中激烈争论,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就此诞生。《人权宣言》和1787年宪法很难说不受其影响。
一个民主的国家按照卢梭的意愿产生,又如卢梭希望的那样,选举了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意志的领导人,非常好,四年退位让贤,在轮流坐班之后,总体来看这个国家发展迅速。
南北战争,经济危机,民权运动(还有各式各样的街头运动)。几十年几十年的动荡,在卢梭的体制构想之下,不但没有摧毁这个国家,反而因为“人民主权”理论人民有权反抗政府的论调,尽管斗争时期无比困难,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而在卢梭的家乡法国,情况仿佛并不这么乐观。法国大革命的民众狂热地呼喊着卢梭的名字,打着“人民主权”的旗号攻占巴士底狱,将在日记本中记下“今日无事”的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他们也有他们“由人民选举而出”的领袖。可惜,罗伯斯庇尔几乎步了英国克伦威尔的后尘。
可以类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来看,解读卢梭的哲学,罗伯斯庇尔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了适应法国当时的社会而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文章一发表,立即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支持,顺水推舟,在热烈的拥护之下坐上了最高领导人的座位:上位之后,重权在握,怎么不加以好好利用?可怜的法国皇室,为了美国人的独立战争,欠债累累,付出了极大的资金。对他人过度的慷慨导致了对自己的吝啬,可悲没有料到自己的人民早已准备好强迫自己拱手让权,而命丧黄泉。罗伯斯庇尔坐上高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只是对他思想实践,而更多是清除异党(其实是当初共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通力友党)的政治清扫运动——新一任大独裁者因而诞生。
接下来,卢梭炙热的焰火没有熄灭,法国先后经历了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仑第二帝国的覆灭。这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从《国际歌》的巴黎公社、《马赛曲》甚至《悲惨世界》来看,斗争的热情仿佛从来未停止。光站在这个角度,卢梭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感到欣慰。
讲了这么多故事,不妨思考:为什么同样信奉着卢梭,经常被历史学家用于进行横向对比的法、美两国革命,收效显得天上地下?这和制度有关,和历史有关;上一章卢梭的道德观念也是一个有力论据,而这一章本人用它的政治学观点做出一些浅薄的判断:
·卢梭希望人民选出的是一个道德的领导人;
·卢梭认为政府代表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更不是个人意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明确表示,法律需要逐步被健全,而若一蹴而就,就有极大的风险;
·卢梭花费了一整篇的篇幅,说明了“一个政府不适用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又不同的自然环境、国土面积以及民族规模,需要不同的政体去适应。”
如此看来,美之崛起和法之混乱不无道理。天天喊着“卢梭精神”,法国人民好像做到了(下一张需要讨论的)“如果政府没有做到,公民有义务利用暴力手段推翻它”这句话——当然,这句话我本人也不太同意:毕竟根据邓小平理论(九二南巡时的讲话),“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有的国家会因无休止的运动而进步(如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一规律。
【四·公民是否有义务服从国家】
(未完待续)
2020年5月 于知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