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经典影评1000字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是一部由塔里克·萨利赫执导,法瑞斯·法瑞斯 / 玛丽·马利克 / 亚西尔·阿里·马赫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一):有刻度的对比
1.最后杀手打开门,我特别紧张,没想到剧情会反转的如此迅速,杀手被射杀,相比死去的歌手,她更加敏感,聪明。影片想讽刺的不是人之间的差距,而是在这个社会中,你是谁?
2.靠前的部分,有句台词,现在天真的灵魂不稀罕,可惜…当时附和的警长,正是此片中,最“天真”的人,而他看透,没有为时已晚一说,因为能做的太有限了,甚至可以被忽略。
3.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我和男友探讨此片时,他说这种事情太少了,我幽幽的说了句,你知道tang灿吗?
4.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来看,场景里很分明的就是,希尔顿服务生所居住的贫民窟,警长小康的生活,以及纸醉金迷的社会,仔细想想,这刻度对比,不仅仅如此吧?好多东西不写,敬请脑补。
5.埃及可以上fb。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二):人物刻画较为成功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三):患病的埃及乱象
影片结尾,所谓寻求的最后的一点点良知怂恿下的正义也没有被伸张,随着一片乱象就这么结束了。盲目的百姓,刷掉一半的国家总统画像,一切都是政治家的玩物,就像开始时被杀的女子,都是屁。政治家,弄权者们才是国家患病的病根,可百姓是看不了这么深的,所以只能被玩弄,还傻乎乎的被所谓的民主,自由的紧箍咒所绑架。百姓不在乎谁赢,谁赢他帮谁,哪怕谁统治都是想要剥削他们,他们仍然是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他们的主子!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四):生硬的政治影射
就影片本身来说,没有太多好说的。很多案情细节都是常规阴谋手法,交代比较晦涩,好像要引导观众分析,但结论导向却太明显。虽然没去过埃及,但也看到了有评论称很多拍摄地点其实应该是在摩洛哥,有一些穿帮镜头。加上片方一群的瑞典、丹麦、法国、德国人,以及美国的 圣丹斯电影节 ,你就该明白,这不过是西方按照自己意愿去解读或者舆论化埃及政治、社会的道具。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五):这个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为法语,法国也是电影的制作方之一。这里面意味深长,一方面中东和阿拉伯国家近些年面临着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恐怖袭击,需要西方的帮助。而法国参与这样的一部片子,大概是想要向世界展现,埃及发生革命的必要性。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对于埃及问题的视角,是从一个民主的角度来看,欧洲希冀这样的一部电影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看到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成分进而接纳阿拉伯之春。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条线最后共同交汇于埃及颜色革命的潮流中。
情夫商业大亨,所代表的社会的财团,利益群体,他们通过金钱交易来通过政府得到特权进而来谋取利益。他们与政府当局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位大亨一个电话可以让某个人升职降职,甚至是杀人等。
服务员和歌手,代表了社会的人民和底层人物,他们成为政府剥削取乐享受的对象,他们一方面在政府面前如同蝼蚁,另一方面又充当他们的玩物,这个人群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附于外在的强权。
总之,这四条线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不是没有道德污点的,而且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们活在乱世,想要挣扎来求的自己的一线生机。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流畅和抢眼,在大背景 的衬托下,有点乱世大案的感觉,可是最终淹没在颜色革命的人潮中。这其实说明了导演的一个态度:腐败杂乱积累成社会的混乱,而这股混乱将再次将人民的生活冲乱,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六):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对阿拉伯世界偷窥欲的猎奇之作
架不住发行商和院线的狂轰烂炸,明知道是乱炖,还是忍不住去看了。行走过北非中东除了也门,利比亚和叙利亚之外的所有国家,不得不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是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们对阿拉伯世界幻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peeping tom。更像是导演在油腻大叔聚会上听到找到这个素材的一些八卦新闻后,拍拍脑袋的猎奇之作,为了讨好赞助商和文化界的自由主义精英们,强加了11年的事件做背景,却显得非常生硬。
看到的电影是法语版,所以全程出戏,或许当时是阿拉伯语观感会好很多。埃及是北非地区唯一一个非法国殖民地,也是阿拉伯国家里和法国联系甚微的国家,法语对白和偶尔穿帮的法语印刷品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加上演员本身长得也不是很埃及,黎巴嫩人长像在中东算是最有特色的,法瑞斯无法撑起我对埃及大叔的印象,摩洛哥的各路群演更是把我对埃及的记忆打得粉碎。
题名叫尼罗河希尔顿,满眼竟然都是卡萨布兰卡的棕榈树。既然是架空虚构的改编故事,却又不给我们的拉姆西斯希尔顿一个顶楼套房俯视尼罗河景的特写,那何苦还要黑希尔顿,不能黑一下旁边的费尔蒙或者凯宾斯基显示一下入住者更高的段位吗。真替希尔顿鸣不平。算了,反正埃及酒店自打11年之后就没高过,不用一部电影黑也红不起来。可能是导演阿加莎奶奶读多了,发生在埃及的探案故事必须有个尼罗河一词开光才行。虽然剧组可能已经尽力了,但是卡萨的白墙街景和开罗相差真的太多,所以基本行车戏只能对街道虚化到无限大,却还有穿帮的路标和摩洛哥国旗偶尔映入眼帘,大概也就只能靠室内戏里更多的摆埃及国旗和穆巴拉克来弥补了吧。
编剧上,整个11的事件基本完全是可有可无,更像是最后不知该如何收尾强硬的一笔(或许就当是黑色吧)。黑人角色的安排是学好莱坞政治正确吧。可是在种族歧视几乎相当于美国平权法案之前的埃及,黑人在五星级酒店打工(尤其是保洁,重点在“洁”字),或者当街道办老大,根本就是忽视埃及社会现实的神操作。
角色设置脸谱化,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深度没有转变。尤其是男主,腐败社会里的警局混到这个年纪不懂点权钱交易的刚直不阿未免太失真。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腐败的国家都成立。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七):导演花了2小时展示社会众生相,但是忽视了案件主线,整个影片就是乱七八糟
影片很多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和社会细节,把剧情搅得较乱,一些相关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更是看不明白,导演完全没有用心在编案件,导致影片没主题,两小时看得很疲劳。看完联想起欧洲人看中国某些大导演的乡土电影,还能颁奖,难为欧洲人了。
我整理猜测了下案件主线。
女歌手L(高级妓女)和经纪人(皮条客)偷拍不雅照,匿名勒索富翁议员沙先生。L去酒店见沙先生,清洁工目睹了沙先生从房间出来,随后国安局杀手杀L。
从这个主线,我没想通的几点: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八):这真不是黑埃及
这真不是黑埃及。埃及城市就是土灰色的,乱糟糟的,因为建好的房子要收税,很多人家盖房时就留个尾巴,满眼望去,到处都是没有盖完的房子。埃及人随便做什么都喜欢伸手要钱,不给钱就不办事,就跟你光练嘴皮子。你去住酒店,服务生帮你拿一下行李就得给小费,导游经常偷工减料,说好要去的地方,不知怎么就绕别的位置,甚至到了门口也不带你进去,省下了门票费都不知道。
片中展现的警局简陋的办公环境、努尔丁四壁空空的家以及他们开的破旧的车等,都不难看出埃及人如今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这还是在开罗,除了国会议员、地产商的豪宅、高尔夫球场,其它人的生活真的没有多少品质,也没有什么舒适的感觉。努尔丁看的电视机,让俺想起80年代的中国家庭,收不了几个台,信号不好,画面经常出雪花点或扭曲,还要找人修理天线。而现在,中国人家里很多都不看电视了,要看电视的话都是大屏幕、彩色、遥控、上百个台。
片中展现的“ML花革命”与剧情和主要角色没有明显关系,仅仅是故事发展中的一个大背景,多少能展示埃及社会混乱的状态和局面,而故事本身揭示的则是埃及混乱的一个原因。饶有意味的是,片中不时出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画像,到电影最后,人们正在慢慢抹去街头巨幅的穆巴拉克画像。这意味着,穆巴拉克时代结束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 埃及人如何看待穆巴拉克?”,其中一个回答是:
“ 在我询问的大学生和白领中,普遍是非常非常不喜欢总统穆巴拉克的,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坏的人,原话就是“He is a very very bad guy”。
最可以代表这个情绪的现象就是所有以穆巴拉克的姓名命名的街道、地铁站等都被非常彻底的刮掉了,不能有丝毫的显露。后来为了在人们的说话和思维中彻底抹掉穆巴拉克的痕迹,就把那些带有他名字的各种名称都用其他新名字替换掉了。当然同时他们也说道还是有小部分人是支持穆巴拉克的,虽然他们很不屑。(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4136/answer/14866337) ”
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对“穆巴拉克时代”毫不容情的一种揭露和批判。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九):埃及往事
在穆巴拉克倒台前夕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杀人事件,引出了多重的政治效应:腐败、暴力与权钱交易。《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其中对埃及有一些镜头是这样的:
虽然灰暗,但这就是真实的埃及。
有趣的是,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埃及状况的电影,但是无论从导演还是制作国家,都是来自欧洲的团队:导演塔里克·萨利赫是瑞典人,制作公司 Atmo Production、Final Cut for Real以及ostlicht filmproduktion都是来自欧洲的公司。倒是演员们基本上都是来自北非的。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外国人来拍我们中国的东西一样,我印象的商业片中,《狼图腾》算是比较类似,但还是有中国大陆元素参与制作的。
欧洲的导演仿佛都会把心思花在如何构图上,对于剧情方面实在是要求不高,整个故事平铺直叙,异常沉闷,你可以说它真实,但在娱乐性和取悦观众上,的确不是他们所考虑的范围。而问题在于,这种背景充斥着整部影片,你比较难在里面找出一些令你惊奇的点,换言之,制作人员在剧情安排上,并未不是十分地精明;其次,虽然做到了以小见大,但是格局就摆在那里,关系已经理清,就像一条条线索把木偶弄整齐,你要让它强行撑大,是那么完全不可能。
尽管这部片子基本不属于商业片的范畴,但是严谨唯美的构图依旧能收到美国权威媒体的好评;对于政治惊悚片,我又想到了之前上映的,成龙主演的《英伦对决》。两者的类型类似,不过后者有更多动作、爆炸等商业元素,而马丁坎贝尔也有一些写实元素,当然镜头的语言上稍稍欠缺,但这种商业类型的升级版与较为追求现实与构图《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相比,相信观众会看得更加过瘾,尽管成龙在里面发挥的功能性并不大。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影评(十):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
电影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埃及发生了1.25革命,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掀翻倒台。电影的最后,大街上涌满了抗议的人群,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抹去。
入夜的开罗,混乱、肮脏、一副野蛮生长的样子。警官Noredin就这样开着车上街了,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治安,而是挨家挨户的收保护费。
希尔顿酒店发生凶杀案后,他把犯罪现场中受害人钱包里厚厚的一沓现金塞进了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该感谢他的这一动作,钱包里的一张相片冲洗单引起了他的注意。由这一张小小的相片冲洗单引出了受害人色诱并敲诈勒索高官富人的行径,也找到了目击证人和杀害她的真凶。
从这部电影想到了东北三省,东北冷到了零下30度,可关于东北的话题一直被讨论的火热。从林业大学女生包车去雪乡出车祸起,各种负面新闻不断,雪乡导游宰客打人、沈阳交警处罚不清晰号牌、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等。
《南方周末》在《东北人闯关内》的报道中提到,“据辽宁省历年统计公报,2015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382.4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9万人。2016年末,人口继续减少4.6万人。” 而东北人口流失已导致养老金“穿底”。“不久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黑龙江省2016年累计结余已经全部花光,并负债232亿元。此外,吉林和辽宁两省在2015年也首次出现了当年收不抵支。”在经济方面,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长陆昊曾介绍过一组数据:2016年与2012年相比,黑龙江的能源产值减少了1587亿元。”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说,东北三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目前东北人的观念和种种潜规则。在一篇已经不容易看到的文章中说,“体制内,有编制,这六个字,在东北有魔性。”在哈尔滨环卫局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招聘中,457个岗位有一万多人报名,最后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7186人中41%为本科学历。
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为何这六个字这么有魔性,原因还在于背后运转着的潜规则,在体制内可以优先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而要进入体制内也不是件容易事,“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后,20万元的买路钱总是要花的”,“然而,如果你的家人里没有手眼通天的人物,这20万元你是花不出去的,你注定与体制无缘。”于是这种保守固化的观念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把东北三省牢牢地禁锢住了,丧失了活力。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东北人还在往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