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切尔诺贝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锦集

2020-07-28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锦集

  《切尔诺贝利》是一本由[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一):阅读此书是一场令人三观重建的冒险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科品牌“万有引力新书《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全面上市了,对于这本书是期待已久。

  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重磅力作利用最近公开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富有条理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一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各色人等都被描述。阅读本可能并不轻松,却是一场令你三观重建的智性冒险。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二):切尔诺贝利悲剧史

  

一直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但了解不够细致,这次宿州书友会的共读书目正好选择了《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可以专业全面的角度探寻此次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释放核辐射量总计5000万居里,相于日本广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核辐射量的500倍。当时日本核事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影响可想而知切尔诺贝利更甚。出现这种灾难性后果,只仅仅是核反应堆不足5%的核燃料外泄。最初包含了超过113千克的浓缩铀,这些浓缩铀足够污染毁灭大半个欧洲。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通过亲身涉险奔赴切尔诺贝利实地调研根据许多重要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全景式再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世界造成的长远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这次核泄漏事件对苏联社会主义弊端提出自己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后期过于形势主义,官僚从上到下追求硬性指标盲目外行指导内行步子太大就容易问题。1981年提出建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到1985年就有4座百万兆瓦的核反应堆在运转,所有跟核电有关系的都在赶时间进度,对于这样的精密仪器,不出问题都怪了。核电站的发电控制还需受到电网调度员的指示,最终在关闭4号核反应堆的时候出现问题了,反应堆失控爆炸然后导致大火。到2006年,官方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罗斯科学院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随时可能死亡。所以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不够确切,至少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仅仅只是估测出来的,尚缺乏理论支持。这次事故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本来就很艰难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真希望全人类不要再犯同样的灾难级错误。每次发生类似的灾难,牺牲最多的就是消防员、医护人员和军人,最后也还是普通老百姓受伤害、大自然受伤害。 史册只会记载英雄人物,忽略历史边缘普通人的存亡,没有人关心一个村庄的独白,他们只想让逝去的亲人朋友回来,重新团聚。这就是切尔诺贝利事件,一个从上到下一系列人为错误失误和谎言造成的后果。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三):人类总也绕不开的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是几十年来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词,即使你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属于哪里,你也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不过它代表的不是什么快乐和文明,而是事故和感伤。因为那里在1986年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核燃料泄漏。而在这次大事件之后也就是五年时间,苏联也随之土崩瓦解。

这次的核泄漏到底有多可怕呢?《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书中说它的辐射量相当于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500倍,当然,如果是四个反应堆全部都出问题而不是只有一个出现问题的话,那么或许地球上的人类就足以被清零了。好在,整个世界活了下来,事情没有糟糕到最糟糕的地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今天的乌克兰,至今还是一个限制被进入的地方,如果进入的话,测量辐射的设备还是会响个不停,应对之道很俄罗斯,关掉这个设备就好了。关于这个发生过核泄漏的地方几十年来有过太多的描述和臆测,每个人都想知道当年这个核电站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这次核泄漏之前,核能在科学家嘴里是可以完全放心的,甚至科学家表示这样的设备即使放在莫斯科红场上工作,也是无比的轻松与愉快。而且这样的发电设备能提供大量的电力,不发展它又该发展什么呢?于是乎,这个伏笔就埋下了。

我们的生活越是进步,就越离不开电力,而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核能无疑是一个选择,但是切尔诺贝利告诉我们,核能虽好,可它更像猛虎,一旦出笼,它是要伤人的,甚至会玩死人类。而且在核泄漏之外还有核废料,这同样是人类所处理不了的,所用的办法只有密封填埋,把问题留给后人,希望后人吉人自有天相。

在核辐射面前,就如同我们面对新冠,人类整体而言是苍白的,无力抵抗,切尔诺贝利几十年来已经是动物和植物的领地了,没人打扰,这似乎是动物从人类手中要到的一块无人打扰的弃地;而面对新冠,我们还能活下来,还能有应对之道。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是乌克兰人,后来加入美籍,也是任教于哈佛大学的乌克兰历史专家,当时在乌克兰的居住地距离切尔诺贝利五百公里,他的朋友也有受到核辐射影响的,所以,作者在亲自去带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写了这么一本书,试图通过最新公开的政府档案和对当事人的采访素材去还原这个事件。作者既是给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一个交代,同样也是给自己作为事件的一个亲历者一个交代。因为这段历史是那么迫近,自己没有理由不把它看明白,并使之作为人类的镜鉴。

一句话,在作者看来,把事故原因归咎于体制和设计缺陷是不负责任的,那么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并影响深远呢?答案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之内。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四):切尔诺贝利何以成为切尔诺贝利?

  

如题,切尔诺贝利何以成为切尔诺贝利?答案尽在这本由万有引力引进的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一书之中。

如果我们先抛开对于苏联僵化的官僚体制和管理体制来看切尔诺贝利事件,其发生是在美苏对抗的又一个高潮阶段,即里根政府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后。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威胁,苏联必须有所反应,而且还要快速反应。退让,可一,却不可二,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让苏联丢够了脸,也是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对抗中浓墨重彩的一个污点。很明显,戈尔巴乔夫虽然意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争取与美国和解,但是这种和解,不应该建立在屈服的基础之上。必要的善意是要释放的,比如在裁军等问题上的让步,但是苏联必须让美国知道,苏联与美国的和解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虽然和解的信号是苏联释放的。

于是乎,一系列的大干快上工程就开始了。对于工业结构异常畸形的苏联来说,过度发展而异常膨胀的军工业、重工业,对于能源需求,就如同饕餮的胃一样,永远都填不满。发展核电站,就理所应当的成为苏联当时的不二选择。毕竟对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来说,苏联的核技术水平让苏联有这个底气,同时地域广阔,也让苏联兴建大型核电站的计划能够得以实施。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美国的威胁,以及实际巨大的能源需求来说,兴建大型核电站的举措,在当时苏联领导层看来,是不存在疑问的。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发电量、工期。

切尔诺贝利的悲剧正是出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出于对发电量的要求,石墨核电技术以更为高效的发电效率入选,而来自于国内权威核电专家的背书,让戈尔巴乔夫认为石墨核电站不存在技术问题,至于工期,伟大的苏联能够打败德国入侵者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此相比,对于已经拥有丰富经验的苏联工程人员来说,修建大型核电站这种事,绝非是值得忧虑的事情。正是由此,切尔诺贝利的悲剧便成为的必然。

在核事故发生之后,最为紧迫的并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也不是试图掩盖事故,惧怕民众恐慌并不能够成为拖延处理、推卸责任的借口和理由。而苏联高层,却是犯了这样一个低级而愚蠢的错误,让核事故的灾难人为的扩大了,进而成为影响欧洲乃至于整个世界的核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切尔诺贝利这个词,在核事故之后,已经成为了苏联内部分裂的理由,成为了反抗苏联统治体系的政治化符号,更是成为了乌克兰人民心中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自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便拉开了乌克兰脱离苏联进而独立的序幕,也开启了苏联最终崩溃的倒计时。

我们为什么现在要阅读这段历史,并非是因为切尔诺贝利本身,是因为我们在切尔诺贝利看到了英雄,更看到其实他们原本是不必成为英雄的。记住切尔诺贝利吧,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伤痕!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五):愿我们的努力不负您心中的那寸光明(by宋虹)

  

文:本书译者 宋虹

因缘际会,我于20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学期间完成了《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一书的翻译,又于2018年着手翻译浦洛基教授的另一部作品《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该作品于2018年11月获得了英国顶尖的非虚构文学奖贝利·吉福德奖。作为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教授依旧将视野投向了自己内心最关切也最了然的地方——乌克兰。

该书用28万字的笔力,全景式再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善后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造成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全书涉及人物400余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那些被卷入核灾难的面孔被一一描绘,那些响亮或微弱的声音被一一记录。

见字如面,几十万字的交道打下来,我已深谙浦洛基教授的表达风格。叙述平实,文风清冷是他一贯的作风。相比文学家而言,历史学家通常是隐藏情感的高手,大厦将倾也罢,烈火烹油也好,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不过是时间长河中偶然或必然激起的几朵浪花。然而,即使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下,在细枝末节的堆叠下,在时空交错的羁绊中,每一位用心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冰山下炙热的情感。浦洛基教授没有诉诸大量修辞去描摹事物,而是挥舞着一支素笔,以最简洁的线条、最具透视效果的画风,试图直接临摹出事件的本貌。

作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力求遵循准确、简洁、顺畅、有感染力的原则。这是一本既遵循历史逻辑脉络,又带有纪实文学色彩的历史专著,读者希望从中读到什么?惊惧、惶恐、麻木、侥幸,抑或是觉醒?我觉得都不全是,成功的文字从来只有一个特征——感动,就是让你的心弦在某个时刻与作者一起微微地颤动。我深深以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切艺术形式,音乐、戏曲、绘画、表演、文学,光怪陆离也好,寂寞笙箫也罢,纷繁芜杂的表象下,打动人心才是恒常,而感动一个灵魂的只能是另一个已被感动的灵魂。作为译者,我显然是被感动了。尤其是在翻译和校对本书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和第十四章的过程中,从消防员到潜水员,许多无从搜索的平凡人,在懵懂无知中卷入核灾,在义无反顾中改变历史,在履职尽责中成就了牺牲与伟大。面对灾难,人类再一次被英雄主义救赎。

除了感动,有时我还在想,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字?需要落在纸上的文字?除了交流情感、传播思想,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记性实在太差。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时间是一剂良方,所有曾经刻骨铭心的伤痛最后都成了心上一道模糊不清的疤痕。这也许是人类心灵层面进行自我修复的机制,这种机制有助于整个人类社会快速摆脱伤痛,整理行装再出发。然而,历史学家是天生逆向狂奔的使者,所有你想要忘记的,他偏要让你记住。在人类跋涉前行的漫漫征途中,倘若没有这落在纸上的文字,我们过往的一切不过是寂寂长夜,晦暗无泽。

回到本书中,如果说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乌克兰人民心上一道深深的伤痕,那么,我们记住这道伤疤,恰恰是为了未来能更安全地利用核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人类的通力合作。正如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面对气候变化、战争等重大考验时,只有直面危机,携手共进,才能帮助人类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想本书赘赘二十余万字,无非是为了守住这寸记忆,警醒世人。当然,作为西方学者,浦洛基教授亦难以避免天然的西方视角,历史越复杂,呈现的角度就越纷繁,所以,读者阅读时应该秉持理性而客观的态度,独立思考,莫尽信,莫惘然。

最后,我要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所给予的充分信任与支持,感谢本书另一位译者崔瑞女士的辛勤付出,感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陈昊阳先生所给予的专业解答。更要感谢每一位抽出宝贵时间,轻启书扉的读者。

愿我们的努力不负您心中的那寸光明。

宋虹写于北京

2020年1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