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舍得,圆满自来
最近,师兄继续一年一度的五台山拜黛螺顶,想来,我已经两年没有参加了。
一方面由于手头论文未完成,不能走远,另一方面,实则心中一个“结”没有解开,那就是,我个人并不认可师兄拜山的组织方式。
早些年,都是他一人只身前往,来去倒也自在。随着身边信徒越来越多,每年这个时候,想要发心跟随一同参拜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师兄便会将自己的行程提前发布朋友圈,让想去的人自行前往。
后来,人数剧增,达到数百,师兄让人建了一个群,想去的人都可以加入,但建群之后,也不做统一的行程规划,只是发布:
某日,几时开始拜山,几时下山。仅此而已。
我曾提出建议,按照我的行事风格,为方便大家,同时组织有序,尽可能在前期按地域划分小组,指定负责人,统一规划行程,协助预定机票、酒店、车辆、餐食等,这样参与的人不至于为了自己的行程而手忙脚乱,拜山不得安宁。
但以师兄不拘小节的个性,不曾接受我的建议,因为如此一来,前期规划很复杂,消耗时间精力不说,让他个人也徒增负担。
既然不接受,我也就不再提议。
前年我也参加,结果在预料之中,场面混乱,很多人行程未能自行规划好,一度出现找不到大队伍,路上出状况,想要一起聚餐却错过时间,重复预定餐食,想要住同一家酒店却没有预定正确等等。
再后来,我也就婉拒了五台同行之邀。
不过,前两天,师兄发来照片,数百人一起在黛螺顶寺山门前的合影,居然看上去又那么井然有序。
大家三步一拜到山顶,满脸充实喜悦的样子,如此发心,让人敬佩。
而事实证明,在一年一次给大家试错之后,整个群体出现了差别中的有序化。
而我的风格,是擅长规划,比较注重节奏感,在计划之内行事,便不会有太大偏差。如此,在规范中见自由,是我的主张。
对于大多数参与者而言,一旦感受到抵达的富足,也就不会在意路途的曲折和艰辛了。因为那种感受是一月映千潭的,足以消弭人心的对立和差异。
吃完饭,大人便要下地干一整天的农活,下午四点半再回家吃晚饭,饭后料理家中琐碎,喂猪鸡牛羊。
通常,大人都会让我多吃一些,毕竟不同在家,平时有零食吃。这里只有两餐的机会让人吃饱,我也会努力多吃一些。
让我惊讶的是,二姨父和表哥,饭量是惊人的。
即便是简单的酸菜土豆片汤拌饭,配一点腊肉和腐乳,他们也能稀里哗啦一口气吃一大碗米饭。
大碗很深,能盛下很多米饭,一碗的饭量已经足以让人咋舌,可每一餐,我看到的他们,都要吃下至少三大碗。
我始终惊奇于大人们要吃下那么多的米饭,并且他们吃饭的样子很豪放,都是汤泡饭大口划下,都不细嚼慢咽。
直到一次,公鸡打鸣,一大早吵得我睡不着,于是起身。
那时我才发现,二姨母、二姨父和表哥早已起床准备出门,原来,他们都是天亮起床干活,早晨吃饭之时,已经做了几个小时的活计回家了。
尔后一整天不得休息,忙碌到日落,天色暗淡十分,才闲下来,在院子里乘凉聊天。
简单的观察中,我明白了家人们如此大饭量的原因。整个夏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活繁重,他们唯一的体力支撑,便是大碗大碗的米饭了。
而我,成天只是玩耍,没有任何活计,自然吃不下那么多。
自那时起,我心中的惊愕、诧异和略带嘲笑,烟消云散。
我也明白了,很多时候,唯有切身换位,才能看到别人背后的不容易。
这个世界所有的勤劳与努力,及其所显现的粗俗也好、笨拙也好,都不应该被轻蔑。
日常小行为,切勿放大
自从去了香港、台北、东京、曼谷等几个亚洲发达城市,便被其极为有序且安静的地铁文化所折服。
于此,我曾一度在意大陆各个城市地铁的杂乱,以及人们的各种没素质。
首先,比较看不惯的是,明明地铁每节车厢外的地面,都有上、下的箭头标记,可总是有很多人不守规矩,早早站在下客区域。
车厢门打开,也不顾先下后上的规矩,硬是往里挤。
造成下车和上车的乘客相冲突,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
其次,比较在意扶梯通行时,总有人不明白左侧快速通过右侧站立的规矩,造成很多赶时间的人没办法从左侧加速通过。
再次,比较在意地铁里吃东西、大声喧哗、手机声音外放等行为。很多人利用地铁时间阅读、休息等,都轻易被打扰。
后来,因为几次小事,我此前的看不惯,也逐步放下了。
有一次,为了一个重要的接待赶地铁,眼看时间就要错过,看着高峰期排队的人群,我的大脑快速运转,如果有序排队,我可能需要等到第二或第三次列车才有可能挤上地铁,如果“插队”,能够迅速上车。
时间不允许我犹豫,自己便不顾规矩,从下客一侧挤上了地铁。
那时的尴尬和自责,在内心波动着。我想,不论是否出于紧急,自己终究还是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没素质的人”中的一员。
还有一次,我和外婆通电话,老人家年纪大了,听电话也不清晰。我不愿马上挂掉电话,于是通话之中上了地铁。
突然,车厢里响起了我一个人的大声对白,一些人抬头看,我顿时面红耳赤,和外婆挂了电话。
自此,我不再对那些不遵守公共规则的人苛责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道德的盲区,有的人自身成长环境受限,造成他能做到的行为规范只有那么多、不会再多。有的人真的事出紧急,出于无奈导致犯规。
故而,要做到整个社会高度文明、人人遵守规则,还需要综合的、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后来,随着自己平日念佛习惯的养成,我学会了在嘈杂的人群中念佛摄心,在拥挤的车厢中念佛安心,在等待车次的空白时间中念佛静心。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心念不跟随外境奔走,就不容易被外相所牵动。
那些自己曾经看不惯的行为举止、讨厌憎恶的鲁莽行为,到头来却也是刹那生灭、无关紧要的。
不要让别人的无心之过成为自己心头的负担,这或许才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
和解,尔后才能接纳。
和解的真诚度,决定接纳这个世界差别相的深广度。
接纳,才能走向慈悲。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
我曾经不喜欢“以做佛事营生”的僧人,但有一个夜晚,散步到寺院一个偏僻的角落,我听到一位刚放完焰口的出家师父正在独自诵经,仔细一听,诵的是《法华经》。
后来才知道,他坚持做佛事,是为自己家中病重的母亲攒一点医药费。
他还发愿,要在母亲临终前背下整部法华,以此为母亲送行。
我曾经好奇那位年轻的出家人为何整天打游戏,也不做功课。
后来才知道,他每天自己在房间磕大头五百,并常年坚持阅藏。
打游戏,已经是他修学之余唯一的放松爱好,而所谓的游戏,也就是消消乐而已。
我曾经不喜欢一位老太太对师父的讲话方式,不客气,不恭敬。
殊不知,那位师父是老太太的唯一的孙子,他也就是在自己奶奶常年吃素念佛的感召下,才发心出家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极其简单和仓促的一面,有更多的内里,来不及细细体察,就已经被我们的偏见掩盖了。
经中说,分别取舍,便是轮回。
而轮回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无奈和艰辛。
一路走来,在坚持修学中,我逐步学会了观察、理解这个世界,学会了体察、修正自己的固执,并愿意在持续的接受和宽容中,生起慈悲。
我也希望在逐步放下成见、去除执着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众生,体会众生所背负的苦难,以及苦难背后出离的可能。
由此心净,愿得当下国土净。
只因众生之悲欢成就了我,让我得以告别昨日之苟且、走向明日之远方!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