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之子》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光之子》影评摘抄

2020-07-31 19: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之子》影评摘抄

  《光之子》是一部由卡先加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之子》影评(一):FIRST 2020 《光之子》

  FIRST2020 观影中隐约感受压抑情绪愉悦氛围,梅朵对父亲的"思恋"使二人身份形成互换悖反,梅朵在光影笼罩渴望着被包裹特写镜头音乐植入,以及在导演的稍加干预引导下,梅朵在情感缺失展开自我寻觅故乡归属与情感归属的双重找寻历程使得观影情绪得到升华,藏语的儿童题材影片,使观众感受到久违的文化认同共鸣

  《光之子》影评(二):这不是一篇影评

  

首先感谢导演,带来了如此美好的一部电影。这是目前为止我到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所以人物状态都很平和,让人感到舒适。除了反映孩子心理状态,还反映了社会问题,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电影。

现在开始正题:这不是一篇影评

作为父母离婚孩子变孤儿严肃问题,我不明为什么在场的一部分观众会开怀大笑笑声不绝于耳,很是令人震惊。如果父母离异且抛弃孩子,这难道不是令人感到悲痛吗。所以希望这一部分观众,要么忍一忍,要么,您可以直接离开

请这几位观众自重

还有补妆的女士。电影如果和你蹦迪的时间冲突了,请您务必选择蹦迪,感谢

  《光之子》影评(三):卡先加导演在端午节期间突然问我有没有写点什么

  影片《光之子》有这样一种直观感觉画面上去有些通透、有些温暖、有些伤感。观众从置身于校园生活主人公梅朵嘎布的视角中感受到的是淡淡的忧伤和安。整个影片的配乐旋律轻柔灵动,将校园生活的日常刻画细腻生动。而影片没有极力渲染和声嘶力竭地表达着离异庭所带来的悲伤,只是在默默地诉说一个女孩故事营造出来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 不管是对于家庭美满缺憾还是亲人离开的伤感,影片都从不刻意追求悲伤,但却总是能在偶然突破心房,感受到鼻腔酸涩真实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氛围反而呈现出有一种被明媚阳光包围着的温暖。仿佛置身寒冷中,却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因为家庭的离异梅朵嘎布从小没有怎么见过父亲。关于父爱,梅朵嘎布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随着她的成长反而表现地愈发强烈,她会在书中找一个男人形象将他想象爸爸并画下来,也会反复地听着和爸爸的微信语音

  尽管那个在她心中分量很重的父亲其实在外公外婆一众大人眼中是一个抛妻弃子的坏男人,可是梅朵嘎布却不在乎这些大人眼中的成见,因此在极度渴望父爱的童年中对于父爱带着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执拗,在后来终于见到了父亲,那个曾经遥远的父亲变得那么清晰,可是却因此又徒增了一丝距离感,父亲已经有了自己的幸福,那个高大的身影终究还是在梅朵嘎布的生活中离开,很少联络。

  日常依旧如常,时光一晃即过,或许是释怀或许是放下,或许是高原阴晴不定的天空在此刻再次放晴。

  作者:赛里木

  《光之子》影评(四):女孩,拿什么治愈父母离婚带给你的心理创伤?

  童年的快乐可以治愈一生的心理创伤,童年的心理创伤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很不幸,梅朵是后者。她的童年心理创伤,来自于父母离婚,而且是在她很小的时候。这种创伤,也必然会伴随梅朵的一生,随时会可能发作。虽然影片没有展示梅朵的未来,但是那未来里一定会存在很多童年创伤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痛苦。梅朵的一生,必然是缺乏安全感和任感的。

  身为一名长期专注于情感和成长领域的作家,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纪录片,因为影片试图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真实的情感世界。但是,一部两小时的纪录片,根本无法完全展示出主人公所经历的痛苦。事实上,影片试图尽可能多的去展现梅朵的快乐。然而,父母离婚后各自成家生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梅朵,很少见到父母,能有多少快乐呢?

  现代人的情感充满了复杂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离婚率逐年上升,不但大都市的婚姻如此,甚至连青海农牧地区的离婚率都逐年上升,从而导致很多孤儿的出现。影片中,有人将离婚率的上升归根于手机互联网的发达和人们联系的便利。而事实上,这只是复杂的人性而已,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

  影片以大量的篇幅展示了梅朵在孤儿学校的生活,但是展示的都是幸福的一面。而我担心的是,这样的孤儿学校,多数都是女生,学校里会不会有黑暗的角落,比如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性侵犯罪等等,但愿什么都没有!因为这些孩子的命运已经很悲惨啦。

  影片也试图找到梅朵父母离婚的原因,但是各方的说法不一,有一点罗生门。事实上,梅朵父母离婚的时候,两个人各自带走一个孩子,并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影片中梅朵的姥姥姥爷和妈妈,说梅朵的爸爸抛弃了梅朵,似乎并不成立,这只是夫妻二人协商后的结果。

  成长,其实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没有痛苦就不会成长。但是,带着父母离婚心理创伤的女孩,如果想要成长,会更加痛苦。愿佛祖保佑她们。

  《光之子》影评(五):追逐光的孩子

  《光之子》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纪录片,7月29日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观看了《光之子》首映,感触颇深,荧幕前几次动容,虽然对梅朵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但对内心的触动极大,以前只了解离婚对孩子有伤害,但看完影片后才知道这伤害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幼小的心灵无法得到父母的亲密陪伴与指引,只能自己跌跌撞撞向前走。对于父爱,梅朵无法真切的感受,只能在自己的画中想象父亲的模样,想象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虽然没有见过父亲,但想念却是情真意切的,年幼孩子对父母的爱真的是纯真没有一点瑕疵,梅朵爱她的父亲,这份爱不会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而消逝,也没有因为父亲的不闻不问而怀有怨恨,梅朵在慢慢长大,可在他生命过程中缺失的爱是无法弥补的。

  因为大人的私欲而人为制造的苦难童年,梅朵在最需要感受美好的年纪,她的内心却因为父爱母爱的缺失而变的千疮百孔,因为无所依靠而变得无比懂事,因为渴望父爱而变得勇敢,见到了父亲生活的幸福美满,虽然只感受了几天父亲的陪伴,很舍不得分离,但内心却得到安慰“看到父亲有家有儿有女,有草场有牛羊,生活的很好,我就放心了”,可能梅朵想见父亲的初衷就是要看到父亲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部影片不仅仅在讲述梅朵的故事,不仅只在高原,在全球,与梅朵有相似经历的孩子数不胜数,他们也有可能在渴望父爱母爱的过程中艰难成长。对于成人而言选择离婚,可能是无奈之举,而真正给孩子带来伤痛的,不是离异本身,而是婚姻破裂后父母对孩子弃之不顾的态度,这种童年的伤痛会伴随人一生而隐隐作痛,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婚姻稳定是一个家庭的基石,梅朵的父母离婚后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梅朵在这场婚变中沦为了父母双全的孤儿,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学习生活在福利学校里,虽然内心的创伤无法自愈,但梅朵依然奋力成长,努力读书,照顾自己。光之子 (2020)暂无评分2020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卡先加

  《光之子》影评(六):《光之子》或许是2020年中国最温暖的电影之一

《光之子》锅庄广场首映

  这是一个特别的夜晚,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思想激荡、碰撞的夜晚,是疫情之后,最温暖的呈现——久违的电影节,久违的露天电影,在这个仲夏之夜,万人聚集于锅庄广场,和导演、主创、梅朵一起观看《光之子》,借着光影的魅力,飞回果洛大草原,飞进小主人公梅朵的心境中,观众与导演、梅朵热烈互动,对于整个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制作水平,特别是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给予高度评价。 或许这是2020年最温暖的电影。

《光之子》主创与主人公

  很喜欢这部影片的开头,一个小女孩躲在外婆身后,讲话时害羞又撒娇的样子,好像整个人要躲进外婆的怀里,她们之间的对话,温暖的场景,会让你缓缓地流下眼泪…… 这个女孩子叫梅朵嘎布,藏语意为“白色的花朵”,作为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她有一个真实的身份——她来自青海果洛道扎福利学校。对于这个学校以及校长,后者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校长爸爸”,笔者是非常熟悉的。因此笔者的观影期待大概在于,影片会讲一个关于这个学校和校长的故事,突出“孤儿”的状态,可能有点“惨”。但是影片的展开超出了笔者的观影期待——女孩的心灵世界,才是导演要关注的内容,这有一点像“诗电影”,这个孩子其实有点“暖”,而导演,作为“持摄像机的人”,出入于电影之间。

海报

  “持摄像机的人”

  自始至终,导演都像是女孩的“尾巴”,用摄像机跟随、拍摄、提问、一起欢喜、难过,好像存在于主人公的生活里,并不避讳,又好像没有干系,从来没有出现在画面里,以主客观相间的视点头,提醒一种真实的状况,在人物与影像之间,构成了一种“真实”电影的张力,却又不同于人类学电影史中重要作品——《持摄像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那样,关注大场面、宏观叙事和混杂镜头的切换,而是创造性地将这种“电影眼”理论(“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应运于难于捕捉和呈现的情绪语言的塑造上,镜头以长镜头和中景为主,适时的留白、充满哲学意味的对白、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平静的叙事节奏,塑造了“持摄像机之人”视点之下的电影语言。

导演--“持摄像机的人”

  “人为什么会突然想念一个人…?”当这个女孩突然说出这句话时,导演连忙打开摄像机,“你说什么?”这是个喜欢思考的女孩子,甚至有些诗性气质,这也是她迷人的地方。这部片子不同于“典型”的孤儿题材影片,关注点不在于女孩被遗弃的悲惨状态,而在于她如何积极打破自己的困境,迎难而上,向阳而生! 小女孩的外婆,在影片的开头和女孩一起出场,也是导演关注的主要人物之一,当外公去世时,外婆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和对白也是影片的“点晴之笔”——一个景深镜头,交待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当外婆近乎于自言自语地说“一个人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慢…”观众的内心是悲凉的,然而,情节一转,悲伤并不没有蔓延,外婆用慈悲和幽默揭示了她人生的重要一面,摄像机转向她喂养的两只濒临死亡的小老鼠,当导演问为什么救它们时,外婆则幽默地回应,一只500元,打算去市场卖,观众会心一笑,这当然不可能。因此这个人物的捕捉和呈现,既超出程式化的观影期待,又似乎暗示了培育小女孩秉性的源头。

  “神一样的父亲”

  作为一部纪录片,导演当然关注真实的状态,这种真实的状态来源于摄像机对日常生活的“守护”。作为一个父母亲离异,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她本身并不是孤儿,却不可避免处于“孤儿”的状态,特别是情感的需求。 影片的视听语言很好地交待了她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亲情环境,这种对于人物情境的充分关注,让观众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她的母亲其实就住在隔壁,但很像一个影子,就像隔窗拍摄的镜头,在那里,却不亲切——正如影片中她同母异父的妹妹所说“阿妈不喜欢我们,她只喜欢弟弟!”甚至看到因为一点小事,梅朵被母亲捶打时,隔着屏幕,观影者能感受到母女之间的“暴力”和距离。虽然,外婆很疼爱她,外公在严肃中也对她充满着怜爱,但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情感,祖孙之间有代沟、冲突,不能产生理解性的对话,只能以亲情妥协。这时,父亲,纵然在外公、外婆以及母亲眼中,是一个被指责和“替罪羊”的形象,但对于梅朵来说,就像“远方和诗”一样,令人向往。

梅朵与父亲在草原

  在梅朵的努力下,外公外婆最终同意她去“故乡”见父亲。影片中她与父亲相聚,见到她描绘在纸上的父亲真切地拥抱了她时,观众能够感觉到,她积聚太久的情感得到宣泄。但影片并没有结束,这意味着这不是导演所关注的重点,而是将镜头延伸向“父亲的草原”——看父亲画马、听父亲弹唱、介绍姊妹相识、骑马、看出生的山坡、放牧,这个宛如艺术家的父亲,有着和她一样的爱好——绘画,他们之间天然的联结不仅在于血肉——“我长得像我的父亲”而是相互的理解和共鸣,以及对美好的向往。 “父亲像神一样!”当小女孩这样感叹时,影片又一次出现了情绪的高潮,超越了主人公“孤儿”的状态,在视听语言上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光之子”

  也很喜欢这部片子的结尾,像开头一样,梅朵将手伸向天空,光透过指间的缝隙,洒在少女的脸庞,这是梅朵平常喜欢做的动作,也表达了她对光明和美好未来的期盼。她是一个画家,她用图像思考她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幅幅手绘大大地出现在银幕上,有明媚的太阳、牵手的一家人、有远处故乡的经幡——这是梅朵找寻“自我”的过程。高原的阳光亦透过女孩的手掌,洒向银幕,观影的人可能会泪目,但内心却是越看越暖,或许这个世界对于女孩并不公平,但她小小的身躯却如此充满力量,她的心灵世界如此引人入胜。 拍一部悲惨的电影并不难,很容易获取同情心,却不见得持久。平静而不失张力地捕捉、传达女孩阳光般的秉性和力量,绝非易事,这大概就是笔者所欣赏的《光之子》。 2020年度,温暖推荐!

  作者:才贝

  转载:公众号喜玛拉雅映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