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000字
《十一种孤独》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耶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作者耶茨的名头很大,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可惜赞誉是在他死后才得到的。生前耶茨酗酒、抽烟、疾病、贫穷、怀才不遇,未曾大红大紫。死后也曾被人遗忘。耶茨的一生孤独不被人接受,他写孤独这个主题再合适不过。 这是短篇小说集,11个短篇,11个人,11种孤独。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篇。 第一篇叫《南瓜灯博士》,讲的是中学生文森特转校到了新学校。文森特是一名孤儿,与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同学眼里,文森特性格惟诺,穿着破旧显得可笑。文森特自己也喜欢缩在角落里,不被人关注。 普赖斯小姐是个充满爱意,充满使命感的教师,从文森特一进教室开始,她就关注着他。她努力希望文森特被大家所接受,让他感觉如同在家里一样。 在普赖斯小姐的鼓励下,文森特在课上作了一个课堂陈述,他讲了一个他和父亲一起与警察战斗的故事。故事明显不是真的,文森特受到了大家的嘲笑。普赖斯小姐委婉地告诉文森特,如果他能讲和父母在一起真实的故事就更好了。 最后,文森特愤愤地在学校后小巷的墙上画了一幅裸体女人像,在边上写上了普赖斯小姐的名字。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教育失败的案例。普赖斯小姐是个好教师,她没有做错什么,她对文森特的一番好意却换来了愤恨与侮辱。 但文森特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不会主动去做什么坏事,受到别的男孩欺负,也没有什么办法。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学生。但生长的环境注定了他会孤独而唯诺。文森特的这种心理平衡被普赖斯小姐打破,努力没有得到接受与认可。最终,他将怒火迁到了普赖斯小姐的头上。 我们喜欢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喜欢与积极向上的人相处。但这个世界有一些人,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他们喜欢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做的,也许不是改变他们,而是接受与理解。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二):人类的孤独是相通的
第一次读理查德·耶茨的作品。封底上,《泰晤士报》称他是『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读过这本书,感觉他确实是大师手笔。
『十一种孤独』其实是关于孤独的十一个小故事,主人公都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他们是满怀戒备,不愿意相信别人的转学生,是本领高强却因个性耿直而不受重用的军官,是长期住院,社会关系缩小到病区的老病号,也是老病号辛酸寂寞的妻子,还有无法融入社会的退伍兵。写作时间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故事放在现在仍旧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悲欢,但人类的孤独是相通的。
作者自己说: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作者笔下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汹涌的情感,只有语气和动作传达的情绪片段在字里行间流动。再加上场景的衬托,一个个同样孤独却又各具性格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它们是很好的写作教材。
最后一篇《建筑工人》说的是一位作家受雇于一位爱幻想的出租车司机,用他提供的素材帮他写作《读者文摘》式的鸡汤故事。能感受到里面有作者的自嘲,同时也精准解构了此类鸡汤故事的写作手法。其实,这篇故事本身就是用了这样的手法,技巧非常的精巧圆熟。
本书的翻译也很不错,朴实无华,不显山露水,准确传达了故事的氛围。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三):D
南瓜灯博士:joker的成长史 万事如意:略有些无聊的都市两性冲突 步枪手:活在过去的辉煌,压抑 建筑工人:感觉故事情节很像醉乡民谣那部电影啊,时代背景也很接近,战争后垮掉的一代,都是在纽约,男主简直和bob dylan的师傅一毛一样,可惜醉乡民谣的结尾有着年轻登场的Bob dylan,开放式的结尾也不像建筑工人那么的悲伤结局,可能这是作者耶茨自己的原型吧。 乔迪撞大运:soldier。我一直觉得军队还有高三都有这种斯德哥摩尔综合征,人都是环境,社会,群居性动物,给一巴掌再给一颗糖永远比给一颗糖再给一巴掌更让人觉得快乐和难忘,人性里确实有一种“贱”在里面,越是放纵就越是空虚,越是自律就越是快乐。 爵士钢琴:有点复杂,向现实妥协的钢琴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自比成这位钢琴家 自讨苦吃:一个一直有心理问题的中年男性的失业危机。总之我绝对不可能是这种一直被推着然后草草结婚生子?成为房奴的这种千万个在我眼里看来是极其无聊的人生的。这大概是小朴《妈妈,我》那首歌里描写的植物人流。我虽然能够理解这些植物人流,也知道他们也都是生活所迫,但我仍然觉得这些人无聊,无趣乏味,并且绝对不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完全的男主外女主内是无比的不合适。 男人大部分没这个能力,女性完全内也会丧失和社会交流,以及不被理解。你说男女哪个难?其实都挺难的,社会险恶,家里各种琐事一样也不好做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讲这样其实有一点合理性,男性本身就更争强好斗,女性天生就更细心也更会照顾人,这也不是后天的社会文化,这是基因里的两性差异,但现代社会完全男主外女主内真的容易滋生太多矛盾了。 与鲨鱼搏斗: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地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我,我是那种会走出去,与鲨鱼搏斗的人 办公室政治?郁郁不得志的写手? 旧的不去:感觉好无聊。。。医院,依然是战争的创伤,父女,家庭教育缺失等等。 一点也不疼:女人的脆弱
与陌生人同乐:这篇没看懂要表达的是什么。老师还是学生?
整本书仿佛都在反应一些战后的历史问题,创伤问题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四):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
1999年小说家斯图尔特·奥南在政治文学刊物《波士顿评论》上发表《失去的理查德·耶茨世界》,为理查德·耶茨——被美国文学史长期忽视的现实主义创作大师鸣不平。 奥南在文章中逐篇分析了耶茨的作品,认为他不仅是一个好的作家,更代表着美国经历的重要方面:二战后经济繁荣的混乱。他预言耶茨的作品将如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的作品一样,一度被忽视,然后卷入重来。 文章带来的影响逐渐酝酿,2000年起,耶茨的作品纷纷再版,他本人的名气随着2008年改编自其处女座《革命之路》的同名电影的成功,真正走到人前。 此时,距他去世,已近16年。 受幼年经历和成年后颠沛穷困的生活影响,这位“作家中的作家”写透了以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焦虑生活为载体,写透了人生的失意与挣扎。 耶茨的多部作品在问世后,都得到媒体的好评,他更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笔锋,被称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 可也正是因为赤裸裸的现实被耶茨血淋淋地揭开,他的作品每经出版,都会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毕竟,那不经粉饰的漩涡般令人苦苦挣扎却不得逃脱的现实,正是人们不愿面对的痛苦。 卡夫卡曾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 可在理查德·耶茨的作品中,他将诸多让人想要逃离的凄凉生活打碎、重组,尖锐地诉诸笔端,一点一点地把无常生活剖开,冰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所承受的伤害已不仅仅是被捅一刀那么简单,而是有无数的钝刀子在脑海中一下一下切开精神世界的保护罩,直刺人内心最悲哀、脆弱的伤。 一行行语句,仿佛洞悉、窥视着自我真实的失败。 人生一世,孤独恒常。 有多少人的心曾在深夜里变得脆弱,辗转反侧间,思绪如野草般疯长,世上便有多少种难言的孤独与失落。 耶茨用高绝的技艺将这一切填充于自己的写作世界,让读者一次次直面庸常生活里的失意。 每个故事,都是早就注定的无可逃离的绝望和重蹈覆辙。 直让人觉得,我们终其一生都未能长大,不过是被生活的巨浪拍打着,在漫长而短暂的道路上不被理解地孤独前行。 理查德·耶茨曾言:“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的确,他作品中的每个人,最终都被生活的流沙淹没,拼命向外攀爬却只走进毁灭与重蹈覆辙的绝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孤独再正常不过,只要能让自己逃离,便是好的。 然而,耶茨的每部书里,我只看到一个个孤魂游荡,他们寻找着能够让自己扎根的处所,举目四望,却是荒凉满目。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五):孤独,是一种常态
年少时认为孤独源于分离,源于孑身一人,后来才明白无论你身处何处,即使你已组建家庭、父母尚在、儿女承欢…孤独就像墙壁上的钟摆,只要时间不息,它总向你提示孤独的存在。
耶茨的这本小说初看让人感到压抑,十一个故事每一个都在直白地描绘着主人翁内心渴望认同而不得,试图证明自我而徒劳的苍白无力。书中开篇《南瓜灯博士》-----第一种孤独,来自一个孩童。这个转学而来的男孩是一个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孤儿,他很幸运遇见了一位年轻有爱的女教师。面对女教师突如其来的关怀与耐心,男孩并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一次次用过激行为回应这种特殊关怀。女教师用力过猛并没有凿开男孩自幼筑起的心墙,男孩甚至感到更孤独。
《万事如意》---第二种孤独,来自一位即将步入婚姻的女性。这位女性拥有曼妙的身材,也有不少的爱慕者,她最终委身于一个普通平庸的男性,也因此,她与闺蜜心生嫌隙。可是在婚礼的头一个浪漫之夜,未婚夫因朋友聚会而将她冷落。男人与女人对待家庭、婚姻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总能更自如,后者总是被束缚。
《乔迪撞大运》---第三种孤独来自一位对学生要求严苛的教练。他因才华出众、原则性强而遭到所有人的排斥。这种排挤让他生活充满戾气,情绪差,于是引来更多学员的厌恶。最终调离的时候,他也不愿费口舌诉说一二。
《一点也不痛》---第四种孤独来自一个丈夫长期住院的妻子,几年下来,婚姻仅剩下躯壳。内心忠于婚姻的她,为排遣身体本能欲望,不得不与一个自己看不上的异性纠缠在一起,身心不一。
还有第五种、第六种、第七种…..
看完这本书你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你发现每一种孤独都似曾体会,而书中展露无遗的除了这种种孤独,别无其他。孤独是一种常态,正如已婚的我,有一双儿女,父母健康,可我总是摆脱不了孤独的纷扰。世界之大,却无法寻到一个人,懂你。我曾像《勃朗宁自动步枪手》中的退役步枪手一样,深感生活一地鸡毛平庸无趣,想得到一点不寻常的意外;也曾像《绝佳爵士钢琴》中肥胖的肯一样,依附朋友,在那种无条件的顺从当中寻求一点认同感和安全感….
现在的我依然孤独,只是不停在这种种孤独的形式中变幻。孤独是一个词,却有千万种。有那么一瞬间,我明白,孤独的人各不相同,只是我们都渐渐接受孤独这一状态,要说我们真有朋友,那大概名叫孤独,要说我们真有人懂得,那大概只有自己。
《建筑工人》中的作家没有给读者开一扇窗户,这个作家当然也没能成名或者富裕,甚至还结束了婚姻变成孤家寡人。这大概是我们更多普通人的宿命,才华是上天给予,没有天赋的我们并不是努力了就能实现梦想,也并不是缔结了婚姻就能通往幸福。
感谢这本《十一种孤独》,它让我明白,孤独的路上我并不孤独,孤独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