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渔识读:向上交往,向下筛选
文/夜渔
当身边有一个人这样说的时候,我可能还会质疑,当身边每个人都这样说的时候,那我就会信以为真。
上学时我就特别羡慕人缘好的同学,那时候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我不自信,总觉得自己长得丑,而且还不会说话。
和现在的我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现在属于自信的有点过,完全不要脸的那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一方面是因为读书帮了我,因为原来我身边有很多人不读书,那我读的书多了,对比而言,我就有了优势,我的自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思维逻辑还算不错的,针对任何事情我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有理有据的分析,逻辑缜密,即便很多人想要无理反驳,他们也反驳不了,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不成立。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缜密的思维逻辑就是我的天赋,这种天赋源于数学,从小我的数学成绩就不错,经常拿满分。
别人上大学,最担心的就是高数,而我呢?上大学之前就期待,那时候心想:真有那么难?我照样可以考满分。
感兴趣的事情,再困难的挑战也会觉得是享受,遇到解不出来的难题,我就是要攻克你。
后来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我也在思考“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
这种理念真的对吗?
我的思考有两点。
第一,当我们坚信这种理念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进入索取模式,交朋友只是为了让自己受益,就会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何关系的建立是双方互相受益。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所交的朋友只不过是酒肉朋友,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私下里想的都是利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不再羡慕那些人缘好的人,因为认识的人多可能是好事,但也意味着太多的风险,有多少人被朋友坑过?
第二,“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种理念是需要有前提的,不是什么朋友多了都可以让你的路好走,那些整天吃喝玩乐不干正经事的朋友也能让你的路好走?显然不能。
所以说,交朋友也得看你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那些不如你的,你认识再多也没用,他们不仅帮不到你,可能还会拖累你。
但是话说回来,人与人的交往都是有需求的,即便是父母,他们的付出也是希望得到回报的,倘若我们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对我们好,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我们不需要对父母好也可以。
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互相都有需求。
我交朋友的原则,朋友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的,我能帮就帮,但是这需要在我考虑的风险之内,如果越界了,那我就不会帮,我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倘若你不理解,认为我能帮却不帮你,那无所谓,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
我有需求的时候也会请朋友帮忙,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朋友帮了我就会记住,可能我不说,但某一天如果朋友遇到什么困难了,我会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他的。
我觉得,人需要有感恩之心,好朋友怎么了?他就应该帮你?
没有应该不应该,既然你帮我了,我就需要想着怎样去回报。
很多人经常会说: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是啊,他们确实相信这种理念,可是当别人帮不了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已把这句话抛到九霄云外。
这不就是道德绑架嘛,你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别人不帮你就不是本分了?
凡事,咱想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时候,咱也不能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要为他人考虑。
人性虽然自私,但人的自私总要有个度。
我交朋友的这种原则,本质上已经说明了,我不会是一个人缘特别好的人,所以我身边的朋友并不多,但是朋友的质量绝对是高纯度的。
这是我交朋友的原则对我原来的圈子筛选的结果。
经历过一番洗礼之后,我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呢?
向上交往,去交往比我厉害的人,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
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自身所能决定的。
我们交往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如何才能向上交往?
懂得付出。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
他们想的是,万一我付出了,得不到回报怎么办?
能不能得到回报我不知道,既然我想要得到,那么就一定需要付出。
再说了,谁说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吃亏的价值。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