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个火枪手》是一本由(法)大仲马|译者:李玉民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674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明是四个火枪手!
●P191"我全把他们丢在半路上了"这句话很别扭,写成"我把他们全丢在半路上了"不就通顺很多么?/P476的白金汉印刷为"自金汉"。/抖S阿多斯是我的男神!而且阿多斯对达达尼安不止一次说对他像对自己的儿子,好强烈的CP感。/三个火枪手太机智惹。/李帅推荐,赶着看完的,感觉没那么好。
●成年人读这种小说,有点儿无聊。60多万字没讲俩故事,最出彩的也就是米莱狄越狱。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够丰满。作为对欧洲史没什么概念的普通人,说我欣赏不了我当然是承认的,但如果一定要通盘了解才能体会到好在哪儿的话,满足这个标准的名著是不是太多了~
●就这么一口气看完,还在想为什么不是四个火枪手,因为是三个火枪手和一个公爵,实现了梦想,经历了一番闯荡也游戏一般这么长大成熟,经历所爱也历经悲伤,收获了友情也最终各奔东西,勇敢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情。
●很小的时候我在房东留下的旧书中翻出三个火枪手,若干年后又亲自买了一本,至今仍有一些同学称呼我为“在奥数班看三个火枪手的美男子”。如今再看本书,频频怀疑当年的喜爱只是岁月在我脑中沉积下的谎言。若忽略历史遗留的做作语调,小说十分容易读,没有艰深的语言和晦涩的情节,但又略微显得肤浅与幼稚,亦正亦邪的四位男主角齐心协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击败黎塞留卫队,挽救奥地利安娜名誉,审判与处决米莱狄。这些行动使他们更加团结,同时也最终使他们分离,尾声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只是停止不住唏嘘。你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是火枪手,但纵使友谊天长地久,他们也不可能始终都是火枪手。而我,始终不能理解达达尼昂“我再也没有朋友了”的哭泣。
●读的时候总有一种在看金庸武侠的感觉,看来金大侠受大仲马前辈的影响颇深啊。
●适合青少年看,从思想方面而言,较为浅显,没有多少深刻之处!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一):……
由于时代的差距或者本就是作者虚构的情节,使得我们其实挺难理解那个时代游侠、剑客之间的羁绊,也更难理解那种动不动就决斗的激情,但是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得他们这些人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的来说,这本书宣扬了这四个人的友谊和他们的羁绊,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缺点,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深动。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二):三个火枪手
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故事内容是没落贵族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枪手成为好朋友。他们为了保护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奥地利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三):感想
无巧不成书,果然是小说啊!四个好基友在钱财仕途方面顺风顺水,大仇得报,典型的happy ending~对于这本书我只想说,在那个年代的法国,爱情来得太快。动不动就说我爱你,一言不合就滚传单,毫无羞耻之心。包养情夫和被情妇包养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双方都反而还引以为傲,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与之相比,倒显得如今的我们保守了些。只是我很好奇,那真的是爱情吗?只是为了炫耀和作为聚会谈资的情感付出真的很光荣吗?我不知道答案,也无法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那个时代的法国人。
另外一个就是我由衷地佩服书里的第一恶毒女子——米莱狄。真是一个有心计,善筹谋,懂得随机应变,精于利用自身条件的可怕女人。越看这本书越发地觉得张无忌的妈妈说的没错,越漂亮的女人越危险。米莱狄充分地利用了自己身体条件的优点:漂亮,温柔,嗓子好再加上堪比奥斯卡的影后的演技,把那些愚蠢的法国绅士们,迷得晕头转向,以至任人摆布!多么聪明的女人!然而心肠也是高级黑啊。果然,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一心想干坏事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时候,你的智商立马就在线了。不由得怀疑,我至今大事未成一桩,是不是心底太好了?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四):世上只有糊涂的人才抱着痴望
正是那个"愚昧"的时代,造就了火枪手达达尼昂,他有的是什么----勇气。说到勇气,不禁又想到另一个不过是影视作品----勇敢的心,一下子感觉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正直和勇敢是一个人成功最必不可少的东西。回顾达达尼昂在整本书中所做的所有事情,以决斗的方式认识了三位火枪手、独自一人奔走英国寻找白金汉......无疑不是他的勇敢。读书的时候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达达尼昂的这种勇敢说到底算不算是一种鲁莽的勇敢?最后心中有了这样一个答案,达达尼昂在为失去理智的时候,可以说是谨慎的勇敢,不会因为为了勇敢而将自己至于危险的情境下;但是,当其失去理智时,可以理解他的勇敢使他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鲁莽的人......幸好,他有朋友----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密斯,也有一个爱护下属的好长官----特雷维尔。在他为爱失去理智的时候可以重新找回自我。说到他的朋友,最想说的就是阿托斯。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比达达尼昂更有人格魅力的人。出生贵族,因为收了非常大的情感打击,选择放弃原来的贵族姓名,过上了火枪手的生活。如果没有阿托斯,其实感觉这一行四人是分分钟被红衣主教玩弄至死的节奏。但是有阿托斯,拥有和达达尼昂一样勇气,书一开始的时候即使受伤也不畏惧红衣教主火枪手的挑衅,毅然与之决斗;同时,最关键他还有这达达尼昂没有的冷静、谨慎,在最后抓捕米兰达的过程中,形式如此紧迫,仍然能运筹帷幄,将米兰达抓获,而且在抓住米兰达后并没有被复仇迷住双眼,非常公正的"审判"了她。如果不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在和平的年代,相信阿托斯能走的比达达尼昂更远。最后再说说他们的反派,红衣主教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相反是米兰达的印象特别深。她的心思如同海底一样捉摸不透,不禁让人会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日剧Legal High2中的安藤贵和,心机如此之深,用"恶魔"来形容绝对不会过。这种能力能让米兰达及时在被关入"监狱"中仍能让别人为其赴死,甚至会相信如果我是那个中尉,我也会的。就是这种可怕的能力,也难怪红衣主教也会害怕这个女人。若不是最后一系列的巧合,这个女人还会活下去,继续作恶。 只能说,最后一个又一个的巧合是老天不想让这个"恶魔"继续去做恶。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五):通俗大仲马
大仲马是和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同时代的作家,均属于十九世纪法国文坛上的豪匠,我读过雨果,这次又读了大仲马的这部名著,第一感觉就是欲罢不能,虽然这是一部六十多万字的巨著,但我还是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了。
那应该给大仲马怎么分类呢?和雨果划到浪漫主义里面去?显然不行;现实主义?明显不符;他更像是一个津津有味地讲传奇故事的作家,目的就是让读者读得真痛快,让我一直想到金庸的武侠,爱恨情仇,拔剑决斗,义薄云天,很有江湖气,要是我早点接触这位闻名已久却望而止步的大作家,高三就不用看那些没营养价值的网络小说了。——或许,通俗小说巨匠,这样一个他一直以来的定位,勉勉强强能够形容吧。
千万不要因为“通俗小说”这四个字低看了他作品的价值,试问那些一般意义上的通俗小说,能有几本像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书一样千古传名、直至今日还能得到无数读者拥趸呢?这便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别的暂且不提,单说他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控制力,就非同凡响,即使没有像雨果的《九三年》之类的作品一样展现了某个大时代之下整个法国社会的浩瀚场面,也跨越了法英两国,从火枪手这样的小人物一直描述到国王首相王后主教这样的大人物,故事主线按照时间顺序推行,需要之时再跳到同时的另外角色上讲述,却不显得紊乱和突兀。
而我更加看重的是,大仲马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出色能力。他的主角并非是高大全的完美人物,而是真真实实的青年,渴望功成名就,也有自己的怯懦和冲动的弱点,喜欢金钱和美女,也能够恪守心中的道德与正义,有时候很毛躁急进,有时候又很稳妥智谋,达达尼安和三个火枪手又各有特点,十分丰满,看他们的冒险,一会儿令人着急地暗骂,一会儿又令人由衷地赞叹。人物由此具有了生命力,作品因此具有了传世性。
其实回头想想,但论作品而言,红衣主教还并不算一个完全彻底的反派,他做事歹毒是歹毒了点,但是其基本点还更多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维护,最坏的就是米莱狄,无恶不作,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甚至不惜随意杀害无辜之人,最终也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令人拍掌称快。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或许不应该将大仲马的小说当作真正的历史史料来读,其间必定有虚构,但我觉得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使无法亲自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读者们在字里行间认识到那个法国的一丝风貌:例如英勇的骑士和贵族富贾夫人们之间被热情赞颂为爱情的情人关系,即使是一个婢女,也能够向男子表述自己的心意;例如骑士之间为了一句今天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话语冲撞或者某个举动就要约定地点时间决一死战,再加上骑士贵族对于出口的诺言的恪守,完全能够看出他们对荣誉的捍卫、对羽毛的爱惜;还有,故事最后,火枪手们竟然都对将要受到死刑裁决的米莱狄表示了宽恕,以使她安心地死去……这种种行为放在现代或者别的文化背景中的读者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不过也是十分新奇的。这不正是文学的一个绝妙之处吗?不需要耗费什么,就能带领你领略古今中外的精彩和不同。
(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