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1000字

2020-08-30 19: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1000字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是一本由张其姝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一):不到情深处,不读纳兰词

  纳兰容若个人奇怪,明明是个风流潇洒多情郎君,却偏偏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的一生有4段感情

  第1段是他的表妹,她如梨花纯白天真浪漫无邪,却不得不按照规矩选秀进了皇宫。于是风吹过,只剩下满地残红。

  第2段感情是他的结发妻子,她如水莲清新素净才华横溢,只可惜红颜薄命。于是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第3段感情是他的续弦妻子,这个妻子没有前妻卢氏的才情,只懂得相夫教子,与他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于是有了相思相望不相亲。

  第4段感情是一个与他的前妻一样有才情的女子。只可惜这个女子是汉人还是个歌妓。于是便有了轻风吹到胆瓶梅,字已成灰,有了悔。

  人说不到情深处,不读纳兰词,其实不是不读,而是不轻易读,因为那些字都是从心里掏出来的,字字都带的真情真意

  其姝的这本《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分为上下两卷,每卷5个章节。给读者展现纳兰容经典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真情和真性,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代,不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这是愿许来生遗憾

  纳兰容若这个人很奇怪,似乎他的感情总是在错过。表妹是如此结发妻子亦是如此。

  在表妹被送进宫去之后,父母就给他娶了妻子卢氏,但是他是不喜欢父母强加给他的这个妻子的。

  在这个时候,纳兰容若金榜题名,考了个第7名,位列二甲。按照惯例纳兰容若应该由皇帝亲自授予官职,然而皇帝却迟迟没有给他授官。

  在人们猜测中被皇帝选为近身侍卫,让一个进士皇帝的侍卫,纳兰容若是不快的,心有不甘

  世无伯乐谁相识,骅骝日暮空长嘶。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

  他本是千里马,志不在眼前的蝇营狗苟,也不贪图享受,可惜没有人识得出他的正义丹心。他每日嘶呜,丝毫不被理解声声如泣,深深都是未尽的抱负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年华横溢的纳兰容若,随时要听从帝王的差遣,皇帝出行要陪着,狩猎要陪着,比武演练也要陪着。在旁人来这是一个光鲜前程,可是纳兰容若志不在此。

  在这苦闷日子里,这个强加给他的妻子就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因为是天子贴身侍卫,纳兰容若常常要早出晚归,如是总会为他亮着一盏灯。

  灯光为他照亮回的路途,有灯的地方是家之所在,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在恰当的时间遇到了恰当的人,这或许是纳兰容若和卢氏的真实写照。往后的日子如漆似胶。他为她指点衣服的穿戴,为她画小相。

  只可惜三年后卢氏就过世了,卢氏过世后,纳兰容若就一直郁郁寡欢。他痛哭流涕为她写了很多的诗词。

  纳兰容若短暂的一生,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能在其中找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错过很多东西,只是我们的感情不如纳兰容若细致,没有他与生俱来的抑郁,很多东西可以意会,却无法如他一般诉诸笔端。

  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关于爱情,有句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纳兰容若的心里是否亦是如此?

  纳兰容若的词被王国维盛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读性非常强,有的故事甘甜,惟妙惟肖地记下了他年少时的情动。有的故事味咸,说他送别仕途坎坷的好友,潸然泪下的叹息他的孤独和惆怅。

  黄昏灯下,读一读纳兰容若,读懂了他的词,便读懂了他的心。或许自此更懂我们自己。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二):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我知你来过

  

有一阵子,为感情伤怀,得到了,又失去,便想起纳兰容若的那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世间的悲悲苦苦、求之不得、得之又失,志向与私情上的不能两全,都在纳兰的笔下生了根,发了芽。

有人说“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只因为他们的诗词太凄凉,又太真心。

正像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的那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直到前些日子又读起了畅销书作家张其姝的《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更从纳兰的诗词中,看到了三百年前的那个相思成疾却又透彻分明的身影。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纳兰容若那充满灵气的清丽诗词,与他的一生相结合,读起来对纳兰其人分外的同情惋惜、又分外的感动入迷。那一诗一句中,步步是坎坷,步步皆是过往。

一、不需盛誉,只愿自在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纳兰容若很早之前,就在这首《满庭芳》的词里提起过对功名利禄、王侯将相的看法。虽有些消极低沉,却也实属对历史走向的写实。

纳兰容若看得透彻,普通者是世间蝼蚁,富贵者亦是。纵使他出身豪门,富贵无两,也逃不了这世间定法。何必又赔上自己的一生,急功近利呢?

王侯将相死后皆是一捧黄土,功名利禄死后皆如过眼云烟。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过的,也不过是传世的寥寥笔墨。

就像张其姝在《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中对这首词的解读那样,可惜世人都是棋,入了局,看得透也好,看不透也罢,一时半会儿难抽身,少数人才有中途退场的杀伐果断,大多数亦步亦趋地走着,不知道下一步是凶是吉。

看得透是一回事,真正的放下是另一回事。所以即便纳兰看透了这一切,却仍然无法逃脱纳兰家族的宿命,无法舍去那一身功名与光环,无法真正为了深情不负。

若有选择,当不需盛誉,只愿自在。

二、失意每多如意少,福因才折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

纳兰容若并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叹“福因才折、薄命如斯”,每每感叹情深缘浅、所求不得时,便会写出这样的词来。

可放弃纳兰家族大公子的身份,深名忠孝节义的他又难以做到。只留下这种复杂的情绪,在每每失意之时,借着诗词歌赋抒发内心的不甘

想做个富贵闲人,想做个肆意的无情人,却每每,富贵总被俗事累,无情总被多情累。

就像张其姝在《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中对这首词的解读那样,这种自欺欺人似的安慰,但愿能让自己好受些。

若有来生,但愿可以愚笨些,生于江南,做个听雨歌楼上的多情人,红烛昏罗帐。

三、前尘后事不记,人世悲欢尚有酒

问君何事轻离别,人生能几团栾月。

纳兰容若深感力不从心,虽刚过而立之年,却每每感觉鬓间落雪、心事难解。

虽约了几位好友饮酒畅谈,玩的也是吟咏的笔墨游戏,赏花游园的兴致也未消减几分,却隐隐觉得,故事里的主角都默默地退场了,老友也已经挂冠而去、颠沛远行。

那自己呢?

竹马被锁宫墙,发妻撒手人寰,知己远在江南,明明今年和往年的景致没什么不同,依然是杨柳依依,却总觉眼前景、心头事终究变成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人失了以往的热血心情。

少年意气已消逝,人也见老,多情总被深情伤,不知何时能团圆呢?

酒过三巡,深夜悲吟一首悼亡词后,纳兰容若,终于是与这个给他诸多无奈的世间说了挥手离别。

就像张其姝在《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中说的那样,对纳兰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告别,他永远留在了五月,尚有杨柳依依,尚有飞红,尚有酒,尚有古人踏着落花来相送。

他的爱恨不甘,他的孤勇才气,都融进了笔墨,落笔生花,句句刻骨。他的纸上不是词,是一生的无奈,是一生的寂寥,是一生的痴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我知你来过。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三):读张其姝《纳兰词》:世间再无容若公子,唯留纳兰词惊艳于世间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标志着一个人真正地成熟自立起来,也是一个人奔向美好未来的最关键年龄。

可对于两百多年前的大清才子纳兰容若来说,三十岁却已经进入了他人生的倒计时,他与诗书相伴的一生,就在三十一岁(虚岁)那年戛然而止(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

纳兰容若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词却流传甚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被誉为大清的一代才子。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更是给了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誉。

而百万畅销书作者张其姝在她的新作《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一书中这样评价纳兰容若:

一个出身锦绣的贵公子,却自诩“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一个风流潇洒的多情郎,却向往“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个满腹才情的读书人,却渴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光那畔行”.......

纳兰容若短暂而忧愁的一生,与一个"诗"字分不开,更与一个“情”字分不开。

从青梅竹马的表妹到原配夫人卢氏再到江南才女沈宛,他为她们倾尽深情,两情相悦;从知己好友顾贞观到忘年之交朱彝尊再到严绳孙,他以诗会友,真诚相待。

张其姝在这本《纳兰词》里,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纳兰容若与诗词的人生。

或许真是深情不寿,纳兰容若在三十岁前写下的这首自述诗,道尽了他短暂而忧愁的一生,回望平生,他发觉自己始终不快乐。

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 行当适远道,作记殊汗漫。寒食青草多,薄暮烟冥冥。 山桃一夜红,茵箔随飘零。愿餐玉红草,一醉不复醒。

还未到三十,正是青春壮年,可纳兰容若似乎已经尝遍了世间忧愁,他多想找寻一种叫“玉红草”的神物,据说只要服下此草,就能长醉不醒,忘掉所有人世间的伤心事。

生于官宦之家、年纪轻轻又才情出众的纳兰容若,何以有如此多落花般的心事呢?

青梅竹马、耳鬓厮磨的表妹,萌芽了他最初的爱情之火,可在他刚刚感受到爱情的美好时,表妹就被选入宫中做了康熙帝的第四妃子,从此咫尺天涯,想见不能见,想忘不能忘,纳兰容若那颗柔软年少的心真如落花一般凋零了。

“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这份咫尺天涯的伤痛,如何承载?

20岁时迎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卢氏,却万没想到这个女子会成为他生命中的最爱。可造化弄人,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与卢氏仅过了3年两情相悦、赌书泼茶的美好日子,卢氏就因产后疾病,离他远去。这一次的打击几乎击垮了他。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份深入骨髓的悲伤,怎能忘记?

他热爱诗书,好交朋友,最喜欢的就是与好友一起谈诗论词,把酒言欢。可贴身侍卫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常伴帝王左右,或受差遣或游走边疆代帝考察。这在旁人看来,得到帝王的信任和差遣,是多大的恩宠和荣耀。可对于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纳兰容若来说,却有身不由己的苦楚,与爱人、好友的分离,让他思念如疾,孤独倍增。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这份身在异乡的寂寥,谁人能懂?

纳兰容若把他的爱恋,他的思念,他的孤独,他的忧愁,都一股脑儿的化作了一首首诗,一阙阙词,用诗词化解心中的苦楚,寄托一份情深。

而诗词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又得以结交一位红颜知己。与江南才女深宛相识那年,正是纳兰容若的三十而立之年。

一个是出身官宦的贵公子,一个是出身风尘的贫女子,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两人的结合不能顺心顺意。

他们的恋情始终不被纳兰家族所接受,纳兰容若只好买了宅子,纳佳人为妾,安置府外,养作外室。

这该是纳兰容若生平最后一段两情相悦的美好时光,对诗词的共同爱好让他们彼此爱慕:他爱她的容色和才情,如枕上书,案头月;她爱他的笔墨和温柔,仰望他,依附他。

可这样的日子也过不长久,两人相伴仅仅一年左右的时光,纳兰容若就因疾病离开了人世,独自留下沈宛和她肚中的遗腹子,面对结局未知的后半生。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离别似乎注定是纳兰容若生命中的主旋律,曾经,他的心爱之人以不同的方式离他而去;而这一次,却是他不得不先行一步,离他的红颜知己远去。

而这唯一的一次,却是永别。

从此,世间再无公子纳兰容若,只留纳兰词惊艳于世间。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四):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生一代一双人

  

提及纳兰容若,很多人脑海立即会浮现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大多数人认为诗中暗含女子的悲情思念,也拿它做爱情里面的美好与破碎的比喻。其实此诗表达的是他对顾贞观等好友的“诀别”,是对人与人聚散离合的感慨和对朋友的不舍。

这首诗名叫《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写于康熙二十四年春,而容若在这一年的五月去世。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

“诗乃心声”,纳兰容若的词,是用一颗淳朴的心,去寻找另一颗心。他将对生活的热爱铺陈于纸上,他把所有的真挚感情都写进了词里,这种美,深入心灵。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是一本文学题材的书籍。全书以纳兰的词作,作为线索,涉及爱情、亲情、友情等多个方面,配合着流畅准确,生动优美的译文与赏析,全方位地展现出了这位多情才子斑斓而短暂的一生,也为读者解读了纳兰容若在词中赋予的深情和精妙,让读者能毫无障碍地诵读和品味着情感的甜蜜和凄美。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容若可谓含着“明珠”出生,他的家族是满清望族,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觉罗氏更是英亲王的女儿,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不仅仅是有较好的文才,还有较高的武功。在纳兰容若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国子监学习。在其18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乡试中获得了举人的称号。19岁的时候成为贡士,但就在这个时候,纳兰容若因为生病而错过了殿试。在三年之后,纳兰容若得到了补考的机会,得到了进士出身。

随后,纳兰开始努力学习,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纳兰容若的才华和修养深受皇帝赏识,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 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一时之间,纳兰容若怀抱着理想与志向,舞剑行天下,挥毫意纵横。

然而,这些终归是烈火烹油、鲜花似锦的表面风光,睿智如他,早就深知功名利禄终成过眼云烟的道理。在康熙皇帝身边陪侍,虽为侍卫,实则也是皇家的奴才,没有尊严。在康熙身边担任侍卫的日子里,他一直如履薄冰。他早已看惯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厌恶官场上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还有的为了升一官半职而显露出谄媚的嘴脸。

所以,他写下了“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的词句。从那时起,他对官场越加厌恶。特别是在这污浊的官场中,自己的父亲明珠更是一个典型,他“结党营私,卖官弼爵,贪婪无比”,更是让他处于两难的境地,发出“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叹息。

他虽然看似拥有了完美的人生,可是生活里却没有任何的乐趣。他的内心感到愈加的孤单和寂寥。在这份寂寥中,幸好还有诗词与友人陪伴他。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纳兰性德二十四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容若的一生一共有三位佳人,但是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纳兰容若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卢氏。

康熙十三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在包办婚姻之下的纳兰容若是幸运的,卢氏温婉贤淑,嫁与纳兰容若之后,二人感情逐日深厚。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卢氏的出现使纳兰真正地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这段时间亦成为了他人生中最为安逸愉悦的片段。

纳兰曾经将卢氏比作宋朝才女李清照,他们“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容若的《画堂春》,这就是纳兰容若写给自己的妻子卢氏的爱情诗。“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二十三岁这年,卢氏因难产过世。“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因为妻子的离世,纳兰容若的人生彻底走向了悲剧。

从那之后,他的词中多了一丝伤心,少了一丝清新之意。纳兰容若经常用词来抒发自己对卢氏的思念之情。他回忆妻子的一颦一笑,软言笑语,伤情不止。诗句里满是浓浓的怀念与懊悔。“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为了后续香火,纳兰又娶了官氏,“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任谁也无法抵消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而后又结识了一位有才气汉人女子沈宛。只因为纳兰性德从沈宛的身上找到一丝卢氏的影子。奈何大清时期满汉不可通婚,即便相爱,也终不能相守相伴。“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正所谓,“情深不寿”,又加上随驾出巡,寒疾时常发作,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在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岁的纳兰与世长辞。

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对纳兰容若的评价,这可谓是充分表达了对纳兰容若诗词成就的肯定。

如今,当我们读着纳兰性德的诗词,仍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细腻的感情。句句相思,字字沉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将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与唯美的文字解读交相辉映,为读者带来一场双重的视觉盛宴。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五):谁道飘零不可怜,断肠声里忆平生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纳兰性德的词,那文字的纯美程度,让人怀疑他是如何调动才思将那些意境优美、意蕴悠长的文字调配到一起来的。那出身名门贵族的家世背景,他却告诉我们什么是至真的情感:“一生一代一双人”;告诉我们他“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传奇词圣。生于京师,原名成德,后避讳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隶属满洲正黄旗,叶赫那拉氏,大学士纳兰明珠嫡长子。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长而博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17岁入国子监,18岁中举人,19岁中贡士,22岁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关外,途中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纳兰性德虽说出身名门,父亲是权臣明珠,但是他自幼就是个敏感多病的孩子,心地纯良,堪称贵公子的典型模样。纳兰性德以词名垂于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正是因此,市面上关于纳兰词书籍怕是下不了几十种吧,有对诗词加以解读的,图文并茂;有对纳兰的感情和创作进行考证的,情真意切;还有对纳兰创作的心境历程加以展示的,探究那字里行间的深情从何而来,为读者解读字面之下的纳兰的情怀的,感人至深。

张其姝的《纳兰词》在同类书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她本人的文字清丽温婉,娓娓道来,听她在书中用文字努力还原纳兰创作之外的心境历程,看她本人那文采斐然的句子文章,都让人喜从中来,爱不释手。她自己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心若淡定,便是优雅》《不曾爱过,怎会懂得》《三毛: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这本《纳兰词》是其新作。

01 不是人间富贵花

顺治十一年腊月,一个静静的雪夜里,纳兰性德出生,小名唤做冬郎。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是被命运眷顾和垂怜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皇太极生母)。可谓真正的出身显赫,皇亲国戚,家族上下与皇室都是亲戚。

在这样优渥的家庭背景之下,纳兰性徳作为家族长子,在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电视剧里那种到处生事、专横跋扈的满族贵胄,还是家教良好、修养极高的青年才俊?

纳兰在求学之路上的成绩又是有目共睹的: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二十一岁,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成为进士之后,康熙爱其才,又因有家族亲情在,感到安心,便将其留在身边,做御前侍卫。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优秀呢?算不算得上是一出生便赢在了起跑线上呢?

纳兰性德做御前侍卫期间,随康熙东巡,前往山海关途中,写下这首《长相思》:

对于纳兰性德来说,他更喜欢的是在家里的自由自在写写诗词,和相爱的人相伴的日子,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对于纳兰性德来说,即便生在了富贵之家,也还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用尽一生短短的31年,看尽了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繁花似锦。终于,化身烟尘,一去无踪。从此,江湖上遍布他的传说。

02 人生若只如初见

轻轻翻开张其姝的这本书,感觉就像是透过以往看过的纳兰词那些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在美的诗词里邂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在深宅大院里长大,但是喜结交才高志洁之人,与他来往的多为当时名士。然而纳兰对于街头的贩夫走卒也是极尽尊重,从来不会对他们大呼小喝,来彰显自己的身份高贵,在他看来,生命是一样的平等而有尊严。

在感情上,纳兰性德情路坎坷。据传,早年与表妹相爱,后表妹选秀入宫,恋情终结;20岁时娶两广总督之女卢氏,夫妻情深意笃,无奈三年后,爱妻难产病故,纳兰性德痛彻肺腑,写下许多凄婉欲绝的悼亡词。爱妻故去后,纳兰一直郁郁寡欢,在31岁时,因寒疾而殁,与爱妻卢氏卒于同日。

道不完纳兰传奇,说不尽纳兰忧思,赏不够纳兰才情。纳兰的文学禀赋,从他留下的三百多首词作就可以看出,从几百年后世人持久不断对他的作品的追忆就可以证明。

翻开散发着阵阵墨香的《纳兰词》,在作者的倾心描述中,纳兰公子宛若就在眼前。白衣胜雪,眉宇间有化不开的哀愁。《纳兰词》里将自己的好文笔和纳兰的生平和情殇完美结合在一起,阅读的时候真是口齿生香,如坠云里,真是一种享受。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又是武功出众的御前一品带刀侍卫。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魄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徐志摩曾评价纳兰性德的创作:“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对纳兰原文诗词中艰深难懂的字词和典故,本书还进行了自己的唯美解读,既能帮助读者理解词意,又能感受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深情和品性。

(全文完)

  《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读后感(六):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惊艳一世

  

纳兰容若,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动的名字。

他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文武兼修,落拓无羁,清初声名显赫的第一才子,用“公子世无双“来形容他再适合不过。

看似本该一帆风顺的他,却一生仕途不顺、为情所困,短短30余载,说不尽的郁郁寡欢。但他的词,他的情,他的真,依然经久不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能够在往日的钟鸣鼎食、金阶玉堂之中,葆有自然之舌言情,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世人总是爱看八卦的,纳兰与5位女子的爱恨纠葛,依然为大众所津津乐道。

百万畅销书作者张其姝在《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中,尽可能地满足了大家的“八卦“之心,在讲述纳兰容若经典诗词的同时,细细诉说背后的故事,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真情与真性,从而在爱情与人生思索中找寻自我。

1、初恋:纳兰容若与表妹,相逢不语,只余错过

清朝《赁庑笔记》中记载:

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

纳兰容若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情投意合,早已定下婚约。却不料天意弄人,表妹一朝入宫,成为帝王嫔妃,再难相见。

纳兰容若相思成疾,立誓要见表妹一面。当时正是国丧,每日有喇嘛奉旨进宫,纳兰容若就花费重金贿赂喇嘛,然后身披袈裟,混在队伍中进了宫。

远远地,纳兰容若见了表妹一面,表妹容颜依旧,只是两人再无机会回到从前,甚至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不能。

恰如《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中描写: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诗词中描写了一位含羞少女的形象,有人说,这是情人初见时的娇羞;也有人说,这是在叙述纳兰与表妹相逢却不语的苦涩。

其中滋味,或许只有纳兰自知。但不管怎样,纳兰容若的初恋就此以失败告终了。

2、姻缘:纳兰容若与卢氏,一生一代一双人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纳兰容若20岁,娶夫人卢氏,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起初,纳兰容若与卢氏的感情并不深,他依然在心里默默想念表妹,不经意间就冷落了卢氏。

当时,纳兰容若正在国子监苦读,经常早出晚归,两人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很少。卢氏不仅从未抱怨,还体贴他辛苦,每晚为他留一盏灯,静候他的归来。

挑尽银灯月满阶,立春先绣踏春鞋。 夜深欲睡还无睡,要听檀郎读《紫钗》。

纳兰容若心中的坚冰,就这样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被卢氏的温柔融化了。他们一道弹琴赏月,花丛嬉戏,耳鬓厮磨。

只是这份温柔并不长久,卢氏生下儿子海亮,产后患病,不久便离开人世。

仅仅三年的相守,却换纳兰容若半生的悼念,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依然历历在目,可是佳人却只在魂梦中了。

3、妾室:纳兰容若与颜氏,互相尊重,相安无事

历史上对颜氏的记载很少,只知道她是纳兰容若的妾室,是纳兰容若第一个孩子富格的母亲。至于,颜氏何时进入纳兰家,我们也无从得知。

古代妾室的地位其实很尴尬,居于主子与奴婢之间。而颜氏又是一位毫不起眼、存在感很低的妾室,甚至很多人在谈论纳兰容若的爱情时,都会忘记他还有这样一位妾室。

幸好,正室卢氏性格温顺,与颜氏亲如姐妹,善待颜氏与儿子富格。

至于纳兰容若与颜氏的感情,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纳兰容若与颜氏似乎更多的是,互相尊重,相安无事。

毕竟,纳兰容若待人一向宽厚,从第一个孩子富格出生时的激动来看,想必也不会亏待颜氏。

4、续弦:纳兰容若与官氏,相思相望不相亲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纳兰容若26岁,续娶官氏。

官氏出身瓜尔佳氏,曾祖是清朝开国功臣,父亲是一等公、内大臣,绝佳的名门闺秀。

这份婚事人人称好,唯有纳兰容若不喜欢,他的心里放不下、忘不掉卢氏,那是他的解语花,也是他的第一知己。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 ——《金缕曲·亡妇忌日》

在续娶官氏之后,纳兰容若依旧自问:与谁相倚?

在他的心里,官氏并非自己的知己,卢氏已逝,知己只能来生再结。

5、藏娇:纳兰容若与沈宛,志趣相投,温情宽慰

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纳兰容若30岁,纳沈宛为妾。

据《全清词抄》记载: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纳兰成德室,有《选梦词》。

沈宛的出现,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在纳兰容若疲于官场之争,思于卢氏之情,心中苦闷不欲与外人说时,沈宛的陪伴与倾听就是最好的宽慰。

惜春春去惊新燠,粉融轻汗红绵扑。妆罢只思眠,江南四月天。 绿阴帘半揭,此景清幽绝。行度竹林风,单衫杏子红。

纳兰容若与沈宛在江南相会,笔触间皆是轻快与愉悦。

当时还有一条大清禁令:满汉不通婚。这就意味着沈宛不能嫁给纳兰容若,在纳兰容若离开江南之后,二人仅以书信填词交流。

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容若31岁,染病去世,一代天之骄子陨落。

有人为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唏嘘不已,有人为他的深情与多情而沉迷,有人在纳兰词中找到自己,无论心中何想,都不如翻开《纳兰词: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细致描摹,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

纳兰容若的词充满灵性,读懂《纳兰词》,便读懂了他的心。在人生的变幻无常中,寻找人间的快乐与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