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分“明”(55)君臣之交贵如油
前情回顾:
朱高炽(明仁宗)
朱瞻基(明宣宗)
朱祁镇(明英宗)—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镇(明英宗)
朱见深(明宪宗)
朱祐樘(明孝宗)……
开明的皇帝能带领出一个开明的朝堂,而开明的朝堂必然会产生很多名臣。明孝宗朱祐樘是自大明开国以来,除了朱元璋以外最勤奋的皇帝,没有之一。
三观正、有能力、且敬业的皇帝是朝堂之福,一片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同时,能让很多人看到希望,仅这一点,就很不容易。朝堂深远,能让各个层级的官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希望绝非易事,那是朱祐樘的本事。在马文升和王恕的支持下,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这三个人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这几位科甲正途出身的治世能臣辅佐在朱祐樘身边,大明想不“中兴”都难。
封建朝堂上,能直言不讳,一身正气的人并不多,大多官员首先考虑的是“不得罪领导、不得罪其他人”,然后是左右逢源,自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捞一点就捞一点(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但是,明朝的部分官员是个例外,朱祐樘一朝的官员是例外中的例外,而王恕是例外中的例外中的例外。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海瑞有得一拼。
明朝官员,在下“认识”不少,论敬仰,非王恕不可。一个男人身上所应该有的勤奋、励志、隐忍、正直、果敢,王恕身上都有,列位看官,且听我来慢慢说。
王恕的命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成化朝(朱见深),第二个阶段是弘治朝(朱祐樘)。王恕是一匹千里马,在昏庸的成化朝时,他想做事,能做事,但是没有土壤,因为成化帝不喜欢能做事的官,这话不全面,也可以换一个说法,成化帝喜欢和他一个性格,围绕他转的官,能不能为社稷做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顾及到皇帝的心情和情绪,所以一大批送春药、送丹药的人得了势。(梁芳、汪直、刘吉….)
成化帝知道王恕是个能臣。因为朝廷里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他解决的,很多业绩都是也王恕创造的,朝廷上下心知肚明。但是,朝堂上,即便有再好的业绩,所有同事都心知肚明,有个屁用,关键是皇帝的眼光和心情,王恕的直言不讳让成化帝很不爽,而且越来越不爽。
比如,成化帝喜欢一个叫钱能的人,想重用此人,但是王恕却经常上书说这个人人品不好,不能重用。在官场上,这就叫不上路子,皇帝看好的人,不管是什么人,你跟着鼓掌就是了,你非要触那个霉头,瞎说什么实话,尽给皇帝添堵。
再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欲,成化帝让宫里的人去外面采购点好东西,回来给自己享用,但是王恕却跳出来说,这些宫人出去之后横征暴敛,把百姓折腾得很惨。时间久了,成化帝就觉得:王恕啊王恕,我就是想安排人出去买点好东西,浪费就浪费一点钱,我就问你我有没有这个权力,你怎么老是跟我作对呢?虽然成化帝不爽,但是他心里清楚王恕没有坏心,没有私心。
成化朝宦官当政,何止成化帝看不惯王恕,成化帝身边的
亲戚和近侍都很讨厌他,因为他们本不是一类人,王恕这样的人存在本身就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每天都在成化帝面前说王恕的坏话,再加之成化帝心里本来就因为诸多事情不爽王恕,偏见就这么产生了。
封建社会,政治偏见是一个很吊诡的事情,历史上,成化帝与王恕的交往就是“政治偏见”的最好范例。你性归你性,我要稳住劲,朕知道你能干,你的业绩朝野都知道,知道你的很多作为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那又怎样,你的性格我不喜欢,朕就带有色眼镜看你,你再怎么努力我视而不见,江山重要,那是朕的江山,少你一个人又如何!
这样的给自己添堵的人,成化帝怎么能留在身边。但是,这样公认的能臣,又不能轻易动,更不能轻易杀,不然朝野舆论摆不平。于是,成化帝将王恕请出了朝廷,外放为“流官”。又是一番冠冕堂皇的官话:你是朝廷重臣,也是朕的心腹,应该到地方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做好朕的耳目,希望你的新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这样,王恕被发配到了第一站,被任命为扬州知府。扬州美女多,成化朝有一个惯例,每年要从扬州选一些美女进宫,供皇帝享受,但是王恕觉得这样不妥,活生生地把这个规矩给断了。这下成化帝真来火了:行呐,王恕,你在朝廷里就尽做一些让朕不爽的事情,朕把你发配到地方,你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仍然跟朕作对。朕要选几个美女与你何关?以往大家都是这么办的,怎么事情一到你王恕手里,就经常打折扣呢?
成化帝下令,查办王恕。结果:王恕到任扬州一年多,上交国库的税金比前任翻了一倍还带拐弯。这样的业绩,成化帝心里是承认的,但是,有个屁用!
面对这样能干事又不上路子的能臣,成化帝自有办法。扬州上交国库的税金多,不是你王恕有本事,是因为扬州底子厚,我把你调到南阳,那里流民聚众造反多,你去好好工作,充分发挥你的才智吧。结果:王恕新官上任又是一把火,一到任,雷厉风行地抓了几个贪官和地方黑恶势力,直接就地正法,曾经治安极其差的南阳愣被王恕改造成了一个小江南。从此,王恕成了平乱专业户,辗转多地任职,辛辛苦苦工作三十多年就是回不了中央,理由你懂的,只要成化帝在。
花落终有花开日,有云无云都是天。成化帝崩逝,弘治帝朱祐樘继位。弘治元年(1488年),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启用,直接进入“六部”,被朱祐樘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
……
就在同一时期,在江苏吴县,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近京赶考,此人后来的名气非常响,响到成为了有明一朝的骄傲,他的很多诗作被后人广为流传,此人姓唐,名叫唐寅,又叫唐伯虎。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