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引力之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引力之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02 19: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引力之吻》经典读后感有感

  《引力之吻》是一本由[英] 哈里·科林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4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引力之吻》读后感(一):拨开“引力波”之迷

  

和大多数科普类图书不同,本书是对科普类书籍重下定义注释。哈里·科林斯的《引力之吻》侧重展现引力波发现前因后果之上。

书中记录科学家们五个月的时间分析一个信号真相过程,来往通信和分析内容都在书中做了一一呈现,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科学辛苦工作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作者好似写了一本纪实类书籍,通俗易懂名词解释,对研究方法介绍都纳入书中,并且记叙了作者对科技社会人类思考。本书最后的附文和附录是对前文的未尽事宜注脚

文/梁木,沈黎昕

  《引力之吻》读后感(二):社会学家眼中的大科学

  

本书开头章节对探测引力波的社群工作进行详细描述,以致于我在好一段时间里都以为作者是参与计划物理学家。直到本书的下半部分,我才搞清楚原来作者是深度跟踪该计划的社会学家。社会学家身份给了作者以不一样视角,也让本书变得非常有趣

伪科学总是铁板钉钉,真科学反而顾虑重重。为了检验辨识数据真伪能力(也是为了进行演习),在进行探测的过程中,将会不定期收到所谓的“盲注”,也就是故意注入的假号。为了一个数字,科学家们几乎吵得连论文都无法发表题目与内容里是否使用“直接”与“第一次”这些字眼也成为了科学家们争论焦点用词来更严谨(过度严谨得完全符合哲学上的、逻辑上的标准)但是更官僚主义,还是更确定,也成为了科学家如何对待实际操作中的科学研究的问题

作者对科学的本质、科学与公众关系、科学与科学家的关系、科学的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都作了一番非常深入的分析。这不是寥寥数语可以说得清楚。很多事情必须深入到具体事件本身来进行分析。毕竟,科学研究不可能寻找到逻辑上的绝对正确解,而是寻找前最优的解的集合

  《引力之吻》读后感(三):当科学不再可见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本书用智慧真诚细节报道了引力波探测卓越又令人激动成功时刻,整个过程像侦探故事一样惊心动魄”。

如果不是这句话作祟,我不会如此自视甚高、不自量力,来这本书。我以为这本书的主题会是引力波探索科普,写作方式比较接近侦探小说或者通俗历史小说。港真我期待的是一个物理学版本的《模仿游戏》,这不过这次不是本尼带着一群俊男美女数学家破解德军密码,而是一群秃头物理学家破解来自宇宙的密码。事实证明我还是高估了我自己。看这本书到三分之一处,我头痛欲裂,开始怀疑我的智商不足以理解引力波这么高深莫测的话题。我继续挣扎了十二分之一,期间一度把这本书塞到眼不见为净的地方,拒绝接受自己智商太低的事实。过了半个月,我良有愧,又把这本书捡了起来,这次我学乖了——我干脆不去理解关于引力波的内容,只把目光放在本书社会学的部分,没想到这样一来,竟然让这本书变得格外有趣。

其实,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和研究引力波的物理学家们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关系。物理学家们吵吵嚷嚷地做着假设、验证、争论、同行评审,试图找到最可靠的方法来验证一个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作者则忠实地记录着物理学家们的一言一行,试图分析科学如何诞生,科学概念如何赢得科学家的信任,又如何像涟漪一样从科学群体扩散到大众的认知之中。

作者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引导普通人反思我们对科学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的信任始于何处而又终于何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如此信任“电”的存在,以至于我们从不怀疑自己按下开关的时候,灯一定会亮。虽然电本身并不能直观地被我们感知,而是需要通过灯光、声音等等转换为我们能直观理解的对象。而电,尚且是容易理解之物,当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和引力波这类对于普通大众过于复杂、又很难观测的概念,人类对于科学的信任也不断经受着检验和挑战。科学,原本就始于猜想,发展于实验和论证,并且注定被不断推翻和挑战。当科学的目标变得难以验证,人类还能信任科学、信任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和所谓真相吗?

科学研究的逻辑在引力波这里撞上了一个巨大的死结。好在总是有科学家把“不可观测”往前推一点,让“不可观测和验证”变成“难以观测和验证”。因为难,所以才需要整整464页来讲明白这个复杂迂回、充斥着自我怀疑和申辩,甚至每每需要用投票来达成一致的科研过程。因为难,所以精确的计算已经不够证明科学的科学性,还需要宫斗式瞻前顾后的筹谋来发论文、发科学新闻,搞得引力波科研跟猩猩开会似的充斥着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现象。

戴上相对主义的眼镜,退后一步,让自己远离某件被广为接受的事物,看一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是你凭借传闻就接受的。如果“确定”是指直接见证事实的话,那么我(一个扎根于引力波社群几十年的人)没有确定过任何事情。我从未直接见证某事,只是从我信任的人那里听了很多故事。重申观点,从现在开始,我会像呼吸一样轻松地相信这些故事。

在这个充斥着信息茧房的时代,我们到底如何信任信息,如何相信科学?作者事无巨细地给我们呈现了科学的生产现场,也许他也殷切希望,当科学变得如此复杂而难以检验,有更多的人愿意花一点时间继续批判性地思考,认真负责地信任。

  《引力之吻》读后感(四):吐槽物理学家的作家不是好社会学家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引力波的发现,但是它既不是科学家视角的自述,也不是第三方视角的非虚构传记,而是一个对科学研究过程本身进行观察与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在目前的出版物里比较少见。因此推荐的唯一理由是如果你想要看一些之前没看过的东西,那么可以读读看。如果是对LIGO本身或者引力波感兴趣的读者,就建议带上三分谨慎阅读了。

《引力之吻》主要记录了发现引力波信号这一重要科学事件,以及发现之后人们的行为与争议。作者是一个介入LIGO团队的程度极深的社会学家:他会直接飞去LIGO那里观察科学家,并阅读权限内的邮件。他几乎从十年前就开始研究LIGO团队了,然后写了四本关于LIGO和引力波的书,这是第四本。

既然是社会学家写的书那么我们从社会学本身的视角去看,以我们熟悉的社会学著作来看,关于这类题材,作者一般都会列举各类材料,对当事人的访谈与调查,列数据讲事实,然后再谨慎的给出自己的评论和想法。但是《引力之吻》不太一样。作者的行文中掺入了很多“我当时的想法”,大多数都是“这么明显的事情,这群科学家居然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作者并非纯粹的观察者,却又不是纯粹的当事人。倘若以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这些个人视角的叙述显得有些过多、过于有倾向性;以当事人的标准评价,他的个人体会有多少价值就有些存疑。

这本书还以社会学家的角度对一些科学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在LIGO发现信号后,复查工作完成前,团队就消息进行了保密。作者认为科学家是为了避免应付媒体和避免之后发现错误损了面子而保密的;而这两者皆无必要。另一个例子是,他认为一些科学理论并非经由逻辑推演,而是经由社会公认(social convention)得到承认的,而引力波发现之后的一些讨论正是这一点的体现。不得不说,凭借我对科学家的了解,他的观点无疑颇为新颖而有想象力。

书中以大量的随机email片段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点还蛮有趣的,想来多年之后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也可能需要这类史料来描述事件。问题在于,这类信息如果未经梳理,会显得有些碎片化,因为你不知道邮件背后的信息链,包括不限于邮件、电话、线下会议等等,并且单独拿邮件片段出来就会让人怀疑,这些邮件所处的交流语境中是否还有潜在的信息被作者忽略了。一位参与LIGO的物理学家在书评中就明确指责他使用的资料只是冰山一角,完全忽视了水面下科学家们的计算、讨论、会议,甚至对某个讨论的起始时间都未能准确描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成也社会学家,败也社会学家。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是擅长非虚构主题的记者来写这本书大概会关注什么方面:LIGO项目建设初期各方的博弈与争论(我们在中国是否修建大型对撞机的讨论中可能能窥见一斑),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之间的合作与分歧,盲注数据决策背后的理由。如果是物理学家们的自述,这本书大概又是什么风貌:对引力波的科普,建设LIGO项目时的想法,筹钱,实施细节中的各类问题,漫长的等待,对盲注结果的欣喜与失望。可惜,这些我们在本书中几乎都看不到,只剩下一位社会学家以高视角随意做出的评论。这就好像是在世界杯比赛中插播的并非球员或解说员的访谈,而是一个球迷的评论一样。这个球迷可能很懂球,甚至是某个球员的好友,他的视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阅读过程中总是会让人感觉到不那么自然。

  《引力之吻》读后感(五):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经来临

  

如今,引力波、黑洞等术语已不再神秘,它们融入了大众生活,创造了科学知识的新常态。

近年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室女座引力波探测器(Virgo)、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高新设备,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非凡的发现。

我们正从地面上、从天空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观测与聆听宇宙。而这种新常态的起点,便是发生于2015年9月14日的引力波探测事件。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要证明这个预言,科学家们必须借助非常精密与灵敏的探测器。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引力波的存在。终于,一个“极其有趣的奇迹”显示,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如今,这项发现已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载入史册。

虽然本次事件引发的讨论热潮早已退去,但大众对该事件的了解仍停留在报道的表面。我们并不知道,这项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发现是如何排除万难,从科学界一步一步走向媒体与大众的。只有了解了其背后的故事,我们才能理解引力波对大众的意义。

作为科学社会学家,科林斯自1972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引力波的探测过程。他认为,引力波探测是具有多种诠释的科学,科学家们对于统计结果的主观假设或许会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这种科学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关,更适合进行社会学分析,挖掘“发现”本身的价值。

本书中,科林斯采用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科学在大型合作中实践的过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到最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

科林斯用大量的内部资料,辅以“做出首次发现的流程”“论文作者名单规定”等内部信息,让这个故事变得严谨又立体。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之间的较量、利益内斗等逸事,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

科林斯的文字并未局限于引力波物理学领域,他从科学社会学家的角度探讨了引力波研究中的社会学现象、科学家的工作目的,以及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本书并非按时间顺序讲述的历史著作,而是对21世纪引力波天文学的探索。它向读者展示了几项事实:引力波探测原本是“不被看好”的研究,是科学家们的毅力与领导力让它“反败为胜”;引力波研究是一种非凡的科学实践形式,在高度发达的全球化环境中运作;引力波天文学与边缘科学、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其依赖于全球网络中的数据、思维、经济,以及文化的传播;引力波研究遵从范式,却有些“独特”,它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典范。

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对宇宙的兴趣不仅着眼于宇宙本身,而且聚焦于人类与太空的接触。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探测技术研究宇宙中的信号,以期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探索宇宙的全新时代中,引力波与黑洞已成为必读的科学主题。

本书集科学纪实、方法介绍、社会学思考于一体,或将成为划时代之作。我们希望借由本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引力波探测背后的故事,以及前沿实验物理学家的日常工作和研究方法,与读者一同探讨当代科学的本质。

本书由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的几位专业人士担任译者。其中,胡一鸣、张渊皞曾参与第一起引力波事件的探测过程,并与1 000多名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共同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如今,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然来临,不妨随科林斯进入“以太”,体验别具魅力的引力波科学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