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堂遗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讲堂遗录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4 19: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堂遗录的读后感大全

  《讲堂遗录》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讲堂遗录》精选点评

  ●通俗易懂遗憾的是没有唐宋的内容

  ●过犹不及,偶有标新立异之言

  ●要经常,全都是常识

  ●偶见于阅览室,甚喜,即读毕

  ●钱穆的小书,篇幅虽小,有容乃大,大学读的时候,做了很多笔记

  ●钱先生字字珠玑

  ●挥洒千年,进退百

  ●就看了《中国思想史六讲》,后一部等恶补些知识后再来读好了~看完前一部最大的感想就是,钱穆先生对儒学执念好深啊,不顾一切维护儒学,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钱穆先生关于西方哲学的点评,几乎全部有问题,我觉得那是因为钱先生被他对中国思想蒙蔽了眼睛,为了抬高中国思想的身价,不惜把西方哲学贬为智障……

  ●如果再加上中国近代思想史,就更完美了。我特别知道历史学究竟是怎样评价五四的。五四思潮颠覆的,恰恰是钱穆在本书中所呼吁回归的。

  ●功底确实深。对中华文化温情敬意

  《讲堂遗录》读后感(一):独立学者风骨清晰可见

  本书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整理而成,每篇章都不是很长,内容也不艰深晦涩,讲授的问题清晰明了。或许是讲稿缘故,书中内容没有纠缠过多细节,也没有将问题展开使之深入复杂化,但观点表述的直接与确定,丝毫没有掩饰与逢迎,同时也几乎没有采用取他者观点与外在知识的方式来维护与强化自己的观点,独立学者的风骨清晰可见。书中可以读出,钱穆先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加以守护之人,小有不同之处是先生对于“人上”之说的理解,实不敢苟同。

  《讲堂遗录》读后感(二):难得读到这么有思想深度

  我学理工科的,以前以为只有理工类的图书才会有如此深度,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观点。

  以往读到的文史书籍不是没深度就是装的有深度,但什么也么看懂。有点思想的又没什么逻辑性。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值得一看。

  这本书的作者钱穆,大名鼎鼎,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经过个人思考的,所以他的认识十分深刻。但是书中看得出作者对于西方的了解有限的,对于科学议论也是胡说八道。钱穆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否定态度的,诸如此类的观点不少,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甄别,对书中提到的问题要有自己的理解。

  总之,作者对中国文化、思想的认识是精辟独到的,但有很多书生之见。

  《讲堂遗录》读后感(三):所有书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

  本书的评论有好有坏,但不失为从大局观看中国古代思想及文化的一本极好的书。

  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99%的书只是像迷宫一样,看一本不但无法上一个台阶,甚至越来越乱。而这本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指路明灯,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

  中国学校是不会推荐学生看这类书的,只会推荐一些你不感兴趣、思想貌似高深实则肤浅、收获不多的书,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听话、不闹事、只知默默工作做个好员工的劳动大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下去。

  否则,教给你一些让你感兴趣、学会自己探索、自己走路的书籍和思想,那你还会听话,做个老老实实的普通人吗?这种权利官方及教育系统不会随便给你的。

  《讲堂遗录》读后感(四):慢慢读还是蛮有意思的

  其实我对国学一直都不太感冒,但是钱穆的这本书很有意思。

  《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这本书不厚,统共191页,但思想密度极大,读起来有趣而又费劲。

  作者钱穆九岁入私塾,197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育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

  讲国学说国学,我始终认为钱穆那一代人才是鞭辟入里的研究高手,不是我厚古薄今,而是因为他们那代人有着扎实的国学功底,而且又深爱着国学本身。

  看了很多讲孔子的书籍,钱穆的这本书说的真好,他说孔子理想上,要一人内边既忠厚又聪明,表现在外边又规矩而快乐,如此内外合一,是孔子理想上做人的最高境界。

  每一观点,每一思想,常有其对面,我们若能同时兼顾对面,再由此两对面包抄围合,结果便形成一个圆。

  《讲堂遗录》读后感(五):钱穆《讲堂遗录》观点提炼

  思想史:

  一、概论:思想即“次第相续心“(《大智度论》)一种思想延续几十百代成为”思想史“,文化历史都是次第相续的心史。不称为”哲学史“是因中国没有哲学,但有思想,不必用外国学名来牵强附会。

  二、具体:

  1、思想史的粗大处和共通处:宇宙论和人生论。西方分而论此两大问题,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国人是合拢来讲,从融通处着眼,称为“天人合一”。

  2、生死论——介乎宇宙与人生之间,生是人生问题,死便进入宇宙。是宇宙论与人生论共同发源地与归宿处。

  3、生死问题的解决安慰:信仰有灵魂。肉体(物质界、感官)和灵魂(精神界、理性或本体),安慰人生。

  4、中国人的生死问题:“人生始化曰魄(肉块)。既生魄,阳(肉体上的光辉,二者合为一体)曰魂。用物精多(身体强健),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耳聪目明),至于神明(先知先觉)。”——《左传》。身体好死后精爽未消失,鬼出现。

  5、死后不朽:第一种,范宣子“世禄说”,后发展为“家世不朽说”,中国人的家庭即是中国人的教堂。第二种,叔孙豹“三立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三、孔子

  1、思想方法(1)西方注重演绎与归纳,是分析头脑,一条线的,正反合正反合的演进,偏在一边的。(2)佛教是对立思想,对立对消,是圆的、破的。对法。(3)孔子思想是两个道理同时讲,互相补充,同时建立。“圆、成、实”。

  2、语言表达: 用大家都懂的话讲大家不懂的道理。中国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自己体会。西洋人创立新名词,加以定义和界说。

  3、孔子思想:

  (1)从一事的两面会合起来,中国思想之定型。

  仁分为仁(内)和礼(外)。仁(内的、属心,分为仁和智),礼(外)(外的,属行,分为礼和乐)。仁是忠厚,智是理智,礼的规矩准则,乐是快乐活泼。孔子理想是人内边忠厚而聪明,外边规矩又快乐,内外合一,为做人最高境界。若达成此功夫便须“学”。

  (2)思想来历:

  仁智兼尽,人生一元。非宗教非科学,可谓之“仁道”“心学”。“我”的生命表现在别人“非我”的身上,这就是不朽。

  孔子心学本于人心之经验。苏格拉底讲学是“产婆法”,孔子的问题若想作答需要有相关经验。(学而时习,代表青年中年老年学者三种境界)。“信而好古”:学习别人经验,史学;“默而知之”:不要从言语文字分析,而是去体验。

  积累史学完成心学,人生之演进完成一心体之演进,人生便进入自然宇宙状态,打破人与天的界限。

  四、孟子

  1、孟子道性善(心学),言必称尧舜(史学)。孟子性善论,是拿史学证明心学,心学完成史学。

  2、中国的“性”并非西方的“本能”。孟子称“性”为“人心之所同然”。风俗礼教形成背后支撑的是人类共同的良心,并非外力所致,而是人类内部自有的同然之心所自然流露而完成。不断“性之”“反之”。“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好的进步是系统性继续性的,坏的不能系统继续只是一段段产生,只寄托在好的身上存在。

  3、止于至善,止是“至于是而不迁”。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反求诸其身“。

  五、墨子

  1、思想家三个宗派:

  天统(上帝意志)<宗教、天理>

  人统<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 ( 又可分为”己统“<情理>,从自己出发的 和”群统“<法理>,以人类大群为宗)、

  物统(以物为依据)<科学>

  2、仁——儒家 ;义——墨子 ;礼——荀子 ;智——庄子 ;信——基本条件,要自信要共信

  3、融通:吸收别人观点调和融化,儒家之长处,融合墨家道家佛教

  简弃:排斥异端。

  4、墨家思想:反对儒家个人主义,最高标准是“天”,“义自天出”。

  主张:正义、尚同(上同于天,一同天下之义)、兼爱(对立是“别爱”,不要有区别的爱。“是人之父若己父”,违反人情。) 孔子在人情上建立天理,墨子用天理抹杀人情,归于上帝。是大群着眼的功利主义,矛盾思想。 儒家吸收墨家精华。

  六、道家

  1、物本主义,视其所一,共通性。天地一气,生死和是非只是一气之聚散。

  2、“物物者非物”。万物出于无。人生由无而来,向无而去。

  3、“物有死生,道无终始”。时间没有终始。气是一切物的极微点,气以前以后为道。

  4、“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拿知道的培养不知道的。

  5、“天与人不相胜”,并非反对知识,看重自然,而是认为生命就是自然,知识就是自然。“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不怕死,头脑清醒,见独知道你不知道,看见你看不见,混溶合一,而后就可以无古今无生死。

  6、“因是已”:因是而已,拿所知侵犯不所知,庄子要就此停下,“无视焉”,“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约分”,约其本分,不要拿自己的一分去侵犯其他千万分,不追随不收藏,随时反应,永远有东西来反应而无止息。

  7,缺点在于把人心比作镜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其实心有感应。儒家化用,“赞天地之化育”,化是庄子的,加上育,就有了性格。

  七、名家

  1、天地一物,万物一体。用“名”来分析事物。

  学术思想:

  一、先秦:

  1、王官学(诗书礼乐)到平民学,是一大进步。

  2、儒,术士之称。术士即艺士,学六艺之人,平民学六艺后,以在贵族阶层内部获得高职,儒即是当时社会一行业。 贵族不懂礼乐,孔子熟知礼乐,以此反对贵族,贵族有求于孔。孔子在当时有其业,有其道。

  3、墨,刑名。古代工人多是刑徒,世袭相传,专供贵族所用,无个人资产。墨子本人擅长工艺制造如工人,主张劳苦生活,过低标准艰难生活,近似劳工,故称为墨家。墨子主张人一律平等,降低大家生活水准,反对贵族生活。共产主义者所讲平等并非真正平等。

  4、士阶层兴起,四民社会。中国的士并未像西方一样演变为资产阶级,一直保持知识分子地位。

  西方宗教不过问社会,推翻封建社会的是城市自有工商业,商人第一资产第一。政治多资本的扶持。

  而中国在先秦时代通过士为中心,讲贵族瓦解,未流血革命,自由知识分子掌握大权,重道不重业,重公不重私。多数从政。

  5、儒墨家:“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做大事尽大任。

  道家:无用之用,对人无用才是对己有用。隐士在中国可以过活无法在西方立足。

  三家共同点:讲如何做人。西方人重理论不重实践。中国文化两大要点:一是平时深厚的做人道理,二是把做人道理推扩尽致的天下观。

  6、《左传》必读史书,政治交往、外交辞令。

  7、历史中特殊情况下的道德给予同情。道德礼教不吃人,阶级斗争也吃人。 中国文化特殊精神之所在——道德精神,中国社会只要维持这种道德精神就不会亡。

  8、孔子之道上承周公。周公理想在于求得文化上之大一统。近人讲诸子缺点一是不能上求于西周春秋,二是不能把其影响后代者仔细发挥。

  二、秦汉

  1、学术思想偏重于行政上。

  2、诸子思想融合,形成新儒家。开设博士官,掌握一项专学,“士人政府”。焚书只是焚反对废封建者的书,坑儒也不是全坑。秦代政治思想的背后是荀子韩非的学术思想。

  3、汉初在上君臣多是草莽野夫,但是在下仍有大量读书人。儒家思想 盛行于汉代,与贾谊建议重视太子教育有关,儒家思想并非适合专制。设立“五经博士”,复古。为博士立“弟子员”,卒业后补郎吏,士人政府。对古人有同情,自对同时代人也有同情。

  4、汉代经学,先是训诂通大意,后成家法精专之学而繁琐。到东汉郑玄求贯通。汉代经学加入了五德三通说。

  三、明清

  1、宋有四书,讲孔孟。《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宋以前儒学注重实际事业;宋以后儒学注重如何做圣人,自淑之学。

  2、理学在于要天人合一,合乎天理。阳明学重行,“自悟性体”“廓清心体”,要自主和自知。晚年又提出“德性”

  3、晚明诸儒,黄羲之,心性之学,“心即在天地间”,要“穷经”“读史”。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讲世道与人心,治平之学

  4、清训诂考据之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